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荫棠编著的《等韵源流》从汉魏时代中国受了印度梵文影响而有反切学叙起,直到晚近文字改革的启蒙运动为止,阐明了中国审音家对于声韵的理论及处理方法的贡献,并从这里屡屡暗示出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途径与归宿。作者以为,俯仰今古,从历史发展的实证看问题,方不至于株守与撒野。
新序
緒論
第一编 等韻之醞釀
一 悉曇之輸入
二 梵文與反切
三 宫商與四聲五音
四 韻、轉、攝、唱
五 等韻前之輕重、清濁與内外
六 等韻前之反切圖
七 字母與等及門法之發端
附錄一 嘯歌之興替與音理的解釋
附錄二 守温韻學殘卷後記
第二编 等韻之成立
一 等韻之背景
二 等韻之規模
三 兩宋等韻之派別
四 南派等韻
五 北派等韻
六 南北混合之《切韻指掌圖》
附錄 《切韻指掌圖》撰述年代考
第三编 等韻之改革
一 改革前之過渡物
二 元明派等韻之背景
三 門法之繁化與舊等韻之沒落
四 明人廢除門法之言論
五 明清等韻之存濁系統
(一)章黼《韻學集成》之辨七音
(二)王應電《聲韻會通》之二十八聲
(三)無名氏《字學集要》之二十七聲
(四)濮陽滦之削總母而存助紐
(五)袁子讓之辨四等
(六)葉秉敬之實行揭明二等
(七)韻法橫直圖之變等為呼
(八)陳蓋謨之步随横直圖
(九)釋宗常經緯圖之開發收閉印開齊合撮
(十)《音聲紀元》之以聲韻附會音樂及氣數
(十一)熊士伯《等切元聲》之以等韻析中原韻
(十二)潘耒《類音》之調整四呼
(十三)汪炬《詩韻析》之圖繪發音部位
(十四)是奎《太古元音》之内外鈐攝
(十五)《音切譜》之區分反與切
(十六)《韻法傳真五美圖》之依倣《明顯四聲圖》
(十七)勞乃宣<等韻一得》之“戛”“透”“鑠”“捺”
(十八)結束
六 明清等韻之北音系統
(一)蘭茂《韻略易通》
(二)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编》
(三)徐孝《重訂司馬温公等韻圖經》
(四)喬中和《元韻譜》
(五)蕭雲從《韻通》
(六)方以智《切韻聲原》
(七)桑紹良《文韻考衷六聲會编》
(八)樊騰鳳《五方元音》
(九)趙紹箕《拙菴韻悟》
(十)馬自援<等音》
(十一)林本裕(聲位》
(十二)阿摩利諦《三教經書文字根本》
(十三)都四德《黄鐘通韻》
(十四)龍為霖《本韻一得》
(十五)李氏《音鑑》
(十六)許氏《說音》
(十七)徐鑑《音泔》
(十八)周費《山門新語》
(十九)胡垣《古今中外音韻通例》
(二十)華長忠《韻籟》
(二十一)結束
附錄 《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
第四编 等韻之批評及研究
一 舊聲韻學家對於等韻之批評
(一)江 永
(二)戴 震
(三)錢大昕
(四)江有誥
(五)鄒漢勛
(六)陳 澧
(七)章炳麟
(八)黄 侃
二 新聲韻學家對於等韻之研究
(甲)聲值
(乙)韻值
(丙)四等之觀念
(丁)内外
(戊)輕重
三 結束
附錄一 錢玄同《廣韻》之韻類及其假定的讀音
附錄二 關於我自己所作的聲韻學史料單篇論文
校後誌
趙蔭棠先生學術年表
《等韻源流》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