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闻编著的《云水禅心虚云和尚诗偈选赏》虚云大师以百载光阴,尽瘁传化,其事震烁中外今古。大师,其入佛境界,行菩萨行者耶,对外今古。太师,其入大师。其入佛境界。行菩萨行者耶。圣法毗奈耶一法不取。法法成佛。若非亲符此境。其何能繁兴万行。虽被大功德铠。而成无所成。虽成无所成。而无成之化。化化无极。薄海同伦。谁能外此恩德。师先代兴圣国师。世传有圣箭令誉。今师躬临大难。而不循他家通霄之路。亦不感于失殿离宫。可不谓之为道精纯。而臻化境也哉。岂特五家纲宗。藉以振起。而整个佛法。胥赖撑扶于不堕。吁。诚伟矣。!又以法运不振而魔强,戒行不严而法弱,历主名山,戒法为重。兹书一出,倘能唤起大众,自审本分,各顾脚跟,则教乘宗乘,同是滋茂发皇,各当时机,供相举法,行见慧日出而灼火消,大法明面世运转。
纯闻编著的《云水禅心虚云和尚诗偈选赏》虚云老和尚不仅是佛教中兴的杰出宗教领袖,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方面用诗偈的形式来表达其对禅学的理解和禅修心得,一方面用诗偈来开示学众,传播佛理。他的诗偈大多与生活实际关系紧密,写得既平实易懂,又禅意盎然,境界高远,具有极高的思想意蕴,又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目前已经收集到的虚云诗偈已达一千余首,这是虚云老和尚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佛学大师,使他的禅学思想和修行实践得到弘扬光大,作者从虚云和尚的诗偈中选出一百五十六首,加以注释、意译、赏析,编成这本《虚云老和尚诗偈选赏》。希望读者们在纪念这位大师的时候,在聆听他思想、缅怀他的业绩的同时,也能够从他的诗偈中体悟到禅修的境界,从中获得美妙的禅悦和心灵的陶冶。
1、自题照像
2、自赞
3、赠何镜天宽仁居士
4、马观源居士索偈偶拈
5、万佛山花红洞
6、偶拈
7、还鼓山访古月师
8、蛾眉访真应老人
9、年月日时
10、秋夜偕友坐岑楼
11、天台华顶茅庐久雨伴融镜法师夜坐
12、游君山
13、与西天目真净和尚泛舟西湖
14、鼓山雨后晚眺
15、和沩山了熠首座
16、赠性净同参
17、春雨弥漫不止
18、初春与友过村墅
19、隔江山寺闻钟
20、山居
21、若人欲识佛境界
22、远离妄想及诸取
23、行住坐卧歌
24、终南山嘉五台狮子茅庵纪事
25、送友
26、梦与王羲之游庐山
27、普陀山奇峰宿雨二首
28、庐山午夜松风四首
29、蛾眉山怪石栖云四首
30、大香山初春梅
31、黄山妙高峰
32、黄山玉屏蜂
33、普陀佛顶山
34、终南山翠嶂睛岚三首
35、泰山碧涧清流三首
36、止水
37、采茶
38、慧焰禅人索茶
39、阅古宿语录口占
40、和陈真如居士
41、过可渡桥
42、五台山即景
43、过九溪山李氏所施庵
44、栖茅九华
45、山居
46、峨眉山顶自龙池
47、柱杖
48、赠全上人
49、游滇黑龙潭
50、秋日同友游云台山
51、赠敬修戒兄
52、寿德恒禅人
53、说禅境偈示胡宗虞
54、题槟榔屿极乐寺(妙莲师翁手建)
55、题苍山凤眼洞
56、秋深阅藏有感
57、赠觉乘上人
58、大觉寺小憩
59、暹罗龙莲寺养病
60、过崆峒山
61、夜泊洱海
62、天台山石梁桥
63、题智药三藏开辟曹溪宝林山,即今南华寺
64、忆初发心日有感
65、访友
66、戒期牡丹忽开
67、结茅终南山
68、游平阳府南北仙窟
69、与诸居士游黑龙潭赏梅
70、答友候
71、九华天台山
72、卧病偈
73、秋怀
74、登西藏大雪山纪胜
75、和许坚自居士原韵:
76、答屈光瑞居士
77、题鸡足山钵盂峰福圣寺前二杉木
78、寄禅和尚逝世经年,雪中重过湘溪寺
79、遇盗说偈三首
80、初祖达摩像赞
81、马祖像赞
82、子规声里雨如烟、
83、赋烟柳欲清明
84、示果法侍者
85、乘火轮船二首
86、步东坡咏,因幻梦师作,余次之
87、清溪浅水行舟
88、题放下最乐
89、题九峰山
90、访友
91、寄心定同学
92、柳荫堤畔闲行
93、题壁画兰花
94、策讹传
95、渔樵耕牧·渔(六首)
96、渔樵耕牧·樵(四首)
97、渔樵耕牧·耕(四首)
98、渔樵耕牧·牧(四首)
99、偶拈四首
100、鸟声
101、题琉璃碗破
102、和于潜张宽见居士咏
103、和昆明佛海居士颂夹山见华亭偈
104、闲韵
105、山中四威仪
106、五更歌
107、和古人牧牛颂十首
108、题画竹五首
109、心印颂六首
110、自励四首
111、溪居四首
112、随缘二首
113、重阳
114、游自云寺三首
115、步古颂法法常住原韵
116、禅余有感偶拈二首
117、答友送别二首
118、和滇省兴福寺莫楷和尚三绝
119、九华袈裟蜂
120、云台山祥云蜂
121、千山霁月四首
122、云台山漫天雨色三首
123、咏杜鹃花
124、云水偈
125、乞食颂
126、采石
127、寻水
128、采椒二首
129、杭州玉泉寺四季咏
130、步咏雪三绝
131、咏西岭樵归二绝
132、千叶莲花谢有感拈三首
133、无根树二首
134、无孔笛
135、无孔锤
136、无缝塔
137、无镭锁
138、无量秤
139、无弦琴
140、题世间被名利所逐枉自忙
141、题四时四首
142、习禅静中有醒偶题二首
143、偶题三首
144、牧牛颂十首
145、(光绪)三十年(1905)乙巳,复终南嘉五台狮子茅蓬复成师
146、咏史七诗
147、筇竹寺为萧国良荐慈亲灵小参偈
148、云栖寺岁朝上堂偈
149、岁朝寓香山寺监院请上堂偈
150、重兴云居山真如寺悬钟板偈t
151、云门大觉寺祖殿倾圮偈
152、和萧龙友居士
153、和詹励吾居士四首
154、鼓山题诗
155、题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
156、题谈心石
后记
自题照像
这个皮袋,何须领会?
潇湘俗子,佛门后代。
闽海缁衣,辛酸未懈。
杯子扑落,堂砖花碎。
石人皱眉,虚空陨堕。
两叩清凉,文吉途待。
奉跸秦川,终南雪盖。
蜀藏西印,奔走中外。
旋国腾)中,萧然一衲。
共语二旬,心空月白。
三谒鸡峰,息肩茅结。
扶起刹竿,重理覆辙。
值法难起,百计心裂。
驱驰四方,群策群力。
创佛教会,全国分设。
新政时更,斗争为法。
数十年来,共修罗宅。
驻十六寺,五兴祖刹。
披心沥胆,受尽磨折。
或嗔或喜,空花水月。
有询佛法,无言可说。
教令耕耘,但莫休歇。
搬砖弄斧,针炙透穴。
饥飧渴饮,与世无别。
一息不继,羽毛鳞甲。
苦哉轮回,沤波起灭。
注释
皮袋:对躯体的喻称,犹言躯壳。
潇湘俗子:潇湘,指湖南省。俗子,世俗人家子弟。虚云和尚世居湖南,生于福建泉州。
佛门后代:据《虚云年谱》载:虚云俗姓萧,为梁武帝萧衍之后。梁武帝笃信佛教,以佛教立身治国,有“皇帝菩萨”之称。
闽海缁衣:据《虚云年谱》载:公元1858年,十九岁的虚云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缁衣,又作黑衣、墨衣、墨染衣,即僧尼所用黑色法衣(黑色原为三种坏色之一)。古来即以缁衣、缁为僧尼代称。
杯子扑落,堂砖花碎:此句记虚云和尚开悟的因缘。据《虚云年谱》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虚云和尚到江苏扬州高曼寺打禅七(一种强化禅修活动),“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日:‘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石人皱眉,虚空陨堕:石刻之人徒具人形,理所当然不能皱眉;虚空没有形质,自然也不会坠落。而禅宗往往用这一类不合常理的语言,表示禅悟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如《普灯录》卷五:“石女舞成长寿曲,木人唱起太平歌。”《宝镜三昧歌》:“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清凉:指清凉山,即山西五台山。虚云和尚曾两次朝拜该山。光绪八年(1882)七月,从浙江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经浙江、江苏、河南、山西,于光绪十年(1884.)五月至五台山。光绪二十六年(1900)第二次朝礼五台山。
文吉:虚云第一次赴五台山,因雪冻和疾病困倒途中,遇一位自称来自五台山的“文吉”两次救助,最后转危为安。然而,他到达五台山之后,寻觅文吉而不得。因此,文吉很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奉跸秦川: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奉跸即奉从皇帝车驾。秦川,泛指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处特指陕西。庚子年(1900),虚云和尚再朝五台山后欲往终南山,因义和团之乱而返北京,住城南龙泉寺。适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往陕西。有住龙泉寺的王公大臣劝虚云偕同随扈跸西行。到西安后,以“嚣烦日甚”,潜往终南山隐修。
衲:指僧衣。原来专指以破布补缀而成的百衲衣,亦称粪扫衣。古代禅僧多着衲衣云游四方,故称之为“衲僧、衲子”。久之成为僧人的代称。
共语二旬,心空月白:光绪三十年(1904),虚云和尚为重修鸡足山禅林,往腾冲募化。路闻湘籍僧人禅修独自苦行修路,异之,亦往,二人共同搬石挖泥铺沙十余日,未对一句话。一夕,月明如昼,虚云在室外静坐,两人因月互斗禅机,心心相印,引为知己。
鸡峰:即鸡足山,有两处:其一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相传为西天禅宗初祖摩诃迦叶人灭处。其一在云南省宾川县西北50余公里处,山形如鸡足分趾,故名。山顶有“迦叶石门洞天”,相传摩诃迦叶于此守护佛衣以待弥勒,故该山亦被视为摩诃迦叶道场。公元1902年至1922年,虚云和尚振兴该山道场。
法难:严重毁坏佛教的事件,称为法难。
罗宅:应指寺院。
羽毛鳞甲:飞禽走兽等异类。大乘菩萨悟道后,为救度众生,不住涅粲而出人生死,自愿处于六道众生之中(包括畜生类),以济度一切有情。禅宗称之为“异类中行”。《景德传灯录》卷八载,南泉普愿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南泉普愿)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沤波:水波和水泡。沤,水泡。
大意
这个空空的躯壳,有何值得去研究捉摸?
我出身于潇湘世家,祖先世代崇佛。
在福州鼓山剃度出家,辛苦修行未敢松懈。
烫着手,打碎杯,机缘巧妙豁然开悟。
解脱的境界那样不可思议,如同石人皱眉、虚空坠落。
为报父母之恩曾两度朝礼五台,途中劫难幸得文吉化解。
护送皇帝车辇西行长安,随后隐居终南冰雪世界。
西川、康藏、印度、缅甸,为朝圣云游中外各国。
回国至腾冲,巧遇了一位同乡奇僧。
共处二十日,心相印于风清月白之夜。
三次拜谒鸡足山,在这里结茅而居,把旅程停歇。
扶起寺院倒下的幡竿,重新整理断壁残垣。
千方百计想护法,辛勤痛苦得心将碎裂。
奔走在四面八方,发动天下人士献计出力。
创立全国佛教协会,并将分会在全国各地分设。
新的政策法令时时变更,以斗争为最高律法。
数十年以来,我和大家共修禅林寺宇。
住持十六个寺院,重修五家禅宗祖刹。
披心沥胆,受尽了磨难的挫折。
或者高兴,或者欢喜,这一切都如空花水月。 有人来请教佛法,我没有什么可以言说。
只管努力耕耘,莫要取巧休歇。
搬运砖瓦,舂米砍柴,对症下药,针刺病穴。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与世间日常生活没有区别。
当哪一天呼吸停止,披毛戴角,济度一切有情世界。
苦啊,六道轮回,像水沤水波一样幻起幻灭。P1-P4
云居山原名“欧山”,乃庐山之余脉;其山丰姿俊秀,气势磅礴,终年云蒸霞蔚,宛若天境。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道容禅师肇基立寺,曹洞宗二祖云居道膺禅师传灯阐教而宗风大振,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僖宗赐额“龙昌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而沿称至今。
云居山真如禅寺为曹洞宗之发祥地,千百年来,禅风浩荡,香火鼎盛,高憎辈出,五家七宗,亦相继传承,诸如云居晓舜禅师、佛印了元禅师、佛果克勤圆悟禅师、大慧宗杲妙喜禅师以及晦山戒显禅师等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住持。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前来,如苏东坡、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晏殊、朱熹等都曾参礼云居,登临游览,多留咏题,苏东坡赞之为“冠世绝境,大士所庐,四百州天上云居。”
抗日战争之时真如禅寺毁于战火,一九五三年,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应性福大和尚之邀重修云居,经时六年艰苦经营,兴建殿宇,安僧弘道,树立“禅并重、冬参夏学”之家风,使千年道场宗风再振,海印重光;为培养僧才,于一九五七年成立了“云居山佛学研究社”,并邀海灯法师主持讲学。两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传印长老及当代许多高僧等都曾就读于此研究社。
文革期间,真如禅寺再遭破坏。一九八五年,恩师一诚长老住持云居,誓愿弘深、不辞辛劳,重修殿宇,扩大规模;承续虚云老和尚“农禅并重、冬参夏学”之家风,再次中兴云居。经时二十余载,梵宇林立,衲子云集,道风整肃,法席大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真如禅寺以其“农禅并重、冬参夏学”之严谨家风,被誉为中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虚云老和尚为云居中兴之祖,百余岁时自挽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老和尚道行高深莫测、律行冰清玉洁、苦行艰苦卓绝、愿行大悲无尽。大悲故忧之深,绍隆佛种于废绝;大愿故任之重,重振纲宗于法末;志大气刚,何惧道途之苦艰;鞠躬尽粹,终立卓著之功勋。
在传承云居、续尚宗风之时,我等饮水思源,缅怀师德,感激师恩。时值虚老圆寂五十周年,云居山真如禅寺召开了“虚云老和尚佛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大德法师同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共研虚老之佛学思想与对佛教之贡献。此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基此殊胜之因缘,遂总会议之要,结集出版虚老文集,以昭师德,亦警后学。
今法运初兴,而人心陷溺,世变日亟。兹书出版,如能唤起大众自审本心,自净其意,则教.宗共相并举,同滋茂发矣。慧日出而灼焰灭,正法明而世运转。此行任重而道远,非一己之能,需大众共同努力;非一时之事,需永久持之。
由于编排时间仓促,难免误漏,有赖教内外大德方家不吝赐教。予添列主编,在此诗偈集付印之际,略述原委以为序。
虚云古岩是我国近现代佛教高僧和佛学大师,他一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播佛法,振兴禅林,培养人才;他以一人之身,接续禅宗五家法脉,使明清以来式微的禅宗得以继承、发扬。
虚云老和尚不仅是佛教中兴的杰出宗教领袖,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方面用诗偈的形式来表达其对禅学的理解和禅修心得,一方面用诗偈来开示学众,传播佛理。他的诗偈大多与生活实际关系紧密,写得既平实易懂,又禅意盎然,境界高远,具有极高的思想意蕴,又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目前已经收集到的虚云诗偈已达一千余首,这是虚云老和尚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佛学大师,使他的禅学思想和修行实践得到弘扬光大,我们从虚云和尚的诗偈中选出一百五十六首,加以注释、意译、赏析,编成这本《虚云和尚诗偈选赏》希望读者在纪念这位大师的时候,在聆听他思想、缅怀他的业绩的同时,也能够从他的诗偈中体悟到禅修的境界,从中获得美妙的禅悦和心灵的陶冶。
本书收录的虚云和尚诗偈均选自净慧主编、明尧、明洁编辑的《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一书。各篇序次亦大部分依此书序次为准。
参加诗偈赏析初稿撰写工作的有南昌大学教师习细平、文师华、刘桂莉、杨雪骋,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赖功欧,南昌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业峰、汤青岚、詹杰祺、唐丽星、甘映红、万东亮、方美红(撰稿者名字均标于所撰篇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张丹老师承担了本书最初的编务工作。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欣赏虚云老和尚的诗偈,我们又专门请知名佛学作家明一居士重新进行了编纂、修正。尽管如此,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对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涉足极浅,对虚云和尚深邃的禅学思想不能全面地领会与把握,加之时间短促,本书十分浅陋,其中肯定存在着许多错讹谬误。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