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 对学校德育“诗意”问题的发问
一 富有民族特色的诗书教化传统怎么传承
二 规训式“祛魅”的德育如何“返魅”
三 德育是否存在“诗意”的形态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一 馨园学校研究地点的选择
二 诗意栖居者与导引者的角色说明
三 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接续中华民族诗书教化的优良传统
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四 有助于调整德育的实践着力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之处
一 主要发现
二 创新之处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需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学校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与实验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咸淡水、榕树与咸淡水文化
一 馨园学校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
二 馨园学校的校园风貌
第二节 馨园学校德育“问题”的凸显
一 馨园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判断
一 精神相遇的活动
二 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三 诗意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德育目标
二 诗意生命栖居的师生关系
三 诗意生命互助的德育过程
四 积极人格激扬的德育评价
第五节 诗意德育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 “新诗教实验”的前期探索
二 “诗意教师培养”的发展研究
三 “诗意德育实验”的深化研究
第二章 “诗意”的内涵与“诗意”德育溯源
第一节 关于“诗意”的各种“成见”
一 非理性的代名词
二 应然存在的理想梦境
三 不可认知的神秘感觉
四 抒情和浪漫结合的诗篇
五 形象化语言表达的意境
第二节 “诗意”的词源学诠释
一 汉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二 英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第三节 “诗意”内涵的语用学诠释
一 诗学的语用学分析
二 日常生活的语用学分析
三 哲学的语用学分析
第四节 中外文化中“诗意”现象的道德性凸显
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路
二 古希腊传统文化的理路
第五节 中外传统文化中德育“诗意”的历时超越及共时享用
一 美与善相统一的原则
二 德性与语言同构的原则
三 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章 诗意德育的研究起点及其基本内涵
第一节 诗意德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指向
二 研究起始概念的缘起
三 诗意德育体系构建的确证
第二节 诗性智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 诗性智慧的基本内涵
二 诗性智慧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诗性智慧与人的诗意存在
一 人的存在与存在方式
二 理性的存在与诗意的存在
三 诗性智慧与人的诗意存在
第四节 诗性智慧与诗意德育
一 学生诗意德育个案研究
二 诗意德育学生个案分析
三 诗意德育发展诗性智慧与培育诗意精神
第五节 诗意德育内涵的初步揭示
一 德育的主体化
二 德育的生活化
三 德育的审美化
第四章 德育的诗意本质与德育的言语实践本体
第一节 德育的诗意本质
一 德育本质研究的理论样态
二 人的生成性本质与德育诗意的生成
三 德性的建构性与德育诗意的超越性
四 诗意属于德育的一种本质属性
第二节 诗意德育的本质
一 归真的德育本质
二 求善的德育本质
三 至美的德育本质
第三节 德育本体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 德育本体论研究问题的回顾
二 德育本体论研究问题的反思
第四节 言语实践本体的坚守与诗意德育德性的提升
一 言语实践寻找“家”的灵魂
二 诗性语言言语实践的诗意生成
三 诗性汉语言语实践的德性升华
第五章 诗意言说的导引与诗意德育内容的构建
第一节 诗意言说的基本理念
一 言说和言说方式
二 诗意言说方式的导引
三 诗意言说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实施诗意言说的基本策略
一 自为的诗意言说
二 自在的诗意言说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内容构建
一 内容构建的基本理念
二 内容实施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与基本效应
第一节 诗意德育的发生途径与运行结构
一 诗之“诗意”的发生机制
二 德育之“诗意”的发生机制
三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
四 诗意德育发生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诗意德育的基本效应
一 道德认知发展的导向功能
二 道德情感净化的陶冶功能
三 道德意志形成的润泽功能
四 道德行为产生的疏导功能
五 道德语言运用的典雅功能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现时价值
一 师生生命样态丰韵的人学价值
二 魅力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价值
三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学价值
四 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
余论:诗意德育引领诗意人生
第一节 境界与诗意境界
第二节 诗意德育引领诗意境界
第三节 诗意德育圆融人性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