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危机与重生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刘戈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戈编著的《危机与重生》是一本完全由批判性文章组成的图书,尽管书中呈现的仅仅是央视评论员刘戈的个人观点,但是檄文式的语言风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公司丑恶行为的层层批剥,使得一向长袖善舞的大公司们在面对公众质疑的压力下,再也无法闪转腾挪。这是一本典型的意见领袖对传统传播法则进行完全的颠覆背景下,将公司行为在新的视角审视下重新呈现出来完全不一样嘴脸时所形成的图书。

内容推荐

刘戈编著的《危机与重生》分为五个篇章,一、责任的边界。这一章从百度文库对国内知名作家知识版权的侵犯并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开始,将丰田的刹车门、有毒的苹果、腾讯360之争等公众事件批判性的呈现,探究大公司所应承担的责任边界。二、狂奔中的危机。通过对毒奶粉事件、黄光裕事件等危机事件分析,探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失足事件。三、道德的陷阱。从达·芬奇家居、腾中收购悍马等事件折射中国公司在发展中的道德缺失。四、雇主的迷失。对富士康跳楼事件、通用破产事件等的分析,提醒公司,雇主品牌的建立并不是增加公司负担,而是对公司竞争力的提升。五、慈善的忐忑。对国内公司屡次上演的慈善秀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驳,慈善是不应该作为营销的手段,慈善事业不应该成为一个秀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对文字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使其具有新的内涵。《危机与重生》的魅力就在于,通过新的文字排列组合,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使你并不关注经济的发展轨迹,但是,只要是读书人,这本书,就不得不读。

目录

责任的边界

 央企不务正业,国家信用成为楼价推手

 百度的傲慢从何而来

 丰田失速:大企业病的新版本

 高盛:靠打赌赚钱的公司

 “不作恶” 谷歌商业伦理的悖论

 航空公司:亏损的逻辑

 苹果:毒从何来

 腾讯为什么需要反思

 微软的“阴谋”

 银行干架 殃及用户

 银行业:抱着的孩子长不大

 中国移动:有多少垄断就要承担多大责任

 中海油的作业写错了

 中石油欠大连人民一个道歉

狂奔中的危机

 双汇过得了这一关吗

 毒奶粉:恶性竞争结的果

 三鹿挤破乳业的脓包

 黄光裕:放纵然后毁灭

 黄光裕为什么没有成为李嘉诚

 黄光裕:洗不干净的原罪

 通钢之殇:低成本改革的终结

 通钢之殇:人心是怎样失去的

 通钢之殇:疏忽的代价

 谁该为通钢悲剧负责

道德的陷阱

 应当提防企业家过早的“道德化”

 解密达·芬奇密码

 赴美上市公司别毁了中国企业的信用

 从煤老板到晋商有多远

 地产商是企业家吗

 日照钢铁生紫烟

 钢企违约,既输脸面又失信义

 腾中买马:走向世界 丢人现眼

 紫金矿业:民营企业 官府生意

 行贿的生意

 兰世立到底是窦娥还是阿斗

 从商人到骗子的距离有多远

 太子奶:暴富之后的崩塌

 仇富不仇袁隆平

雇主的迷失

 酷六裁员:拿银子来

 投资员工 才能创造奇迹

 富士康:员工自杀源于压力

 雇主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来源

 《劳动合同法》——雇主品牌建设的新契机

 高管的薪酬谁来定

 员工权益:雇主们的新课题

 高薪酬催生的是贪婪

 马明哲:凭啥一年六千万

 “热死人”也是安全事故

 他们为什么不裁员

 员工搞垮了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雇主和员工的悲喜剧

 沃尔玛:最佳雇主还是最差雇主

慈善的忐忑

 做慈善家还是做企业家

 陈发树:什么树 招的什么风

 裸捐秀 秀什么

 你首先是一个企业家 还是一个中国人

 不能拿慈善做营销

 爱心与捐款数额有换算公式吗

 为什么替陈光标担忧

最后的话

 绕开公司声誉的陷阱

 避免那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形象危机

后记

试读章节

央企不务正业,国家信用成为楼价推手

随着几家央企下属房地产企业接连拿下北京新“地王”,国资委终于坐不住了。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就在“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代表和委员们热议高房价给百姓带来的无望和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的话音未落之时,北京土地市场新“地王”集体闪亮登场。上午,大望京地块和亦庄地块刷新北京市土地的单价成交纪录。但仅仅6个小时以后,“单价地王”就被下午竞价的东升乡蓟门桥地块夺走,该地块的实际楼面价格超过3万元/平方米。

三个“地王”全部为央企拿获,除了远洋地产这样的地产老兵,还有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这两个新锐的加入。在128家央企中,竟然有94家涉足房地产业务,占到总数的73%。这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丝担心:这样下去,再过几年国资委是否可以更名为“中国房地产资产控股委员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也就是说央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国家给央企的任务是中国企业的“国家队”,是打造技术先进、管理一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一些央企意识到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最近就表示,中远将把间接持有的8%的远洋地产股权在半年内退出,彻底退出房地产市场,全力做好远洋运输和物流的主业。比起那些毫无从业经验,只凭胆大钱多就贸然进入房地产市场抢钱的央企,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近年来不少央企自动放弃了国家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将资本从主业抽离,进入从眼前看来是高利润低风险的产业,演变成纯粹的逐利机器和利益集团。在传统主业上不思进取、鲜有突破,却都不约而同地干起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一些在境外设立的“窗口”企业,也日渐偏离当时国家设立这些企业的初衷,龟缩回国内市场,以重量级的体重参与轻量级的比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体现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特质。

在2010年6月30日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的拍卖会上曾经上演的一幕至今令人难忘:由中化集团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化方兴的企业代表,在竟拍后期几乎完全不顾价格,只要看到有竞价的,就毫不犹豫地举牌压过,“误差”不超过一秒,全场举牌高达22次,完全没有其他开发商低头不停计算土地价格的过程。

这家刚刚在2004年成立,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地产新人以其不计成本志在必得的气势,把多家民营.房地产公司和传统地产央企保利地产老总们原来的信心满满击得粉碎。

中国不缺能盖房子的企业,中国缺的是能让中国农民用上高效、低价化肥的企业,缺的是能制造应对现代战争武器装备的企业。央企不务正业,大面积地进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在客观上又成为高房价的推手。P3-5

后记

整理完所有的文稿,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我还是有点忐忑。

这本书所汇集的文章中,几乎都是对公司的批判。其中提到的不少公司老板都曾经是我的采访对象,还有不少公司的高管、公关总监是我至今经常来往的朋友。

我担心的是,他们其中的谁,在哪儿的书店看到这本书,冲着作者的名字买下了这本书,结果看到的却是我对人家刻薄的评论。想象得出,他们那时那刻的表情和心中的不快。

之所以写这个后记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万一这件事发生了,当他翻到这里的时候,能够消消气儿,正确地理解一位评论人的饭碗和他们的饭碗同样的不易。

我想请他们相信,即使在最刻薄的言辞后面也饱含着一位记者、一位评论员、一位公司研究者对天下公司健康成长的热切希望。

如果不是误打误撞进入新闻行业,作为一名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现在说不定也成了一名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成为某家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再不济也是一位技术骨干,和我的大多数大学同学一样。

20世纪90年代初,小平南方讲话后,我曾和一位同事一起创办过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校办企业——项目论证、工商注册、采买设备、招募员工、组织生产、维修机器、推销产品、上门要账、内部斗争、送礼逃税……创办一家公司需要经历的波折我一个环节都没落。正如一位企业家说过的那样,做企业是一件很“脏”的活儿。“脏”在它的难。

在海边几经扑腾之后,我选择了上岸。

后来听说宗庆后也是几乎和我们同时起家,也是校办企业,发展成现在名满天下的娃哈哈集团,而我曾经创办的公司早已灰飞烟灭,不禁仰天长叹——人和人差距咋这么大呢?

在怀揣着一颗虚荣之心进入电视台的时候,我为自己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找到的理由就是:他们有电视或者新闻的专业背景,但我总比他们更熟悉企业吧?搞经济报道总算是有点长项吧?这么一干转眼也就十多年过去了,期间也有过被诱惑,但因为有过曾经沧海,终究断了各种念头,一心一意地做起公司的旁观者来。

抖落自己的这段经历,无非是想证明,我是真正了解企业的。因为了解,有时候屁股甚至会脱离旁观者的板凳不自觉地坐到企业一边。甚至到现在,在财经频道《今日观察》的选题会上还会受到立场不够坚定的攻击。

但是,任何一家公司要想真正地成长,在不断自我检讨的同时必须接受外面的批判,公司先天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天条的本质,媒体和媒体人必须承担专业批评者的角色。从长远来说,这种制衡是保证公司作为一个组织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保障。

2008年的春天,在梅地亚《对话》栏目的办公室,我接到了一位编辑的约稿电话,正在和我一起工作的年轻同事鼓励我接下这个工作。在此之前,除了本职工作,我并没有写作的习惯,因为有承诺的约束,坚持了下来。回头一看,三年的时间陆陆续续写了不少文章,几年来发生于企业界、被广泛关注的大事件基本都进入了这些评论文章。  有意思的是,在接下写财经专栏工作后不久,我的工作岗位从《对话》主编调整为新开办的财经评论栏目《今日观察》的专职评论员。我的业余写作和日常工作更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书中的不少观点和视角就是来自于我们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选题“辩论会”。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刘明清副社长约我把这些文章集结出版,成为其策划的“评论中国”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并几次和编辑王菊芳登门一起探讨修改。现在,终于得以出版。在此特向所有给我提供过鼓励、帮助、督促的同事、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4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