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已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郁达夫就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房龙发表了一系列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的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圣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遗产,它对欧洲文化及人类文化都有着无可比拟的贡献。《圣经的故事》以简洁优美的笔触,解读了这部伟大作品,同时,也勾勒出了一幅犹太人的历史画卷。纷繁的人物,深奥的教义,频繁的战争,在房龙的娓娓叙述之下变得清晰而迷人。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它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的故事》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23年,白出版以来,一直广受赞誉,传读不衰。房龙对人生和事物有着积极、深刻的理解,他用朴素、睿智的声音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故事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在他的笔下,《圣经》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而生动,这一古老的经典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解读的神秘之作,而是一部充满了民族悲伤和喜悦、苦难与盼望的记录,一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其庄严意义的伟大著作。
《圣经的故事》把《圣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让人颇感亲切而容易接受。
第三章 先驱亚伯拉罕
彼时,埃及的金字塔已历经数个世纪的风雨。犹太人部落在伟大的先驱亚伯拉罕的带领下,穿越阿拉伯沙漠的边缘地带,一路向西而行,他们要到远方去寻找新的牧场。
亚伯拉罕是一位伟大的先驱,虽然他已逝去了几千年,但每当提起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都能让人想起我们美国人的祖先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向西开拓的英雄壮举。
幼发拉底河西岸有一个叫乌尔的地区,那里便是亚伯拉罕家族的发源地。亚伯拉罕家族是诺亚之子山姆的后代,自他们的祖辈离开诺亚方舟后,他们就一直以牧羊为生。数个时代以来,他们都家业兴旺,生活殷实。亚伯拉罕本人就是一个富有的农场主,他有着上千只绵羊,被他雇来看管羊群的青壮年多达三百名。这些牧羊倌对亚伯拉罕十分忠诚,随时听候他的召唤,哪怕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他们组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亚伯拉罕为开拓地中海沿岸的新牧场而进行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亚伯拉罕在自己七十五岁那年,听到了耶和华的召唤。耶和华让他离开旧地,前往迦南(今日巴勒斯坦)另建新居。当时,亚伯拉罕跟一群叫做迦勒底的人居住在一起,这群人好战成性,经常和其他部落纷争、打斗。爱好和平的亚伯拉罕对那些无谓的争斗讨厌至极,早就想离开此地了。所以,当亚伯拉罕听到耶和华的吩咐后,十分高兴,他欣然受命。
亚伯拉罕带领众人,拆下帐篷,牵着羊群,背上睡毯和食物,便开始了犹太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迁徙。
亚伯拉罕曾娶一个叫撒拉的女人为妻,不幸的是,她没能为他生下后代。于是,亚伯拉罕便让自己的侄子罗得担任这支远征队伍的副首领,让他带领大家沿着日落的方向一路西行。
亚伯拉罕了解到,广阔的巴比伦地区虽然地势平坦,好走利行,可是那里驻扎着凶残的亚述人的军队。如果打那经过,他们的羊群甚至女人都会遭到劫掠。于是,他另寻他路,带领众人沿着荒无人烟的阿拉伯沙漠的边缘地带前行。最后,他们安全地到达了西亚牧场。
他们先是在一个叫示剑的村子停了下来,亚伯拉罕在一棵橡树旁筑起祭坛,供奉耶和华。后来,他们又继续前行,来至伯特利。亚伯拉罕在那里暂时停留下来,陷入了沉思。没想到,迦南,这个耶和华让他前来的地方,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富饶。为了未来,他需要另做打算。
他们的羊群很快便把那里的青草吃光,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牧羊人为争夺牧场而大打出手。一场内讧眼看就要出现,部落的命运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前途未卜。
而这绝不是亚伯拉罕想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天性和信念。于是,亚伯拉罕将侄儿叫进帐篷,告诉他,自己愿意和他分地而治,和平共处,就如同亲属之间常做的那样。
罗得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青年,他欣然接受了叔叔的建议,并和他达成了最终的协议。根据协议,罗得带领他的部下,留在约旦河地区,亚伯拉罕则率众人占据约旦河以外的地区。这块地区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那里沙漠绵延,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盛热难熬。没过多久,亚伯拉罕就去寻找绿树覆盖的清凉之地了。
最后,他来到靠近希伯伦古城的一个叫幔利的地方,在那里用橡树枝搭起帐篷,建起了新的家园。与此同时,亚伯拉罕还不忘筑起新的祭坛,以表达他对耶和华指引他重建幸福家园的感激之情。
不过,好景不长,就传来侄儿罗得和其他部落发生冲突的消息。为了保护整个家族,亚伯拉罕不得不前去助战。 好好的,罗得他们怎么就一下子卷入战争了呢?原来,在罗得辖区附近居住着另一个部落:以兰王国(今日伊朗)。当地最厉害、最难对付的头领就数强大的以兰国的国王了,其势力堪比亚述王国。当时,以兰国王仰仗自己雄厚的实力,四处盘剥弱小部落,肆意向附近的索多玛和高莫拉征税。这两座城市的人们坚决不从,以兰国王便发动军队,以武力对它们征伐,双方由是产生了激战。不幸的是,激战发生的地区正好位于罗得统辖的地盘。战争一打响,人们往往就失去理智。以兰国王的手下在俘获大批索多玛和高莫拉的男男女女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罗得及其家人当做战俘抓走。
亚伯拉罕是从一个邻居那里得知此事的,那个邻居是这次战斗的幸存者。亚伯拉罕听说此事后,迅即召来所有牧羊人,率领他们深夜潜入以兰国王的营帐。他们趁以兰人熟睡之际,突袭了他们,待救出罗得后,又迅速撤回约旦河。
亚伯拉罕成功解救罗得的行动为他树立了伟大的名声,使他成为其他部落尊敬、崇拜的对象。
从屠刀下逃过一劫的索多玛国王前来拜见亚伯拉罕,同来的还有撒冷国的国王麦基希德。撒冷王国又称耶路撒冷,是迦南地区的一座古城,在犹太人尚未西进之前它就已存在数百年了。
亚伯拉罕发现,麦基希德和自己一样,也把耶和华看做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因此很快便和他成为了好朋友。但亚伯拉罕不太喜欢索多玛国王,因为他信奉异教。所以,当索多玛国王把从以兰人手里重新抢夺回来的战利品递上时,亚伯拉罕没有接受。他只是拿了几只绵羊给饥饿的手下充饥,其余的又派人送还给了索多玛的原主。
战事得到了停息,人们又重新恢复了安宁。但令人痛惜的是,索多玛和高莫拉并没有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我反思。实际上,这两个部落在整个西亚地区,名声都一直不好。那里的人懒惰涣散,一点都不勤奋。他们常常犯下各种罪恶,却从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他部族常常对他们提出善意的忠告,让他们厘定朝纲,力扭乾坤,他们对此却不屑一顾,置若罔闻。这种不听人劝、我行我素的态度当然是为人不齿的。
让我们远离这些败类,去看看真正的圣人之举吧。这是一个惬意的傍晚,火红的太阳渐渐消失在青山背后。亚伯拉罕正端坐在帐篷前,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因为他的妻子撒拉就要生产啦,耶和华很久以前在乌尔之地对他作出的许诺就要实现啦。
正当亚伯拉罕沉浸在对昔日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的时候,沿路走来了三个陌生人。他们满身尘土,疲惫不堪。亚伯拉罕礼貌地将他们请进帐篷,让他们好好休息一番。过了一会,撒拉把准备好的饭菜端过来。他们吃完饭后,又坐在树下和亚伯拉罕聊了一会。
天色渐晚,三个陌生人说他们还得赶路。亚伯拉罕将他们送至路边,并为其指明近道。他们说他们要去索多玛和高莫拉,亚伯拉罕这才猛然意识到,他面前的这三个人原来是耶和华和他的两个天使。
亚伯拉罕当然清楚耶和华此行的目的。念及还有自己的臣民住在那里,亚伯拉罕请求耶和华发发慈悲,保佑他的侄儿罗得及其家人的平安。
耶和华不仅答应了亚伯拉罕的请求,而且还向他许诺,只要索多玛和高莫拉还能找出五十、三十甚或十个正派之人,他就赦免这两座城郭。亚伯拉罕心里明白,这两座城非遭毁灭不可。
当天深夜,罗得收到警告,让他带领家眷马上离开领地,撤到安全地带,因为索多玛和高莫拉将在黎明前被烧为灰烬。他还被警告道,在离开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不能有任何耽搁和停留,也决不许回望。 罗得表示遵从。他唤醒妻儿,带领他们迅即逃离,争取能在天亮之前抵达左拉村。不幸的是,在逃离途中,他失去了妻子。原来,罗得的妻子好奇心太重,当她看到火光冲天的时候,就想,她的邻人肯定都要被烧死了,于是便忍不住往后回望了一下。殊不知,这一回头不要紧,正触犯了耶和华此前对他们的警告。耶和华看见后,立刻将她变成为一根盐柱。
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