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版本:爱德华·肯尼迪口述作传,普利策奖得主罗恩·鲍尔斯执笔完成。
★传奇色彩:揭示美国第一家族的盛衰跌宕,一部家族版的《光荣与梦想》。
★视野宏阔:展示了美国七十年的崛起之路,一部纪录片式的美国现当代史。
★政治秘闻:揭秘了政治家族如何薪火相传,为何选择奥巴马作为继承人?
★可读性强:丰富的经历浓缩在纸页的墨迹,浓缩在生活的片段,浓缩在这个时代和国度的斑斑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的指南针(爱德华·肯尼迪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爱德华·肯尼迪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权威版本:爱德华·肯尼迪口述作传,普利策奖得主罗恩·鲍尔斯执笔完成。 ★传奇色彩:揭示美国第一家族的盛衰跌宕,一部家族版的《光荣与梦想》。 ★视野宏阔:展示了美国七十年的崛起之路,一部纪录片式的美国现当代史。 ★政治秘闻:揭秘了政治家族如何薪火相传,为何选择奥巴马作为继承人? ★可读性强:丰富的经历浓缩在纸页的墨迹,浓缩在生活的片段,浓缩在这个时代和国度的斑斑点点。 内容推荐 2008年5月20日,爱德华·肯尼迪已到癌症晚期。癌症虽然在蚕食他的大脑,但还是给了他足够的时间,使他看到7巴拉克·奥巴马入主白宫,并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心的指南针》作为肯尼迪兄弟四人最后的回忆,从二战、冷战、越南战争、美苏争霸、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切入,对美国复杂的政治体系、竞选制度给予了深刻解读;丘吉尔、罗斯福、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历史人物次第出场。对历史爱好者不啻于一场饕餮。在这部作品中,饱含了爱德华·肯尼迪对儿时时光的回忆,对离世家人的思念,对少年孟浪的反思和自己永不消磨的政治雄心。《纽约时报》将这部作品誉为“一部家族版的《光荣与梦想》”,其历史价值、阅读价值由此可见。 目录 2008 第一章 我的家 1941港湾 1932-1938不许哭 1938-1939战时伦敦 1940-1950小寄宿生 1950-1958我的哈佛 第二章 兄长 1958—1960总统哥哥 1960-1961薪火相传 1961-1962新边疆 1962三杯酒 1963一九六三 1964—1965国会参议员 1965—1967滚雷行动 1968永远的波比 第三章 雄狮 1969独自前行 1970鏖战议院 1969-1973尼克松 1974—1976波士顿 1976—1980无冕之王 1980—1988里根总统 1988—1990继续前行 第四章 重生 1991我的天使 1994重走竞选之路 1992-2000嗨,克林顿 1994—1999易逝的花 2000-2008终身的职务 2009永远的指南针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 我的家 1941 港湾 科德角的驰道大多是布满越橘的老路,纯净的地下水涵养着一个巨大的含水层。这里湿润的泥沼质土可以说是整个国家最适宜越橘生长的地方。每到收获时节,结束华盛顿一周工作之后的我坐在回家的飞机上从空中俯视,这片沃土好似一床粉绿相间的锦被。 1941年,一个夏日清晨,距离美国正式参加二战尚有数月,我和父亲骑着马走在宁静的驰道上。当年我还只是个小孩子。父亲穿着法兰绒的衬衣,蹬着一双马靴,看上去和科德角其他那些爱骑马的人没什么两样。 一年半前,在另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场合,我曾见过父亲别样的装束:一顶高高的黑帽,一袭黑色的圆角礼服,与一些貌似非常重要的人物上下豪华轿车。他们中的很多人脸上挂着浓密的白胡子,穿着类似的黑色衣服,谈吐严谨。由于父亲任圣詹姆斯王室大使的缘故,肯尼迪一家那时迁居伦敦。那一年我才七岁,隐约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而且可能很快就会波及伦敦,我还知道父亲正在努力阻止这一灾难的发生,可是他没能成功。战争来临,我们被迫举家迁回美国。紧接着,美国也被推向了战争的边缘,两个哥哥正考虑应征入伍。 这些事情并非难以理解,但对我来说这都是些抽象的概念,不过是小男孩亦真亦假的脑海里转瞬即逝的东西。估计除了父亲,我们中没人能够确切地预知这场战争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可怕的牺牲也许就潜伏在我们的大家庭里。甚至就连父亲也不曾想到肯尼迪家族的后代在战争爆发之后竟会如此步调一致:杰克、波比先后参军,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也算其中一个,我们把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寄托于社会正义和民主价值的基础之上。 骑着马走在清晨的小路上,那位走在前面,身穿花格呢的先生从来都不像是——在我看来也永远不会是——一个美国式的政客,或是金融业巨子,抑或电影大亨,更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只是我的父亲,仅此而已。 至少,那个骑着马跟在后面的小男孩是这样认为的。 我是肯尼迪家9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我看来,这个在世人眼里似乎举足轻重的家庭其实超然物外。虽然长大之后我放弃了这种单纯的想法,但从情感上讲从未怀疑过。我们相互依偎,相互分享;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我们为彼此而祈祷,我们深爱着彼此;我们彼此以诚相待,即便存在相互竞争,那也仅仅是为了乐趣而竞争,从未想过要打压对方。这些价值观来源于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之间建立了起牢不可破的联系,并在这一纽带上勾画出各自卓尔不群的个性。这一点,肯尼迪家族的史官们也许并未能完全领会。家人一直都陪伴在我身边,他们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1941年的夏天是整个世界彻底改变前的最后一个夏天,那年我九岁。我其实并不十分明白为什么全家又从英国搬了回来,只是很高兴能回到美国。那时的我还太小,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不得不辞去大使职务,无法理解他因为预言英国无法和德国对抗而冒犯了英国人这件事情。因为同样的言论,父亲还开罪了罗斯福总统,就我所知这还是第一次。我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个夏天,父亲会奔走于纽约和华盛顿两地,劝说其他人站在他一边阻止美国卷入战争。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会抛却争执,继续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连任。 我只知道,每逢周末父亲都会陪我一起在科德角骑马溜达,这才是我真正在意的事情。 那时我还只是个孩子,不能理解那些政治风云很正常。要是父亲仍然健在,我倒想问问他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关系到底如何,当年从政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以前,我很少打听关于他的这些传闻。兄弟姐妹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在对父亲的看法上估计是一致的:他很少把自己的其他侧面展现给家人。在记忆的深处,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对于我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父亲的形象,就好像我永远都是肯尼迪家族最小的孩子那么简单。 父亲总是起得很早。大约六点钟,睡眼惺忪的我被卧室门外起轻轻的敲门声唤醒,“五分钟之内下楼,就让你骑马”。父亲是认真的,要是我迟到了,他真会骑着马走掉,于是我向来很少迟到。 父亲喜欢爱尔兰的马,亨特又高又大还很温顺。大部分时间只有我和父亲一起骑马,我喜欢这种和他单独相处的感觉。波比从来都对骑马没兴趣。杰克喜欢,但他后来不时会哮喘发作,并把这归咎于对马匹过敏。小乔伊很喜欢骑马,但是他更喜欢一个人骑着马飞奔。 父亲的马叫斯威福迪,我的马叫小蓝孩,小蓝孩是一匹的温顺老马,哥哥们以前都骑过它。每到收获时节,采摘越橘的小卡车会沿着马路来来往往,在藤蔓间分开一条宽宽的路来,于是我和父亲就可以并排骑在车后面;等车走远了,原本被分开的藤蔓又挤在一起,我们又只能一前一后地骑行。盛夏的时候植物疯长,父亲有时会吩咐我把藤蔓清理一下,清理完毕我会一头栽进清澈凉爽的小池塘里冲洗冲洗。遇到退潮,我会故意落在后面捡拾那些搁浅在滩上的蛤蜊:即有美味多汁的北帘蛤,又有肉质清甜适口的浪蛤。 父亲是一个复杂的人,和他一起骑马使我逐渐认识到他性格的不同侧面。他的脾性直截了当,如果心情不错,会带着波士顿口音说个不停,谈话内容也会丰富有趣:例如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体育好不好,或是向我推荐某本书。如果碰巧在想事情,他就会若有所思,一语不发,清晨的阳光照在他淡红色的头发和无框眼镜上,只有克咯克咯的马蹄声打破周围的沉静。大部分时间里,父亲喜欢谈哲学方面的话题,大声地聊家里发生的事情。 “1941年的夏天是我们全家团聚的最后一个夏天,”母亲的日记里如此写到。是这样么?肯尼迪家族的11个成员自那年夏天之后就再也没有团聚过?说实话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母亲的话通常都是对的。不管怎样,每次我回想起他们,场景都仿佛是周末的早晨,性格各异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记忆定格在那一瞬间,他们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活。 兄弟姐妹们一个叠一个挤在窗口,注视着父亲和我骑马归来,一边看着被清晨时分的微寒冻得还有些瑟瑟发抖的我,羡慕我能和父亲单独出门;一边闹着要吃早餐,还拙劣地模仿父亲走路的样子。这个混乱的场景对于他们来讲一定不会陌生。孩子们叽叽喳喳闹作一团,吵闹、欢笑、拌嘴、叮叮咚咚楼上楼下地跑。这边电话响了,那边狗又叫了,收音机总是很闹腾,有的路过起居室时还硬要在钢琴上折腾几个音符出来。曾经有个客人被这场景惊呆了,“这么多小家伙……笑啊闹啊地搞得整个房子热火朝天。”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家。 P3-6 后记 几乎所有包含传奇色彩的词语都可以加在肯尼迪这三个字的前端。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的巨大魅力可见一斑。这的确是个传奇,他们极富且贵,却体恤平民疾苦;他们信仰虔诚,却不忘世俗百态。从某个角度来讲,他们缔造了一个时代。肯尼迪家族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其财富、机遇、家教和宗教信仰不无关系,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理想,这种理想让他们情愿放弃安逸的生活,奔赴反法西斯战场;这种理想让他们渴望站在社会的底层,仰望普罗大众头顶的阴云。 本书作者爱德华·穆尔·肯尼迪是肯尼迪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30岁进入国会参议院,历经10位总统,服务马萨诸塞州47年,为美国教育、医疗和福利领域作出了持久的贡献。他是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人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位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政治人物。作为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左派领军人物,爱德华·肯尼迪注定在政治领域遭受难以计数的挫折,但他从未被挫折所击倒。正如爱德华在本书中多次提到的那样,他有坚定的信仰和矢志不渝的理想。 严格来讲,这是肯尼迪四兄弟留给后人的唯一一本自传,其纪念意义大于书中的内容本身。当得知自己有机会翻译本书之后,我先是兴奋,后是惶恐。我怕以自己浅薄阅历无法理解这位77岁老人的一生坎坷。然而,是肯尼迪三个字所蕴含的魔力让我甘愿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敢于承受不自量力、班门弄斧之批评。我想,把我和这本书联系在一起的依然是一种理想。 每个理想背后都有一群值得感谢的人,我的也不例外。在此我想向爱德华·肯尼迪先生借一寸篇幅,说几声谢谢。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寻找理想的条件。若不是三年前他们给予我的支持和期望,我现在也许还只是个一蹶不振的浪子。其次要感谢我的恩师张立平,她不仅给了我寻找理想的机会,更教会了我追求理想的本领。三年中,学养深厚的她教会了我太多做人、为学的道理。如此恩德,学生没齿难忘。除此之外,我想感谢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的版权代理人,极度敬业和天资聪颖的王思楠小姐,是她的鼓励和支持把我带入了翻译这个行当;感谢师姐吴肸,她极高的学术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我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却又不可或缺的标杆;最后我想感谢五位为我翻译本书提供过重要帮助的朋友:冯琳、徐婷、董莎、张军妮和朱清,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我断不可能完成这本译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必费心地去对比它们的内容和高低,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崎岖不平和凄风苦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跟随心的指南针。 王一旸 于2010年2月27日成都市郊·艺锦湾 书评(媒体评论) 五十年来,美国每一个促进人权、医疗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立法都离不开他的努力。他是温和善良的英雄,是民主党的灵魂,是参议院的“雄狮”。他从兄弟手中接过了火炬,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巴拉克·奥巴马 肯尼迪参议员不仅是当权者和高层人士的朋友,更是平民百姓的伙伴,是无话语权民众的代言人,是弱势群体权益的捍卫者,对肯尼迪留给后世的记忆和影响致以敬意。 ——潘基文 肯尼迪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坚定、诚恳、思想开放,并善于向美国人民表达他的见解。虽然肯尼迪本人来自一个富裕、有权势、在政治上有很高声望的家庭,但是他最先想到的总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他为美国社会中那些被剥夺了权利的人而工作,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 ——詹姆斯·卡特 肯尼迪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人,一位伟大的民主党人,一位很好的朋友。他为美国政治和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陆克文 肯尼迪的献身精神,受到世界各地的尊敬,特别是在帮助协调达成北爱尔兰长期和平的谈判中所发挥的作用。肯尼迪必将由此受到世人永远的。怀念。 ——托尼·布莱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