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
分类
作者 朱永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讲述了:中国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区”,对外国教育成功方面的吸收与借鉴,成为迫在眉睫的改革关键。

《外国教育观察(朱永新教育作品)》作者在深悉中国教育之弊的基础上,利用出国访问或专题考察的机会,深入探析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学行为,总体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特征,研究和分析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比较研究对中国教育颇有助益的教育策略,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他者视阈,匡正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目录

爱伴教育而生(卷首诗)

第一章 灿烂樱花——日本教育记行

 借旁观者发现自己的美丽——日本行之一

 让技术为人们生活而活——日本行之二

 奇迹的起点——日本行之三

 邂逅共同的梦想——日本行之四

 他山教育学者,攻中国教育之玉——日本行之五

 向未知挑战——日本行之六

 十八岁的残酷一天——日本行之七

 生命的炼狱——日本行之八

 被矛盾激发着前行——日本行之九

 方圆也会酿悲剧——日本行之十

 高压土壤催生血腥之花——日本行之十一

 日本是个谜——再访日本之一

 岁月如金显光泽——再访日本之二

 风雨飞禅山——再访日本之三

 心灵的避难所——再访日本之四

 日本的“最高学府”——再访日本之五

第二章 热情桑巴——南美教育印象

 把今天看成最后一天——南美行之一

 为宁静后院寻觅激情——南美行之二

 撩开冰的面纱——南美行之三

 小口袋装出大自然——南美行之四

 在银子里呼吸着好空气——南美行之五

 与现代文明隔河相望——南美行之六

 异乡土地上的祖国——南美行之七

 博览大地必须翱翔天空——南美行之八

 万物以自身歌唱——南美行之九

 会唱歌的宝石——南美行之十

 扼住“魔鬼咽喉”——南美行之十一

 圣保罗印象——南美行之十二

 巴西遭遇铁将军——南美行之十三

 雨中游里约——南美行之十四

 足球的王国——南美行之十五

 再见,南美——南美行之十六

第三章 童话之境——欧洲教育探寻

 不眠之日:连接与跨越的一天——北欧行之一

 在童话的故乡寻找教育的诗意——北欧行之二

 那片狂野而宁静的森林——北欧行之三

 从弗洛姆到奥斯陆的剔透之旅——北欧行之四

 用生命完成的关于生命的雕塑——北欧行之五

 一段旅程,两种人生——再访欧洲之一

 触摸“打开世界的钥匙”——再访欧洲之二

 好运不莱梅——再访欧洲之三

 激情“足球秀”——再访欧洲之四

 命运仅需一票之差——再访欧洲之五

 异乡水乡——再访欧洲之六

 中国斗牛士——再访欧洲之七

 追赶太阳——拉脱维亚行之一

 走近“欧洲美人”——拉脱维亚行之二

 管中窥豹见里加——拉脱维亚行之三

 活着——拉脱维亚行之四

第四章 两个世界——肯美教育手记

 为了穷人的好学校——肯尼亚行之一

 富人区与贫民窟——肯尼亚行之二

 走出非洲——肯尼亚行之三

 感受哈佛精彩——美国教育手记之一

 大学是读书的天堂——美国教育手记之二

 案例教学的启示——美国教育手记之三

 窗外的声音——美国教育手记之四

第五章 菊花与刀——比较教育研究

 中美高等教育办学效率之比较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初探

 中美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英美师范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教育发展与日本现代化

 日本私立学校管理探析

 日本教师进修制度的特点

 日本教育问题与前瞻

第六章 聆听大师——教育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

 恩格斯论理论思维

 达尔文与心理学

 列宁教育思想初探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述评

 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演进

 现代西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发

第一版跋

第一版后记:心与教育一起走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日本,山形县庄内地区是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但是近年由于“国际青年祭”越办越红火,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在日外国人知晓。

1991年7月29日至8月5日,这里举办了“第七届庄内国际青年祭”,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留学生参加了这次“青年祭”活动,还有人专程从国外慕名而来。我也有幸受邀来到这个神往已久的地方。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不妨将这本流水账名为“散记”。

今年的“庄内国际青年祭”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耗资近1000万日元,有近1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考虑到留学生经济困难,“青年祭”的组织者专门包下旅游车,把留学生们从东京、仙台等地接到庄内。外国留学生们在车上就开始了“国际交流”,“青年祭”的前奏曲就非常有声有色。

当天晚上,“青年祭”的执行委员会举行了以“我们地球一家人”为主题的大型欢迎仪式。执行委员会会长山口吉彦先生和鹤冈市长斋藤先生等人先后致辞,欢迎留学生来到庄内。留学生们与当地的农村青年载歌载舞,与自己即将居住的家庭见面相识,气氛融洽而热烈。晚九时许,留学生们转移到当地的公民馆集体合宿,并在那里与当地青年继续交流至深夜。

第二天(30日)是留学生最为醉心的活动——日本文化的体验与学习。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奔赴各个教室,学习大正琴、书道、花道、茶道、日本舞蹈、日本服装、剑道、空手道和柔道。每完成一项,都能得到有指导教师签名的研修证书。当天晚上,留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由各个村镇派车接走,进行地域活动。

第三天的地域活动“因地制宜”,各市、町、村独树一帜,别具特色。有洗温泉澡、海水浴、登山、蒙眼劈西瓜、拉网捕鱼、运动交流、花火大会、庄内方言讲座、与小朋友游戏、参加当地龙神祭等。我所在的小组“提前”进行了活动,剑持美和先生在接我们的途中就让我们洗了一个痛快的温泉澡,然后去观看了当地传统戏剧——黑川火焰能,紧接着驱车去山中的“研泽庄”宿泊交流。我们小组由3名中国人(其中l位来自台湾)、2名印度人、1名美国人、1名英国人、1名坦桑尼亚人、1名匈牙利人(组长)组成。我们与当地的5名青年在“研泽庄”边饮边聊,介绍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表演民族歌舞。直到凌晨二时。次日又参观黑川能习馆,并登上了庄内地区的最高峰——黑山。

P1-2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这本《外国教育观察》是在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所以,保留了原书的跋和后记。

但是,新版的《外国教育观察》其实只保留了原书关于日本教育、比较教育和教育思想几个部分的内容,关于国外教育考察的手记部分原书中未曾收录。

由于篇幅的限制,在作品集中只能够有一册反映自己对于国外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所以在整理成书的时候,把国外教育考察的手记这种散文的体裁和研究论文的体裁合二为一,风格上不是十分统一、和谐。但是,散文也好,论文也罢,都是对国外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所以,在同一个主题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许庆豫教授和新教育义工童喜喜。许庆豫教授在八年前曾经帮助我整理校阅了《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一书,为这本书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基础。而这次修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又帮助我修改了部分内容。

也要再次感谢朗朗书房的呼延华先生和他的团队,感谢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