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记”是目前中国主流媒体中唯一的直接刊登外国人作品的专栏,也是国内唯一系统邀请外国人写中国的中文专栏。专栏推出了一批有知名度的撰稿人,并且每人均有自己鲜明的文风、“个性”和对中国独特的认知角度,戴闻名编著的《东游记(十一位中国通的中国观察笔记)》从中选出10位左右,将其文章辑在一起,具有思想性、可读性,再并配以延伸的采访和幕后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游记(十一位中国通的中国观察笔记) |
分类 | |
作者 | 戴闻名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游记”是目前中国主流媒体中唯一的直接刊登外国人作品的专栏,也是国内唯一系统邀请外国人写中国的中文专栏。专栏推出了一批有知名度的撰稿人,并且每人均有自己鲜明的文风、“个性”和对中国独特的认知角度,戴闻名编著的《东游记(十一位中国通的中国观察笔记)》从中选出10位左右,将其文章辑在一起,具有思想性、可读性,再并配以延伸的采访和幕后故事。 内容推荐 戴闻名编著的《东游记(十一位中国通的中国观察笔记)》是《瞭望东方周刊》知名人气专栏“东游记”的精编版。《东游记(十一位中国通的中国观察笔记)》取与“西游记”相对的“西人东游”之意,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它是每周一期的固定专栏,位置在杂志封底前的最后一页,配漫画。从2007年初开始起,已连续刊登了五年零七个月,约二百五十期。“东游记”是《瞭望东方周刊》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也是中国主流媒体中最早系统刊登外国作者作品的专栏,很多老读者拿到杂志,都习惯“从最后一页读起”。 目录 姬斌 序 戴闻名 记“东游记” 崔米娜(Mina Choi) 观马球记 上海:有关混血的爱恨情仇 解读着装“潜语言” 亚历山大上学记 58分与“受虐”教育 金爱美(Amy Goldman) 开关大战 巴黎、加州、上海:三地交通记 夏丽林(Alison Hardie) 汉英字典映出中国三十年 1979私家日记 卡尔·英格(Karl Inninger) 中国何时可以告别“自卑民工”时代 上海的冬天为什么这么冷 中国医院历险记 中国人为什么都热衷外国功夫 中国人应反思:负债是美好的吗? 加藤嘉一(Yoshikazu Kato) 一位日本青年对中国青年的反思 一位日本青年眼中的《南京!南京!》 中日之间为什么最怕谈文化 “蜗居”和“蚁族” 2008:奥运年之北京独家观察 家乡已经走出,心中仍有怀念 安德鲁·莱基(Andrew Leckey) 写给美国人的“中国指南” 美国真相:被中国人误读的美国 艾明德(Adam Minter) 上海钓鱼记 上海世博亲历记 上海纽约生活成本大比拼 东熙华德路挽歌 闲话中国的“奇异”细节 纳拉帕特(M.D.Nalapat) 中国应该“向内看” 为什么亚洲人喜欢花天价买西方名牌 中国应如何向世界“推销”世博成就 中国应从“崛起10年”向“公平10年”过渡 我们需要一个新兴国家的十二国集团(G12) 迈克尔·霍绍夫 丹·罗格文(Michiel Hulshof&Daan Roggeveen) 两个荷兰人的中国中西部纪行:重庆 两个荷兰人的中国中西部纪行:呼和浩特 两个荷兰人的中国中西部纪行:西安 关田刚司(Koji Sekita) 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为什么中国的房子让人“不敢住” 日本为什么没有医患纠纷 中国垃圾分类为什么落实不了 试读章节 我在上海的生活有一点点“泡沫”。具体说来就是:在上海,生活的“奢侈”和方便程度是我在洛杉矶和纽约时所不能承受的。 每天,私人家庭教师会在放学的时候去接我的孩子们并辅导他们做功课,每天下午都有清洁工来打扫卫生。当周末我和先生需要享受浪漫的两人世界的时候,还会有个保姆来帮我们照看孩子。除此之外,我们还为两个孩子安排了网球课、音乐课和马术课——在美国,这些都是我们负担不起的。我自己呢,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外面的餐馆吃饭。 我能够享受这样的生活,完全是因为在上海的可支配收入远远大于日常开销;不像在美国,各种家用杂货、汽车保险和汽油就要占去收入的一大部分。我之所以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为“泡沫”,是因为它并非来自社会地位或真实财富的增长,而只是因为我们从美国搬到了中国,从美元世界来到了人民币世界。货币一经兑换,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 我毫不怀疑一点:如果货币兑换的方式发生变化,我的生活选择面也会变得狭窄许多。按摩、美甲、美容这些服务现在一点都不贵,但我相信它们会变得越来越贵。事实上,我在中国生活的两年间,汇率一直稳步朝着不利于我的方向变化着。 但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享受“泡沫”生活的人。我在上海的大部分外籍朋友都是如此。他们的生活被司机、阿姨、保姆、私人助理和孩子的网球和音乐家教点缀得光鲜体面;而实际上,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这种生活是他们完全负担不起的。 P4-5 序言 当今的中国,做新闻周刊是一项越来越艰难的挑战:既要有不落后于网络、电视媒体的时效性,又要有超越报纸和其他平面媒体的深度和高度,更要有能够把握住我们这个飞速转型的13亿人口大国的最本质的睿智。 因此,我常常与同事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形势中,什么是我们办刊的“致胜要素”?总要给读者一个阅读刊物的理由吧。而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风云激荡中,什么是支撑我们崛起的“强国元素”?应当让人们想一想,我们这个国家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包括我们缺什么,该如何补。 此两者,一体两面。伟大的时代,给伟大的媒体以机会。我们不敢辜负时代,错失追求伟大的路径。 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并持续强化,最终完成“价值力”的提升和超越。打造一本优秀新闻周刊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修正、确认、打磨这种不可替代的品质、气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应当离开对大国崛起的细微洞察、深长审视。 “东游记”就是《嘹望东方周刊》在这方面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2007年初开栏时,“东游记”是中国主流媒体中第一家直接刊登外国人作品的专栏,人无我有,颇受欢迎。渐渐地,一些老读者每周拿到杂志都习惯了“从最后一页读起”,“看看外国人又怎么说我们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基于“逆向思维”的设计——中国人说中国,不稀奇,但外国人说中国,不管是夸还是骂,都引人关注。“东游记”之所以持续受欢迎,正是因为它穿过外国人眼睛中的具象,带领中国读者看到了一个正在大规模城市化、充满史诗性和魔幻现实感的中国。 比如,在一位荷兰建筑师眼中,中国人对买房的渴望,与上世纪美国和欧洲家庭去郊区购房的热潮动机类似:都是小康人群想要远离纷繁嘈杂的城市,栖居于安宁之所。 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中国,经由国际撰稿人的视角,开辟出异于寻常的理解认知维度,往往充满新意。 更重要的是,旁观者对中国人的观察和提点,时常引发我们反思中国式思维的“惯性”,很有加勉和警示之效。一旦积微成著,将是大国崛起,特别是在中国由大而强的进程中弥足珍贵的要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