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广大中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这位伟大作家,我们编选了这本《纪伯伦读本》。在编选时,编者薛庆国力求收入纪伯伦一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选篇兼顾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以期反映纪伯伦文学生涯的主要轨迹、成就和特点。书中收入的插图,均出自纪伯伦的手笔,读者可以从中一睹这位诗人、艺术家的独特风采。书后还附有“纪伯伦生平创作年表”及“推荐阅读书目”等资料,供希望深人了解纪伯伦的读者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纪伯伦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黎巴嫩)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让广大中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这位伟大作家,我们编选了这本《纪伯伦读本》。在编选时,编者薛庆国力求收入纪伯伦一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选篇兼顾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以期反映纪伯伦文学生涯的主要轨迹、成就和特点。书中收入的插图,均出自纪伯伦的手笔,读者可以从中一睹这位诗人、艺术家的独特风采。书后还附有“纪伯伦生平创作年表”及“推荐阅读书目”等资料,供希望深人了解纪伯伦的读者参考。 内容推荐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著名作家、诗人、艺术家。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05年纪伯伦的长篇艺术抒情散文《音乐短章》问世,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随后,他先后发表《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两部短篇小说及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纪伯伦逐渐由小说创作转向散文诗创作。纪伯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以及他对阿拉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也体现在散文诗上。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用阿拉伯语发表的作品《泪与笑》《暴风集》和用英语发表的《狂人》《先知》《沙与沫》《大地神》等。纪伯伦的作品想象驰骋,感情深笃,韵味隽永;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充满了东方哲人的气息。 《纪伯伦读本》中选择了纪伯伦的小说《玛尔塔·巴妮娅》《被折断的翅膀》等,这些是阿拉伯现代小说的早期成果,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与揭露性。散文诗《暴风集》和《珍趣篇》是两部极富社会批判性和民族自省意识的作品。巅峰之作《先知》是一部哲理散文诗,荟萃了作者想向世人传达的大慧之言。诗歌《大地神》形式类似诗剧,由三位神祗富有思辨意味的叹喟与对话构成。 此外,《纪伯伦读本》选入部分纪伯伦致玛丽·哈斯凯尔和梅伊·齐雅黛的书信,有助读者深入了解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本书由薛庆国选编。 目录 小说 玛尔塔·巴妮娅 新婚的床 被折断的翅膀 散文 泪与笑 暴风集 珍趣篇 狂人 先驱 先知 沙与沫 游子 诗歌 大地神 书信 致玛丽·哈斯凯尔 致梅伊·齐雅黛 附录 名家点评 纪伯伦生平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新郎新娘从教堂走出来了,前面清灯明烛引路,后面跟着兴高采烈的贺客,青年男女簇拥着,男孩子哼着流行曲,女孩子唱着喜歌。 婚礼的队伍载歌载舞来到新郎家。这里已经装扮一新:华丽的饰物,贵重的地毯,晶莹闪亮的器皿,馨香四溢的芳草。新人双双登上大厅显眼处的平台就座,来宾们在丝绒坐垫和天鹅绒沙发上入席。不一会儿,大厅就被各种面孔和服饰的人挤得满满当当了。仆人们端着饮料来回奔忙,碰杯声交织着欢呼声响彻大厅。这时,乐队来了。待他们稍稍坐定,便演奏起来。奥德琴通过细细的琴弦在低声絮语,纳耶笛抑扬婉转传送着祝贺,铃鼓丁当,妙乐奇音,催人开怀,令人心醉。 很快,姑娘们就随着乐曲的节奏跳起舞来。她们轻扭着腰肢,像细柳柔条在微风中摇曳;她们的裙裾飘忽飞旋,似明月与彩云嬉戏,一时惊讶和钦羡的目光都投向了她们。姑娘们的翩翩舞姿,款款风貌,使青年们神魂颠倒,使老年人目瞪口呆。顿时人们添杯劝饮,酒兴大增,宾客们眉飞色舞,心荡神摇,整个大厅气氛更加热烈。像断了弦的吉他掌握在一位神秘的精灵女手中,她拼命地弹奏,让和谐音与不和谐音搅混在一起。于是,这边,一个青年在倾吐他对一位迷人姑娘的爱的秘密;那边,一个小伙子为了和一位妙龄女郎搭讪,正向记忆搜寻最甜美的词句;这边,一个中年人正一杯接一杯地开怀痛饮,一个劲儿地要求歌者再唱一遍那支勾起他对昔日恋情回忆的歌曲;那个角落,一个女人正挤眉弄眼向一个男人频送着秋波,而那个男人却带着爱意眼巴巴地盯着另外一个女人;另一个角落,一位鬓发斑白的太太,正笑眯眯地瞧着那些姑娘们,想从她们中间为自己的宝贝儿子物色一个新娘;窗户附近,一位妻子趁她丈夫醉意蒙咙之机,悄悄凑到她的情夫身旁……所有的人都已沉浸在狂欢和调情之中,都在寻求着欢愉和快乐。他们似乎忘掉了昨日的不快,也好像不去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是一心一意地采摘着今日的甜果。 这一切都在进行着。美丽的新娘带着忧伤看着这个场面,犹如失去希望的俘虏看着囚禁他的黑牢冷壁一样。她不时朝大厅的一个角落张望,那里孤零零地坐着一位二十岁的青年,像受伤的小鸟离开鸟群似的,避开了兴高采烈的人群。他抱着双肩,就像用双臂保护着心脏不让它跳出来逃掉一样。他痴呆呆地仰望着大厅的穹顶,似乎那里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他的灵魂已经和他的感觉分离,随着黑暗中的幽灵在空荡荡的世界中飘游。 已是午夜时分,人群中的欢乐气氛有增无已,愈益浓烈,以至变成一种骚动。人们被酒灌得头昏脑涨,舌头也失灵了。这时新郎,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从位子上站起身来,醉意蒙咙地走到宾客中周旋,假惺惺地做出温文尔雅的姿态。 这当儿,新娘正在向一位姑娘示意,要那位姑娘到自己这边来。姑娘轻轻走近,坐在她的身旁。新娘扫视了一下四周,像一个焦躁不安的人要透露一件重大秘密一样,贴近那位姑娘的耳朵,用颤抖的声音悄悄说:“我的好朋友啊!我求求你!以从小就拥抱我们两颗心的感情;以你生活中所珍视的一切;以你心中所有的秘密;以抚慰我们灵魂并把它变成光明的爱;以你心中的快乐和我心中的痛苦,求求你,请你现在到萨里姆那儿去,要他悄悄到杨柳林间的花园里等我。苏珊娜,你代我好好求求他,请他千万答应我的要求,你叫他好好想想过去的日子,以爱的名义恳求他,对他说,她昏沉沉正在受罪;告诉他,她是一个在黑暗淹没前向你吐露心曲的濒死的人;告诉他,她是一个地狱之火吞噬前想看到你眼中光芒的快要支持不住的人;对他说,她是一个承认自己过失、寻求你的宽恕的做错了事的人。快点去吧!代我当面向他恳求!不要怕那些猪猡,他们已经酩酊大醉,不会注意到你的,酒已堵塞了他们的双耳,遮蔽了他们的双眼。” 苏珊娜从新娘那边站起身来,走到孤零零的萨里姆身旁坐下,然后开始把女友的话转述给他。她安慰他,友谊和忠诚溢于言表。萨里姆细心听着,只是一言不发。当苏珊娜说完之后,他困惑地望着她,像一个干渴的人望着天边的泉水一样。萨里姆带着低沉的声音说道:“我将在杨柳林间的花园里等她。”在苏珊娜听来,这声音是从大地深处发出来的。 萨里姆说完这句话,便起身到花园去了。 不大一会儿,新娘子也偷偷跟了出去。她在男人们中间穿过,他们已被酒折腾得恍恍惚惚;她从女宾们的面前走过,她们的心正倾注在青年们身上。她来到夜雾笼罩的花园,不住地回头张望,像可怜的羚羊为逃避恶狼而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朝林中跑去。青年已经在那里。当她发现青年就在自己面前时,便一头扑到他的怀里,紧搂着他。她盯住他的双眼看着,看着,然后说道——那一字一句从唇边说出,恰似一滴一滴的眼泪从眼帘下流出一样:“听我说,亲爱的人!好好听我说!我多么懊悔!多么愚蠢!多么心急啊!萨里姆,我好后悔呀!悔恨已将我的心碾碎。我爱你,除你之外我不爱任何一个。我一生一世都将爱你。他们对我说,你已把我遗忘,已离弃了我,另有所爱。萨里姆!这些都是他们告诉我的。他们的恶舌在我的心里撒下了毒药,他们的利爪撕裂了我的胸膛,他们的谎言填满了我的心房。纳姬蓓跟我说,你已经把我忘掉,说你讨厌我而狂热地爱上了她。这个可恶的女人!她欺蒙我,迷乱了我的感情,以便让她的亲戚做我的丈夫。结果,我答应了那个男人。可是,萨里姆啊,除了你,我不会有新郎! “现在,蒙住我双眼的遮布已经撕掉,因此我来到你的面前。我从那所房子里走出来,再也不会回到那所房子里去了。我来到这里,是想用自己的双臂拥抱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拉回到那个我在厌恶和失望中同他举行婚礼的男人怀抱中去。我抛弃了谎言为我选择的新郎,抛弃了命运安排做我主宰的父亲,抛弃了神甫编造花环的花朵,抛弃了陈规陋习将其铸成枷锁的法律,我抛弃了这所充满痴迷沉醉、淫逸放荡的房子里的一切。我来到这里,是为了跟你到遥远的土地,到天涯海角,到精灵们生息的地方,任凭死亡去摆布。快!萨里姆,让我们快点离去!趁着天黑快走吧!让我们一起去到海边,乘上一条船,让它把我们载向遥远陌生的国度。快走吧!我们现在就出发吧!黎明还没降临,否则我们就要落人敌人的魔掌了。你看,这是纯金首饰,这是珍贵的项链和戒指,这些贵重的珠宝,足够保证我们的未来,我们可以过王公一样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说话,萨里姆?为什么不看着我?为什么不吻我?你听到我心灵的呼唤和哭泣了吗?难道你不相信我从新郎、父母那里跑出来,穿着结婚礼服跑出来,是为了和你一块逃走吗?你倒是说话呀!要不,咱们就赶快走吧!这会儿一分一秒都比钻石值钱,比王冠宝贵啊!……” 新娘就这样诉说着,那委婉的声音,比生命的细语更加甜美,比死亡的哀泣更加凄切,比鸟儿的飞舞更加轻柔,比波涛的叹息更加深沉。这是在失望和希望、甜蜜和痛苦、欢乐和悲哀间起伏跳跃的乐章,是一个女人胸中全部追求和感情的心曲。 青年一直在听,在他的心里爱情和荣誉正进行着激烈的搏斗。那爱,使崎岖变为平坦,使黑暗化作光明;那荣誉,阻挡在心的面前,使心违背自己的意愿。那爱,是上帝降在心灵中的;那荣誉,是人类的传统习俗倾注到头脑里的。P12-15 序言 在黎巴嫩北部山区著名的“圣谷”附近,有一个叫做布舍里的山乡。这里崇山绵延,松林茂密,随处可见果园、岩石、泉眼、溪流、教堂、牧牛这些田园诗一般的风景,与一般人想象中以沙漠、戈壁为主的阿拉伯世界大相径庭。钟灵毓秀,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里,阿拉伯文坛的一代天骄——纪伯伦,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六日来到人世。 纪伯伦出生在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家庭,童年曾在当地学校读书。十二岁时,他随母亲、哥哥和两个妹妹离乡,前往美国波士顿谋生。十五岁,他只身返回黎巴嫩,在贝鲁特希克玛学堂学习阿拉伯语文。其间,他苦读阿拉伯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扎实的阿拉伯文学基础。四年后他重返波士顿。在此前后,他的哥哥和小妹相继在美国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纪伯伦在这世界上最心爱的亲人,他的母亲卡米拉,也去了“蓝色天际以外的世界”。 接连失去亲人的纪伯伦,在异国他乡与长妹相依为命。他有幸结识了一位长他十岁的女校校长玛丽·哈斯凯尔,在她的鼓励和资助下,纪伯伦的艺术天赋得以发挥,并于一九○八年远赴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他流连忘返于艺术的海洋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他的画作据说曾得到雕塑大师罗丹的好评。一九一○年,纪伯伦返回波士顿,随后定居纽约,潜心创作文学与艺术作品。一九二○年,他被旅美的阿拉伯作家推选为“笔会”会长,成为阿拉伯旅美派文学的领袖。 在纪伯伦的一生中,除母亲以外,还有两位女性在他心灵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玛丽·哈斯凯尔和梅伊·齐雅黛。纪伯伦与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 一九○四年,三十一岁的玛丽在朋友家中结识了正在美国艺坛闯荡的纪伯伦,两人从此结下友谊。玛丽对纪伯伦的艺术才华大为赏识,主动提出资助他赴巴黎学艺。从此,两人开始通信。纪伯伦返美定居纽约后,继续和住在波士顿的玛丽鸿雁来往,两人还不断互访,面晤。从玛丽的日记可知,纪伯伦返美后不久曾向她求婚,但她既不想让婚姻生活束缚他的艺术天赋,更担心可能的婚姻失败会影响两人的纯洁友谊,便以自己年长十岁为由而予婉拒。此后两人的友谊反而得到升华,而成为终身的挚友。 如果说纪伯伦与玛丽的恋情更近乎友情,两人的关系虽然密切却也不免平淡,那么他与黎巴嫩女作家梅伊·齐雅黛的爱情故事,则更为奇特,凄婉。这段生死之恋的主人公一位终身未娶,一位毕生未嫁,甚至始终缘悭一面!通信,便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纪伯伦致梅伊的书信均以阿拉伯文写成,得以保留的虽然只有三十多封,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但在纪伯伦文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堪称世界书简文学的瑰宝。 纪伯伦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九○五年问世的长篇艺术抒情散文《音乐短章》。这篇作品文采璀璨,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二十二岁的青年纪伯伦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随后,纪伯伦开始小说创作,一九○六至一九一一年,他先后发表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两部短篇小说集及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这些小说,是阿拉伯现代小说的早期成果,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与揭露性。其中,发表于一九一一年的《被折断的翅膀》是纪伯伦小说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萨勒玛的爱情悲剧,发掘了造成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原因,并把主人公的悲剧同祖国、民族、东方的命运联系起来。小说批判东方传统和现实的勇气、胆识和卓见,在同时代阿拉伯作家中均是罕见的。小说中多处出现主人公的大段倾诉,其见解深刻,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小说出版后,立即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轰动。这部作品也标志着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完成了最初的积淀和历练,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从二十年代开始,纪伯伦逐渐由小说创作转向散文诗创作。纪伯伦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对阿拉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也体现在散文诗上。 《泪与笑》(1913)是纪伯伦早年写就的散文诗合集,由于这些诗充满了“哀叹、倾诉、哭泣”,当朋友鼓励他发表时,纪伯伦感到“愧怍不安”,认为作品是他“葡萄园中的未熟之果”。其实,这些作品虽然缺乏一些“力度”,但其中洋溢着诗情画意,也不乏智慧与哲理,许多篇什令人爱不释手,充分体现了纪伯伦早期文学创作的理念:爱与美。 散文诗集《暴风集》(1920)和《珍趣篇》(1923)在风格上与《泪与笑》迥异。这是两部极富社会批判性和民族自省意识的作品。作者大声疾呼,想让酣睡的同胞觉醒,打碎那做了千年的空梦。他要人们打碎一切偶像,做自己的“主”,做时代的“巨人”,而不要做“坟墓中的居民”。他讴歌革命,呼唤暴风雨,预言“谁不用自己的风暴吹折自己的枯枝,谁就会厌倦萎靡而死;谁不用自己的革命撕碎自己的败叶,谁就会默默而亡”。纪伯伦愤世嫉俗的宣泄,让我们联想起鲁迅对同处东方的华夏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一九一八年,纪伯伦还发表了一首长诗《行列歌》。全诗好似两个人的对唱:一个是来自城市、饱经沧桑、深谙世态炎凉的老者,他用低沉、哀伤的声音唱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忧患痛苦、邪恶和弊端;另一个则是来自森林与大自然的青年,他纯真、质朴、活泼、乐观,用欢快的声音召唤人们到森林中去返朴归真,寻求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诗歌体现了纪伯伦对自由、自然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用阿拉伯文发表上述作品的同时,身处美国的纪伯伦,又用英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如《狂人》(1918)、《先驱》(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子耶稣》(1928)、《大地神》(1931)、《游子》(1932)和《先知园》(1933)。这些作品与前期阿拉伯语作品的主题、风格有了很大不同。如果说前期作品突出的是东方性、民族性,那么后期的英文作品更多地着眼于普遍的人性及人性的升华,其立足点是全人类、全世界。现实的批判锋芒依旧,但针对的是人类的荒诞与卑琐;同时,更有嘹亮的新声在这些作品中回荡,那便是深邃的哲思、形而上的求索、对爱与美的呼唤。这一变化,不仅缘于读者对象的改变,更缘于纪伯伦思想与心智的成熟与转变。 《狂人》、《先驱》、《游子》主要由一些短小的寓言故事构成,多富有讽刺意味,针对人的虚伪、无知、狂妄和卑微。这些故事娓娓道来,风格简约而朴素,同时又含蓄、隽永,令人回昧无穷。此外,这些集子中还收人一些意境深远的抒情短章,体现了作者这一阶段的哲学思想。 《沙与沫》荟萃了纪伯伦道出的隽语、佳句,它是“纪伯伦思想的珍珠串成的一条闪光的珠链”。其中许多论及人生、爱情、友谊、文艺、世界的段落,其立意高远,境界超逸,读者在含英咀华之际,每每有醍醐灌顶之感。 《人子耶稣》被人称为“纪伯伦福音”。作者通过七十七个耶稣同时代人物之口,把一个被神化的耶稣,还原为一个富有人道精神的使命传达者。在纪伯伦眼里,耶稣是人子、人之兄弟,但是,“遗憾的是,他的信徒们却极力要把他尊为一位圣人,尊为神。” 《大地神》是纪伯伦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其形式类似一部诗剧,由三位神祗富有思辨意味的叹喟与对话构成。在长诗的前半部分,甲、乙两位神灵的对话,对生命的意义做了质疑和探寻;随后第三位神灵出场,他对生命存在的神圣性和意义作了层层深入的揭示,最终,他把生命神圣性的最终依托归结为“爱”,这也是贯穿纪伯伦全部作品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长诗的尾声,诸神隐退,代表爱的“丙神”为人类的爱情唱起了赞歌:“我们最好明智地寻一块阴凉的所在,/让我们这些大地神入睡,而让爱情,这人类的柔情,去做来日的主宰……” 在纪伯伦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代表其最高成就、堪称其“文学金字塔”的作品,乃是长篇哲理散文诗《先知》。这是一部让纪伯伦呕心沥血的作品,他曾在致梅伊的信中写道:“至于《先知》,那是我已思考了一千年的书……这位先知,在我试图塑造他之前已把我塑造了,在我考虑构写他之前已把我构写了。”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先知》中的“先知”穆斯塔法(亚墨斯达法),可以理解为素有先知情结的纪伯伦本人。《先知》荟萃了作者借穆斯塔法之口向世人传达的大慧之言。 纪伯伦为《先知》安排了一个小说式的故事框架。穆斯塔法这位“被选和被爱的”东方智者,滞留奥法利斯城十二载,一直期盼回到自己出生的岛屿。一日,他登高远眺,看见故乡的船正穿破海雾徐徐驶来。离别的时刻来临,城中的男女都来送行。人们请求他作临别赠言,并告诉他们“关于生和死之间的一切”。他怀着深情,回答了人们一个又一个提问,问题涉及爱情、婚姻、孩子、施与、工作、欢乐与悲哀、理性与热情等众多话题,当他回答完所有的二十六个问题后,又发表了充满祝福和希望的告别辞。然后,他登上来船,航船向东方驶去。“溪流汇人大海,伟大的母亲再次将儿子揽入怀中。” 《先知》清新隽永的诗句中,凝结着纪伯伦对人生、社会深刻而睿智的思考,这些思考,是他站在历史的、可以俯瞰世界的高度进行的。他又通过“《圣经》式的”既庄重又温馨、既有启示性又有感染力的语言,加以诗人的奇妙想象和新奇比喻,将这思考的结品晓谕世人。 《先知》出版后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并在短短数年内风靡世界,至今发行总量已逾七百万册,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黎巴嫩评论家努埃曼把它比作常青树,说它“深深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里,只要人类存在,这棵大树就活着”。《先知》之后,纪伯伦又写了《先知园》,这是一部与《先知》风格近似的作品。在书中,穆斯塔法已回到了他诞生的岛屿,他在旧居花园中安静地思考人生,回答人们的问题。《先知园》还比《先知》多了一些抨击政治的内容。 纪伯伦曾有愿望,在《先知园》之后再写一部《先知之死》,作为完整的《先知》三部曲。然而,他的心愿终未能实现,因为他先于笔下的“先知”,去往了她母亲所在的“蓝色天际以外的世界”。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纪伯伦因积劳成疾病故,年仅四十八岁。 背井离乡二十余载的游子,一直盼望重返祖国。现在,他回来了。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纪伯伦的灵柩覆盖着黎巴嫩和美国国旗,乘船回到贝鲁特,又在各界人士的护送下,缓缓向家乡布舍里进发。最终,他安眠在可以俯瞰家乡的玛尔·谢尔基斯修道院的岩室里。在他棺椁的上方,悬垂着一块纪念碑,上面用阿拉伯文书写着:“这里长眠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或许,“我们的先知”一词在这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国度里过于敏感,人们后来将“先知”这一单词的上下小点稍作改动,碑文就变成:“这里,纪伯伦长眠在我们中间。” 负有先知使命的纪伯伦,已经走向了永恒的世界。但他留下的那些诗文,还在被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传诵着。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经由茅盾、冰心等文学大师的译介,纪伯伦的作品也开始走进了中文世界,并征服了无数的中国读者。经过几代阿拉伯文学翻译者、研究者的努力,纪伯伦在当今中国知识界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人物,无可置疑地成为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阿拉伯作家,并跻身最受他们欢迎的外国文豪之列。可以预料的是,具有独特魅力的纪伯伦文学,必将在中国一代代读者中赢得更多的知音。 为了让广大中国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纪伯伦这位伟大作家,我们编选了这本《纪伯伦读本》。在编选时,编者力求收入纪伯伦一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选篇兼顾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以期反映纪伯伦文学生涯的主要轨迹、成就和特点。书中收入的插图,均出自纪伯伦的手笔,读者可以从中一睹这位诗人、艺术家的独特风采。书后还附有“纪伯伦生平创作年表”及“推荐阅读书目”等资料,供希望深人了解纪伯伦的读者参考。 纪伯伦在《先知园》中描绘的先知穆斯塔法曾经感慨:“我的心灵重荷着成熟的果实,谁来采撷,饱尝这硕果?”那么,就让我们伸出准备领受的双手,去承接这位文学大师慷慨施与的硕果吧! 薛庆国 二○一一年七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那时觉得有喷溢的欲望,愿意让不会读原文的读者,也能享受我读《先知》时的欣悦、景仰和伤感。《先知》的好处,是作者以纯洁美丽的诗的语言,说出了境界高超、眼光远大的,既深奥又平凡的处世为人的道理。译来觉得又容易又顺利,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落下了眼泪。 ——冰心 先驱者博爱一切,然而所得的报答是嘲笑与轻蔑。他苦心劝人互爱,然而人家好像没有听得。于是他把爱藏在心里,把诅咒和讽刺做在表面,果然人们被激动了,来注意他的话。这是纪伯伦解释他的文字所以多讽刺与诅咒之故。爱一切不得,乃憎恨一切,这大概就是纪伯伦的思想罢。 ——茅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