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脆弱的星球丛书》共8册,以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效应为中心,论述人类活动对大气圈、地图、水固、生物圈、自然环境、气候、海洋和两极地区所产生的冲击。丛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人都需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坚实后盾,改变我们人类的不当行为,解决我们人类给这个脆弱星球带来的各种问题。
《极地(再难固守的最后一方净土)》(作者达娜·德索尼)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告诉人们,尽管极地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它们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极地的生态环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极地(再难固守的最后一方净土)/我们脆弱的星球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美)达娜·德索尼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脆弱的星球丛书》共8册,以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效应为中心,论述人类活动对大气圈、地图、水固、生物圈、自然环境、气候、海洋和两极地区所产生的冲击。丛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人都需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坚实后盾,改变我们人类的不当行为,解决我们人类给这个脆弱星球带来的各种问题。 《极地(再难固守的最后一方净土)》(作者达娜·德索尼)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告诉人们,尽管极地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它们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极地的生态环境。 内容推荐 南极和北极是两个令人遐想联翩的地方,堪称地球上的两大“处女地”,那里人迹罕至,终年被洁白的冰雪覆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已殃及极地:臭氧洞在两极的上空形成,有毒化学物质在企鹅等动物体内积累,气候变暖使南极冰盖渐渐融化……《极地(再难固守的最后一方净土)》告诉人们,尽管极地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它们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极地的生态环境。 《极地(再难固守的最后一方净土)》的作者是达娜·德索尼。 目录 中文版导读 序言 致谢 绪论 第一部分 极地地区 第1章 独特的极地 第2章 南北极的特征 第3章 极地的陆地生物 第4章 极地的海洋生物 第二部分 极地地区和大气污染 第5章 南极臭氧洞 第6章 全球变暖和极地 第7章 全球变暖对极地的影响 第8章 未来的极地气候 第9章 应对全球变暖 第三部分 北极的化学污染 第10章 北极化学污染现状 第11章 化学污染对北极的影响力 第四部分 极地地区的过度捕杀 第12章 渔业资源受到的威胁 第13章 海洋动物受到的威胁 第五部分 极地的未来 第14章 极地的保护 结论 延伸阅读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极地在我们这颗特别的星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离开其他地方非常遥远的南北极地区形成了覆盖在地表上的冰盖。直到最近,要从地球上气候温和的居民区到达这些地区仍然十分困难。在两极地区,漆黑刺骨的寒冬与漫长富饶的盛夏交替循环,很少受到人类文明的冲击。 南极与北极地区的季节恰好相反,并且这两个地方每年有持续几个月的黑夜与白昼。在漫长的盛夏,植物在陆地与水中生长。海水被冻结成大量的冰,而这些冰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海冰、冰盖、冰架、冰山、冰封的湖面与河流,此外还有雪。即便是那里的土地,大部分时间里也都是冰封着的。在极地,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的适应了这些艰难的环境,有的迁移到这里来分享夏天的恩赐。海洋生物生活于冰冷的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形成了生态循环的基础,生态系统中还包括丰富的鱼类,庞大的鲸,大量的海豹,以及神奇的擅长潜水的鸟类。 但是,南北极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北极是由陆地环绕着的一块海洋,而南极则是由海洋环绕着的一块陆地。尽管这两种情况可能看上去区别并不怎么大,但是这却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南北极都有冰冷刺骨而又干燥的冬天,但是围绕北极的陆地导致了温度和降水的多变。北极的冬天和夏天都要比南极稍许温暖一点。在许多北部地区,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在冰点左右。因为冰在寒冷的陆地上比在相对温暖的海水中更容易形成,所以南极的冰盖在体积和面积上都比北极海冰大。在北极也有冰盖,但是格陵兰岛的冰盖比南极的要小得多。 在南北极,动植物的种类也大相径庭。南北极地区的物种比气候温和的地区少很多。这是因为很少物种能够适应极地严酷的自然条件。极地地区有着不寻常的物种,大量哺乳动物在夏天通过环绕北冰洋的大陆迁移至极地。但是在南极,唯一的大型哺乳动物是由人类探险者在大约公元900年至公元1300年间引进的。在北极,北极熊和海象在大型浮冰上捕猎,而企鹅是在南极生活的主要陆地动物。两极地区的海洋生物很相似:大型的鲸、海豹、鱼类和鸟类得益于这片资源丰富的海水,还有一些大型海洋生物每年要从一极游至另一极来享受夏天丰富的自然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对于两极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现在大约有400万人居住在北极,但只有大约4000名科学家住在南极。在北极,土著人已有相当长的居住史,他们发展了有着复杂规则的宗教仪式以及在如此苛刻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的技能。他们适时地利用了每年季节交替的节奏进行繁衍生息,或至少能够存活下去。没有证据显示有土著人在南极生活过——所以人类还没有对那里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温带地区的居民想起极地地区时,他们很自然的会想到纯净而洁白的原始大陆。与地球上其他被人类活动急剧改变着的地方相比,它们基本上的确如此。极地几乎不产生污染,那里仅有的污染来自于很远的地方。对于北极石油和矿物的开采造成了一些污染。而在南极,陆地被掩埋在厚重的冰层底下,它对于商业活动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 两极地区的污染基本都是从其他地区扩散过来的。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与地球上许多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是隔离开的。一个原因是水流需要通过海洋盆地的主要部分才能到达南极,污染几乎不可能顺水流到达南极。延伸至大洋中的陆地被掩盖在冰层下,是不能够居住的。在南极海域的北面很少有陆地,因为大多数大洲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陆地在这个洲的最南边变得越来越狭窄。南极遭受的环境问题大部分是由遥远的人类生活地区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由于南极地区的情况特殊,臭氧洞首先在这里形成。全球变暖问题在南极正在造成很大的影响。即使是环绕南极的南大洋,也不能幸免于同时困扰着世界各大海洋的过度捕捞和猎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南极的海洋生物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的问题。 北极的情况与南极截然不同。因为世界上70%的陆地,包括地球上多数发达地区都位于北半球,北极易受环境问题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同时也困扰着那里的大陆。污染物通过空气、洋流以及陆地上的河流到达北极,结果是北极动物的组织和脂肪中出人意料地聚集了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北极温度更多变的情况也阻止了北极的空气像南极一样停滞不动。由于这个原因,臭氧在北极上空耗竭的问题要比在南极小得多。但是与南极相同的是,北极也以比地球上其他地区更快的速度变暖,因此,在那里全球变暖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过度捕捞和过度猎取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我们脆弱的星球”的《极地》分册深入两极地区,研究它们是怎样罕见地受到环境问题影响的。因为那里苛刻的自然环境使得它们更容易遭受环境冲击,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冲击。两极地区被称作“煤矿中的金丝雀”(这个说法起源于矿井中的危险气体的监控装置被发明之前,为了得到预警,矿工们在矿井中把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带在身边,因为比起矿工,这些鸟对于致命的烟雾更为敏感,矿工们知道,一旦鸟儿死亡,他们就应立即撤出矿井)。如今,在两极地区特别是北极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都可能是即将在地球其他地区发生变化的先兆。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两极地区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第二部分阐述了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其中尤其强调了北极的变暖问题,以及在南极的臭氧洞问题。由于北极与地球的发达地区更接近,那里的化学污染问题更为严重,这是第三部分所特别关注的。第四部分描述了在北极和南大洋过度捕捞和过度猎取的问题。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将视角放在了保护上,包括已经在南北极实施的适当保护以及对于北极未来的设想——这个未来或许要比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更早到来。P9-11 序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立足之本。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一代又一代播种希望、收获成果、创造奇迹,几乎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于是,人类不自觉地认为,人类拥有的非凡创造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是财富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自然资源及环境,是财富生成的永不沉陷的基石。人类无视脚下这片有限而娇弱的土地,大肆挥霍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终于,人类疾步前行的步伐,给大自然埋下了处处祸根。 位处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这里林木葱郁、沃野千里,“空中花园”更是盛名在外,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在2000年前,漫漫黄沙将巴比伦王国整个淹没,“空中花园”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这里气候湿润、农业发达,然而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带来了生态的严重恶化,昔日的广袤沃野变成不毛之地,形成了今日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的塔尔大沙漠。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曾经也是林木茂盛、富裕繁荣的地区,商朝时的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而如今,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却是满目疮痍、荒凉无比,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如今,全人类正面临着一场因空前的环境退化所引起的深刻危机——环境危机,而始作俑者就是人类自己!臭氧层的破坏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酸雨横行导致陆地生态和水域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淡水的严重枯竭和污染使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荒,全世界每年有数十万计的人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而致病死亡,12亿人缺少安全饮用水,18亿人口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装置。地球物种的不断灭绝,正在使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生态系统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如果照此发展,那么再过几十年时间,在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淡水、海鱼的可靠供应和肥沃的土壤将不复存在。而森林的消失以及土地的荒漠化、水土的不断流失等人为以及自然的灾害,不但给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空前损失,而且直接威胁到了地球生命的延续。 中国的现状也是空前严峻。中国是世界上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动植物物种已有20%受到严重威胁,高于世界10%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动物中,中国占有156个。今天的中国人正在逐渐失去接触和了解野生动物的机会。 人类的文明之舟自古就依水而行。水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生命的摇篮和象征。然而,曾几何时,当我们行走在华夏大地上,我们已很难找到一条不受污染的河流。一份报告表明,全国500多条主要河流中,有400多条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陡坡垦耕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近20年来,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正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的近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爱惜环境就是爱惜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在“我们脆弱的星球”丛书中,作者达娜·德索尼博士根据人类对地球产生重要影响的领域,将地球环境进行了细分,在《大气圈》、《气候》、《水圈》、《海洋》、《生物圈》、《地圈》、《极地》和《人与自然》8个分册中,详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并探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丛书展示了地球环境的全面退化,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从科学的角度提示人类对待自然界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丛书中,作者不仅仅描述地球受到的破坏和人类环境的恶化状况,她还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科学知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要减轻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认识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后盾来改变人类的不当行为,解决人类给这个脆弱星球带来的各种问题。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拯救地球,为时不晚!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博士生导师 周琪 2011.11 后记 《极地》是达娜·德索尼博士的著作,是“我们脆弱的星球”系列丛书之一。近十几年来,德索尼博士一直撰写关于地球、海洋、太空、生命及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她的作品已经被广泛收录到中学教科书、杂志、广播和网络中。机缘巧合,我有幸翻译《极地》一书。这本著作详细介绍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生物类型,以及人类的开发行为对南北极地区造成的影响。极地地区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威胁:臭氧洞,冰川消融,过度捕猎,石油泄漏,多种生物体内已检测出农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北极熊预计将会在2050年灭绝,等等。 2006年12月-2007年2月,作为中国第23次南极科考队一员,我曾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科学考察,从事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在感受了南极的纯粹和美好带来的震撼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侵扰,为这片净土所遭受的威胁而感到担忧。我很高兴自己能有机会来承担《极地》一书的翻译工作,希望它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极地,关注环保,实现我们保护地球家园的梦想。 限于作者的水平,翻译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娟 2011年11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