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誉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誉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他和德兰修女一样,是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导师,全球青少年争相效仿的榜样。本书《史怀哲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史怀哲传》是著名作家华姿继畅销书《德兰修女传》后又一传记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怀哲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华姿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怀哲,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誉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誉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他和德兰修女一样,是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导师,全球青少年争相效仿的榜样。本书《史怀哲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史怀哲传》是著名作家华姿继畅销书《德兰修女传》后又一传记力作。 内容推荐 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为此,30岁时他开始学医,38岁时他毅然前往非洲,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怀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务于人的方式,践行着他对基督的追随、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与生命的休戚与共。可以说,他是真正“为了人而成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及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上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史怀哲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史怀哲传》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 《史怀哲传》由华姿编著。 目录 引言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唯独这个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 这就是恩宠 我邀请你 上部 第一章 诞生 在如花似锦的莱茵河左岸,有个地方叫阿尔萨斯 看这一家 这一年,阿尔萨斯的葡萄丰收了 像蔷薇花一样长大 第二章 童年和少年 敬虔的开始 为要使信仰的对立消失 童年时代影响他的两个人 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 我要跟他们一样 音乐使他狂喜 圣诞节含着眼泪就餐的少年 看哪,圣约翰的头发比我的还硬呢 在他心里刻下非洲的哀愁 少年时代的大事 第三章 中学时代 在明斯特的实用中学读书 伊萨克:喜欢笑的人 去米尔豪森读文理中学 我是对政治感兴趣 维曼老师 我将证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我们必须思考 葡萄酒酿成了 这个有着五个孩子的牧师之家老是缺钱 有了一辆渴望已久的自行车 最喜欢的课,最不喜欢的课 中学毕业了 那九个在哪里呢? 第四章 大学生涯 斯特拉斯堡:欧洲之都 成为维多的入室弟子 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学了 服兵役 一天只吃一餐 21岁时,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如果你愿意的话,两者都能做到 在巴黎,在柏林 哲学博士,神学博士 第五章 布道、学术和艺术 圣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师 基督的精神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 《耶稣生平研究史》 《巴赫论》 拯救老式管风琴 第六章 决定去非洲 直接服务于人:最初的尝试 主啊,我就来 传教节的布道 提出申请 众人的反对 关键在于行动 学医是艰苦的,却也是美的 不再授课,不再布道 筹款 保证像鱼那样沉默 与海伦娜·布雷斯劳结婚 终于可以出发了 中部 第七章 抵达兰巴伦 从京斯巴赫到洛佩斯 加蓬、奥格威河与兰巴伦 亲爱的兰巴伦,我来了 第八章 成为丛林医生 行医生涯的开始:在鸡舍看病 最初的几周过去了 第一助理约瑟夫 一天的诊疗 如果没吃饭,那还吃不吃药? 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医生,我这里有虫 他们称他为“欧刚加” 手术成功 第九章 初建医院 雨季来临前,必须建好医院 去桑姆基达开会 史怀哲夫妇的医院建成了 第十章 黑人,自然之子 黑人的疾病 黑人的法律 黑人的婚姻 黑人的懒惰 黑人的消费 黑人的偷窃 黑人的禁忌 黑人的诅咒 黑人的习俗 黑人的教育 你们是我的兄弟,但我是你们的兄长 我身陷囹圄,你来给我自由 第十一章 在水与丛林间 丛林中的传教站 丛林中的学校 不再像鱼一样沉默 只在两种情况下开枪 懂得感激了 第十二章 以战俘之身行医、写作 被拘禁了 这是不可思议的恩宠 与非洲的爬虫作斗争 医院的变故 健康每况愈下 丛林中的精神劳作 第十三章 敬畏生命 《文明的哲学》写作缘起 从文明批判到文明重建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诞生了 最后,博士也哭了 这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第十四章 非战斗员俘虏 被遣送到波尔多 在加瑞松俘虏营 在俘虏营里当医生 在梵·高住过的房子里 作为交换俘虏被释放 回到京斯巴赫 第十五章 演讲与著述 伟大的宣示 有如一枚硬币滚到了家具底下 瑞典之行 《水与丛林之间》出版 如同准备牺牲儿子的亚伯拉罕一样 为思考的人写这部书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第十六章 重返兰巴伦 再度赴非 早就以兰巴伦人自居了 寻找树叶瓦片 抢修医院 繁忙的诊疗 使他烦恼的病人 向所有的苦痛者敞开大门 不忍心让他们挨饿 黑暗中出现了光明 作为好人的名声丢失了 多雨的旱季,沉重的心 第十七章 在困难中坚持 救星适时到达 埋首于建筑 我的医院已经不是从前的医院了 医生也成了病人 汽艇就叫“谢谢您” 解决纠纷 独木舟不见了 再接再厉吧,可怜的医生! 第十八章 赤痢和饥荒 恩琴达·恩琴达 坚持不切除原则 文化不是开始于读写 在地上你是个傻瓜,在天国却不是 成为知识分子 饥荒来临 第十九章 再建新医院 非搬迁不可了 俯视众人之地 工地上的一天,就像一曲交响乐 计划中的农场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圣诞节独自掘墓 要把房子建在木桩上 打桩 动物也是亲爱的上帝创造的 从欧洲请来工匠 1926年春天的时候 去南部出诊 新医院宛如一个村落 这是好房子,医生,这是好房子 终于可以回家了 恩哲姆的请求 我只是受到委任 下部 第二十章 在欧洲各国奔走 在蜡烛的两端点火 就像一阵清爽的和风 与歌德的精神关系 史怀哲之家或朋友之家 《使徒保罗的神秘主义》 “史怀哲之友”联谊会诞生了 第二十一章 让更多的人得医治 令他终生心痛的事 向着非洲,第三次出发 典型的非洲忧虑 让上帝的恩典惠及更多的人 《我的生活与思想》出版 第二十二章 丛林里的信仰生活 钟声是亲爱的上帝的声音 既是医师,也是教师和牧师 丛林里的礼拜 在兰巴伦的一次布道:直至上帝原谅你 没有什么比基督指引的生活更有意义 第二十三章 破除丛林迷信 艰难的行程 医院的种植 冰箱,破伤风和煤气灯 终于把失去母亲的婴孩抱在怀里 孩子们也就得福了 用自己做试验 第二十四章 是医师,亦是建筑师 又要建房了 分工及月底集合 医院的一天 我可以不再建房吗? 被深深地感动了 第二十五章 有趣的事和动人的事 难以让黑人明白的事 令医生哭笑不得的事 令医生忧虑的事 令医生头疼又担心的事 令黑人惊异的事 建立“邻人”的观念 为亲爱的黑人辩护 奥恩波,就是歌的意思 第二十六章 与动物休戚与共 我们的伊甸园 博士的小猪 博士的小猴 博士的塘鹅 博士的蚂蚁 博士的虫子 博士的小猫 博士的羚羊 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割舍生命 第二十七章 在大战期间 一个可怕的时代已经来临 他的心都碎了 他必须忍耐 他最担心的事 他又成了工头 海伦娜到来 似乎是一种奇迹 接替者一直没有来 这是奇妙的恩典 70岁的生日 战争结束了 朋友们是不会放弃医院的 希望是有“一个” 我简直是个囚犯 第二十八章 美国之行 为了麻风病患者去美国 由阿尔伯特·史怀哲代劳 我该回到我的黑人朋友中去了 第二十九章 建立光明村 麻风病患者越来越多 建立麻风病隔离村 我是黑人的奴隶 这房子有门啊 就像猎人挂山鸡的样子 他们是不幸的,却又是幸福的 她也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 光明之村 他们终于开始穿鞋了 第三十章 获得和平奖 黑猫终于生了小猫吗? 去奥斯陆大学演讲 得了两个诺贝尔奖 写不完的信 生日、圣诞节与新年 密林中的和平之港 黄金时间到了 他们也是伟大的人 第三十一章 为消除核战争呼吁 他是如此疲倦 美丽而静穆地死去 必须重新发现我们都是人 我们是来跟老医生道谢的 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高兴 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 第三十二章 以沉默应对批评 他在晚年遭到的批评 你若不了解黑人,就不要谈论史怀哲 第三十三章 离世 在这里,我觉得就在家里 想起了那些人 跟每一棵果树告别 跟当地平民的葬礼没有任何不同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结语 光是生存着是不够的 老医生一定会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兰巴伦 亚洲地区的追随者 后记 史怀哲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敬虔的开始 小阿尔伯特3岁了,或者是4岁。每个礼拜天,小阿尔伯特都会蹦蹦跳跳地跟着父母去教堂。这是最令他高兴的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整整一个星期他都很开心,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以至于,当薄暮降临,礼拜天即将过去的时候,他会在感觉庄严的同时,又感到忧伤。 但是,当父亲开始布道的时候,小阿尔伯特却总是不停地打哈欠。这也难怪,他实在太小了。这时候,保姆就会伸手捂住他的嘴——保姆的手上戴着线织手套。当大家开始唱赞美诗的时候,哈欠连天的小阿尔伯特立刻精神大振。但他实在唱得太响了,保姆不得不又伸手捂住他的嘴。幼年的记忆是奇特的,多年后,史怀哲博士还能清楚地感觉到线织手套的那种灰尘味。 有一天,小阿尔伯特突然瞥见了一张长满胡子的脸,就在后面的楼上。经过多次观察,他发现:每当琴声响起时,那张脸就不见了;每当父亲开始布道或是祈祷时,那张脸又出现了。于是他跟自己解释道:“这是观察教堂的魔鬼,一定是的,当父亲布道的时候,他就开始观察。” 直到上了小学,阿尔伯特才知道:那张疑似魔鬼的脸,原来就是管风琴师伊尔蒂斯的脸。他出现在那里,是为了看清教堂下面的情形:什么时候牧师开始讲道,什么时候牧师开始祈祷。这样,他就能确定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演奏。 朴实的乡村牧师路易·史怀哲,从29岁开始,就在这里照管着这个属于德国路德宗派的小教会,直到离开人世回归天国。而史怀哲博士对基督信仰的敬虔,也是从这里开始的。父亲质朴真诚的布道给少年史怀哲带来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当他离开京斯巴赫前往外地求学的时候,他最思念的并不是明斯特山谷的美食,或别的什么,而是这个小教会——这间尖塔高耸的教堂——这栋“催促祈祷的房屋”。 50多年后,史怀哲博士写道:“这种在每个周日都能体验到的神学气氛,自幼就对我的虔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种每个周日都能参加的礼拜活动,他甚至无法想象自己的存在。因此,他无法认同这样的意见:在儿童对礼拜有所理解之前,不应该让他们参加礼拜活动。他认为:实际上,做礼拜最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体验。当儿童亲眼看见大人虔敬而凝重的神情时,他就会从大人的祈祷中看见或是听见,什么才是重要的。为要使信仰的对立消失 京斯巴赫村的这个教堂,大概有200多个座位,史怀哲博士深爱的管风琴,就放在后面的楼上。教堂的墙壁是洁白的。在正面的墙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幅基督的十字架像,像的下方写着一句经文:“他是我们的和平。”(《新约·以弗所书》2:14) 天气晴朗的日子,明亮的阳光透过巨大的彩绘玻璃照进来,使教堂的两边光影闪烁。对此,幼年的阿尔伯特既感到庄严,又觉得神秘。 因为与本村的天主教信徒共用这个教堂,所以,右边的讲道坛,也是祭坛。为了有所区别,在祭坛的内部,有一道低矮的栏杆作为分界。 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获得了对阿尔萨斯的统治权。之后不久,自号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下达了一道命令:任何一个村镇,若有7户以上的天主教信徒居住,村里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做弥撒的地方。因此,在阿尔萨斯的许多教堂里,至今都保留着这个传统:新教信徒和天主教信徒共同使用一间教堂。天主教的弥撒8点开始,新教的礼拜10点开始。 多年后,史怀哲博士在回忆往事时写道:“小时候,村内的天主教与新教在同一所教堂里做礼拜,我觉得很美好。”“我不断亲身经历新教兼天主教的教堂,并且因此学会宗教和解。” 而在明斯特山谷的对面,即阿尔伯特的外祖父席林格尔担任牧师的米尔巴赫村里,牧师和神父更是像兄弟一样地互相敬爱着。牧师住在神父的隔壁,倘若哪天家里客人太多以致住处不够的话,牧师就会安排客人到神父家住;倘若哪天神父有事外出无法探访病人的话,牧师就会代替神父探望生病的天主教信徒,使他们得到安慰。而在复活节的早晨,当神父结束弥撒赶去聚餐时,阿尔伯特的外祖父席林格尔——这个具有18世纪启蒙精神和宽宏气度的新教牧师,就会打开窗户,在晨风中,向结束斋戒的神父送去问候和祝福。 这个传统或习俗,毫无疑问,并不只是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象征或预言。对此,史怀哲博士解释道:“那是一个象征,为要使信仰的对立消失所预定的象征;那也是一个忠告,如果我们自认为是真正的基督徒,就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所以,在宗教信仰方面,阿尔萨斯也站在德国的新教与法国的天主教之间,担任着宗教改革调解的任务。阿尔萨斯的宗教改革家马丁·乌兹约尔所倡导的自由、宽容与实践的精神,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在京斯巴赫村的“史怀哲纪念馆”里,还张贴着马丁·乌兹约尔的那句名言:“我们是相信基督的人,不是相信教会的人。” P18-20 序言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1965年9月4日深夜,90岁高龄的他,在非洲兰巴伦的一间小屋里,安然辞世。 翌日凌晨,他的那只塘鹅还没开始啼叫,亲爱的上帝的钟声就敲响了,紧接着,麻风村的钟声也敲响了。然而,这不是安歇的钟声,这也不是做礼拜的钟声。这是报丧的钟声。短暂的静默后,近处的村落里响起了咚咚的鼓声,远处的村落里也响起了咚咚的鼓声。在茫茫的水与郁郁的丛林之间,这咚咚的鼓声反复诉说的却只是那一句:“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他躺在一个简朴的棺材里下葬。经他医治而痊愈的病人们,以及从奥格威河的两岸赶来的黑人们,一边把油棕榈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边流着眼泪颂赞:“他是我们的爸爸。他是我们的父亲。” 他们把他葬在医院附近的一棵棕榈树下—— 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当他年届80的时候,站在京斯巴赫开花的葡萄园里,他曾说:“如果我在这里蒙神宠召,我想躺在家乡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块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兰巴伦。长眠于归去之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地全都是神的赐予啊!” 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杜南先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全部,墓碑上却只写着一句话:一个单纯的基督门徒。 他的墓碑上也没有任何墓志铭,只画着两个简单的符号:+。 “+”代表着基督之爱,“”意味着天下一家。 两个符号合在一起,则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践行基督之爱。 唯独这个人 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匠,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唯独不是“知识分子”—— 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他要把河边的木头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个黑人男子:“朋友,能帮我搬一下吗?”那位毕业于当地教会学校的年轻人答道:“我是知识分子,我不做那样的事。”他就笑了,说:“恭喜你,我一直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没有成功。” 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以罕见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学说。他以活出来的善,以爱所实行的信,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 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最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24∶12) 29岁的时候,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经声名鹊起,然而,他却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麦子”。因为在那个恬静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听见了那声音:“你来跟从我。”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共同背负世界的烦恼与重负”——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在于爱。而爱,就要行动。因此,他在心里回应那声音:“主啊,我就来。”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为那些需要人的人们而成为人”; 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丛林里,“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他要做那一粒麦子,那一粒借着死而结出许多子粒的麦子。 为此,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放弃他深爱的研究、写作、布道,以及演讲、演奏,以及他的独立——他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完全倚赖资助为生。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务生涯中,他非但没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获得很多。他原以为,他会在遥远的原始丛林里被这个世界遗忘,宛如滚落在家具底下的一枚硬币。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他非但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反而成了这个世界的一盏明灯。 因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却高举自甘卑微的人。 因为那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因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这就是恩宠 也许可以说,这个人是唯一的。 纵观人类历史,似乎只有这个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顺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坚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从事粗重的劳作,又在舞台上演绎精湛的艺术;既深谙具体的服务之道,又擅长抽象的精神之旅。总之,既全面地发展个人理想,又完美地实践上帝之爱。 当他到了70岁、75岁,不,甚至到了80岁、85岁的时候,他仍旧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热的天气里欢喜地劳动;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沉静地写作。后者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而前者,也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 然而,他从未把这一切归于自己。他说:“这就是恩宠。” 我邀请你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认识这恩宠——这从上帝而来的恩宠, 认识那香气——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气, 以及那可称颂的、可纪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贵的。 我邀请你! 后记 这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可我终于完成了。 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仍旧跟7年前为德兰修女写传一样,也觉得自己并无资格,也常常因自馁而忐忑,但同时又感到,为纪念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类伟人而略尽绵薄之力,除了是我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尽的责任外,也许还是我必须臣服的命运。所以感谢上帝,虽然时常忐忑,但我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 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关于书名。书名《唯独这样的人》取自歌德的一首小诗(见扉页)。因为我觉得,史怀哲博士正是歌德在这首小诗里所说的“唯独这样的人”。 二是关于他的名字和两个地名的翻译。 在中文书刊中,对史怀哲博士的名字Albert Schweitzer的翻译,通常有四种: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史怀泽,艾伯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本书选用的是第一种:阿尔伯特·史怀哲。 对两个必须在书中反复出现的地名——他的故乡Gunsbach和他行医的非洲部落Lambarena,通常也有四种翻译:琼斯巴哈,昆斯巴哈,根斯巴赫,京斯巴赫;兰恩巴涅,兰巴雷内,兰巴伦纳,兰巴伦。本书选用的是京斯巴赫和兰巴伦。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参考文献”中所提及的所有译者和出版机构,因为他们的出色劳动,我才有机会研读史怀哲博士的伟大作品,以及有关他的著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她在繁忙的留学生活中为我收寻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和图片。书中图片主要来自英美的网络和台湾地区的相关出版物,在此也深表谢忱。 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博爱天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为此书的出版付出辛苦劳动的每一位朋友。谢谢你们。 华姿 2011年7月于武汉东湖 书评(媒体评论) 史怀哲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他是充分发挥了充沛的精力与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有所贡献,并为人类开创未来的人之一。 史怀哲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动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给他们安慰,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必然性。 无论如何,毕竟许多人都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不可能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世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史怀泽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伯特兰·罗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