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周非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许多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细枝末节的娱乐化演绎,唯独缺少的是独特的史观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特别视角。周非先生的这本《中国知识分子论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则不同,他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仿佛一头闯进古董店的公牛,用它尖利的犄角顶撞了传统的堡垒,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解剖,也是用理性的光芒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沉沦,既是一曲悲壮历史的挽歌,也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的安魂曲。

内容推荐

《中国知识分子论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从诸子百家时代,讲到新文化运动,从时间上看,从公元一世纪到二十世纪,是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沦亡”的历史。在作者深刻剖析、批判的字里行间,我们却分明看到:在二十一世纪里,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也必将获得新生。因为在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着一项伟大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复兴什么呢?复兴那个“坐标点”中的中华文化真精神,让那些“尊重个性、推崇创造、敬畏自然、遵循天道”等伟大精神,再次在人类文化的天空中闪耀出万丈光芒!

《中国知识分子论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由周非编著。

目录

关于知识分子

第一章 坐标点

 远古的记忆伟大的传统

 知识分子的乐园

 独立之精神——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自由之思想

 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第二章 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

 士:道德君子、言行义士

 策士:由学而术,功名至上

 谋士:围绕帝王,尽心尽力

 进士:读圣贤书、谋功名事

 名士:抗争无力、清谈无益

第三章 独立精神的萎缩

 李白式痛苦:一个命题的提出

 逍遥于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国

 坚持自己的生存方式

 迷途知返

 “功名,还是自由?”这是个万难的问题!

 怎么也不肯离开官场

 潇洒之后还是要回到功名上

 不得其门而入便自甘堕落

第四章 迫害史

 圣人也残暴

 独裁者的焚书坑儒

 中国书籍的厄运

 科学家的悲惨遭遇

 文字狱

第五章 沉沦与堕落

 大话、谎话与马屁话

 文人牢骚寻常事

 清高、傲慢与文人相轻

 沉溺酒色温柔乡

 由歪门到邪道

 白日梦

第六章 学术思想的衰变

 中国的学术思想一直在衰变

 从“学”到“术”:战国“百家”的急功近利

 从百家争鸣到大一统:汉初学者们的“为帝王谋”

 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歪曲

 无人相继的“绝学”

 信仰追求与神学研究

 从“道统”到理学

 从理学到心学

 从经世致用到考据

第七章 特殊时代

 元朝的正统地位

 空前绝后的开放

 发达的经济

 昌盛的文化

 “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许衡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关汉卿

 小结

第八章 沦亡之后

 全面沦亡的时代

 李贽形成不了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们无法设计出新制度

 方以智无法创立新知识体系

 四大救国存亡运动必然失败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只是复制,而不是复兴

试读章节

孟尝君听了鲁仲连的话,觉得他是个“大材”,想把他也“养”在身边,鲁仲连当然一口回绝。无奈,孟尝君就想向他讨教“势数”之学,鲁仲连却回答说:“势数这玩艺,简单得很,就像城门的机关一样,如果正当它要开的时候,一个指头放在中间就可举起它;如果不当其时,双手怎么用力也抬不起来。不是机关加重,也不是双手无力,它所以能举起来,是顺势而已,在能举的时候举,就是所谓的势数”。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鲁仲连已经完全具备一个大政治家的眼光、胸怀和辩才。但是,他拒绝做官。为什么,因为他看透了那些自私自利的君王公侯。

第五、六两件事是讲述他以卓越的见识和才干为国家排忧解难。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基本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进行大反攻,一连取胜。但在田单兵临狄邑时,鲁仲连却说:“这个城一时难以攻下。”果然,田单围攻狄邑三月不克,只得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说:你们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所以连连取胜;而现在呢,你们已经是将军养尊处优、士兵自以为是,这怎么能取胜呢?田单大悟,回去后就亲临战阵,挥旗擂鼓,身先士卒,结果一举攻克了狄城。但过了不久,田单兵临聊城,聊城的燕国守将拼死抵抗,田单再次一筹莫展,这时,鲁仲连赶来了,他提笔给燕国守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的行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这番攻心之语击中燕将心中要害,燕将竟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

第七件事就是大义凛然,“义不帝秦”。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义士的风采。史载,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秦国的秦昭襄王实行扩张主义政策,首先派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向赵国求救。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就先攻打谁。魏王动摇,慌忙命令已经出兵的大将晋鄙囤兵于邺,同时,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从而解邯郸之危。平原君在大敌当前,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紧要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在平原君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秦之民。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联盟,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只要“尊秦为帝”就可以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这个典故说:当年齐威王对周天子,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齐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辛垣衍却说应该“畏秦”,秦和魏可以是主仆关系。鲁仲连听后说,如果这样的话,秦王肯定会“烹醢梁王”,因为历史上有“商纣王虐三公”的故事,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侯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牢里,还想找借口杀死他。由此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只要你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接着,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在鲁国和邹国避难期间,还大摆帝王的威严,吆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之礼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竞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柩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就真的是“秦为刀俎,魏为鱼肉”了。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他说,如果尊秦为帝,秦国就肆无忌惮了,那时,秦王会安排秦人到魏国为官,渐渐架空梁王,让梁王成为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是魏王的心腹而被排挤,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充分阐述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中了辛垣衍自私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五十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事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然后飘然而去。

P32-34

序言

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序周非新作《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

当我打开周非的这部新作时,想起了这样一句犹太谚语:“如果你想在冬天躲雨,就造一个茅屋;如果你想在许多个冬天躲雨,就造一个石屋,如果你想让后代记住你,你就造一座环绕城市的围墙;如果你想永垂青史,就写一本书吧。”我为周非先生的另外两本专著《拷问历史》和((非议历史》也曾做过“接生婆”,但几乎没写过任何文字,尽管那两本书也写得非常不错。在审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本书将使作者名垂青史。

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代表作《波斯战争》中,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的事业的目的在于,保存那由于人而存在的东西,使其不致为时间所湮没,赋予希腊人与野蛮人光荣,赋予令人赞叹的行为以充分的颂扬,使后世能够纪念他们,并使他们的荣耀光照数个世纪。”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位西方“历史学之父”的主要史观,但并不是历史学要告诉我们的全部。亚里士多德曾明确的向我们保证,人类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物种来说,拥有通过生命周而复始循环的不朽性,在生死变换之间体现了他们的永恒存在。但是,中国历史书中出现的许多人物都被无限放大了,而且体现的并非人类的伟大品格和智慧,正如凯瑟琳·莫兰在谈论历史时说道:“我总认为,要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那就怪了,因为大多数历史是编造出来的。”中国的史书尤其如此。这回周非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轻松的笔墨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起源和坐标点谈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从士到策士,再到谋士、进士和名士,不仅阐释了知识分子的功能和精神追求,还揭示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惘,以及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并在潇洒之后自甘堕落。同时还揭露了二千多年来,统治者对思想异己的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以及通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把他们从“百家争鸣”弄到噤若寒蝉,直至彻底沉沦与堕落,变得只会说大话、谎话、牢骚话和马屁话,大多沉溺于“酒色温柔乡”与“白日梦”,最后由歪门彻底拐入邪道。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在衰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我注六经,加上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和歪曲,不仅没有新思想的影子,连基本的底线都没有守住。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悲剧,也是对古希腊历史追求人类不朽光芒的巨大反动。

中国许多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细枝末节的娱乐化演绎,唯独缺少的是独特的史观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特别视角。周非先生的这本书则不同,他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仿佛一头闯进古董店的公牛,用它尖厉的犄角顶撞了传统的堡垒,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解剖,也是用理性的光芒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沉沦,既是一曲悲壮历史的挽歌,也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的安魂曲。正如吴思先生在他的新作《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一书中所言,“创造理论好比是盖房子,理论的地基要打到单细胞生物,因为在根子上所有的生物都源于单细胞。单细胞生物存在的问题,生命展开后出现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那个根源。顺着单细胞生命演化的思路,物质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能得到解释。”中国知识分子最缺乏的就是对绝对真理价值观与生命信仰的捍卫。知识分子最核心的灵魂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怎么安身立命?怎么样让人生意义最大化,怎么样走入人类精神的永恒和不朽。知识分子的真正功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他们观念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把握事实的真相和建构新的价值体系。

每一个知识分子最终都会在历史的审判台上接受检验,一切的盛世繁华和功名利禄都仿佛过眼烟云。诚如耶稣所云,“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它的美荣就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主的道路是永恒的。”后来,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一位历史学家:“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这位历史学家回答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1、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4、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用一句犹太圣典《塔木德》中的格言说就是:“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透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而要用佛教来解释所发生的一切的话,那就是世界万物皆有因果。中国历代的思想者和知识分子都将接受历史和上帝的审判。

沉沦意味着新生,当代的知识分子站在先哲的肩上,应该给出更加满意的答案。在作者深刻剖析、批判的字里行间,我们却分明看到:在二十一世纪里,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也必将获得新生。因为在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着一项伟大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复兴什么呢?复兴那个“坐标点”中的中华文化真精神,让那些“尊重个性、推崇创造、敬畏自然、遵循天道”等伟大精神,再次在人类文化的天空中闪耀出万丈光芒!

是为序,与周非先生及广大同仁共勉。

贺雄飞

2011年11月2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许多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细枝末节的娱乐化演绎,唯独缺少的是独特的史观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特别视角。周非先生的这本书则不同,他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仿佛一头闯进古董店的公牛,用它尖利的犄角顶撞了传统的堡垒,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解剖,也是用理性的光芒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沉沦,既是一曲悲壮历史的挽歌,也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的安魂曲。

——贺雄飞(著名出版家、犹太智慧应用专家)

凯瑟琳莫兰在谈论历史时说道:“我总认为,要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那就怪了,因为大多数历史是编造出来的。”中国的史书尤其如此。这回周非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轻松的笔墨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起源和坐标点谈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从士到策士,再到谋士、进土和名士,不仅阐释了知识分子的功能和精神追求,还揭示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惘,以及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并在潇洒之后自甘堕落。同时还揭露了二干多年来,统治者对思想异己的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以及通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把他们从“百家争鸣”弄到噤若寒蝉,直至彻底沉沦与堕落,变得只会说大话、谎话、牢骚话和马屁话,大多沉溺于“酒色温柔乡”与“白日梦”,直到由歪门彻底拐入邪道。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在衰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我注六经,再到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和歪曲,不仅没有新思想的影子,连基本的底线都没有守住。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悲剧,也是对古希腊历史追求人类不朽光芒的巨大反动。

——贺雄飞(著名出版家、犹太智慧应用专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