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过周恩来的美女‘间谍’”她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她是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她曾因出色的情报工作救过周恩来、关向应。这位老地下党员、传奇的“女间谍”名叫黄慕兰。
《黄慕兰自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地下党员黄慕兰回忆录,记述其在抗战期间以学生、职员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错案受审查,及平反后与晚年的工作与生活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慕兰自传/史学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慕兰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营救过周恩来的美女‘间谍’”她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她是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她曾因出色的情报工作救过周恩来、关向应。这位老地下党员、传奇的“女间谍”名叫黄慕兰。 《黄慕兰自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地下党员黄慕兰回忆录,记述其在抗战期间以学生、职员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错案受审查,及平反后与晚年的工作与生活等。 内容推荐 红色女谍黄慕兰:出身名门,18岁逃婚成青年革命领袖。二、三任丈夫皆牺牲。来沪任公司副总。秘密营救关向应、周恩来等;策反蒋纬国。两度被捕。与第四任丈夫育4子,却潜伏不对其暴露身份。后打成反革命,文革惨遭迫害,监禁18年。现105岁,居杭州。 《黄慕兰自传》将自己的百年人生分为壮志慕兰、地下奇兵、抗日救亡、百折无悔、桑榆晚晴五个时段,将自己矢志革命,虽九死而无悔的传奇坎坷经历诉诸笔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黄慕兰自传》由黄慕兰编著。 目录 第一篇 壮志慕兰 一 我的童年 二 五四启蒙 三 献身革命 四 风云际会 第二篇 地下奇兵 五 转入地下 六 中央秘书 七 龙华狱中 八 南北驰驱 九 营救部长 十 首战报捷 十一 伍豪启事 十二 避隐西湖 第三篇 抗日救亡 十三 正义之声 十四 通易公司 十五 抗日救亡 十六 孤岛斗争 十七 转移香港 十八 卅日难民 十九 义救群贤 二十 面谒周公 二十一 同陷冤狱 第四篇 百折无悔 二十二 重振通易 二十三 曲水流觞 二十四 平地风波 二十五 黎明前后 二十六 惜别分襟 二十七 救济分会 二十八 母子重圆 二十九 接受审查 三十 秦城内外 三十一 再进秦城 第五篇 桑榆晚晴 三十二 平反归队 三十三 忠实见证 三十四 故友重逢 三十五 光荣召见 三十六 党籍党龄 三十七 善始善终 三十八 棠榇情深 附录 附录一 后记 附录二 黄慕兰生平大事表 附录三 刘少文同志简介 附录四 我的外婆党的女儿 附录五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我的童年 我的家乡湖南省浏阳县不仅山清水秀,还是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出过许多知名人物。19世纪末,为变法维新救中国而先后英勇牺牲的谭嗣同、唐才常都是浏阳人。我父亲和谭嗣同、唐才常是当地名儒欧阳中鹄的得意门生。欧阳中鹄是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他精于儒学,富有进取思想,对弟子们追求进步、勇于变革的思想形成,颇有积极影响。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浏阳更是中国革命的先进地区之一。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率领三湘子弟兵举行的著名的秋收起义,就发生在我们浏阳的文家市,那里已经成为重点革命文物的保护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浏阳人引以为豪的是,有许多浏阳人跟着毛泽东闹革命,几十年来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一大批人成长为我国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胡耀邦、王震、王首道以及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等等。无怪乎歌颂浏阳光荣革命传统的《浏阳河》,成为中国革命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脍炙人口,并将永久流传下去。 浏阳不但是光荣的革命圣地,而且经济、文化的开发也比较早。一般的农副产品都很丰富,还以出产夏(麻)布、鞭炮和湘绣等著名,在清朝就是个经贸出超县份。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勇敢。湖南的手工湘绣是国际知名的手工艺品,女孩子长到九岁十岁时,就要学绣花。家家户户男人们下田劳作;妇女在家务之余,不是纺纱织布,就是绩麻、绣花。不少人家,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利用空阑时间,手工制造烟花鞭炮。即使在旧社会,也很少有不事生产劳动靠行乞要饭为生的叫花子。我们湖南省的民智开发也比较早,哪怕是拉人力车的,或是挑夫、码头干苦力活的工人,从小都要认字,读《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因为妇女都参加劳动,在家庭里不受歧视,所以重男轻女的陋习也要比其他地方少得多。 我的曾祖父瑞麟公是位医生,开了一家药铺。他一生乐善好施,对于穷苦的病人,不仅免费施行义诊和赠药,有时候还加赠几钱银子,嘱咐病人家属子女,回去要以孝心奉养生病的老人。那些贫苦病人,不仅得药治病,还能增加一些营养,往往病也好得快些。因此,四乡穷苦的病人家庭,对我曾祖父都非常感激。但对于富豪人家,曾祖父所收的出诊费却很昂贵。因为他的医道高明,有钱人家只怕请不动他,也不敢说贵。曾祖父去世的时候,各乡很多受过他恩惠的农民到我家哭丧吊孝。由于曾祖父一生乐善好施,使家中的积蓄耗费殆尽,传到我祖父时,家道就中落了。我祖父名焕吾,字懋梁,虽然家境已日益拮据,却仍继承了曾祖父的遗风,一生也有许多善行。我的祖母姓刘,是一位有教养的、典型的、旧社会的贤妻良母。祖母的娘家颇富有,嫁妆比较丰厚,这对缓解我家日益中落的贫困境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她天天晚上纺纱织布直到深夜,以贴补家用。我父亲是独子,祖父、祖母对他十分钟爱。我父亲生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本名祖勋,民国以后,改名为黄徵,字颖初,笔名聿园。他生性聪颖,自幼就有“神童”之誉,在十二岁时就作了一首《促织诗》: 促织复促织,夜阑应噤声。 母劳嗟可息,窗畔已鸡鸣。 大意是要促织(蟋蟀)不要再叫了,窗外已经快天明了,而母亲已经纺织了一整夜,十分劳累,应该让她安稳地休/息了……这首诗一方面显示了父亲年少时的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他颂扬祖母慈爱勤劳的孝思。 我父亲十几岁时考中了秀才,之后,祖父曾想让他停学到店铺里去当学徒。幸好祖母舍不得,向娘家求助。外祖父和舅父们一向都很喜欢我父亲,就资助他继续上学。祖母为此卖掉了自己陪嫁的首饰。祖母因操劳过度,五十一岁便病逝了。 我父亲娶的第一位元配刘氏夫人,没有生育;第二位继配李氏夫人,亦无生养。祖父生怕黄家乏嗣无后,父亲守孝期满,即为父续弦,让父亲娶了第三位继配夫人,就是我们的生母。她姓李名婉,号琴湘,出身于中农家庭。我外祖父也是医生,我妈妈是他最小的女儿,因此外祖母对她非常宠爱。我妈妈嫁到黄家来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我爸爸比她大十五岁,他对妈妈很好,看到新娘子缠了小脚,就立即把缠脚布割断丢掉,让我妈妈放脚,免受缠足之苦。我母入门即当家。父亲以课读为生,收入艰薄;母亲乃贤内助,工烹饪。父亲所结交者,均当时名士,喜好结社雅集,每逢春秋佳日,联袂郊游,步行往返。母亲备好食盒担子,有酒肴,有点心。他们席地而坐,豪饮畅谈,吟咏酬唱。父母均善弈,乐道安贫,相敬如宾,不以功名坎坷萦怀。 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陋俗,我父亲曾和同乡兼同窗好友谭嗣同,以及浏阳的其他进步人士合办过一个育婴堂,专门收养被人抛弃的女婴。我们浏阳的乡风,女儿出嫁时不收男家的彩礼,还要陪送一份嫁妆过门,所以生了女儿就叫“赔钱货”。如果只生一个女儿并不会太为难。再生第二个女儿,也还可将就。等到生下第三个女儿,家里人就要叫“赔不起”了,往往就在产妇床前将女婴溺死,或者丢弃路边不管其死活。父亲和谭嗣同他们在家乡宣传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溺死女婴是一种犯罪行为。后来溺死女婴的风气逐渐改掉,但是丢弃女婴的事还是经常发生,因此他们就开办了专门收养女婴的育婴堂。育婴堂平时大门紧闭,对外只开一个窗口,窗口外放一个收弃婴的木箱,便于穷人家在夜间放弃婴。有的人家还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条子上,以便给人认养,但很少有已取了名字的。就这样,这所育婴堂曾陆陆续续收过几十名被丢弃的女婴,先后给没有女儿的人家抱养了去,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善举。谭嗣同欣赏父亲的才华,聘其为幕友。幕友早时俗称师爷,即今之秘书,聘金比课读为丰。当谭嗣同调往南京候补知府时,父亲与之一同前往,经长江乘船顺流而下,在舟中各有唱酬诗词多首。父亲将自己所作辑为“中路集”,后因避祸出走,这部分诗稿不知去向。现在出版的《聿园诗稿》中,仅有集名,内容缺失。近年见谭嗣同遗集中却有部分收录。父亲除处理日常文书外,还帮谭整理《仁学》;谭也为我父所著《传音抉字简法》一书撰序表扬。谭并嘱其爱子怀生,对家父执弟子礼,可见相知之深。P3-7 序言 陈赓同志曾对我二哥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为革命,她奋起抗婚,又与后三位丈夫生离死别;三次被捕,坚贞不屈。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机智,营救同志,保卫首长。她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身份,为地下党筹措资金,出色地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饶漱石粗暴地不承认她的党籍党龄,她下决心从基层工作做起,又不幸受到潘汉年冤案牵连,前后失去自由共十七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对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 她的理想主义精神,是我们子女的最大精神财富。 自1963年她第一次从秦城回家开始,就不断地上书申诉,其中包括多次写自传体材料。平反之后,她的老战友们,如茅盾、袁溥之等等,多次鼓励她写自传、写回忆录。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党的地下工作的一部分,恪于纪律,不宜公开发表。从确保家父及一些多年合作的老朋友的安全起见,当时确也不适合对外公开。但她也认为真实地记录下经历的革命年代,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她陆续讲述过一些片断,有些记者也据此写过一些报道,但这些文章常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测而不尽翔实。直到1993年她老人家定居杭州后,时移势转,她才下决心动手写自传。每天口述一盒录音带,讲完之后,由杭州大学勤工俭学的学生按录音记录为文字。1996年,请浙江省政协原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叶炳南同志根据那份校对过的录音稿着手整理。其间,她多次住院,叶又工作繁冗,进度不快;她老人家对自己的录音稿也不满意,又动手重新写过。诚如叶炳南所说:“黄老所回忆的生平经历,跌宕起伏,极富传奇性,时间前后将近一个世纪,人物涉及社会各界的诸多知名人士,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十分错综复杂。”直到2000年夏天,初稿才完成。其后又由原《安徽日报》党组书记、我们的表姐钱林梳理成二稿。允中的女儿弘莘仔细地阅读了二稿后,提出应该为年轻的读者着想,对人物和时代背景作些介绍。我们姐妹二人在参阅了一些与妈妈同时代人的有关资料,接受了年轻人的意见,增加了一点描述时代背景的文字,形成了如今的三稿。全书约有四百多位与她有过工作关系的人名出现,不可能都加以注解,而且她写的只是与这些人因工作而接触的情况,不可能对每个人的生平都作全面介绍。 党的地下工作,环境险恶,很多又是单线联系,家母记述的情况是她自己经历过的,不可能是全面的。例如,书中提到许多在抗日战争中合作的朋友,有的人也和她一样隐蔽了真实身份而以脱党或其他身份公开活动,彼此并不知悉,这些情况近年来才陆续披露。再如,郭沫若先生在“洪波曲》中写到他已经知道自己乘船离开上海的日期,但不能告诉于立群;他在“皇后”号邮轮上遇到何香凝和邹韬奋,说是不期而遇。哪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呢?就是亲身经历的人也未必知道党是如何安排的,有多少人具体负责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的……所以,罗青长、柴成文同志纪念刘少文同志的题为《无名英雄垂范千秋》文章中说:正是由于有一大群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党的地下工作才能取得如此成绩。在天安门』一场上矗立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是对战火中和无形战线上全体战士的表彰和纪念。 我们知道这第三稿依旧是不完善的。一则我们姐妹力不从心,二则家母已经九十七岁高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发读者的关注,给我们更多的补充资料。如果可能,我们将吸纳和修改到再版中,用以作为家母百岁贺礼。 我们非常感谢梅益伯伯对妈妈的支持。正是在他们这代人的支持和激励下,妈妈才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病痛,完成自传。梅益伯伯还对自传的出版给以特别关注,竭力促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接编辑出版事宜,亲自为我们推荐编辑,并约定在出版社二审后,他还要再阅读一遍,并为本书作序。不料今年9月梅伯伯竞匆匆离开了我们,在此怀着崇敬与感激的心情致以深切的悼念。 感谢责任编辑梁云福和美术编辑童行侃,他们对原稿四十余万字和一百多幅照片精心地梳理、编辑,是保障本书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 还要感谢浙江省政协办公厅给予的支持,沈英影同志在工余打印了全书初稿,这是我们反复修改的基础。还有许多人士以多种方式对此书的出版、发行给予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陈允中陈大中 2003年12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慕兰是党的百科全书。 ——周恩来 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 ——陈赓 黄慕兰是一个经受得住考验的好同志,在最危险的敌人军统特务的监狱里,她都能忠诚机智地坚持斗争而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党的机密。 ——周恩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