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将相的谋略(40余位名世之才)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绍铿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之名相,靠智慧建功立业,在中国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和帝王一起垂名后世。许多名相清廉高洁,博得后人的尊崇,流芳千古;助纣为虐者为后世所不齿,身罹斧钺之灾,当为后来者戒。

古之良将,亦以其智慧成就功名,青史留丹。他们或持节甚高,所得财货,不留分文;或视士卒如手足,同食同宿,关怀备至。有的甚至为士卒吮痈排毒,深得人心,愿为之效命沙场。

王绍铿所著的《将相的谋略(40余位名世之才)》讲述四十余位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代王朝更迭过程中,将相和帝王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类似于自然界中的共生关系,帝王因将相而君临天下,将相赖帝王而拜相封侯,帝王与将相互利互惠,共生共存。历代开国君王的智慧在于他们善于巧妙地利用将相的智慧,他们的天才在于能够娴熟地驾驭将相这样的天才。古之名相、良将皆为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他们以其文韬武略忠心不二地辅佐君王而成就功业,在中国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与成功君王一起垂名后世。

《将相的谋略(40余位名世之才)》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通过四十二位著名将相辅佐开国君主成就霸业的传奇人生,揭示君臣间这种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从而进一步领悟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

《将相的谋略(40余位名世之才)》由王绍铿所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万乘之才与将相之才

 天生之才必为用

 帝王将相各就位

 ◎天生之才

 ◎天才与勤奋

 ◎天才与学历

 ◎万乘之才

 ◎定位与择位

 千流滚滚归东海

 雄才济济朝君王

 ◎帝王求贤

 ◎贤臣择主

第二篇 夏商周

 治水治国得天下

 亦公亦私是必然

 ◎大禹治水

 ◎夏禹受禅

 ◎夏启继位

 伊尹屈尊见成汤

 媵臣佐商灭夏桀

 ◎商汤崛起

 ◎曲线见商汤

 ◎佐汤灭桀

 ◎五朝元老

 吕尚垂钓求贤王

 西伯占卜得王辅

 ◎纣王无道

 ◎太伯让贤

 ◎太公垂钓

 ◎吕尚佐周

 ◎伐纣灭商

 ◎不朽功勋

第三篇 春秋

 秦穆公求贤施巧计

 百里奚佐秦霸西戎

 ◎五羖大夫

 ◎二老哭师

 ◎弦高智退秦师

 ◎称霸西戎

 ◎无缘中原霸主

 管夷吾射小白中钩

 齐桓公赖贤臣称霸

 ◎齐襄公乱伦乱政

 ◎齐桓公纳仇为相

 ◎管鲍之交

 ◎高举尊王大旗

 ◎齐桓公称霸

 ◎流星陨落

 晋重耳流亡恋安乐

 五贤佐追随劝复国

 ◎骊姬乱晋

 ◎晋宫大乱

 ◎流亡公子屡遭屈辱

 ◎五子劫君

 ◎楚成王施恩图报

 ◎晋文公即位

 ◎介子推自绝绵山

 ◎再举尊王大旗

 ◎退避三舍

 ◎第二任春秋霸主

 楚庄王挟威问九鼎

 王孙满从容说天命

 ◎楚蛮自立为王

 ◎成王请食熊蹯而死

 ◎神奇鸟三年不鸣

 ◎楚庄王问鼎轻重

 ◎称霸中原

 伍子胥报父仇奔吴

 公子光施阴谋夺位

 ◎楚宫祸变

 ◎楚平王失德夺儿媳

 ◎伍子胥奔吴

 ◎季子观周乐

 ◎专诸刺王僚

 ◎伍子胥快意恩仇

 ◎申包胥啼哭乞援

 卧薪尝胆求复国

 兔死狗烹诛谋臣

 ◎夫差誓报父仇

 ◎范蠡的求存策略

 ◎夫差放虎归山

 ◎勾践卧薪尝胆

 ◎伍子胥之死

 ◎夫差之死

 ◎范蠡出逃

 ◎兔死狗烹

第四篇 战国

 孝公张榜求贤才

 商鞅变法强秦国

 ◎秦孝公的强国梦

 ◎商鞅治国三招

 ◎一场大辩论

 ◎商鞅变法

 ◎非常举措取信于民

 ◎二次变法

 ◎赵良劝退

 ◎改革者的悲哀

 苏秦布局遣张仪

 鬼谷同门斗纵横

 ◎苏秦出师不利

 ◎苏秦游说燕赵

 ◎苏秦智激张仪

 ◎苏秦游说韩魏

 ◎苏秦游说齐楚

 ◎苏秦功成名就

 ◎苏秦之死

 ◎张仪说秦王

 ◎合纵联盟被突破

 ◎张仪戏楚王

 ◎张仪智服楚王

 ◎合纵彻底解体

 ◎张仪之死

 ◎两颗流星

 死里逃生范雎拜相封侯

 远交近攻强秦蚕食诸侯

 ◎范雎死里逃生

 ◎范雎入秦

 ◎范雎上书

 ◎范雎说秦王

 ◎远交近攻

 ◎范雎拜相封侯

 ◎范雎快意思仇

 ◎秦昭王为臣雪耻

 ◎长平之战

 ◎白起之死

 ◎范雎引退

 秦昭王恃强夺宝

 蔺相如完璧归赵

 ◎卞和献璧

 ◎恃强求璧

 ◎完璧归赵

 ◎秦王为赵王击缻

 ◎将相和

第五篇 秦汉

 李斯奔走成阳城

 秦王收回逐客令

 ◎李斯的感悟

 ◎弃楚奔秦

 ◎李斯献策

 ◎茅焦谏秦王

 ◎李斯谏止逐客令

 ◎尉缭献策

 ◎秦并六国

 ◎李斯的治国思想

 ◎李斯献策焚书

 ◎坑儒随其后

 三寸之舌为帝师

 太公之法佐汉高

 ◎锥击秦始皇

 ◎新的生活目标

 ◎善择明主

 ◎运筹帷幄

 ◎解危救祸

 ◎还定三秦

 ◎中分天下

 ◎灭楚登极

 ◎张良适时隐退

 受辱胯下待天时

 登坛拜将辅汉室

 ◎城下垂钓

 ◎弃楚奔汉

 ◎登坛拜将

 ◎纵论形势

 ◎刎颈之交

 ◎韩信智灭赵代

 ◎李左车献策

 ◎项羽黔驴技穷

 ◎蒯彻说韩信

 ◎韩信之死

 刘秀矢志匡复汉室

 邓禹翼戴光武中兴

 ◎刘秀乘时鹊起

 ◎邓禹助成帝业

 三分天下定蜀汉

 鞠躬尽瘁报三顾

 ◎阿瞒出世

 ◎曹操雄霸北方

 ◎孙吴崛起

 ◎刘备的戎马生涯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三分天下

 ◎兵败长坂坡

 ◎智激孙权

 ◎赤壁大捷

 ◎谋取益州

 ◎刘备托孤

 ◎前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智慧

 ◎三国归晋

第六篇 隋唐

 隋文帝矢志平江南

 陈后主犹唱后庭花

 ◎陈宫巨变

 ◎陈后主醉生梦死

 ◎隋文帝谋伐江南

 ◎讨陈檄文

 ◎陈后主狼狈就擒

 ◎高颎之死

 李世民探监问计

 刘文静首建大策

 ◎彭城阁之变

 ◎刘文静献策

 ◎密谋起兵

 ◎举兵入关

 ◎刘文静之死

 房玄龄军门进谒

 李世民一见如故

 ◎贤臣择主

 ◎参谋玄武之变

 ◎助成贞观之治

 ◎临终上表留愿

 魏徵为明君绳愆纠谬

 太宗为谏臣树碑铭功

 ◎初露锋芒

 ◎安抚山东

 ◎再抚山东

 ◎犯颜直谏

 ◎愿为良臣

 ◎四疏谏政

 ◎痛失一镜

 徐懋功推功献图籍

 唐高祖褒扬称纯臣

 ◎瓦岗骁将

 ◎代主献籍

 ◎二次归唐

 ◎威震西陲

 ◎东征西伐

 ◎先黜后扬

 ◎平定高丽

 ◎戒律子孙

 李世民义释降将

 尉迟恭报恩救主

 ◎尉迟恭归唐

 ◎义释敬德

 ◎报恩救主

 ◎助成大业

 狄仁杰罄心效女主

 武则天挥泪别国老

 ◎不畏权势秉公执法

 ◎解救死囚

 ◎狄公拜相

 ◎智脱魔窟

 ◎巧智拆梦

 ◎挥泪别诚臣

第七篇 宋元明

 宋太祖善择良将

 曹统帅严禁妄杀

 ◎一代儒将

 ◎疾风知劲草

 ◎伐江南不辱使命

 ◎从征北汉

 ◎征辽失律

 成吉思汗求贤敌国

 耶律楚材楚材晋用

 ◎楚材晋用

 ◎治天下之大匠

 ◎谏止西征

 ◎家无余财

 忽必烈藩邸聚贤

 众汉儒群星追月

 ◎藩府求贤

 ◎不离左右的窦默

 ◎王佐之才姚枢

 ◎和尚书记刘侃

 ◎和谈大使郝经

 ◎位兼将相史天泽

 李善长择主于草创

 明太祖薄德诛元勋

 ◎贤臣择主

 ◎功居第一

 ◎灭族之祸

 礼贤馆以礼待贤人

 礼贤人悖礼黜贤人

 ◎礼聘四贤

 ◎刘基献策

 ◎刘基论相

 ◎刘基之死

 ◎一代文宗宋濂

试读章节

天才与勤奋

有人认为天才在于勤奋和积累,值得商榷。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九岁能读汉书,而且还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只靠勤奋和积累显然是做不到的。爱因斯坦十二岁就自学《高等数学》,中学毕业前就学完《微积分》,二十六岁发表《量子论》,他用《广义相对论》向世人证明他是物理学的顶级天才。每届奥运会各个单项都有一名冠军,这些冠军也不是只靠勤奋与积累就能做到的。没有天赋奇才,要成为“天才”是不可能的。

天才与学历

天才的成功与其文化基础或学历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说有没有高的文化基础,不影响他们成为天才。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文化最浅,至今也未发现刘邦有多高的文化,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政治领域中的顶级天才。他们的天才主要表现在善于识人和用人。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几次陷入困境,都是采纳张良的计策才脱困的,最后击杀项羽夺取天下。刘邦与韩信素未谋面,单凭萧何的介绍与推荐,就敢拜韩信为大将,他的天下一大半是靠韩信打下来的。朱元璋刚投军时对政治形势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到处求教,见李善长就问:“四方战斗,何时定乎?”见刘基四人又问:“今天下纷争,何时定乎?”李善长主要负责内政与粮饷,刘基主军事,出谋划策,最后按刘基“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的战略夺取天下。历史证明朱元璋、刘邦以及一切开国皇帝都是靠智慧与天才实现自己的政治图谋的,他们的智慧在于能够巧妙地利用别人的智慧,他们的天才在于能够娴熟地驾驭其他天才。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约公元前4800年时古人类民居的木结构中,已经使用榫卯连接梁柱,这种榫卯木结构直至解放以后还在使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于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00~前2070年),汉字的雏形——甲骨文则出现于商朝(前1600~前1046年)。河姆渡遗址产生于没有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中的能工巧匠们凭借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天才,依靠石斧、石凿等简单石器,竟然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这再一次证明上述论点是毋庸置疑的。

万乘之才

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有了充分发挥智慧与才能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只要才能用对方向,使用得当,只要不懈努力,定会有所成就;如果是天才,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天才。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都是那个行业里的天才。

在政治领域里,特别是在古代,善于激发、利用群体的智慧,善于驾驭、驱策天才的天才是顶级的天才,是万乘之才。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明太祖、清太祖与清太宗等人都是这样的顶级天才,都是万乘之才。他们以超凡的才能、智慧与政治魅力,像一块超强的磁石在其周围产生一个强力的磁场,吸引了一大批贤才志士,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群体,他们领导并依靠这个智慧的群体、天才的群体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夺取天下。历代如此,概莫能外。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与朝代更迭的基本规律。

中原大地以及边鄙原野,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与璀璨文明的滋养下,生长出一批又一批英豪雄杰。特别是在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杰出人物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他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桎梏,砸碎封建礼教的囚笼禁锢,离开田陌,走出山林,凭借特有的敏锐和善识明主的本能,最终汇集到王者麾下,以其聪明才智辅佐他们成就千秋帝业。将相自己也从中获得一份回报:或者受王侯之赏,或者感受到成功的满足。历朝如此,无有例外。

定位与择位

在争王逐鹿的政治角逐中,帝王将相各因其才而为自己定位、择位,定位、择位得当则功成名就,一旦错位就将功败垂成,名毁人亡,杀身灭族之祸是不可避免的。

刘邦一开始就定位准确,因而在只有数十百人的情况下就敢于接受萧何等人的推让,率众反秦,他成功了。明太祖文化更浅,但他却懂得依靠贤才来与群雄角逐,并逐渐增强信心,终于有了正确的选择与定位,他也成功了。唐太宗尚未起兵之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定位,他到监狱里去请教刘文静取天下之策,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也最终成功。忽必烈身居藩邸的时候也已经给自己定位,“思大有为于天下”,于是派人四处求贤,他最后也成功了。张良研读《太公兵法》之后,就把自己定好位“为王者师”,他在刘邦还势单力孤的时候就选择了他,从此忠心相随,他成功了。韩信在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就为自己定位为将帅,刘邦被贬入巴、蜀、汉中,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韩信断然弃楚归汉,为他南征北讨,他也成功了。刘文静在李世民未露头角,房玄龄在李世民刚刚起兵的时候就归心于他,投向唐营,他们也都定位、择位准确,也都成功了。耶律楚材承袭了父祖之遗愿,.从来都坚持“楚材晋用”的志向,他原本效命金国,在成吉思汗尚未大成的时候就投在他的麾下,他成功了。李善长还在朱元璋草创之初就投奔了他,其后陶安、朱升、唐仲实、刘基等人也相继来投,从此义无反顾地形影追随,他们定位、择位准确,都成功了。与此相反,项羽定位有误,他不度德量力,想凭借勇武而独霸天下,结果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范增定位准确,但择位有误,投错了主,最后被项羽赶走,窝囊而死。与朱元璋同样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陈友谅和张士诚定位有误,他们寡德鲜才,却欲与朱元璋争天下,虽也煊赫一时,最后依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在参与问鼎末朝、逐鹿中原的血腥争斗中,才智之士都能度德量力,根据自己的智慧与眼光为自己定位、择位:王者逐鹿,智者相随。幸而定位准确,择位得当,则功成名就;不幸误判,将罹不测之殃。

P4-6

序言

历史学中的共生现象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亦见于人类社会。动物种群中皆有王者统帅:蜂有蜂王,蚁有蚁后,狮有狮王,狼有头狼,雁有头雁……有些食肉动物种群奉行强者为王的原则,王位时时面临挑战,老王年老体衰,通过你死我活的争斗,为年轻力壮者所取代。新的王者继承了一切,包括老王的妻妾;老王被逐,孤独、饥饿,最后郁郁而死。朝代更迭也奉行强者为、王的法则,末代君王面临挑战,最终被强有力的王者击败。只是他们的下场不仅是被逐,他们丢掉的也不仅是王位和后官,有时还要丢掉项上人头。

自然界中生物的共生现象亦见于人类社会。两种生物体以互利的原则结合在一起,互相依赖而生存。如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靠白蚁提供养分而生,而鞭毛虫则帮助白蚁消化木质纤维,二者互利互惠,不可分离。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打天下的帝王与辅佐他的将相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酷似生物界里的共生关系。帝王因将相而君临四海,将相赖帝王而成就功业,他们互利互惠,共生共存。将相既与帝王共生,如今《帝王的智慧》已问世,那么《将相的谋略》必以貂尾续其后。

古之名相,靠智慧建功立业,在中国历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和帝王一起垂名后世。许多名相清廉高洁,博得后人的尊崇,流芳千古;助纣为虐者为后世所不齿,身罹斧钺之灾,当为后来者戒。常言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借用太史公的口头禅:“丧身灭族,不亦宜乎!”

古之良将,亦以其智慧成就功名,青史留丹。他们或持节甚高,所得财货,不留分文;或视士卒如手足,同食同宿,关怀备至。有的甚至为士卒吮痈排毒,深得人心,愿为之效命沙场。虽说是体恤士卒,也难免有刁买人心之嫌。古代一位老母亲,以其切身体会道出了“一将成名万骨枯”的真谛。战国兵家吴起,杀妻事鲁以求功名。他善治军,坚持与士卒同衣食,分劳苦。一名士卒身上生痈,他用嘴给他吮痈排毒。士卒的母亲听了,非但未为他的善举所感动,反而大哭,她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脚跟旋转,往后跑),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有两种智慧,一种是能够驾驭他人智慧的智慧,一种是被驾驭的智慧。有两种天才,一种是能够驱策其他天才的天才,一种是被驱策的天才。成功的帝王以其智慧役使群体的智慧而有天下,名相良将则以其智慧效命君王而成功业。历代如此,概莫能外。

能够役使群体智慧的智慧是上上的智”慧,能够驱策群体天才的天才是顶级的天才。智慧能役使群体智慧,天才能驱策群体天才,这是客观事实。被役使的智慧甘愿受役使,被驱策的天才甘愿受驱策,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百川归东海,群星向北斗。末朝乱世中,精英泉涌,以其敏锐择主而事,贤才流向英主,以其智慧相佐而成霸业。伊尹以媵臣曲线见商汤,吕尚渭水垂竿钓文王,管夷吾佐齐桓公成为霸主,伍子胥助公子光夺位争霸。三代与春秋时期国土狭小,一两个辅臣足矣。后来疆域不断扩大,人口按自然规律增长,精英也随着增多,而以武力夺取天下,也需要一个足够大的智慧群体。社会发展与历史需求两相适应。李斯、尉缭、茅焦奔秦,助秦始皇并六国,一统天下;张良投沛公,韩信、陈平弃楚归汉,佐汉高祖亡秦灭楚,王定天下;房玄龄军门求见,魏徵、李世勐、尉迟恭等辗转归唐,佐唐太宗夺取天下;窦默、姚枢、刘侃、郝经等应募投忽必烈,助成一统;李善长择主于草创,刘基、宋濂等应聘入住礼贤馆,助成明太祖之千秋伟业。帝王靠将相而有天下,将相因功而拜相封侯。君臣双双炳焕后世,名播青史。

王者逐鹿,目的非常明确,其志在夺取天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将相舍身相随,目的也十分明确,志在建功立业。然而其深层次思想却大相径庭,或者为了求得官爵荣禄,封妻荫子,如李斯、萧何、韩信、李善长等;或者主要在于展才,使自己获得一份成功感,如张良、诸葛亮、耶律楚材、刘基等,这些人生活俭朴、居处简陋,有的几乎家徒四壁。更多的人是二者兼而有之。

在打天下时期,帝王与将相的奋斗目标一致,君臣相依相偕,同舟共济,臣有过失,可以隐忍,刘邦可以容忍韩信、彭越的要挟,甚至能够容忍雍齿的背叛。然而大功告成之后情况变了,君主志在保江山,欲其家天下千秋万代。铁腕的君主有恃无恐,不惧强臣谋夺他的天下,他们还需要功臣们竭其心力辅佐他乃至他的子孙治理国家,如商汤、周武王、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祖等。因此伊尹、吕尚、李斯、房玄龄、窦默等得以发挥余热,继续效忠,成就其人生第二次辉煌。那些失去自信的君王则往往取兔死狗烹的国策,诛杀功臣。面对这样的君主,将相们的抉择——是去?是留?将决定其前途命运:范蠡遁,而成“三致千金”的陶朱公,富可敌国;文种留,遂成剑下冤魂;张良辞,而得以全身;韩、彭贪,而有俎醢之戮,千古留冤。

《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问必有名世者。”本书讲述四十余位名高一世的名世之才的传奇人生。

《将相的谋略》将与《帝王的智慧》以及将要出版的《平民的睿智》一起组成《中国人的智慧》系列丛书。

本书史料取自《二十五史》(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与《续资治通鉴》(毕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部分章节参考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与刘向的《战国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