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昌起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伟人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少年时代?这本蒋昌起的《乡关》让人在兴味盎然中,看到了天真活泼得有点调皮、聪明机智得令人钦叹、正直善良而乐于助人、嫉恶如仇而不畏强暴的少年毛泽东,同时也让人在稠浓而质朴的笔墨中,感受到湖湘文化对少年毛泽东潜移默化的浸染,思索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根基因素。

《乡关》是叙述毛泽东投身革命之前,走出韶山冲的一段较少为人所知的少年生活。对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具有学术上的开创价值。《乡关》的作者在严格认真终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虚构和典型化,集中虚构了几个人物,通过这些人物把许多零散的毛泽东少年传奇故事,像串珍珠一般串联起来,形成小说的有机整体。

内容推荐

这本蒋昌起著的《乡关》讲述的是:毛泽东少时聪颖活跃,勤奋好学,随母亲寄居于外婆家,因调皮捣蛋而被父亲毛顺生接回韶山冲私塾上学。毛顺生古板苛峻,只希望儿子学成后帮他记账,打点生意。不料毛泽东一心只读“杂书”,而且乐于助人,疾恶如仇。他在课堂上看《西游记》、同先生比才“斗霸”、瞒着父亲接济“揭不开锅”的同学,暴打族长儿子……掀起了一阵阵风波。毛顺生气急败坏,勒令儿子辍学回家干活,娶妻生子。毛泽东一心向学,抗婚不从,酿成了悲剧,父子关系恶化,隔阂加重。

辛亥革命在即,各种新思潮涌入韶山。毛泽东的思想和眼界渐为开阔,他求教于“怪人”李漱清,彻夜长谈变法救国之道;拜访同族名士毛簏钟,攻读“帝王之学”。湖南地区发生饥荒,族长毛弘财偷卖公粮,诬陷佃户。毛泽东巧出奇计,解救了佃户,惩罚了族长,也因此同族长结仇,处境危险。毛泽东的各位先生巧拜劝学宴,说服毛顺生让儿子外出求学。毛泽东终于走出了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乡关》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一气呵成。到了高潮部分,更是让人身临其境,随着惊险的氛围而紧张,跟着人物的命运而悲喜。作者对生活的细节和人物对话进行了一些虚构,用平实的乡土语言和精彩故事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毛泽东、毛顺生、七妹、牛伢子等。作品在进行这些虚构时,能遵循历史的逻辑和人物的性格逻辑。因此,它就有了艺术的真实性。这样的小说,在国内也可以说是首创。

目录

第一章 三国大戏

第二章 别了,棠佳阁

第三章 难不倒的读书郎

第四章 饭篮里的秘密

第五章 南岸风波

第六章 出走三天

第七章 买田纷争

第八章 天井吟诗

第九章 长大要写受苦人的书

第十章 捆绑夫妻

第十一章 年关

第十二章 求访“怪人”

第十三章 面山楼苦读

第十四章 祠堂斗智

第十五章 走为上计

第十六章 学徒

第十七章 巧摆劝学宴

第十八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正月初。

淅淅沥沥下了几场初春的雨,湘乡大平坳连绵起伏的山脉朗润起来了,溪沟里的水涨起来了。落了叶的树枝正吸吮着初春的雨水,攒足劲长芽苞发花蕾;四季常绿的树和草还有小麦蔬菜等庄稼,仿佛在咕咚咕咚喝着雨水,越发滋润得油光碧绿。大平坳四处洋溢着新春的喜气,大人小孩个个脸上漾着笑,穿着簇新的土织布衣裤,有的走亲串友做客,有的杲在家里玩耍,扯淡打讲啦,和麻将打骨牌啦,一到吃饭时分吃着大块的肉,喝着大碗的五谷杂粮酒,这样的舒心好日子一年到头难得有几天;田垄里,山野上,青壮男丁组成一串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吹唢呐,日里耍龙,夜里舞狮,挨家挨户给人拜年,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迎来送往,遇上富有大方和做喜事的人家还要端着茶盘讨喜钱呢。

特别是棠佳阁七十五六岁的贺老太太一锤定音,包下一个走村串户的木偶戏班子,把棠佳阁附近的人都喜饱了,乐癫了,没得几户人家不关门闭户去看热闹的。春节里唱这样的木偶戏,东家除为图热闹助个兴外,更重要的是祈求神灵驱灾降福,保佑新的一年更加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一乡一俗,大凡亲朋戚友是要备包封办礼物,响爆竹去做贺的。贺老太太的戏从正月初二开场,来棠佳阁看戏做贺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贺老太太生育两子三女,长子文玉瑞,次子文玉钦,大女嫁给钟家,二女嫁给王家,满女七妹嫁给韶山土地冲毛家。俗话讲:“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正月初一,文玉瑞文玉钦两个儿子清早就率领全家大小,欢天喜地地向母亲拜年;正月初二钟家和王家两个郎婿也早早地带着家里人,各自挑来了满满的一担礼物,向丈母娘拜年,为唱戏做贺;三郎婿毛顺生倒是迟迟没来,惹得贺老太太撅起老长的嘴巴,喋喋不休埋怨个不停:“石三伢子,今日是初三哒,你爷老倌还冒来,你到门前的塘坳上去打望一下,好啵?”

“外婆,我打望好几回啦,总冒看见爹来,我懒得去哒。”石三伢子在外婆怀里撒着娇说。

“三伢子,你在行点,奠偷懒,快去。”外婆从大襟衫的衣兜里摸出几颗晶莹剔透的冰糖来,放在了石三伢子的手心里。

石三伢子高高兴兴接了,放一颗冰糖到嘴里吮吸着,甜蜜蜜的,一个鹞子翻身,喜滋滋地离开外婆的怀里,飞也似的走出门外,打望了一阵,又箭一样射进屋里,晃着小脑袋对外婆说:“何解(怎么)搞的哕?我爹还冒来。”

外婆阴沉着脸没做半点声。

吃过晨饭,只听得堂屋里锣鼓咚咚呛呛一阵响,第二天的戏又开场了。戏台正搭在堂屋里,过年前这里是贺老太太二儿子文玉钦教书授徒的蒙馆,如今把课桌凳子腾空,在堂屋上头用蓝底印花布围了个人多高的戏台子,台下摆着几排凳子椅子,自然是来文家走亲串友的人坐前排饱眼福。

外婆牵着石三伢子,从茶堂房里出来走到了堂屋里,坐在前头的太师椅上。

一阵扫台锣鼓响过,唢呐笛子一齐奏起,只见印花围布上,生旦净末丑轮番出场,吹拉弹唱耍样样俱全,小小木偶人时而对打杀声震天动地,时而掩面而泣倾诉衷肠……三尺戏台风云变幻,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把“三国”大大小小的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激起台下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亲朋戚友如此开心,看戏的贺老太太自然是喜在眉头乐在心,满脸的皱纹笑成了菊花瓣,她爱的就是这个热闹劲。

 石三伢子不安分地挣脱开外婆抱着他的手,滑出了外婆的怀里,在人堆里挤眉弄眼呼朋引伴,招来了弟弟润莲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小表兄弟,像一条条泥鳅,在戏场子里穿来钻去。他们一会穿到左,左边看戏的人就喊:“三伢子,莫吵哕。”一会钻到右,右边就有人喝:“三伢子,带他们到外头去耍哕。”

“三伢子,到外婆咯(这)里来,莫吵。你看戏台子上面在做么子?”贺老太太一把拉过石三伢子,他就势一头滚在外婆的怀里撒起娇来。

这时,戏台上喊杀声惊天动地,刘备和曹操两军对垒,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石三伢子瞪圆了眼,看得如醉如痴,发出呵呵的笑声。两军杀过一阵后,戏台上又是咿咿呀呀一阵唱,他觉得没什么看头,便从外婆的怀里溜了出来,依旧在戏场子里窜来走去。

这时,一位三十四五岁的妇女,穿一身簇新的蓝底白花的土织布大襟衫,梳着高高的发髻,微胖的脸盘上漾着新春的喜悦,一会提着水壶,给看戏的人倒茶续水,一会端来几盘炒得喷喷香的南瓜子,葵瓜子,落花生,红薯片子,招呼得大家熨熨帖帖。她就是贺老太太的满女七妹子,自过门嫁给韶山冲毛家生下石三伢子后,就带着石三伢子和后来生的润莲住在娘家,一住就是七八年。

客人们吃得满嘴飘香,看戏看得津津有味。

“三伢子,”七妹一把逮住石三伢子的胳膊说,“莫吵莫吵,好好看戏。”

“娘,”润芝回过头甜甜地叫了一声,扑闪着一双黑亮黑亮特别机灵的眼睛,好奇地问,“咯些戏菩萨何解能跑,能唱,能杀架哟?”

“三伢子,莫吵,”七妹笑吟吟地轻声说,“你传神看,就晓得哒。”

娘的话定住了儿子,石三伢子刚安宁了片刻,便带着小表兄弟们走到了戏台后面,一齐趴在后台上,撩开印花布单,好奇地朝里看个究竟。P001-003

后记

写一部反映毛泽东少年时期生活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我二十多年来的梦想。我记得一九八一年学校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刚满十八岁,血气方刚,看了一些有关毛泽东的历史资料和近现代的历史书籍,激情澎湃,有时夜不能寐,决计要写一部反映毛泽东少年生活的电影。

当时社会上刮起一股诋毁毛泽东的寒流,本性桀骜不顺的我的确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力图要搞一个有份量的作品来,予以应有的回击。我那时利用几个寒暑假自费去长沙在省图书馆找资料,三番五次跑韶山,找韶山陈列馆的同志翻原始档案资料,并和当地人座谈,详细了解毛泽东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况。

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利用教学之余在一九九三年写出了一个名为《风流少年》的电影剧本初稿,投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制片厂,给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室的一位同志,屡次三番给我看稿子,提意见,还有我家乡文化馆一位辅导专干聂玉文老师,是他鼓励我走上这条充满艰辛的业余写作之路的。

可我后来成家立业,基本上没心思搞这个了。但我在梦中常常想起:我有这么好的基础和素材,为什么不继续坚持写下去呢?看来,我的毛泽东情结是我一生一世解不了的。在离我家乡100来公里的韶山冲,诞生了毛泽东这么一个伟大人物,太值得骄傲了,太值得我去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了,觉得很有必要尽我自己的能力。去写一个反映毛泽东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来。最近几年,我花了不少资金购买了很多有关毛泽东和国共两党历史的书籍,在图书馆和历史资料室翻阅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毛泽东的家世渊源和青少年生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毛泽东青少年的故事,我已烂熟于心,像一幅幅绚丽的图景不断在我脑海里涌现,这时文艺界一些朋友常常不断为我打气,因此我创作的激情如火山般爆发,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晚上常常要写作到第二天凌晨—二点,假日里我比任何人还耍忙还要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增删十多次,终于写出了《乡关》。我荣幸得到了中央和省两级出版部门和各级党史研究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娄底和涟源两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不少帮助和关心。我的这部作品凝聚着他们无私的汗水和心血,我心里非常感谢他们。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芒。毛泽东从小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和性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他一生的道路。他的性格里有他父亲勤劳和刚强的遗传“基因”,因而在他一生中,不管碰到多么大的困难和险阻,总是勇往直前,一直斗争到最后的胜利;他的性格同时深深地受到他母亲慈悲为怀同情关心穷苦人优良品格的影响,因而他整个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广大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他从小聪颖无比,一心向学,一生博览群书,探求真理贯穿始终他从小独立特行,嫉恶如仇,逢恶不怕,一生永远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斗士,与三座大山斗,斗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因此我写这部小说,在少年毛泽东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划上,是基于这四点来考虑和把握的。

毛泽东若不走出韶山冲,不冲出这一“乡关”,他只能“关”在韶山冲,像其祖父、父亲及其他父老乡亲一样,只能成为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作田人或精于算计的生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山野林泉,也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的革命道路,创下如此丰功伟业,为万世所景仰。他孜孜以求,在十七岁那年走出这一“关”,这是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我这部小说就是围绕他两次冲“关”离开韶山冲而铺展开来的。

我力求画出清末民初湘中地区一幅风俗画来,所写的东西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我翻阅了湘中地区大量的志书。为了把握好人物性格,对大量的人物史料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思考,并吸取了有关毛泽东生平最新研究成果。在严格认真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虚构和典型化,依据一些相关的资料,集中虚构了毛铁匠、牛伢子等几个人物。通过这些人物把许多零散的却又脍炙人口的毛泽东少年传奇故事,像穿珍珠一般串连起来,使之成为小说的有机整体。同时,我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湘中地区的熟语和方言,试图写出湘中地区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来,力求乡土化、生活化是我的初衷。

写毛泽东这个伟大人物少年时代的小说,是我一二十年来矢志不移的梦想,今天得以出版,我无比高兴。我写毛泽东,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毛泽东的过程,一个灵魂净化的过程。我深信这部小说对每个读者认识理解毛泽东将受到不少启迪,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在励志成才方面将受到很多教益。

二○○九年三月二十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

《乡关一少年毛泽东》是继《恰同学少年》之后,又一部描写毛泽东青少年生活的精品力作。掩卷之余,对韶山这方山水及由此孕育的伟人少年时代,产生无穷遐思……

文学评论家:

“小说有较好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青少年一代了解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和人格养育,了解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浸淫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领略青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质和斗争精神,很有参考和启示。小说的历史环境真实,艺术上富有乡土特色。”

国家一级作家小牛:

毛泽东是伟人但不是神。伟人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少年时代?这本书让人在兴味盎然中,看到了天真活泼得有点调皮、聪明机智得令人钦叹、正直善良而乐于助人、嫉恶如仇而不畏强暴的少年毛泽东,同时也让人在稠浓而质朴的笔墨中,感受到湖湘文化对少年毛泽东潜移默化的浸染,思索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根基因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