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年一笔谈(附光盘)
分类
作者 钱斌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钱斌编著的《千年一笔谈》内容介绍:过了几年,该考大学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第一次开文科班,我是文科班里成绩最好的。父母的希望、学校的希望和我自己的希望聚在一起,却在高考之后落了空,我离本科分数线差了2分。当时有一个“定向”的规定,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项制度了。就是师范类院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考生。降分录取。因为这项政策,我才连滚带爬跨进了安徽师范大学的门槛。

内容推荐

钱斌编著的《千年一笔谈》作者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以朴实的语言、严谨的态度,为您讲述沈括宦海沉浮却执著追求真理的一生,带您感受《梦溪笔谈》的非凡成就和深远影响,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与辉煌。

《千年一笔谈》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千年一笔谈》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目录

第一讲 梦溪著述

第二讲 草根情结

第三讲 改历之争

第四讲 沧海桑田

第五讲 汴水留影

第六讲 地图瑰宝

第七讲 军史留名

第八讲 因病成医

第九讲 广陵绝响

第十讲 丰碑探秘

后记走·路

试读章节

有一次,县城里面有人打架斗殴,结果把一个人给打死了。出了人命,这可是大事情,县令就去查案。仵作用油脂和灰汤涂抹在尸体上,但都没有见到伤痕。没有伤痕,就没有证据;没有证据,又怎么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县衙里面的一个老书吏站出来说:“大老爷不用为难,这件事其实很容易办到。到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您叫人撑开一把新的红油伞,然后把尸体挪到伞下面,再把水浇到尸体上,把尸体弄干净,那些伤痕就一定会显现出来。”这算是什么办法呢?不过大家也实在没有别的方法,县令就命令仵作照老书吏所说的去做,那些伤处果然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这个老书吏所说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道理呢?有的。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混合而成的白光。在这种混合光下,伤处不容易分辨。新的红油伞的作用,就是从太阳光中滤取红色波段光,这种单色光可以提高伤处与周围皮肤的反衬度,从而达到验伤的目的。在法医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方法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当时江淮一带的官府就往往采用这个办法来验伤。

第三个例子,是一个军事秘密。

我们现在看一些文学作品,描写了古人偷袭敌军营寨的情况。一方军队乘着月夜,悄悄掩进到对方营寨附近,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方毫无防备,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溃逃。其实,在古代,这种偷袭敌军营寨的做法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对方可能远在几里外就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士兵有一种装备,就是装箭用的箭袋。这种箭袋,有的是用牛皮做的。因为牛皮坚韧,所以做出来的箭袋是中空的。有点笨重。白天,士兵们用它来装箭矢;到了晚上,把箭倒出来,还可以放在头下做枕头。正是这个箭袋枕头,暴露了敌军的行藏。《梦溪笔谈》说,中空箭袋“虚能纳声”。这是什么意思呢?箭袋中空。就可以产生共振,把远处微弱的声音放大,甚至连几里外人马走动的声音都能听见。枕着箭袋睡觉的士兵,一听到声响有异,就会爬起来御敌。所以,有了这种装备,要想偷营拔寨而不被敌军知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像陨星坠落、红光验尸、中空箭袋这样的例子,在《梦溪笔谈》中还有很多。《笔谈》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科学技术,甚至音乐、诗歌、书画等各个学科领域,可以说,《梦溪笔谈》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反映北宋社会情况的全景式画卷,这为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许多第—手资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梦溪笔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记述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而且有许多原创性的,甚至是领先当时世界的论述。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两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出现在这本书当中。因此,《梦溪笔谈》就具有了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一点特别为当代人所看重。P5-6

后记

校完《千年一笔谈》的初样,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一股惆怅袭来。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我是一个愚拙的人,——这不是谦词,而是实事求是。所以我做事总比别人费点力。

举个例子吧。考高中的时候,我没有考上重点,我知道,是一道化学题做错了。这道题在参考资料上出现过,我做了,还把答案都背了下来,可谁知道,答案居然是错的呢?

过了几年,该考大学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第一次开文科班,我是文科班里成绩最好的。父母的希望、学校的希望和我自己的希望聚在一起,却在高考之后落了空,我离本科分数线差了2分。当时有一个“定向”的规定,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项制度了。就是师范类院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考生。降分录取。因为这项政策,我才连滚带爬跨进了安徽师范大学的门槛。

数年后,我考研究生。要考的专业录取五人,我是第六名,排在前面的一位因为某种原因不上了,我这才跌跌撞撞进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别人读三年,我读了四年,才马马虎虎毕了业。

研究生毕业了,又去考博。我冒冒失失选了一个专业,连考两次,才笨笨磕磕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专业叫科学技术史,是个理工科专业。文科出身的我就读,可就费了老鼻子劲。人家读三、四年,我一直折腾了七年多才熬出头。

毕业这年,我已年届不惑。不惑就是不疑惑。可是四十岁的我却还满脑门子问号。

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叫潘晓的作者,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篇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曾经引起广泛争议。记忆中的我,好像也在班级的发言里,狠狠地批评了作者,博得了一片掌声。掌声过后,四十岁的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也有着和潘晓一样的困惑。

2001年,我正儿八经地当上了一名高校教师。由于一些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素养比较差,为了教好他们,于是我想走一条文化和科学普及的路。后来读了科技史的博士,倒是给了我走这条路的勇气。这些年来。我研读了《西游记》、《梦溪笔谈》、《洗冤集录》、《天工开物》等书,这些书都是世界级的大书,都是应该向大家推介的好书。还有四大发明,这四个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成就,究竟是怎么回事昵?但是,对它们的研究和介绍,要么太深了,让人看不懂;要么就太浅了,没有抓住精髓。能不能有一条既能融合学界的成果又符合大众新口味的路径呢?我觉得这条路应该有入去走,也肯定能做出一点成绩。

只是这条路太难走了,它似乎不是一个大学老师该干的事情。我得不到必要的科研经费资助,也找不到听众。我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做学问的有的评了教授,去赚钱的也有了不少进账,可我还是一无所有。不仅如此,“尸位素餐”的我,还遭到不少白眼和冷遇。我的人生该怎么办呢?后半生的路该怎么走呢?

我有点不服气。愚拙不是白痴,——要真是白痴,那也不会有什么想法了。我知道自己唯一的长处:能吃苦,肯拼命干。我在合工大和科大有点小名气,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而是一组数字:我的博士开题报告,做了二十三遍;获取博士学位必须发表的两篇“重量级”论文,各修改十遍;博士论文也修改十遍;读博总共用时七年零两个月。事后想想,如果其中任何一次我放弃了,也就不会有今天了。只是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的眼病从此落下,可能今后将伴我终生。

只是这唯一的长处能否改变我的人生呢?

大概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百家讲坛》的一位编导联系上了,她叫马晓燕。这位马老师,温柔、睿智,而且极有耐心,她可以说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贵人。马老师告诉我,要想上《百家讲坛》,要先学会在镜头前流畅地表达。

妻子于是架起小相机,来拍摄我演讲的视频。我怎么也想不到,自诩在课堂上潇洒自如的我,在镜头前却怎么也“帅”不起来。只觉得嘴也张不开了,眼也没地方瞧了,手也没地方摆了,腿也发抖了。自然,这第一次的半小时录像很失败很失败。我很沮丧。

妻子关掉相机,来到我身边,轻轻地拍拍我的肩,微笑着说:“没关系,休息一下,我们再来。”看着她,我突然来了精神,于是开始录第二遍,果然好多了。然后又录了第三遍,第四遍,……

我把比较好的几段,在网上传给马老师。她看后提出了几条注意事项,于是我又开始练习。这中间往返多少次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我记得自己练习的次数:七十三遍。当我把最后几次的录像传给马老师时,她没有再说什么,——这一关算是过了。

接下来是磨合选题。其实我一开始申报的,是一个关于《西游记》的选题。我花了五年时间,写了一部关于《西游记》的书稿,八十一章三十四万字,其中有不少自已的观点。我觉得讲《西游记》,可能观众会更喜欢;并且当时《百家讲坛》还没有人讲《西游记》,算是补缺补差吧。

不过马老师认为不妥,主要原因可能是太长了,我这个新手不太容易把握。最终,她帮我确定了这个关于《梦溪笔谈》的选题,后来定名为《千年一笔谈》。主要讲的,是关于《笔谈》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百家讲坛》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不过,要把《梦溪笔谈》的内容写成讲稿可不容易。博导知道我要上《百家讲坛》,很高兴,交代我“不要出错”。学术上“不出错”,我大体可以做到。我搜集了三百多篇论文,我在《千年一笔谈》里讲的,凡是定性的东西,一定有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但是,怎么把《笔谈》中那么多学科门类的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呢?

这可让我很踌躇。我写“天文历法”,一开始就是把科大对沈括天文学成就研究的有关内容编写进去。但是写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那怎么看,都是科研成果汇编,而不是一篇讲稿。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写一段,就读给妻子听,如果她听得津津有味,或者向我提问,就用;如果她听得迷迷糊糊,或者干脆睡着,就重写。为了吸引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也被陆陆续续写进了讲稿。妻子有孕在身,据她说,孩子听到我读稿子。会在肚子里动,——这就是我家的胎教了。

写好的稿子,还要传给马老师,请她提提意见,然后再修改。就这样,每一讲大概都修改了十次,全部十讲修改了百余次。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眼,还曾经短暂失明过一次。

那一天,应马老师邀请,我到北京试讲。站在深蓝色的背景之前,面对着高高低低的镁光灯和摄影机;下面是《百家讲坛》的听众,眼前是耀眼的灯光,这一刹那,我确实有点紧张。旋即,我又平静了下来。我做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我怕什么?我紧张什么?不知怎的,我找回了在课堂上的那种感觉,轻咳一声,开始讲我的课。在讲坛上都讲了些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下了讲坛。马老师微笑着迎接我,她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钱老师,要不你回去准备后面的稿子?”——我知道,我成功了。

后来,录像的第一、二讲合并,被制作成九讲的系列讲座。《千年一笔谈》在2012年春节播放的时候,爱女雪晴刚刚出世十天。妻子抱着她看我的节目,小家伙听到声音,瞪着眼睛瞅着电视机里的爸爸,眼睛居然眨也不眨。我的宝贝,《千年一笔谈》的第一位听众,这声音,你熟悉吗?

十年的困顿和摸索,两年磨剑。这一段人生历程,对于我来说,一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二是获取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上了《百家讲坛》,我未必就是什么“家”。我也没有什么诀窍,没有什么秘密,更不要谈什么“学识渊博”。我有的,只是一个字,“于”;或者再加一个字,“苦干”;也可以再加一个字,“拼命干”。

我很欣赏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抄录下来,和大家共赏。对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

责编陈丹丹女士要我写一个“后记”。可是,校完《千年一笔谈》的初样,我却写下了上面这一大段并不靠谱的文字,既不严谨,也欠考量。但是却很真实。谨以这一段真实的记录,献给关心、爱护和帮助过我的人!

钱斌

2012年3月于合工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3: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