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洪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戴名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因为贫穷不得不努力的人,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倒霉的人。

由朱洪编著的《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共十章节,内容包括龙眠山下、桐城生员、太学读书、入幕福建、四试不第、金陵选家、浙江纪行、顺天中举、乙丑榜眼等。本书给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推荐

《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由朱洪编著。

《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讲述了:嗅一嗅戴名世身上曾有的血腥味,可以感受清代风花雪月的文坛、文质彬彬的科场掩饰下的马蹄和屠刀。窥视这个文人的漫漫人生路,可以换一个角度放大一下清朝曾有的一页。散文派别、科举道路、文字狱,等等,就不再是毫无生气的字眼,而是文化、政治和社会成长中的缺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龙眠山下

 一 六世祖拒不义财,曾祖父躲飞来灾

 二 戴田有一门秀出,外祖父醉生梦死

 三 魏忠贤残害忠良,左光斗身后流风

 四 承父业庐江授徒,读藏书编修奠基

 五 处贫寒理想高远,恨不均讨伐钱罪

 六 法自然爱芝生石,一天地为兰捉虫

第二章 桐城生员

 一 清矫中别具胜致,赏暗梅顾影相怜

 二 赠僧人序埋祸根,冻莲花图兆吉祥

 三 麻衣如雪孤舟冷,浮山空灵游人稀

 四 游青布潭怀先贤,访河滨墅羡隐士

 五 涉明史犯禁文字,颂浮屠冒渎世儒

 六 遇朱书旧县拱手,初落第句容散心

 七 论当世再遗祸根,试皖江初吃皇粮

第三章 太学读书

 一 入太学住张英邸,赏京华登兔儿山

 二 再落第祈梦有心,初入幕海市无缘

 三 发高论去孔子像,崇灵光爱陆游诗

 四 补教习书若蝌蚪,会尚书不拽衣裾

 五 三试不第学鸿鸽,两次搬迁怨仆人

 六 录明末事添把柄,谈归去隐笑洗马

 七 方灵皋北上会兄,李愚奄升官却病

第四章 入幕福建

 一 吊祖父还乡过年,助检讨南下览胜

 二 绳墨卷山水纵情,操笔削朋友下第

 三 遗三恨未见洪思,携花归渴望意园

 四 创桐城派意象法,驳金陵叟算命观

第五章 四试不第

 一 过浦口饯别大山,出皖北再遇朱书

 二 踏桥不忘造桥人,抵京再住宰相府

 三 方百川文若先辈,赵士麟诗如流泉

 四 小秀野酒徒吟诗,索诗序朱翁扰祸

 五 叹友寡四次落第,谋种树三百成围

 六 不喜僧入托帝王,乐与新朋话明史

 七 离寄园吉士送诗,还金陵田有误序

第六章 金陵选家

 一 到中年三变文风,徙苏门再做选家

 二 五通岭亡乱朝贼,虎踞关悼青阳友

 三 方灵皋发解江南,朱字绿思归霍山

 四 戴名世行船逆风,方灵皋会试落第

第七章 浙江纪行

 一 离金陵三度入幕,抵湖州兼做选家

 二 冷泉亭艳妇占位,犬亭山文士探幽

 三 印文集门客埋祸,观樟树主宾称奇

 四 烂柯模糊觅前生,雁荡神清谈遁世

 五 过黄岩代书碑记,游天台割草荒径

 六 麻雀争演廿一史,相国归送十首诗

 七 长干寺鸟妒黄鹂,南山冈鸡吞蜈蚣

 八 印文集扰老来祸,书寿文报童子恩

第八章 顺天中举

 一 观昆曲感叹风气,选古文去除尘埃

 二 夺天年倪生早逝,辱匹夫古松为薪

 三 写美文无非割爱,和陶诗难在自然

 四 赴乡试同里主考,换考卷提调帮忙

 五 屡踬场屋魁北闱,初任考官丢乌纱

 六 登举人戴子思隐,弃进士方苞孝母

第九章 乙丑榜眼

 一 落榜自比东邻女,南还遭遇老爪贼

 二 过汴梁巡抚煮酒,入扬州洪拭话旧

 三 笺杜诗瑕不掩瑜,写谀文言非由衷

 四 劝种树治生之道,赏兰花幽潜者长

 五 哭朱书祸福相依,悼阿舅诗文一体

 六 浓意趣喜苏东坡,夺会无感李光地

 七 朝中无人坐第二,布衣芒履一朝除

 八 直禁廷缺少惕字,坐小亭稍慰情怀

第十章 穷途末路(1711~1713)

 一 语多狂悖起大狱,名负直声获世讥

 二 受夹刑戴子招供,避文网毛公丧胆

 三 敬品学方苞免刑,护身才郎中丢官

 四 一族人齐齐下狱,六千犯纷纷落网

 五 案中案巡抚被参,天外天汪灏免绞

 六 昌瘟疫义士探监,和杂诗孤囚望月

 七 七尺躯弃捐京城,三百口流徒塞北

 八 方观承话旧诉怨,赵申乔末路乞还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龙眠山下(1653—1678)

一、六世祖拒不义财,曾祖父躲飞来灾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戴氏系周朝宋微子后裔。成王二年(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东征淮夷,封微子于宋。元末明初,天下纷乱,皖南婺源(今属江西)的戴氏一支,北迁至桐城东乡(今属枞阳)仓前,成了桐城“仓前戴”的始祖。十七世纪初,即戴名世出生前五十年,戴名世的六祖,自白云陈冲举家迁到桐城县城东北二十来里的南湾(孔城镇),人称南居先生。

南居先生拒绝横财,免除了家族的一场灾难。

十七世纪初的一个普通冬日,在南湾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一群麻雀自由自在地啄食,上蹦下跳,田边的几棵槐树,叶子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丫。南居先生的仆人在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土,旁边是一头水牛,在悠闲地啃草。突然,他握锄头的手被震了一下,耳边传来“咯噔”一声,硬嘣嘣的。这是什么呢?他好奇地又挖了一下,仍然是硬嘣嘣的声音。他蹲了下来,用手掏开泥土,一只碗口粗的泥罐盖子露了出来。他的心狂跳了几下,该不是财宝吧?他瞅了一下附近,一个青年人在田边溜达,原来是少东家面峰。

“这是什么?”少东家见仆人举动古怪,漫不经心地走了过来。

仆人悄悄地说:“少东家,说不定是财宝呢!”

少东家立即兴奋起来,忙说:“小心些,别挖碎了。”

说话工夫,两只黑黝黝的瓮已被挖出来。少东家蹲在一旁,惊讶地打量着,真的是财宝吗?他瞅了仆人一眼,然后四处望了望,说:“用衣服包好,抱回家去。”

仆人一手一只,抱了两只沉甸甸的瓮,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少东家自己启瓮,里面果然是金光闪闪的白金和玉器。面峰兴奋得脸放红光,说:“从前,邻居中一户穷人听家里老婢说,先世曾藏金二瓮在庭柱下。子孙日夜挖掘,果得二瓮,封口如故。启瓮一看,只是两坛清水。白欢喜了一场,被乡人当做笑话。”

仆人姓陈,他的两眼放出了从来没有的光。看着雪花花的银子,仆人面部表情复杂地说:“这二瓮白金,可是真的啊!”

南居先生有几亩地,过着富不了、饿不死的日子。他是位忠厚的读书人,知道人不能发横财。面对戴家突然发家致富的机会,南居先生神情淡淡地问儿子面峰:“你看怎么处置呢?”

面峰觉得父亲的话很奇怪,说:“二瓮白金虽不是祖宗埋下的,但地是自家的,理当归我们家所有啊!”

仆人也附和说:“该东家有!该东家有!”

南居先生听了,吹胡子瞪眼,大发脾气说:“我听说,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我戴家世代力田自给,今你不靠自己的力气,而想取不义之财,我不要你这个不肖之子!”说着,南居先生举杖狠狠打了一下面峰。面峰挨了打,像泄了气的皮球,赌气跑到外面去了。

南居先生转身对仆人说:“这两瓮白金是你挖到的,你拿回去吧!”

仆人稍稍推辞了一番,见大东家说的不是客套话,便千谢万谢,把二瓮白金抱回家去了。

仆人的老婆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我们不能要吧?”

仆人欢喜地说:“怎么不能要?这是老天赐给我们的了。”

夜晚,仆人和老婆没有和东家告别,悄悄地带着财宝,牵着儿子,离开了南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仆人隐姓埋名,买田买宅,一家贫穷的人,转眼过起了富人的日子。

数年后,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偷摸进了仆人的家,偷走了他的大部分金钱。仆人怕小偷再来,将剩下的金玉,装在兜里,拿到集镇上想兑换现银。仆人形容猥琐,神情不安,颇为可疑。在一家钱庄,店主悄悄地喊来狱卒,将仆人当贼捉了。  “冤枉!冤枉!”仆人大声喊冤。

狱吏审他:“你这个下等贱民,哪里有这个东西?”

仆人说:“这是数年前在主人地里挖到的,主人不要,送给我了。”

狱吏说:“你这个贼,说谎不打草稿。瞎子烘火,还想着往怀里掏灰。天下哪有这么傻的东家?自家地里挖到的钱不要,送给你?这么好的人,偏偏给你碰到?”不久,仆人悔恨交加,冤死在狱中了。

仆人的儿子回到南湾,哭着对南居先生说:“我父亲取不义之财,以致有今天。现在我没有出路,还望主人收养我。”

南居先生叹了口气,说:“作孽啊!你父亲走时没有和我说一声,哎!等于叫他把祸害抱了回去啊!”南居留下仆人的儿子,仍叫他种田。他转而对儿子面峰说:“当时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今日你不知乞怜于哪家呢!”

面峰卒于1574年,那一年,他的次子戴时章(字默齐)才四岁。戴时章(1570~1637),监生,官至通判,活了六十七岁。戴时章长子戴震(1596~1670),享年七十五岁。戴震,即戴名世的曾祖父,他的名字和休宁清代理学家戴震(1723—1777)同名,但早生了一百二十多年。两位戴震均是婺源人,同宗异支。

1645年五月二十日,扬州城杀声震天。在清军统帅多铎指挥下,扬州城终于被攻破,明军扬州首领、四十四岁的史可法被逮捕。史可法被杀后,清军开进扬州,屠城数日,直到五月二十六日,因南下打金陵,清军才“封刀”。据焚尸簿记载,扬州死难军民八十余万,尚不含落井投河、闭门上吊的人。P2-4

序言

皖西南的桐城县,方圆百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与枞阳分开后,江属枞阳)。战国时,此地为吴楚争夺之地。三国时,吴国曾在城东的峡石(小关)阻止了曹休的几十万南下的军队。

这里名人辈出,如北宋画家李龙眠(公麟),明代御史左光斗,清代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方以智,相国张英、张廷玉父子等。清代还有一位名人,即康熙朝的榜眼、《康熙字典》唯一未署名的作者、桐城派鼻祖、因《南山集》文字狱被砍头的戴名世。

三百多年前,这个心灵孤寂、充满幢憬的人,在一条曲折、布满陷阱的迷途上狂走。这条路上,荆棘与桂枝并存,奇花与毒草丛生。他上了九天,也跌入了地狱。

在桐城南山冈,先生在榜眼墓已孤寂地躺了近三百年。直至晚清,文人谈及戴名世的名字,仍噤若寒蝉,以至大僚曾国藩只提桐城派的三祖方苞、姚鼐、刘大櫆。戴名世这位被毛泽东、柳亚子称赞的人,究竟走过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引起了清代这么一宗惊天大案?这位榜眼的血和人头对于桐城派乃至中国的文化走向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许多人来说,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揭开这个谜底,就不能触摸桐城文派高原冰寒的源头,就不能乌瞰清代文化之河的弯曲和全貌。嗅一嗅这个文质彬彬的人身上曾有的血腥味,可以感受清代风花雪月的文坛、文质彬彬的科场掩饰下的马蹄和屠刀。窥视这个文人的漫漫人生路,换一个角度放大一下清朝曾有的一页,散文派别、科举道路、文字狱,等等,就不再是毫无生气的字眼,而是文化、政治和社会成长中的缺憾。

戴名世的悲剧是人类前行中的一幕,是人类克服自身蒙昧、无知的梯阶。他以自己的七尺身躯,为桐城派乃至整个清代文派作了奠基。从此,清代文人沉迷于汉学(朴学)和宋学(程朱理学),远离明史,以至今天的《明史》乏味无趣。“《南山集》案”,是康熙为了清朝江山,悬在清代文人头上两百余年的利剑。

这股积压的政治热情,直到清代后期,才在洪秀全、龚自珍、谭嗣同、孙中山、陈独秀等人身上,如出峡江河,澎湃而下,势不可挡。但新文化运动将矛头指向包括桐城派在内的所谓“十八妖魔”的时候,《新青年》只找到了封建王朝统治下文人掩饰的悲鸣和压抑的叹息。而五四运动将这场文化的运动引向政治的运动时,封建时代和新时代的“人猿揖别”的时候,才真正到来了。

追随戴名世的脚印,走完其漫漫人生路,不难发现,历史的多维画卷、人类美好的追求,包括文学的各种风格和派别,丝丝缕缕,并没有在这一代人身上断线。或者说,无论是胡适的白话文思想,还是陈独秀对于八股文的批判等,都不是空穴来风。而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政治与文化的分歧,他们在谈论政治时的小心翼翼,也无不折射了清代文字狱留下的阴影。

不了解戴名世,就不了解桐城派文绉绉的文风里浸透了清代文人的血;不了解明清的时代替换,就不了然文人逃禅的机缘;不了解清代文字狱,就不能体味清末汉族文人的怒火和英雄辈出。但一个时代列车在高歌猛进的时候,它的车轮碾过的地方,一定横躺过因开路而倒下的前驱者!

一个翰林人头祭奠过的文派,分量是沉甸甸的,苦甜交融,带一点涩成。

后记

戴名世出生在1653年(癸巳),被杀于1713年(癸巳),他在人间度过了一个甲子,这是一个巧合;戴名世生于1653年3月18日,康熙生于1654年3月18日,即康熙比戴名世小一岁,他们是同月同日生。后者杀了前者,这是第二个巧合。戴名世属蛇,这条蛇被康熙这匹“马”杀了。或许,戴名世生前就知道他的生日和万寿节是同一天,但出于禁忌,不敢说出。寅巳相害,马不食蛇。戴名世的死,大约不能记在康熙的账上。

为戴名世写传,起源于六年前。那一年,我调入安庆师范学院,申请了一个院级课题《桐城派代表人物研究》(2003ywt06),遂成了我写《戴名世传》的工作机缘。胡适一生定了许多写作计划,他把未完成的部分叫还债。从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我还的一份“债”。

母亲是桐城人(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祖父一辈,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自金陵迁桐),我一出世,即与明初由婺源迁桐的戴氏成了半个同乡。这成了我写戴名世的乡缘。母亲1985年去世,骇然已二十四年。父亲是蒙城人(祖籍山东),三年自然灾害时,任枞阳县其林区委书记,那里离戴名世的家仅十五里路。他生前知道我在写这本书,问过两次。他没有等到这本书的出版。年初的大雪夺去了他的生命。从前,他从不问我在做什么,这次是个例外,或许老人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另一方面,我写此书,也是一个受益者。在我的纸灯笼的骨子里,除了陈独秀、胡适、刘半农、赵朴初、黄镇等人,现在,又多了一根竹骨子。

戴名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因贫穷不得不努力的人,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倒霉的人。因写他的传记,我接触到了三百年前文化人的日常生活、社会风气、城乡习俗;感受到了桐城派产生的非文化背景和苦涩的底味;见识了中国文化长河缓缓蠕动到清代.它的水底波澜、曲折迂回和四季变幻,以及汉族文人在清朝铁骑、战刀和瑟瑟秋风下.心灵的扭曲与颤动。

戴名世并不轻易出版自己的著作,曾说:“古人文字,必屡加改易,而后有定本。”本书酝酿数年,改易四稿,或许与“屡加改易”不远。戴名世又说,好的史书,能使读者如生于其时,如即乎其人。这些,只有等待读者掩卷评判了。戴名世还说,良史难当,即便司马迁、班固,也难说是良史。缘此,私心不敢高期,只求稍得史法,不至离谱。

今年是戴名世落难295周年,三个世纪以来,尚无一本有关桐城派代表人物的长传问世。作为家乡后学,写出他们的人生和思想,彰扬他们的史绩,稍补后人缺憾,是时代的责任。此外,对于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有成就的古代思想家、一个以自己的血和头颅奠基桐城文派的先人而言.或许,本书算得上一份久违的祭礼!

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时,我对于他们批判桐城派,随波逐流。无可无不可。写戴名世时,生出许多惭愧,自觉吃了一回鸳鸯火锅。好在,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时代的巅峰,唱响了时代的高音。两峰对峙,各有千秋。在他们的功绩面前,其缺憾是渺小的。

人类个体因生命的限制,永远在一个局部的时空,观察一个无限的世界。因此,我们所努力做的一切,无法不留下遗憾。追述从前,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接近一点本来。好在,个体的努力本身就是世界和历史前行的一个脚印。

最后,感谢出版社编辑为出版、编辑此书付出的许多心血: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此外,还要感谢法国学者戴廷杰先生撰写了《戴名世年谱》,王先民先生编校《戴名世集》等,为我寻米下锅提供了方便。责编在电话中说,这本书和我以前的文风不同。是的,传主的异趣和文笔风格,往往影响到传记本身的描述风格、审美情趣乃至思想。一本传记,无不是作者和传主思想交融的果实。希望这个不同,能够写出清初万籁的参差,写出这位古人的月下竹影婆娑,写出三百年浓雾消失后的高山。  作者

戊子年9月19日于安庆师范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