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岁月的弱女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译本)》由凯勒所著,这里记录了一个聋哑人凭籍自己惊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苦难命运的经历,在无光、无声、无浯的孤绝世界里、她的坚强自信止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海伦·凯勒这位19世纪最了不起的人物,一生创作了十四本书,其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是以其旷世之美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名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译本)》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译本)》是本书中最精彩、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篇章。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本书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我们都读过这样一些让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只有很有限的生命时光,有的有一年的光阴,而有的只有短短的24小时。但我们却总是能惊奇地发现,那些命中注定要死的都是有选择权力的人,并不是活动被严格限定在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比如说被判了刑的犯人。
这种故事值得我们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如何做?人终有一死。在几个小时的生命时间内,我们会遭遇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一些什么呢?我们能寻找到哪些快乐、哪些悔恨呢?
有时候我认为,过好每一天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我们应当像明天就可能会死去那样去生活。这种态度把生命的价值放在了第一位。我们应该以一种优雅、积极、善知乐趣的生活态度过好每一天。但是岁月流逝,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中,这些宝贵的品质总是会被人们遗失。自然,也有一些人赞同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还有及时行乐,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被即将面临的死亡折磨得痛苦不堪。
在故事当中,注定要死的主人公总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命运突然转变而重获新生,往往他的价值观也被改变了。他对于生活的意义以及它永恒的精神的认识变得更具欣赏力,他往往会看到那些即将生活或者是已经生活在死亡的阴影当中的人们怎样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芳醇甜美。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把生活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将有一天我们肯定会死,但往往我们把那天想象得十分遥远。当我们心宽体健的时候,死亡几乎是一种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很少会想到它。时光在无穷无尽的展望当中延伸着,因此我们忽略那些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多么倦怠。
也许,懒散也一样成为我们利用全部本能和感觉的特征。唯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只有瞎子才能够体会到看见事物的幸福的感觉,这种结论尤其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丧失视力以及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来没有遭受视觉或者听觉损伤之苦的人是很少充分利用这些上天赐予的官能的,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没有任何重点,不懂得鉴赏。依旧还是那一句老话:对我们所有的感官都不知珍惜,直至丧失它;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够深,直至生病的时候。
我常常想,假如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都有一段时间可能致瞎致聋,那其实会是一件幸事,黑暗通常会使他更加珍惜视力,寂静将教导他学会享受声音。
我时不时地询问我的那些能够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便了解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这段时间,我的一个十分好的朋友来看望我,她刚刚从远处一片森林里散步回来。我询问她看见了什么,她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假如不是我习惯了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很有可能都不相信。由此很长时间以来我已经确信这一个事实:能够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东西。
独自一个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但是却没有看见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任何东西的人,仅仅只需要通过触觉,都可以发现许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感受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我用手轻轻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滑湿润的树皮,或者是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的时候,我抚摸着枝条,感受到那充满生机的嫩芽,那是经过严冬的沉睡之后,大自然开始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让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受它那奇妙的缠绕,那些大自然的奇迹向我逐一展现了。有时候,假如幸运的话,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的时候,还能够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在那里愉快地颤抖。我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我感觉十分快乐。对我而言,一片茂密的松针叶或者是松软而且富有弹性的草地甚至要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加受欢迎。对我而言,四季所展示的壮观和华丽是一部令人激动的而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在我的手指尖轻轻流淌出来。
有时候,由于我的内心十分渴望看见这些东西,我会哭泣。假如说仅凭触觉我就能够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那么凭视觉该会有多少美丽的东西表现出来呀。但是,那些能看到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奇异的色彩以及动作,但它们被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也许,这是人的共性:对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总是不怎么欣赏,对我们没有的却总是极度渴望得到。但是,这是一种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面,视力的天赋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一种为生活增添乐趣的手段。
假如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那么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性的必修课,名字就叫做“如何使用你的眼睛”。这一门课的教授应该教会学生珍惜那些在他们眼前的东西,并且学会以此为生活增添乐趣,教会他们如何唤醒沉睡和懒散。
也许,假如让我来使用我的眼睛,比如说,仅仅只是用三天的时间吧,我可以用我想象的最喜欢看到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明这一个问题。当我想象的时候,假设你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你也只有三天的时间来使用眼睛看东西,你应该如何使用你自己的眼睛呢?假如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明白,太阳对你而言,将是永远不会再升起了,那么你应该如何度过这弥足珍贵的三天光阴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当然,你最想看到的肯定是多年黑暗的时间内对你而言最珍贵的东西,你也许想让自己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弥足珍贵的事情上面。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在进入那逼近你的长夜之后永远把它们记住。假如由于某种奇迹,我获得了能够看见东西的三天时间,之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当中,我一定会把这段时间分成这样的三个部分。
P3-5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海伦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本书作为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八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小海伦的幸福童年是极其短暂的。在19个月的时候,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生理缺陷所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这一年,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她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边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本书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了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海伦热爱生活,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她从中得到了知识。在本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在知识的引导下,原本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开始和其他人沟通,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是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创造这一奇迹,还靠海伦那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坦然接受了命运所给她的挑战,她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她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有87年是在无光、无声的孤绝岁月中顽强煎熬——世界被她的勇敢震撼了。海伦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到处奔走,足迹遍布美国和世界各地,最后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然后以自己为灯,照亮了人们前进的路。她的奉献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当读到海伦的自传时,我们必然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地幸运和幸福。什么是光明和黑暗,自己睁眼闭眼就清楚了。跟正常人相比,海伦的世界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她渴望奇迹的出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一个盲人的角度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写出了一个失明者对光明的无限渴望。她在书中写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去看太阳如何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愿望,要达到这样的愿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对于海伦,这又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奢望,哪怕用尽自己全部的力量,也只能是幻想。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更多的贪欲闭塞了我们的心灵。拥有的往往视而不见,只是到失去时才后悔万分。一如海伦·凯勒所说的:“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们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人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尽管身残,但志不残。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海伦让我们看到,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梅特林克夫人说,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的名字应该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真希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能给更多的读者以心灵的净化与启发,希望人们由此能在顺境中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前行。海伦作为一个残疾人却比我们正常人要努力得多,她的进步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我们正常人如果都没有她这么努力的话,应该感到羞愧。从这一点上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一个人的奇迹,也是所有人走出困境的方向和信心,它使所有拥有光明的人能够重新领悟到生存对于生命的价值,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
海伦·凯勒一生共写了十四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本书由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和《我的生活》、《走出黑暗和寂静》、《莎莉文老师的故事》三本书以及《海伦·凯勒书信选编》而成,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一九六八年六月一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