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英)亚当·弗格森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亚当·弗格森所著的《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重点旨在述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生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拘泥于此,通过奥地利、匈牙利、俄罗斯、波兰与法国等各条特定线索的展开,作者力图向读者展现20世纪20年代前后整个欧洲大陆中各个相关国家的全景,事实上,正因为各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都并非是独立运行的,来自一个国家的冲击与突变常常会对其他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关系网式的叙述方法相较于单一的、平铺直叙的记述往往更能令读者感同身受,也令本书所传递的信息与内容更为丰富与饱满。

内容推荐

大西洋两岸的各国政府启动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也是近年来金价高涨的部分原因——当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人们开始把有形资产看成是贮存价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纷纷把印制的纸币投入全球经济以求扭转经济颓势的时候,我们对超级通货膨胀的担心又一次暗暗滋长。

亚当·弗格森所著的《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自1975年初版诞生以来,广受好评,它对带有周期性的通胀作了一次深刻的规律性总结,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国那个怪诞、恐怖时代的最经典作品。在2010年重版前,1975年版本的二手书价曾高达2000美元仍一册难求。《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以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的目击事实为经线,以精妙的分析评说为纬线,编织出一幅恶性通货膨胀下人类社会的全景图:

为什么政府深陷通胀魔咒?

沉郁而极具破坏性的“通胀瘟疫”如何造访普通民众?

为什么恢复通胀后的经济如此步履维艰?

通胀带来哪些难以根治的后遗症?

目录

译者序 货币已死——魏玛时期超级通胀的梦魇

前言 若你想破坏一个国家,那么首先必须摧毁它的货币

1 黄金换钢铁的时代

2 没有欢乐的街

3 提交的法案

4 谵妄的10亿

5 滑向超级通胀

6 1922年之夏

7 哈布斯堡的遗产

8 秋天里对货币的追逐

9 鲁尔作战

10 1923年之夏

11 哈芬施泰因

12 深渊之底

13 沙赫特

14 失业大爆发

15 裸露的伤口

16 尾声

试读章节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伊始,德国马克、英国先令、法郎与意大利里拉的价值大致相当,约4~5个上述货币可以兑换1美元。而在1923年底,1先令、1法郎或是1意大利里拉可以兑换高达1,000,000,000,000马克,即便如此,在实际交易中,也没有人愿意接受马克作为任何事物的对价。可以说,马克与死无异,价值仅有先前的万亿分之一。而从生到死仅仅经历了大约10年的时间。

马克的崩溃是逐渐开始的。1914~1918年战争期间,马克的外汇价值被腰斩,而至1919年秋季,又再次被腰斩。到了1920年初,尽管生活成本自1914年以来上升了约9倍,但马克的海外购买力仅剩下过去的1/40。随之而来的是长达12个月令人不安的波动。之后,马克疯狂贬值,将民众拖人了社会苦难与政治动乱的深渊。直至1923年,德国货币才终于悬崖勒马,回归理智,结束了长达数月的刀尖上的舞蹈。马克的贬值虽只是奥地利与匈牙利的货币贬值追随者,但它坠落深渊的速度与深度却远甚于这二者。

在1923年的极速通货膨胀中,德国金融当局疯狂了,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则在这一经济灾难中被击垮。那个时代充斥着你闻所未闻的天文数字、“独轮车式的通货膨胀”以及各种金融乱象。相比之下,1923年11月马克之死更像是一次仁慈的解脱,因为早先8个月中发生的种种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旧马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它也预示着德国将面临着金融重建的严峻考验,尽管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而曾令数以万计的人破产,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计岌岌可危,更多的人的希望被扼杀的货币理性,要想重新树立起来,则需要整个世界间接为之支付更可怕的代价。

1923年的通货膨胀是如此荒谬可笑,而其终结又是如此迅疾,使得人们在回顾这一事件的时候更多地是在满足自己对于历史的好奇心,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系列具有永久意义的经济、社会、政治事件的高潮段落来解读。事实上,导致魏玛时期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在许多方面都是无法再现的,诸如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混乱的扩散也不再可能如此迅速等论断本身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危险的存在,认识到通货膨胀,无论怎样引发,将如何影响一个国家,包括它的政府、民众、官员以及整个社会。越是崇尚实利的社会,越有可能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战败的同盟国身上的这些严重事件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那么货币呢?作为备受我们认可与信任的传统交易媒介、充当价值尺度、社会地位保证、安全稳定维系以及人类劳动成果贮藏的货币,应该被遗忘吗?我相信,在货币崩溃过程中所释放的、因恐惧而滋生的贪婪、暴力、不幸与仇恨,是每个社会都无法置身事外的。

毫无疑问,1922年与1923年中,德国、奥地利与匈牙利的中产阶级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更多的民众也被迫面对饥饿、疾病、穷困,甚至死亡。即使是安全度过那一惨淡年景的人们,也无法以平静的语气描述那场骇人的灾难。而对这些国家士气的最沉重打击则在于,他们曾处于现实破灭的顶峰,并承担了种种我们无法想象的压力。从金融角度来看,在近四年的时间中,最终的大灾难似乎总是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在人们认为其已经真正到来之际,总有一个更为惨烈的悲剧等在后面,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一时期的演说、报刊文章、官方记录、外交电报、信件与日记总是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地声称,如此糟糕的状况不会再持续下去,但事情总是与人们的期望相左,从糟到更糟,不断地向无底的深渊坠落。就如同人们在1921年时绝对无法想象,1922年的情况甚至会更差,恐慌亦会更甚一样。这些论断在发表伊始无比自信,随后又按其既定的进程化为泡影,随着下一年大幕的拉开,那些自信满满的论断便像历史的清晨浓雾在惨烈的日照下弥散得无影无踪。

如果把笼罩于这些国家的绝望完全归咎于通货膨胀,不免有失公允。1918~1919年冬季,在战事失利与毁灭性的军事溃败后,这三个国家都经历了政治改革,这使得他们处于很不利的境地:若不把复仇作为精神力量的源泉,则国家精神将很难复苏,而且即便和平条约中允许战败方不断奋斗以逐渐实现经济自立,这种糟糕的状况也将不断持续。我们常常无法判断,究竟是什么事件,比如人民起义,或是协约国的最后通牒,抑或是政治暗杀,最终促成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恐慌;或是其中的哪些事件实际是由货币的不断贬值与生活成本上升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但毫无疑问,通货膨胀的确在其中发挥着助纣为虐的作用,并将国家的复苏或个人成功所尚存的一丝机会都毁灭殆尽。最终成了促使左派与右派的极端分子聚众谋反、阶级对立、种族仇视、家庭反目、夫妻纷争、贸易冲突、城镇对抗等事件发生的温床。在个人欲望与需求的鼓噪下,通货膨胀削弱着国家意志。

P3-5

序言

货币已死——魏玛时期超级通胀的梦魇

设想一下如下的情境:一名退休职员兴冲冲地怀揣着过去数年甚至数十年间积攒的财富打算大肆享乐与挥霍一番时,却被告知手中的金钱竟然不足以支付普通面包的价格:一名主妇攥着与上个月全月的开支数额相当的钞票,却愕然发现这已不足以维持这个家庭哪怕半个月的花销;人们成群结队地围堵在商店门前,叫嚷着要将手中那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片送到店家的手中,但店主们却个个惶惶不安甚至关门大吉;年轻的单身汉兴高采烈地走在街上,他刚刚用一个月的薪水买下了几条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婴儿尿布片,因为这已是各大店铺中仅存的物品,更何况货币的价值早已抵不上这些布条;曾经的富裕阶层们尽管财富水平已大不如前,却依然热衷于举办各类奢侈聚会,在高级餐馆里大快朵颐,热烈的氛围丝毫不减当年,但却仅仅是因为与其让财富缩水得一文不剩,倒不如早一点花光来得省事;邻国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一到吃饭的时间,便整齐划一地结伴而至,涌入大小餐馆,享用着对他们来说近乎算得上是免费的美食,而当地人却不得不面对着干净得不见一丝油光的餐具唉声叹气,一方面还要为了喂饱明天的胃而劳神。

以上的描述也许看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尽管人们常常为金钱所烦恼,但更多的情况下,一份体面的工作,恰当而有效的开支计划,波澜不惊的生活步调与节奏总是能保证手中财富的真实价值是稳步提升的,而在奋斗了几十年后,凭着年轻时的积攒,过上平稳舒心的生活,直至生命的尽头,这似乎才符合经典理论中所描述的,以及人们心目当中所期许的生活轨迹。然而不幸的是,上述这一幕幕荒诞的闹剧不仅可能发生,更是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街头最稀松平常的景象。如今,我们将这段过往称之为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许在这一描述中加上梦魇二字会更为贴切。因为这段黑色的时期不仅对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令原本高涨的信心与坚强的神经走向了崩溃的边缘,更是再一次将德国推入战争的泥沼与深渊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伊始,马克的价值尚且与英镑、法郎与里拉的价值相当,但其仅仅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便迅速贬值到了原先的万亿分之一的水平。按照彼时的英国驻柏林大使馆的记录,在1923年10月,马克与英镑的兑价已相当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相隔的码数,如果这种说法还不够直观,那么当在战前足以购买500,000,000,000个鸡蛋的马克如今只能购买1个鸡蛋;1金马克兑换1纸币马克的数量已高达平方毫米对平方千米的量级;即便是在相对平稳的时期,食品类商品高达50%的月涨幅也日渐成为一种奢望,凡此种种就足以令人们感到触目惊心,更能切实地感受到那个阴霾笼罩下的德国正经历着何等的痛楚与变故了。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on)先生,自1955年从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任职多家知名报社,从《格拉斯哥先驱报》、《统计学家报》、到《泰晤士报》,作为政治、经济、商贸与环境事务方面的专家,他对社会与经济的走向与变革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与深邃的思索。同时,曾经是欧洲议会成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以及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等数职的经历也令其所发表的观点与见解更具有战略性与现实意义。

本书中,作者从英国外交部的记录文档中汲取了大量翔实而颇具指示意义的事实与信息,而这些珍贵的信息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难以接触与企及的,也许其中的许多信息会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却正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以德国为代表的轴心国们的社会图景的真实再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资料中所反映的政府与民众的行为、反应与相互作用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娓娓道来,以期能够展现这些事件背后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关联与动因,揭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的表象之下那些重要但又鲜为人知的真理与事实,这种忠于历史原貌,尽可能用最为客观与理性的视角去引导读者进行思考,而非强制性灌输的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参考与阅读价值。

本书的重点虽然旨在述说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生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但又不仅仅拘泥于此,通过奥地利、匈牙利、俄罗斯、波兰与法国等各条特定线索的展开,作者力图向读者展现20世纪20年代前后整个欧洲大陆中各个相关国家的全景,事实上,正因为各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都并非是独立运行的,来自一个国家的冲击与突变常常会对其他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关系网式的叙述方法相较于单一的、平铺直叙的记述往往更能令读者感同身受,也令本书所传递的信息与内容更为丰富与饱满。这就如同是一台恢弘的戏剧展演,随着剧目中的主要角色一个个粉墨登场,观赏者的视线也不再仅仅限于单个表演者所展现出的性格与特征,而是逐渐转向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影响,以及剧目背后所蕴涵的逻辑关系与精神内涵。同样,德国的货币体系灾难也并非仅仅由其政府一味以扩大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的政策主张,国内的骚乱与政治颠覆以及消费者的信心崩溃所引发,来自协约国的赔偿要求与制裁,出口贸易上的压制与封锁,昔日盟友的糟糕境况以及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将德国推入无尽深渊的元凶,本书所做的正是力图去梳理这背后环环相扣、而又笼罩于层层迷雾之下的关系网络与前因后果,从而最终出离这一框架,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这段乍一看颇令人费解的过往,去思考在这一场浩劫中,通货膨胀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又是什么因素使得这异乎寻常的通货膨胀如毒草般蔓延滋长,最终达到令人难以承受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便不仅仅局限于是一本着力于评述通货膨胀的萌芽、演化及其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破坏力的经济类读物,更是一幅将经济、政治、军事与社会融于一体的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与情境下人的心理与表现的综合画卷。

也许有人会问毕竟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距今已过去80年有余,重新追溯这段历史的残片对如今的人们而言还有多大的意义?记得在作者所撰写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货膨胀的痛苦,无论其持续期限被如何延长,在某种程度上却更类似于急性病,这体现在当通货膨胀持续时,它完全吸引并要求人们给予其百分之百的关注,而当其离去时,无论其遗留下了怎样的心理或身理上的伤痛与疤痕,却往往会被人们遗忘或忽略。而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忘却剧烈的通货膨胀曾带来的毁灭与创伤,才使得不时地回顾这段历史所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变得尤为重要。即使谈不上以史为鉴,至少也让人们在面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类似的微妙迹象与讯号时保有足够的冷静与警觉。毕竟,相较于突发与猛烈的自然灾害与战争,通货膨胀更像是慢性毒药,它不断蚕食与吞噬着整个社会辛苦积累下的财富,慢慢地磨去人们对未来的希冀、信心与耐心,通货膨胀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食物、日常用品的短缺所带来的肉体上的苦难,其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精神上的摧残以及巨大的压力的施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们往往倾向于一相情愿地认为自身相较于20世纪的德国人更为睿智、冷静与理性,但当通货膨胀的洪流真正到来时(即便其程度与规模都尚未达到魏玛时期超级通货膨胀的水平),不安、焦躁与惶恐的情绪依然会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而其所造成的社会的动荡与倒退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抚平与回复,这一点已经在过往的多次事件中得以印证。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健全的货币体系才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第一座堡垒,当一国的货币不再能够维持其应有的价值,充当交易的媒介,当通货膨胀成为人们关注与担忧的焦点,当人们不得不忍受生活质量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急速下滑,饮下通货膨胀所酿制的苦酒时,回归历史,寻求类似事件的借鉴与帮助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魏玛时期的这段惨痛经历无疑是其中颇具启示与指导意义的教本。这一恶性通货膨胀的整个过程中所展现的种种逻辑线索、传导机制、社会反响与应对机制的实施和有效性等都将为人们预见与处理随时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危机提供极大的帮助。

也许还有人会说,恶性通货膨胀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所积累的病态的爆发,催生其滋长与蔓延的契机与条件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在如今这一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概率已大幅下降,似乎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与警惕已经可以全然抛诸脑后。然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与持续影Ⅱ向,世界经济还远远未能走出低迷,各国为了复苏本国经济纷纷采取了相对较为激进的刺激性货币与财政政策,而增加货币发行量则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选择。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虽然可以较为迅速地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投资与消费都有可能迎来一时的繁荣,但却也在同时,悄悄地为社会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当这一作用日积月累,又有谁能断言这种所谓的“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最终演变为更为猛烈的恶性通货膨胀呢。

当我们将视野缩小,聚焦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时,便不难发现,如今的中国也正经历着通货膨胀带来的种种困扰。与以往的通货膨胀相比,本次通货膨胀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包括主要集中于居民消费价格与食品价格的上涨,物价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同步进行,价格从产业的上游、中游到下游呈现出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等。造成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海外热钱的涌入、我国汇率决定因素与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原材料与食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等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以上种种不仅反映了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表明了通货膨胀对我们而言并非事不关己,相反,它的触角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便会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沼之中。通货膨胀并不是专属于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们所讨论的范畴,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否情愿,当通货膨胀来临时,每个人都不得不直面其带来的种种打击与考验。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不是政治家,也许我们无法亲手制定货币与财政政策,决定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走向,甚至凭借我们现有的学识,尚无法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与对策,但我们至少需要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对我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并对其做出恰当而有效的应对。而阅读本书正可以拓宽视野,让读者对身边的货币现象与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崭新而全面的认识,拥有更明晰与深刻的洞察。相信本书所呈现的翔实史料与其背后的严密逻辑定能让读者在亲历那段尘封的历史的同时,对当下的生活也有所启迪,在感叹作者的精妙论述的同时,又能掩卷沉思。

徐宝林

2011.7

书评(媒体评论)

它前瞻性地指出了欧洲政府如果想用印制钞票的办法带领经济走出衰退,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警示了大量印制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后的巨大危害;为我们敲响了急迫的警钟:印制钞票成瘾——赤字财政会让政府面临骚乱与失业的风险,作者警示:政府的确想保护好自己、关注未来的变化,但他们总会做出最便宜、最短视的选择。面对世界上某些国家出现的危机: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我们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

——沃伦·巴菲特

当一国的货币不再是社会安全的来源与保障,当通胀成了令民众忧心不已的话题,我们向其他社会、向曾经记录过一段最悲惨的人类体验的历史寻求信息与指引就变得非常自然了。

——《时代周刊》

通胀引发的痛苦史像阵痛,在持续的时候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但无论它留下了怎样的精神或身体上的伤疤,一旦结束,它都会被人们轻易地忘记和忽略坚挺的货币是社会的第一个防卫堡垒,你想摧毁一个国家,你必须首先毁掉它的通货。

——亚当·弗格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