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人际关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桑逢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适一生有许多朋友,在社会上编织了一个相当广泛的关系网。交情有深有浅,友谊或长或短。有人终生为友,有人先合后分。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折射出了胡适的思想与品格,从胡适人际关系的演变中又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轨迹。一句话:胡适的人际关系网以文化教育学术界为中心,旁及政界、军界、商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相互关系以及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关系的缩影。本书即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了胡适。

内容推荐

本书涉及到的与胡适关系密切的人物近百人,分门别类而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叙述并加以评说。这近百个人物虽然不足以囊括胡适人际交往的全部,但却几乎代表了胡适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也是胡适人际关系最本质的体现。

在写法上借鉴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不同的是各色人等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即胡适展开,编入与胡适有关的部分,舍弃与胡适无关的部分。并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每个人物各自成篇,根据材料的多少或增或减,开合自如而又不致影响全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留美学友,中公同窗

 朱经农

 杨杏佛

 许怡荪

 赵元任

 梅光迪佃

 任鸿隽

 陈衡哲

第二章 《新青年》同仁

 陈独秀

 钱玄同

 刘半农

 李大钊

 鲁迅

 周作人

 陶孟和

 高一涵

第三章 北大人部落(早期)

 蔡元培

 傅斯年

 罗家伦

 顾颉刚

 俞平伯

 梁漱溟

 辜鸿铭

第四章 师之辈

 梁启超

 章太炎

 王国维

 马君武

 王云五

 高梦旦

第五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郭沫若

 郁达夫

第六章 人以群分,星月闪耀

 丁文江

 徐志摩

 陈西滢

 林语堂

 梁实秋

 闻一多

  罗隆基

第七章 北大人部落(中期)

 蒋梦麟

 周柄琳

 钱穆

 毛子水

 饶毓泰

 吴大猷

 江泽涵

 罗常培

 魏建功

 罗尔纲

第八章 政界高端

 孙中山

 蒋介石

 毛泽东

 爱新觉罗·溥仪

 汪精卫

第九章 学界政界两栖友

 章士钊

 吴稚晖

 王世杰

 朱家骅

 陶希圣

第十章 友校友人

 张伯苓

 梅贻琦

 陈垣

 陈寅恪

 冯友兰

 周鲠生

 吴晗

第十一章 北大人部落(晚期)

 汤用彤

 陈雪屏

 郑天挺

 季羡林

 邓广铭

 千家驹

第十二章 故友新交在美、台

 陈光甫

 雷震

 吴健雄

 王重民

 李济

 唐德刚

 胡颂平

李敖

第十三章 红颜知己,“小脚村姑”

 韦莲司

 江冬秀

 曹佩英

第十四章 外国友人

 杜威

 罗素

 泰戈尔

 司徒雷登

试读章节

朱经农

朱经农(1887-1951),生于浙江浦江。少年丧父,后随叔父迁居湖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考入常德府中学堂,次年赴日本进弘文学院、成城学院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是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包括朱经农在内的部分我留日学生愤而回国,在上海新靶子路黄板桥北创办中国公学,继续学业。

中国公学全校的组织分为“执行”与“评议”两部,执行部的职员(教务干事、庶务干事、斋务干事)均用民主方式从学生中选出,朱经农为中国公学三干事之一。有几门功课如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博物学最初请的是日本教员,讲课时由朱经农等懂日语的同学翻译。

中国公学系民办学校,经费十分困难,作为干事的朱经农忧愁过度,以致神经错乱,有一天他走出校门,来到徐家汇一条小河边,竟跳下河去,幸亏被人救起。从这一件小事,便可看出他做事情是何等的执着,以至到了钻牛角尖的程度。

胡适1906年夏考人中国公学,和朱经农是同学。教员和学生中能作诗的人不少,胡适在学校里有“少年诗人”之名,常常和同学唱和,其中就有朱经农。后来胡适在回忆中公学习生活时说:“经农为中国公学之秀,与余甚相得,余庚戌《怀人诗》所谓‘海上朱家’者是也。”

辛亥革命后,朱经农应宋教仁和覃振的邀请,到北京任《民主报》、《亚东新闻》编辑。“二次革命”中遭袁世凯通缉。1916年由清华津贴赴美国人华盛顿大学就读。当时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设有学生监督处,朱经农来后兼任书记,负责留美学生的相关事务。

胡适早几年考取庚款官费生来美留学,此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攻读哲学。他在日记中专门记有“喜朱经农来美”一条,说:“(辛亥)革命后,国中友人,音问多疏,独时时念及汤保民及经农二人,今闻其来,喜何可言?惜不能即相见耳。”

胡适这天的日记写于1916年6月9日,朱经农8月底即怀着同样渴望见面的心情,从华盛顿千里迢迢赶来看他。两个老朋友别后重逢,畅谈极欢,胡适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六年你我不相见,见时在赫贞江边;

握手一笑不须说,你我如今更少年。

回头你我年老时,粉条黑板作讲师;

更有暮气大可笑,喜作丧气颓唐诗。

年来意气更奇横,不消使酒称狂生。

头发偶有一茎白,年纪反觉十岁轻。

旧事三日说不全,且喜皇帝不姓袁,

更喜你我都少年。‘辟克匿克’来江边。

赫贞江水平可怜。树下石上好作筵:

牛油面包颇新鲜,家乡茶叶不费钱。

他们谈往日在中公同学时的情景,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一致声讨中死去;他们带着面包、茶水等物出游,在赫贞江边树下石上野餐,吃饱喝胀快活赛神仙……朱经农在胡适处整整逗留了三天。“三日之留,忽忽遂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朱经农走后胡适终日不欢,怅然若失。

在围绕“国文”与“国语”、文言与白话的争论中,朱经农起初也和胡适的意见相左。他认为“白话诗无甚可取”、“盖白话诗即打油诗”,又说胡适的诗“谓之返古则可,谓之白话则不可”。胡适则“极反对返古之说”,他宁受“打油”之号,不欲居“返古”之名。

胡适在与留美学友的相互辩驳中,经过认真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文学观他概括为“文学革命八条件”,即“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

(一)不用典。

(二)不用陈套语。

(三)不讲对仗。

(四)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须讲求文法。

——以上为形式的方面。

(六)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不摹仿古人。

(八)须言之有物。

——以上为精神(内容)的方面。

这“八不主义”的新文学观,胡适在1916年8月19日写给朱经农的一封信中最早提了出来。10月寄书陈独秀重申“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又据此要点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于1917年1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同年3月《留美学生季报》春季第1号上也登载了这篇文章。致陈独秀书和《文学改良刍议》中言及“八事”表述虽有所不同,前后顺序也有所调整,但均脱胎于8月19日胡适写给朱经农的那一封信。所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朱经农是胡适“八事”(或称“八不主义”)新文学观的第一位读者,第一位知悉者,要略早于陈独秀。

朱经农并不像梅光迪那样固执旧见,他对胡适的几首白话诗持赞许的态度,后来他自己也尝试用白话写诗:“日来作诗如写信,不打底稿不查韵。……觐庄若见此种诗,必然归咎胡适之。适之立下坏榜样,他人学之更不像。请看此种真白话,可否再将招牌挂?”这让胡适感到很高兴,说:

“余初作白话诗时,故人中如经农、叔永、觐庄皆极力反对。两月,以来,余颇不事笔战,但作白话诗而已。意欲俟‘实地试验’之结果,定吾所主张之是非。今虽无大效可言,然《黄蝴蝶》、《尝试》、《他》、《赠经农》四首,皆能使经农、叔永、杏佛称许,则反对之力渐消矣。经农前日来书,不但不反对白话,且竟作白话之诗,欲再挂‘白话’招牌。吾之欢喜,何待言也!”

高兴之余,胡适回了朱经农一首:“寄来白话诗很好,读了欢喜不得了,要挂招牌怕还早。‘突然数语’吓倒我,‘兴至挥毫’已欠妥,‘书未催成’更不可。且等白话句句真,金字招牌簇簇新,大吹大打送上门。”

1917年5月胡适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答辩,随即于6月回国。朱经农自华盛顿远道来送别。胡适作《朋友篇》(即《将归之诗》)赠怡荪、经农,其中有“人生无好友,如身无足手”二句堪称是至理名言。

朱经农在美国实际上是半工半读,他在国内有七旬老母,所以经济上很是拮据。胡适有意召他回国执教,朱经农写信给胡适说:“清华津贴仅限一年,若毅然而去,则明年此日不但无费留学,且将无费归国矣,故不得不仍旧俯首作工,必俟生计问题稍有把握,然后去之。兄所赐之绍介片一张,敬谨收存,留待后用。”

P5-7

序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我的朋友胡适之”,是过去不少人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胡适一生的确有许多朋友,在社会上编织了一个相当广泛的关系网。交情有深有浅,友谊或长或短。有人终生为友,有人先合后分。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折射出了胡适的思想与品格,从胡适人际关系的演变中又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轨迹。一句话:胡适的人际关系网以文化教育学术界为中心,旁及政界、军界、商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相互关系以及知识分子与政治人物关系的缩影。从人际关系的视角考察胡适,是胡适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本书涉及到的与胡适关系密切的人物近百人,分门别类而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叙述并加以评说。这近百个人物虽然不足以囊括胡适人际交往的全部,但却几乎代表了胡适人际关系的主要部分,也是胡适人际关系最本质的体现。

在写法上借鉴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不同的是各色人等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即胡适展开,编入与胡适有关的部分,舍弃与胡适无关的部分。并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每个人物各自成篇,根据材料的多少或增或减,开合自如而又不致影响全局。跨门类与跨越时间段的人物,则按其主要属于何种类别,以及何时与胡适交往较多或关系较为密切,列入较比适合的地方且不在另处存目。这在各章之前的提要中会有所说明。

而就众多的人物史料来说,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工具书,既可供研究工作者参考,又适用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扩大人文历史知识面。

本书主要依据44卷本《胡适全集》,并参考了其他一些相关材料。为忠于历史,向读者展示胡适人际关系的原貌,故而引文较多。为避免繁琐,除在行文中顺便提及外,其余绝大多数引文均不一一注明出处(包括书名、篇名、发表与出版时间、刊物与出版社等等)。特此说明。

桑逢康

2009年3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