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们,还有什么教育方法能比一个成功妈妈的亲身经验能令人信服呢?还有什么早教理念能比一个一线教育家亲身办学践行的经验更科学、更系统、更适合普通大众呢?
通过阅读这本《妈妈这样做宝宝就聪明(0-6岁幼儿成长与全脑开发)》,你一定会发现:其实教育没那么复杂。每个妈妈都是天生的教育家,都有天赋的最好教育钥匙,只要我们再多点细心,多点耐心,就会发现,早教其实是件既简单又快乐的事!本书是徐国静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讲座“找回你的教育智慧”的文字增订本,是其30年亲身教育和一线教育的成果,也是其在全国58座城市500多场讲座的精华!
《妈妈这样做宝宝就聪明(0-6岁幼儿成长与全脑开发)》是徐国静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讲座“找回你的教育智慧”的文字增订本,是其30年亲身教育和一线教育的成果,也是其在全国58座城市500多场讲座的精华!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上班不久就因为一件小事情被公司解雇了有一个学历很高的留学生,因为一次小小的不满意竟向父母挥起了屠刀;有一个被誉为“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却表现平凡,没有什么成就;有一个倍受关爱的男孩子,面对父母,房门口始终挂着“闲人免进”的牌子;有一个优秀的女中学生,只因为一个小小的委屈就选择了抛弃生命……
亲爱的妈妈们,你们是否知道,以上这些的行为和性格的背后,都有我们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子,甚至这种影响可能追溯到妈妈怀孕时期?
《妈妈这样做宝宝就聪明(0-6岁幼儿成长与全脑开发)》正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家庭教育案例,向广大家长们展示了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一些生物、医学、教育等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向我们介绍了诸多富有创意,又操作简单的方法,去有效引导孩子亲子感情、快乐精神的形成,并能养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
尤其是徐老师独创的快乐“五官”训练法,能通过对孩子“眼耳口手脚”的多方训练,全面激发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专注力、想像力、行动力、创造力等多元智能。
上篇 爱孩子, 给孩子生命智慧
Chapter 1 谁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可怕的教育误区
母亲,给孩子“精、气、神”
爸爸的爱,给孩子高度和界限
给孩子一生的智慧锦囊
Chapter 2 准妈妈的八项智慧选择
选择快乐孕育——给孩子快乐情绪
选择创意胎教——给孩子贵族学校
选择互动沟通——给孩子聪明的头脑
选择乐观情绪——给孩子开朗的性格
选择自然分娩——让孩子独闯天下
选择母乳喂养——给孩子健康的起点
选择自主育儿——让亲子更有爱
选择共同成长——让亲子更快乐
Chapter 3 新妈妈都有五把金钥匙
妈妈的怀抱——孩子情商启蒙第一课
妈妈的乳汁——终生加油站
妈妈的歌声——音乐智能的启蒙课
妈妈的目光——孩子心灵的安全岛
妈妈的臂弯——第一所语言启蒙学校
Chapter 4 松开手,让孩子自主学习
松开手,让孩子自主运动
松开手,让孩子自己体验
松开手,让孩子自己行走
松开手,让孩子自己探索
松开手,让孩子自己思考
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下篇 创意培养 给孩子发展的能力
Chapter 1 0—6岁,帮助孩子创建全脑工程
尊重孩子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
让左右脑快速动起来
玩,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
激活右脑模仿学习的能力
保护男孩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
教孩子认错,给孩子直面人生的能力
发现孩子的洞察力的秘密
训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Chapter 2 细心点儿,抓住孩子的智慧之光
抓住第一道智慧之光——追问
抓住第二道智慧灵光——探寻
抓住第三道智慧灵光——想象
抓住第四道智慧灵光——痴迷
抓住第五道智慧灵光——创造
Chapter 3 “五官”训练法,全面开启孩子的天赋
鸟是怎样学习的
嘴巴的学问——能说会道的学问
耳朵的记忆——聪明伶俐的记忆
眼睛的魔法——心明眼亮的魔法
手的智慧——心灵手巧的智慧
脚的名言——创造奇迹的名言
Chapter 4 六种方法,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
爱心第一课:学会分享
用经典熏陶人格,事半功倍
十字路口,教孩子学会选择
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快乐
创意妈妈,立体学习法
回应孩子的梦想,播种创造的种子
Chapter 5 财富时代,领先的财富教育
我的“宝贝银行”财富教育法
走近金融巨人,发现孩子的财商
创意方法:种一棵摇钱树
寻找财富,从认识货币开始
一举多得的财富教育
超市课堂——多功能的课堂
很多年前,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当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后,我们的教育领域也衍生了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夜之间,这个十字口号就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的理智吹到了一个可怕的悬崖之边。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人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进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人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P4-6
“松开手,自己走”这句话是几年前,出版界公认的大腕金丽红老师,在听我讲过很多孩子的故事后帮我想出来的,她说:“你关注孩子自身的能量和自主学习的方法,你从孩子身上发现的教育智慧是一个呼唤:呼唤家长尊重生命,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与父母有着如此激烈的冲突?
为什么有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的孩子数量在不断攀升?
为什么今天的父母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感激?
为什么“拔苗助长”这样违背生命规律的现象会在家庭教育中屡屡上演?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到处寻医问药,整个社会却听不见孩子心灵发出的声音?
“松开手,自己走,”探索和研究的是如何尊重生命本身,如何尊重孩子本身的发展时速,如何解放孩子的手脚。
谈到尊重孩子的教育,就有人问:“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有什么好尊重的,信任他还要教育干什么?”
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尊重和信任孩子本身是不是教育呢?
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育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说到孩子是什么?我们通常的回答是: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绘画。
“孩子是一块泥巴,父母可以任意设计雕塑。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握方向。”
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父母常常面对这张白纸会画不下去,或者攥着泥巴而雕刻不了呢?
“松开手,自己走”是所有孩子心灵的呼声,它是对父母的呼唤,也是对教育的呼唤。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孩子为本,以尊重孩子生命内在的时刻表为前提。
“松开手”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成长信号,是孩子提醒我们要抓住的新的教育契机;“自己走”是孩子对世界发出的独立宣言,是孩子成长不断跃上新阶梯的最新预报。
松开手,解放孩子的手脚
从胎儿开始,在整个发育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都向我们发出过各种成长信号,比如胎儿发出的胎动信号,比如婴儿咿咿呀呀的说话信号,比如幼儿开始独自爬楼梯,用筷子自己吃饭的成长信号,比如上小学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上中学的男孩突然喜欢照镜子,女孩开始偷着写日记……
这些新行为看似很随意,甚至幼稚、可笑,但这些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秘密:生命成长的秘密,开启心灵之门的秘密,教育机遇的秘密……因为这些行为和信号总是稍纵即逝,往往引不起父母的注意,或被误解,所以很多教育的最佳时机悄然消失了。
我女儿两岁的一天,从天坛公园回来,她执意要自己爬三楼回家。我担心她太累,就强硬地抱着她上楼,就在我转身开门的时候,她跑下楼,边跑嘴里边不停地喊:我要自己爬。
我追过去,她怕我抱她,尖叫着对我挥手:“不要抱我,我自己爬。不要抱我,我自己爬。”
我站在一楼拐角处,看着她从一楼第一个台阶往上爬,两只小脚很用力,脸涨得越来越红。一级、两级……等她爬上三楼的时候,已经累得呼呼直喘。我心疼地看着她说:“不让你爬,你偏爬,怎么样,还爬不爬了?”
“爬!”她的语气坚定,透着兴奋! 就在那一瞬间,我开始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抱她上楼?她为什么要挣脱我的怀抱自己爬?一瞬间我醒悟了:在我看来,抱孩子上楼是责任,是使命,是付出,是给予,是爱;但在孩子看来,是限制,是束缚,是捆绑,是干扰,是破坏。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方向和需求。妈妈总以为把孩子抱在怀里安全,就努力把孩子往怀里拽,而孩子以挣脱母亲的怀抱为快乐,因为他想自己长大。这种冲突,不是到了青春期才发生的,而是从孩子开始独立行走那天就开始了,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会说“这是我的,让我自己来”的时候就开始了!
由于我们没有分清自己和孩子的真实关系,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思想的人给予尊重,所以,对孩子发出的每一个成长信号,没有驻足观察和倾听,没有及时地沟通和引导,结果积累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大堆烦恼和痛苦。
松开手,解放孩子的心灵
什么是父母和孩子的真实联系呢?
如果我们了解胎儿和母亲的关系,也就清晰地了解了父母和孩子的本质关系。胎儿从一个单细胞裂变为1000亿个细胞之后,发育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生命个体,胎儿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时间表成长,什么时候长脚趾、长头发,什么时候出生,都由胎儿自己决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做了什么呢?母亲只做了两件事:第一,对胎儿成长的节奏表示绝对的尊重;第二,不断地给胎儿提供最好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营养,创造一个内外和谐的环境。
对于胎儿来说,每个母亲都真正做到了尊重,做到了“松开手,自己长”。但等孩子出生后,似乎这个关系改变了,母亲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把握孩子的一切。母亲不再仅仅是孩子的环境、宇宙、外在的支持系统,母亲还想成为孩子的主宰。因此,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在这本书里,我将从孩子孕育的起点出发,回归到教育的起点,与天下父母一起阅读孩子生命成长的真谛,阅读孩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阅读那些蕴藏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教育契机,阅读可能被错过或正在被错过的发展机遇,一起探索“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的奥秘。
如果我们曾经关注过孩子的成长周期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时间的长链是一秒接一秒延伸的,生命的长链也是一环接一环递进发展的。孩子自身拥有大自然设定好的发展节奏,有一套自我成长的内在机制,但由于我们的无知或忽视,常常容易被某一现象、某个问题困扰,并纠缠其中不能自拔。
比如,孩子12岁出现的问题,可能就与他0—3岁或3—6岁的某个记忆有关;孩子15岁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追溯到6—9岁留下的创伤。中国有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在这里,就是很好的概括。
“松开手,自己走”,孩子向我们揭示了最简洁、最深刻的教育真谛——尊重、信任和爱。
不尊重孩子,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等于零。
不信任孩子,我们用力越大,孩子越逆反。
不会真正爱孩子,所有的给予不再是滋养,而是砍伐。
“松开手”,当听到孩子这一提醒的时候,我们该欢喜和兴奋,因为这说明孩子已能够把握他自己,或者正在向自主、独立迈进。
松开手,解放孩子的手脚,孩子才会独立行走;
松开手,解放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创造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