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人们已在撒旦和蛇的引诱下误入歧途,无限的放大自己的欲望,变得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和饕餮,把整个世界折腾的千疮百孔,残破不堪。于是,为了勒紧这匹快速驶向悬崖的马的缰绳,我们必须重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正如一位犹太拉比约瑟夫·卡罗在《备好的桌子》一书中所言:“如果上帝没有差派弥赛亚来,就表示这个世界还没有预备好迎接救赎。而这个世界能做好预备的唯一方法,就是全人类要努力让他变得更美好。如果全人类在犹太人的榜样带领下,一起认真踏实的履行上帝的律法,完美的世界将指日可待。”
因此,贺雄飞编著的这部《迷途指津:犹太笑话中蕴藏的成功法则》提醒我们在笑话中感受智慧的光芒和道德的光芒,鞭策我们改变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提醒我们永远要与上帝在一起,因为“在上帝的光中我们得以见光。”
《迷途指津:犹太笑话中蕴藏的成功法则》借用了《迷途指津》这一名字,内容的重点是阐释犹太笑话中蕴藏的成功法则。上篇是通过犹太人的历史揭示犹太人的不灭之谜和犹太文化精神,下篇是通过《塔木德》中的故事揭示犹太人的生活智慧和道德智慧,目的是通过对犹太智慧的阐释,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在犹太文化中,最高的典籍是《托拉》,其次是《密释纳》,然后是《塔木德》,最后是《卡巴拉》。《塔木德》则是锻炼独特的犹太思维方式的智慧启示录,表面上是对律法的解释,其实是不允许人们对律法只有一种方法去阐释,一般是有四种方法:意指文本的简单字面意思(pay),文本背后的暗喻(resh),文本里的道德教训(dalet),和文本中隐藏的神秘寓意(samach)。犹太智慧询问生命的终极问题是:上帝是谁?宇宙的起源为何?人类存在的目的为何?人类如何跟上帝接触与交流?人类的终极命运为何?《托拉》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意义对生命的终极问题做了怎样的回答?
《迷途指津:犹太笑话中蕴藏的成功法则》由贺雄飞编著。
赫尔姆的哥伦布
在赫尔姆住着一个叫塞雷格的人,他是一个圣人,但却是不安心的人。在他的血液里有冒险的因子,他总是做梦去看世界。但是因为他是个圣人,所以很穷,使他不能像镇里的富人一样坐船去周游世界。
有一天,一个赫尔姆的商人从华沙回来了。从那天起以及以后一周内的每一天,在赫尔姆的人除了谈论商人给他们讲的华沙的种种奇妙之外再也不说别的了。而没有人比塞雷格听得更入神。
从那以后,他走路就像梦游一样,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去看看华沙。他不吃不睡不休息,他的妻子很着急,不知道怎么才能安慰她的塞雷格。
一天早晨,他的眼睛有一种神往的表情,对他妻子说:“我要去华沙)”
“为什么?”
“我听说那是个神奇的城市)”
“但是你没有钱。”
“我走着去。”
“但你的鞋子会破。”
“我赤脚走,把鞋子拿在手里。”
“你疯了,塞雷格)”
“我要去华沙)”他坚持说。
于是他把一些面包和奶酪放在背包里,拿起他的橡木杖,手里提着鞋子,向那伟大的城市进发了。
塞雷格像长了翅膀一样往前走。他根本不顾自己是赤脚,路上尖锐的石子扎痛他的脚。他一路唱着歌,满怀高兴,想着很快就能亲眼看见华沙的面貌了。
当太阳垂直挂在天空时,塞雷格感到饿了。他在岔路口的一棵树阴下坐下来,吃了一些面包和奶酪当午饭,然后又觉得困了,于是他决定小睡一会儿补充一下精神。但在睡之前,他想先确定一下,当他醒来时还能走正确方向的路。
“现在,让我看看,”他自言自语,“我在两条路的岔口处:一条是去华沙,另一条是回赫尔姆。我必须确定是去华沙而不是回赫尔姆的路。”
于是他把鞋子拿来,放在路口,脚尖的方向指向华沙。“当我醒来我就知道正确的路了。”他想。
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他伸了个懒腰,到草地上去睡觉了。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觉)这是一个被神保佑的觉,就像族长雅各布在梦里见到了天使)他睡得是那么深,那么甜,而这时一个农夫驾着马车从旁边经过。当他看到路上的鞋子时,他自言自语说:“真幸运)这里有一双鞋子像孤儿一样躺在路上)”
于是他停下马,下了车,捡起鞋子。
“大概是得霍乱的人扔下的)”他嘟囔说,“它们不是鞋子——像烂网一样有那么多洞。”于是他扔掉鞋子,但是却把鞋子的脚尖方向指向了赫尔姆。
过了一会儿,塞雷格醒来了,想着自己很快就到华沙了,他跳了起来,急着继续往前走。
“我是多么聪明,”他想,“这么有远见地把鞋子放在路上,现在不会错了)”
于是他接着往前走。
不一会儿他看到城市了。塞雷格加快了脚步。当他走过那些街道时,他好奇地看着各种东西,房屋、街道和人们。
“这好像与我住的那儿一样)”他叫道,“华沙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大。怎么那么像赫尔姆,像两个孪生兄弟)” 他继续走,当他经过浴室时,一个男人坐在门边向他友好地说:“您好)”塞雷格也真诚地回敬道:“您好)”
“就像我的名字叫塞雷格,”他对自己嘀咕道,“这个人看起来很像赫尔姆浴室里的费舍尔,浴室也很像我们的浴室)这是怎么回事?” 一会儿他到了教堂。
“这和我们赫尔姆的一模一样)”他吃惊地想。
出于习惯他往里走。
他所看到的让他毛发直立。
“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在华沙,简直就要相信这些做祷告的人都是我们赫尔姆的人了。”
而且当他站在那儿的时候,教堂的杂役匆匆过来,背着玉米,把他挡到一边。
“别挡我的路)”他喊。
“就像上帝在天堂里一样,”塞雷格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杂役不仅看起来像我们赫尔姆的杂役,就连说话和做事都像他。奇怪,真奇怪)”
塞雷格充满困惑离开了教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着急地问自己。他陷在自己的想法里,不知道往哪儿走了。忽然他抬起头来,发现自己在一条非常熟悉的街道上。
“神啊,请帮助我)”他叫道,“怎么这条街那么像我家那条)这是华沙吗?真让我失望)我费那么大劲跑到这儿就是来看和我家一模一样的一条街?”
在家门口他也看到了一些孩子在玩把胡桃核弹进洞里的游戏。
“如果这不是我的儿子莫舍尔在这里玩,愿我的手脚都摔断)”
这时一个女人把头伸出窗子叫道:
“塞雷格,你为什么站在街当中,张着嘴像个傻瓜?快进来——饭做好了)”
塞雷格很惊奇:他敢发誓这个女人很像他妻子丽施的孪生姐妹)说话的方式都一样)而且,她不是叫他塞雷格吗?于是他走进去,假装是她的丈夫塞雷格。
当然了,房子里的家具也和他家的一样)他坐下来开始吃饭——肉烤糊了,和他妻子做的一样。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塞雷格想,“华沙和赫尔姆完全一样,在每一个细节上。确实,房子很像我的房子,这个女人很像我的妻子,这个小男孩很像我的莫舍尔,而且她丈夫的名字也叫塞雷格。但我知道得很清楚,这都不是我的。”
于是塞雷格在桌边坐着,开始想念起他在赫尔姆的那个小家。
“这让我觉得很麻烦,”他最后决定,“这个很像我的人是否是华沙的塞雷格。但我已经知道他的名字是塞雷格,而且他和我看起来很像。问题是:他是谁?他现在在哪儿?”
P124-128
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我们在一开始……要与上帝在一起,因为“在上帝的光中我们得以见光。”
——《圣经·诗篇》(36:9)
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从摩西到摩西,无人像摩西。”这里的第一个摩西,是指公元前1200多年的犹太民族领袖,犹太教的创始人摩西。第二个摩西则指摩西·迈蒙尼德这位中世纪著名的犹太学者。这句话肯定了两个摩西的伟大,第一个摩西在犹太人心目中素来享有崇高的地位;把第二个摩西与第一个摩西相提并论,就是对迈蒙尼德的极度夸赞。摩西·迈蒙尼德是中世纪著名的律法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就是《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犹太哲学家罗伯特·塞尔茨指出:“迈蒙尼德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均试图表明,宗教和哲学显示同样的真理……他的思想是由一种信念形成的,即犹太教在智性上和逻辑上是首尾一贯的统一体。”而著名的以色列史学家阿巴·埃班也说:“《迷途指津》是用阿拉伯文撰写的,后来译成欧洲许多种文字。他为以后的犹太哲学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中世纪讲拉丁语的基督教界的哲学思想也有所启发。迈蒙尼德的影响在基督教方面表现在圣托马斯·阿奎那身上,在犹太人方面则表现在巴鲁赫·斯宾诺莎身上。在近代,斯宾诺莎大概是迈蒙尼德的最杰出的学生。”可见迈蒙尼德和《迷途指津》对于改变犹太人的思维方式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借用了《迷途指津》这一中文名字,内容的重点是阐释犹太笑话中蕴藏的成功法则。上篇是通过犹太人的历史揭示犹太人的不灭之谜和犹太文化精神,下篇是通过《塔木德))中的故事揭示犹太人的生活智慧和道德智慧,目的是通过对犹太智慧的阐释,来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在犹太文化中,最高的典籍是《托拉》,其次是《密释纳》,然后是《塔木德》,最后是《卡巴拉》。《托拉》的思想精髓是:创造、救赎和启示,意思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其中的万物,并和人类(特别是与犹太人)立下了信仰之约。所谓的救赎,是指以色列民从埃及的奴役生活中被拯救出来,并领受上帝的启示。而启示则是指上帝赐下他的诫命,作为人类举止的蓝图和行为的规范,这些道德典章要透过礼仪的遵行来持守。正因为《托拉》是上帝自己的话,它也反映出上帝的旨意、言语、律法,以及对他人的诫命,它是所有犹太律法的根本。《密释纳》是拉比犹太教口传律法经典的核心著作,它上承《托拉》,是《圣经》犹太教向拉比犹太教过度的标志性经典,下启《革玛拉》,是拉比犹太教走向成熟的纲领性典籍,重点在于种子、节期和学习与阐释律法。而《塔木德》则是锻炼独特的犹太思维方式的智慧启示录,表面上是对律法的解释,其实是不允许人们对律法只用一种方法去阐释,一般是有四种方法:意指文本的简单字面意思(pay),文本背后的暗喻(resh),文本里的道德教训(dalet),和文本中隐藏的神秘寓意(samach)。而《卡巴拉》是犹太神秘主义的代称,字面含义是“接受”或“接受传统”,用超越经验主义的眼光来探索宇宙,是一套探寻宇宙奥秘的思想体系与感觉模式,所追求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卡巴拉主义询问生命的终极问题是:上帝是谁?宇宙的起源为何?人类存在的目的为何?人类如何跟上帝接触与交流?人类的终极命运为何?《托拉》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意义对生命的终极问题做了怎样的回答?在过去的250年来,卡巴拉神秘主义无人问津,但是当代对灵性追寻的觉醒促使人们重新发掘卡巴拉的精神。许多人认为,寻找生命最深邃的意义不是只能透过理性,而可能是要更多地透过在探索灵性奥秘时所放射出的神圣之光。
在当今时代,人们已在撒旦和蛇的引诱下误入歧途,无限的放大自己的欲望,变得任性、懒惰、嫉妒、自私和饕餮,把整个世界折腾的千疮百孔和残破不堪。于是,为了勒紧这匹快速驶向悬崖的马的缰绳,我们必须重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正如一位犹太拉比约瑟夫·卡罗在《备好的桌子》一书中所言:“如果上帝没有差派弥赛亚来,就表示这个世界还没有预备好迎接救赎。而这个世界能做好预备的唯一方法,就是全人类要努力让他变得更美好。如果全人类在犹太人的榜样带领下,一起认真踏实的履行上帝的律法,完美的世界将指日可待。”
因此,这部《迷途指津》提醒我们在笑话中感受智慧的光芒和道德的光芒,鞭策我们改变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提醒我们永远要与上帝在一起,因为“在上帝的光中我们得以见光。”
贺雄飞
2011年11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