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黑陶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部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真实再现阿炳在人世黑暗中的长久挣扎!

从未公开的户籍档案照片,以第一手资料还原民间音乐家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

失明者阿炳,长久地生活于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然而,正是此种复杂的“低”,使他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

内容推荐

阿炳,这位伟大的中国民间音乐家虽然辞世才半个多世纪,但他的身世,在当年似乎就已语焉不详。这从杨荫浏先生所撰阿炳小传1952年版和1983年版的差异中,可以得到佐证。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还原阿炳,追摹一幅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

目录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受访人:邹鹏

“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受访人:黎松寿

“我画的是阿炳生前最典型的形态”

受访人:朱学津

“无锡人常常称他们是一对仙童仙女”

受访人:费逵

“我父亲是阿炳的隔房师兄”

受访人:华寅生

“我和阿炳做过两年的邻居”

受访人:许忆和

“阿炳当年是有名的‘无锡八怪’之一”

受访人:谈景清

“第一个劳动节的晚上,我们请阿炳来演出”

受访人:张玉英

“我是听阿炳演奏最多的人之一”

受访人:华钰麟

“《二泉映月》是无锡人的‘就寝音乐’”

受访人姚德云

“我曾负责并亲自参与帮阿炳拾骨”

受访人:钱宗奎

“我收集过许多阿炳的故事”

受访人朱海容

“阿炳停当我们唱,我们停当阿炳唱”

受访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

“最难忘记的是阿炳击鼓”

受访人:尤武忠

“第一次看见公公,有点吓”

受访人钟球娣

附录一 瞎子阿炳小传(1952年版)

附录二 阿炳小传(1983年版)

华彦钧(阿炳)年谱(修订稿)

试读章节

“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在江苏省无锡市学前街水乡茶楼门口(钱钟书故居就在近旁)初次见到邹鹏先生,我很难相信他今年已有90高龄。邹老个子不高,精干灵敏,头戴一顶有鸭舌的旅游帽,一手拎着黑包,一手拿着小灵通和一张纸条正准备打电话——看上去,邹老最多是个七旬老人。

能够约到邹鹏先生进行访谈,要感谢锡剧研究专家钱惠荣先生的介绍,他们两人是多年的老友。于是,2006年立冬后的第三天,邹老、钱老和我,有了水乡茶楼内半天的以阿炳为主题的愉快谈话。

邹鹏先生出生于无锡鸿山镇。鸿山最早为无锡县所辖,现在属于无锡市新区。鸿山历史深厚,人文荟萃,是吴地的一方圣土。商末为“让王”而从陕西逃至东南吴地,成为江南文明始祖的泰伯,最后就安葬于此。鸿山除了有泰伯墓外,还有先秦刺客专诸、要离以及东汉“举案齐眉”之梁鸿孟光的遗迹。邹鹏先生出生在风水宝地,但家境却十分贫穷。他3岁失去母亲,只上了3年私塾就失学回家。18岁在家务农时,为避国民党抓壮丁,只身逃到了上海。经熟人介绍,在上海无依无靠的邹鹏到戏院的茶馆里做伙计。他经常送水到戏院后台,由此结识了无锡东亭人、锡剧艺术家“半天红”邢长发。后来,邹鹏先生便正式拜邢长发为师,开始了锡剧艺术的演艺生涯。

邹鹏先生这一代艺人,经历过时代的剧烈动荡。他讲的两个抗战期间的细节,我印象尤深。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时,他正跟着师傅邢长发在四马路上的天蟾茶楼乡下书场演戏。邹老记得那天是很热的一天,他穿着香云纱,正在茶楼内的剃头师傅那里剃头,猛然间外面发生巨响,身边的玻璃全被震碎。他赶紧跑到外面,才知道是附近的“大世界”挨到炸弹了,过去一看,地上四处躺着人,有的腿没有了,有的肚肠露到外面了,死了很多人。他逃难回无锡乡下老家时,随身行李只有一皮箱舍不得放下的书。先是到上海的北火车站,这里火车已经停开了;再到南火车站,发现也围上了铁丝网。无奈之时,邹老看见前面的一个人从铁丝网中钻进了火车站,于是他学着前面人的样子,先把皮箱塞进去,然后人跟着爬进去。他刚进去,身后的一个人也学他,在钻网。可是,身后的这个人尚未出铁丝网的时候,突然通电了,此人就被活活电死在了铁丝网内。

解放以后,邹鹏先生曾在上海戏剧学院第一届戏曲导演系学习过两年多时间。1961年从学院出来后,邹老就在上海红旗锡剧团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返回无锡。

邹老现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他告诉我,他老伴比他小一岁,身体也很好。今年90岁做寿时,全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五世同堂,共有30多口人。问他长寿秘诀,邹老回答一是身体底子好,二是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他现在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到镇上茶馆喝茶吃面;喜欢素菜,荤菜主要吃鱼;一天两顿黄酒,每顿喝二两。

邹老给我的名片上,除了“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锡剧研究会顾问、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这些身份外,用大字号突出、表示的是他目前主要的工作和职务:“无锡市鸿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顾问”。确实,退休以后,邹老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地方人文历史资料的保护、收集和整理之中,人称他是鸿山地区的“活字典”。巧得很,这次见面,他的《鸿山胜境》刚刚由镇里印出,于是,钱惠荣先生和我,都有幸得到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邹鹏先生的新书。

我同阿炳熟悉,是因为我的师傅邢长发。

我师傅邢长发和阿炳都是无锡县东亭人,我师傅家在东亭黄草渡莫宅里,阿炳家在东亭小泗房巷,他们两个算是“同窠兄弟”。我师傅成为滩簧艺人(滩簧,早期锡剧的叫法——笔者注)之前是裁缝,阿炳总是到他那里去做道袍,加上两个人都喜欢拉琴唱戏,所以交情很好。  1937年热天日本人轰炸上海,我掮了一箱书回老家鸿山避难。在家大概一个月后,我师傅邢长发也回到了无锡。我和师傅关系很好,师傅待我如兄弟,他一生就只收过我一个徒弟。他回无锡后,先到鸿山找我,把我带到了东亭他家里。

在东亭没几天,我师公、邢长发的师傅袁仁仪也从上海返回了无锡。

师公袁仁仪是无锡县羊尖严家桥人,严家桥是锡剧的发源地。师公是拉胡琴能手,早年自拉自唱《游码头》等滩簧戏,红遍无锡东乡。后来锡沪铁路开通,师公带了一把胡琴闯进上海,又成为红遍上海的第一代无锡滩簧艺人。师公在上海“大世界”演唱时,曾由美国的胜利唱机公司灌过留声机唱片。因为影响大,师公的朋友、“大世界”老板黄楚九还专门送了房子给师公在上海住。

师公这次回无锡,一是逃难,二是回老家祭祖,三是吃喜酒。他到无锡后,先来东亭,在徒弟邢长发家落落脚。

阿炳这时正好也在东亭老家。为什么会在东亭?因为无锡城也被日本人占领了。据说在城里时,有一天阿炳出光复门没有脱帽鞠躬,被日军罚他在城门口站立了一个小时。阿炳气不过,就回了东亭。在老家,阿炳自编《祸根》,骂东洋鬼子:“说起新闻,唱起新闻,新闻出勒,啥格场亨?出在无锡,光复城门。来了几只,东洋疯狗,百姓进出,勿得安宁。这群疯狗,吃了中国白米,勿认识中国百姓,乱叫乱咬,伤害主人,实在可恨。我们四万万同胞,必须团结齐心,举起铁拳,歼灭疯狗,赶走鬼子,中国百姓,永保太平。”

P3-5

序言

追摹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

失明者阿炳,长久地生活于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然而,正是此种复杂的“低”,使他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

这位伟大的中国民间音乐家虽然辞世才半个多世纪,但他的身世,在当年似乎就已语焉不详。这从杨荫浏先生所撰阿炳小传1952年版和1983年版的差异中,可以得到佐证。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还原阿炳,追摹一幅无限逼近于真实的阿炳肖像。为此,笔者通过数年寻访,最终找到了多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受访者们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也许以单篇视之,无法避免个人主观的烙印,但是,众多这样的回忆集合在一起,我们是否能够这样判定:它们正在接近着某种客观。

表现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出版物,此前已经有过数种,不过仔细披览就会发现,它们均侧重于文学性的叙写或个人化的阐释,以第一手资料反映阿炳真实面貌的著作,至今阙如。本书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文化抢救,因为,书中所有访谈对象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八旬以上。现在不做,将来想做恐怕就晚了。作为一名生活在阿炳故乡的作家,写作此书,自觉是应该承担的责任。

感谢无锡市公安档案馆提供阿炳户籍档案照片。感谢朋友汪自力的倾力帮助。

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老人(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邹鹏、黎松寿、朱学津、费逵、华寅生、许忆和、谈景清、张玉英、华钰麟、姚德云、钱宗奎、朱海容、尤茂盛周仁娣夫妇、尤武忠、钟球娣。

阿炳不朽!

传达了人类心灵颤动和精神图景的阿炳音乐,不朽!

黑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