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卢作孚箴言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维华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维华选编的《卢作孚箴言录(精)》即一位海外作家采编的卢作孚的言论集。卢作孚的言论深入浅出,朴实,明白,又有着隽永的意味,可以说他的言论是他人生的表达。在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微博如此繁荣的时代,每一个体都是“自铸伟辞”的作者;但重温卢作孚的言论,可以照见我们自身的心性、知见和信行。我们当知,跟表态、作秀、炫智、逞才、任气……不同,卢作孚的言论是其圣贤人生的反映,卢作孚及其言论是我们文明史上难得的“时间的玫瑰”。

内容推荐

张维华选编的《卢作孚箴言录(精)》的作者卢作孚是一位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关注民生、推动国家现代化为己任,转战于“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新中国成立以后,卢作孚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第一个提出"公私合营"的建议,即国家以公股形式与民间资本合作,共同组建董事会,通过董事会对企业总经理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以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健康发展,并于1950年8月代表民生公司与政府签署了"公私合营"协议。《卢作孚箴言录(精)》是他用的箴言录。

目录

张瑞敏题词

中国人生的圣经——《卢作孚箴言录》序言

1 能思想,则不必选择思想

2 微生物的力量才特别大

3 建设的根本问题在秩序管理

4 须得知道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什么好的方法

5 教育不是教人成功,而是教人让社会成功

6 只有兼善,没有独善

7 最细致的地方,最能造起广大的影响

8 要绝对的取消“青年出路”这问题

9 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

10 人是社会的动物

11 困难之源只在一向的集团生活

12 以建设的力量作破坏的前锋

13 中国人的毛病

14 成功是什么

15 兴趣是成功之母

16 快乐产生于人们的要求

17 改造社会靠行动,靠共同行动

18 社会的动力在比赛

19 勤与俭是中国人的两美德

20 消灭纷争之道

21 创造公共理想

22 治国之道,首重民生

23 伟大而且可爱的报酬

24 中国转型的背景

25 乡村建设 国之基础

26 中国的根本办法

27 社会试验之北碚

28 社会试验之民生公司

上善若水卢作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来圣贤皆寂寞

卢作孚生平简介

张维华 编后记——迟到的追怀

试读章节

3.建设的根本问题在秩序管理

有了具体的办法,便要试验,便要实施,便要定出程序。譬如政治上首先要使人安定,次则要使人有饭吃,再次则使人聪明,最后乃使人享乐。如果这是应有的程序,不幸而颠倒转来,首先使人享乐,人是不会有资格享乐的。事有缓急,什么时间应做什么亦有步骤,什么时间应做到什么程序,都须事前有一种决定,事后还有一种整理。

不过一切实施,还有一个先决问题,是要政治上的人们,在整个的秩序上活动的。就时间说固是在整个的秩序上活动的,就空间说更是在整个上的组织活动的。

尊重秩序,从领导者本身起,才实现了领导的意义。中国许多问题不能解决,问题都不是在问题身上的,而是在人身上的。所以四川的政治问题,应从训练人解决起。

一个严整的组织下面,无论其为首长,或为从属每个人,都有权,而权都有限,不容人在权限以外做坏事,亦不容人在权限以外做好事,全局乃不致紊乱。即在各个权限内的,亦并不是让人自由活动,而是处处要顾到全局的,要遵守公共规律的,这是组织的精神,亦即是法治的精神。

今天以后的中国,应靠法治不能靠人治。所需于人的,亦重在造法的训练和守法的训练。

——卢作孚:《四川的问题》(1931年6月2日)

分工负责,能自思索应办事项及应如何办理之方法,期在己愈经济,而对人愈周到;

——卢作孚:《教育考察团之组织》1922年4月1日

我们向来亦都知道教育、交通、经济事业是建设上重要的问题。然而此外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根本、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却忽略了,便是如何建设秩序的问题。要这一个问题有法解决,其余一切问题才可以迎刃解决。不管教育也罢,交通也罢,经济事业也罢,如果秩序建设不起来,任何事业也是建设不起来的。……

要政治上轨道,正是要政治有秩序。有人误解,以为战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平定国家的纷乱,而同复其政治的秩序。其实,战争是破坏秩序的利器,绝不是建设秩序的工具。……

所以要使政治上轨道,惟有消灭战争,建设秩序。……

人们有了公共生活,便必须有秩序。它的含义并不像平常使用它的时候那样简单,不但是讲堂上不要说话,或戏场里不要打架。一桩事业,要细致的分工,亲切地合作,要从一个严整的系统上,甲做这样,乙做那样,各个不放弃责任,相互不失掉联络。……

一般人羡慕的都是能够活动的人,这在无秩序的社会里,相尚成一种风气。好在社会无秩序,这般人乃颇适宜于生存。不但他们不适宜生存于一种组织之内,他们几乎以反秩序,以不遵一切公共生活的规律为能事。进戏园不给钱,坐轮船不扯票,然后才有面子,他们何能创造社会的秩序?

——卢作孚:<四川人的大梦其醒》(1930年1月)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建设的根本问题在哪里?不在经济,也不在教育,也不在……却在秩序。无论何种事业,秩序建设不起来,绝对不会有良好结果的。我们对于任何事业,事前应有精密的计划,事后应有精密的整理,其性质都是建设秩序。秩序问题,是包含着自治事业的经营问题和组织问题,是乡村建设中不可避免亦不可疏忽的根本问题。

——卢作孚:《乡村建设》(1930年1月7日)P7-9

序言

三四年前,我到厦门访友,遇到一位做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年轻朋友。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从北京到海南,又到厦门,放弃了现代都市人的正常生活,默默地跟农民工一起,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奋斗。在深入交流后,我问他何以走上这条道路,他说得极其平静:有一天,他读晏阳初先生的传记,夜深人静,无以排遣,一人放声大哭,哭过之后,决定了现在的生活。

这是我能够理解的。我还知道很多这样的例子,从一个人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清末以来的中国,出现了无数堪称人生楷模的圣贤、仁者、志士。这些人立身处世之正念、正信、正精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望之难以企及的高标。他们留下的人生遗产,连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都难以忘怀,在毛泽东的心里,有着一个长长的感念的名单:张之洞、张謇、卢作孚、范旭东、章士钊、李鼎铭、陈光甫、鲁迅、孙中山……

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圣贤君子之风教,即我们从自家文化中寻找到人生的教益。它使顽者廉,使懦者立,使天地得以复其心,生民得以立其命,使世道人心得以维系。直到今天,市场经济如此发达、公民社会如此繁杂之际,我们仍要不断地挖掘、推出历史人物的当下意义,以满足我们当代人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即“发潜德之光,以风世耳”。

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代人的眼界多是向外看的。在我们跟清末以来的民国人物之间,有一道似乎不可跨越的鸿沟。我们的市场宠儿更愿花几百万元跑到美国去跟巴菲特等人合影、共进午餐,我们的企业家开口闭口都是德鲁克、盖茨、索罗斯、松下……我们的知识人笔下多是哈耶克、哈贝马斯、哈威尔、施特劳斯、施密特……我们的市场消费也多是卡耐基人生哲理箴言、罗兰小语、刘墉经典语录……人们就这样迷失其中,乐而忘返,找不到自己的来处和去处。

这样的情形连域外人士都不免惊讶。据说,一位美国学者在一次跟中国学人交流时,郑重指出,你们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穷究福柯、哈贝马斯的学说,不如多去了解你们自家的宝藏,须知,近代中国并非一穷二白,在思想资源的提供和人生示范上,唐君毅等人的努力不亚于西方的学术同行,而且更切己……

这种守着金饭碗仍要向外讨饭吃的情形,似乎一时难以改变。即使我们口口声声说读经、尊孔,但在我们跟经典、孔子之间,仍有着深深的断裂。我们难以理解经典何以救济我们当下,难以理解孔子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至今未能全面理解民国人。要打通我们跟自家传统文化的隔膜,回到民国几乎是不二法门。一句话,回到民国是回到自家经典的方便之门。

但我们当代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对民国是想当然地理解了。即使一个人以为自己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再以为民国是“万恶的旧社会”,甚至不再以为那时“一穷二白”,但在内心里仍不免以历史成败论看待民国人物,以当代成功人士心理看待当时的生活。他们以为,民国人在知识、实业、地方建设、乡村实验等方面的努力已经有历史的结论了。即使他们承认民国人的德性、事功、革命,但他们以为那都已经被告别了。

我曾经在北大做“现代中国的实业家”之演讲,以卢作孚等人为例,演绎其人生的丰富性。听众同意,但仍以为他们虽然了不起,活得却累了一些。我也曾问过一些当代富豪,众人眼中的超级成功人士,您觉得跟民国的企业家相比,有什么不同?富豪朋友想了一想,回答我说,比较起来,我们比他们善于生活,懂得生活。

这种隔膜之深可以想见。甚至我自己虽不同意,但也曾以为然。比如我感叹当代成功人士的无知时,就觉得当代富豪完全不知道旧上海买办们是多么懂得生活,以及善于生活;完全不知道旧中国的晋商徽商们是多么懂得生活,以及善于生活。但我没有想到卢作孚、张謇、范旭东这样的救国救民的实业家,我在心里也想当然地把他们当作清教徒了。  实际上,就是这些所谓的“清教徒”,较之买办、晋商徵商们在生活方面也不遑多让,他们也许少的是口腹之欲,或说他们虽然多不执着于口腹之欲,但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一点儿也不匮乏。固然,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是,与天地参,高尚其事,这又是何等浩荡的生命乐趣。甚至就享受生活而言,我们当代人的享受也多是难以见光的。诚如中关村的一位企业家所说的,他羡慕比尔·盖茨等西方同行,因为后者可以生活得“那么阳光”。卢作孚的社会园艺家之生活、范旭东的企业王国、张謇的南通实验,等等,确实远比当代成功人士的生活更纯正、更丰富、更阳光,须知,原创力之发扬本来就是最好的生活。甚至说,正是他们的生活,才真正在纯粹的商人之外,奠定了极为丰富的中国人生实践。他们打破劳资关系的汇通努力,不仅是传统儒家伦理或清教徒式的革命,而确实在资本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计划之外,开辟了新的道路。

卢作孚们显然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远非当下成功人士所能比拟,在当代人的想当然里,卢作孚们的人生是悲剧的,甚至是注定失败的。所谓民国人物被雨打风吹去,这就是结论。这种想当然,仍受到“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类历史决定论阴影的蛊惑。因此,当代人才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中,并徒然地以现代物质成就的可能性打造出所谓的成功人士神话。

实际上,我们当代社会最大的虚无病症之一即是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加冕和羡慕。成功人士成了一个生活确定的目标,成了一个令普通人嫉羡交加的物质消费代表。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成功人士就是穷得只剩下权钱了!在这种成功人士的人生参照里,卢作孚的人生当然是难说成功。但中国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得好,根本没有成功这一回事,生命是一个过程,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和衰老。因此,就在中国人对成功人士献媚或成功人士洋洋得意之时,社会戾气空前地高涨。穷凶则极恶。普天之下,莫非暴民,率土之滨,莫非暴行。这种残暴、穷恶之横行,成功人士式的“穷人”在所难免,甚至是被攻击的重要目标。

因此,该卸下我们心中关于成功的想当然了,该回到我们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了。人穷则应返本。是以西方人在穷窘状态里会返回来处,寻求人生社会的思想资源,他们不断地回到自己的先人那里去,甚至提出口号,“回到康德”,“回到苏格拉底”……他们深知自己并非一穷二白,因此不愿手捧金饭碗到处讨饭。我们当代这些拿着金饭碗的人,也应该回到卢作孚那里去,回到晏阳初那里去……

卢作孚从一个穷苦孩子自学成才,在人生道路上一路打拼,横跨政界、商界、学界,立功、立德、立言之不朽都可赞可叹可颂,被人称为圣贤。实际上,这种圣贤,在我的研究而言,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超人,而是一个深得自由真义的心灵和行藏极度自由的精神个体,因此,他的话语才那样契合大众的心理。所谓千古圣贤的一点真骨血传承,其实就是这种珍贵的自由精神。其立言之明心见性,之与普通人相通,远非当代成功人士一类的企业家的言行可以望其项背。当代人与其看成功人士的训导,不如回到卢作孚去。

卢作孚在当时人眼里被称为完人,完人并非不懂得物质享受,而是比急功近利的当代人更懂得生活。了解卢作孚的人会同意,他是打通了圣凡之隔碍的。他不像我们当代社会上层下层之间、贫富之间、强弱之间这样分歧、对立,甚至彼此敌意,卢作孚在这些看似断裂的地方出入自如,或者说,他的一大功德就是弥合这种社会断裂。因此,当代人急切地要求社会成功圣经,要求和谐或人生絮语,不如回到卢作孚去。

卢作孚经历过人生严重的时刻。我曾称道卢作孚有一种“利艰贞”的“明夷”智慧:内难而正其志,君子以之,明不可息。这种智慧无论是创业,还是对待危难,都有大功用。当代人要求励志明心的哲理,要求应对个人身心危机或社会危机,不如回到卢作孚去。  据我所知,一如年轻的志愿工作者回到晏阳初那里去,教育工作者回到陶行知那里去,回到卢作孚那里去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学者、作家、退休人员,到影视工作者,规划设计师,……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卢作孚是一座富矿,可以挖掘不尽。

本书即一位海外学者采编的卢作孚的言论集。卢作孚的言论深入浅出,朴实,明白,又有着隽永的意味,可以说他的言论是他人生的表达。在今天互联网如此发达、微博如此繁荣的时代,每一个体都是“自铸伟辞”的作者;但重温卢作孚的言论,可以照见我们自身的心性、知见和信行。我们当知,跟表态、作秀、炫智、逞才、任气等不同,卢作孚的言论是其圣贤人生的反映,卢作孚及其言论是我们文明史上难得的“时间的玫瑰”。

本书编者有着在海外生活十几年的经历,自承“反倒觉得很多宝藏就在国内,要做的就是把上面的灰尘拂去,恢复它原本的光彩”。这是见道之言。编者研读卢作孚多年,为我们摘编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卢作孚箴言读本。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工作,它为我们回到卢作孚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我个人在成长之路上也从卢作孚那里受益匪浅。现在看到这样一部著作即将问世,拜读之中,再次印证我的想法:卢作孚跟我们并不隔膜。他深通我们平凡人心理,而尽心尽力地鼓励我们个人自立自足,从-而推动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这部著作也再次印证我的想法:卢作孚跟传统文化并不隔膜,跟西方文化也不隔膜。他是中西文化结合而产生的现代完人,他是圣贤,又是现代社会自由的典范。我们在这自家文化人物中,能发现由过往至现时而通向未来的道,唯有惊喜与感恩。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份“迟到的追怀”。较之市面流行的语录、人生箴言,较之成功人士自己都浮躁的言不及义,我敢肯定卢作孚的言行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生的圣经。因此,我乐意为之饶舌,将我们自家文化中这千古相传的真骨血揭示出来,并与读者共勉。

是为序。

2011年4月于北京

后记

迟到的追怀

编后记

张维华

在海外生活十几年后,比较自己从中国大陆、香港,加拿大东部具有法国情调的蒙特利尔、西部具有英国情调的温哥华感受出的长长短短,反倒慢慢地意识到很多宝藏其实就在国内,只可惜自己当初没觉察到,要绕地球几圈后,才有所醒悟。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蒙在宝藏上面的灰尘拂去,恢复它原本的光彩。改革开放的方向,应回归到自己的先辈早已开拓出道路上来。

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办实业、搞城镇建设就应像卢作孚那样,办教育就要像张伯苓办南开、梅贻琦办西南联大那样。如果不能善待这些国产精英,改革开放就等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中国也只怕脱离不了沿着盛衰盛衰的历史老路,继续循环走下去,盛得快,衰得也快。

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对张澜、黄炎培等民主党派领导人提到:要说中国的近代工业,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轻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1980年,在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作出《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称卢作孚一生“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顺理,在这中间的25年也就成了选择性遗忘的时段,不幸这恰好是吾辈的黄金岁月。所以,我们没资格奢谈“不能忘记”,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卢作孚。现今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掸掉蒙在卢作孚身上的尘埃,更要掸掉蒙在自己心智上的尘埃,向这位近代中国的伟人,中华民族的好儿子。表达一份太迟太迟的诚挚敬意。

卢作孚是中华文化、巴山蜀水孕育的圣贤、奇才。他身上有“一大堆不协调”:

既是没完成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又是头脑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

既是没有现代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的现代企业家。

既是一个没有钱的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巨额财富的大亨。

既仰望星空,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实干家。

既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时,他又有将诸多不协调处置得协调统一的本领,如谈建设与破坏,他主张先建设,后破坏;谈争与不争,他主张为社会争“所为”,不为自己争“所有”;谈成功与失败,他主张看在社会上的成效,不看个人的成功;谈快乐与痛苦,他认为取决于自定的目标;谈小事与大事,他认为最细致的地方,最能造起广大的影响。

更让受过“正统”教育的吾辈震撼的,是他那些极为深刻而切中本质的、堪称深邃哲理的教诲,“我人能思想,则不必选择思想”,“只有兼善,没有独善”,“我们要绝对地取消‘青年出路’这问题”,“无论是改良的或革命的,都有绝大的困难在我们行动的面前。这个困难不在帝国主义身上,不在军阀官僚身上,也不在土豪劣绅身上”,“不容人在权限以外做坏事,亦不容人在权限以外做好事”等等。思索卢作孚这些’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的确能让人思维飞跃升华,高屋建瓴,拨开迷雾,直抵事物最本质的核心。

卢作孚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有独到的眼光和思维能力,他不落俗套,不从众,并且身体力行,从而让他独有的闪光思维变成了辉煌的实绩,功在国家,功在当世,利在社会,利在千秋。

卢作孚过世后,对他那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人们有各式各样的评价和赞誉。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乾坤大道,精髓所在。

历来自强不息者多,厚德载物者少。自强不息为自己、为家庭、为宗族、为组织者多不胜数;而具有大地母亲情怀,胸襟宽广,造福社会,反哺民生,包容万物者少之又少。

就像《道德经》所言:“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几年前,知道卢作孚的人很少,能深入了解他思想的人更少,效法的人基本没有,所以有现代重庆人在香港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面前几不可谅、无地自容的尴尬。真可谓:不识卢作孚,愧为巴蜀人。

就像品种众多,蕴量丰富的矿藏,发掘的只是毫毛;普及卢作孚ABC,学习卢作孚精神,梳理卢作孚的价值,发掘他怀里揣着的宝玉,其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加倍努力求索。

卢作孚为什么要用微生物,而不是炸弹去改造中国,因为他有一颗仁爱的心,他是以大爱,而不是用争斗和仇恨来对人对事。我想这是卢作孚最根本的价值,也是当下世人最需要的。

约翰·肯尼迪说过:“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也曾听说:“一个民族只有善待并铭记自己的赤诚之子,才有可能兴旺发达。”

抗战中的陪都重庆及大后方人民选择了对卢作孚先生致敬。我相信随着真相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全中国的有良知的人民也都会选择对卢作孚先生致敬追怀,会诚挚地说上一声迟到的谢谢!

借此机会,我要衷心感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对出版《卢作孚箴言录55的热诚支持!感谢本书编辑的辛勤劳动!感谢青岛出版社让我如愿以偿!

另外,卢晓蓉女士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撰写了“卢作孚简介”,有助于读者能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卢作孚,体验他的业绩,特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1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7: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