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原本是指女孩吗”、“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三姑六婆是指自己的亲戚吗”、“满汉全席一共有多少道菜”、“天津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这些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是一些文化常识,在这些常识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动人的传说,阅读它、了解它不但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本书涉及面广,包含大量传统的文化常识,如历史名人常识、民俗节日常识、俗语典故常识、地域地名常识、传统饮食常识等,并对它们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每一条阐释都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力求给读者朋友带来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带来阅读的乐趣。
纵贯中华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国学知识应为每位国人所熟知,然而泱泱国学汗牛充栋,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轻松地学习国学,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每天学点国学常识》,以清晰的条理、简洁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传统国学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阅读此书,可以使您在国学广袤的海洋中尽情畅游,让您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国学的精髓,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成为拥有中国优秀传统底蕴的文化达人。
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的由来
“公主”一词是我国古代对帝王女儿的称呼。关于它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周代。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并不主持婚礼,而是让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的称谓是“公”,而“主”就是“主婚”之意,因为是由诸侯主婚,因此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
不过,在当时,并不是只有君王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叫公主。
但是,从汉朝开始,称谓之间的等级观念变得非常严格了,公主成了皇帝女儿的专称,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唐朝学者颜师古在注释《汉书·高帝纪》时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日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不仅如此,皇室内部的公主们也有了明显的区别,比如皇帝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姐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敬。
到了汉以后,翁主的称号就被废弃了。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当时的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的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唐代,朝廷对公主的称谓规定更严格了,虽然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而且待遇也不同。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享受正一品的待遇,而太子的女儿、诸王之女等享受正二品的待遇。
这套制度在其后的朝代中变化不大,不过在北宋的时候有两个例外,一是北宋初年,由于赵普和高怀德为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皇帝特封赵普之女为郡主,高怀德之女为县主;二是徽宗时期,曾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在清代,对皇帝女儿的称谓又有所改变,如为皇后所生,称为“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的女儿则称为“和硕公主”。
也许有人说,在清朝,皇帝的女儿不是称为格格吗?其实,格格是满语,是小姐的意思,是清朝对皇室女儿的统一称谓。而格格也是分等级的,如皇帝的女儿是固伦公主,也称为固伦格格。
皇帝的女婿被称为驸马的由来
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是个不大不小的官。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年俸两千石。
驸马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婿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把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呢?关于这个词语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四种说法。
第一种,起源于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常到各地出巡。但是有一次却遭到别人的刺杀,虽然只是刺中了副车,但是秦始皇还是受到了惊吓。为了防止刺杀事件的再次发生,他乘坐的车子不但时常不停地变换,而且安排了许多副车。但是,秦始皇还是觉得不够安全,因此特地选自己的女婿坐在副车上。后来,由于皇帝的女婿大都担任替身乘坐副车,‘随同皇帝出巡各地,渐渐的,人们就把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第二种,始于魏。魏时有一个叫何晏的名士,因为与魏国的金乡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这以后,魏晋时代的皇帝就参照此例给自己的女婿加封这个官职,不过后世的驸马没有什么实权,而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因此,人们就用“驸马”来专门称呼公主的丈夫。
第三种,起源于楚汉之争时期(这种传说源自民间传说)。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的战争中,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在一次战斗中,刘邦马车上的副马救了他一命。后来,做了皇帝后的刘邦为了对他表示感谢,就将小女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第四种,源自西汉。据《搜神记》载:西汉时有个人叫辛道度,在外出求学时获得一妙龄女郎的帮助。女郎自称是皇帝之女,表达了对辛的爱慕之情,并把一只金枕作为信物相赠。
离别后,辛道度想把金枕变卖作盘缠,被王妃发现,王妃认出金枕是宫中之物,十分惊异,向辛道度询问金枕的来历,辛据实相告。王妃听后,大惊不已,心想:“这金枕是我女儿去世时的陪葬品,怎么会落到此人手中?”为弄清真相,王妃命人挖开女儿的坟墓,只见各物齐全,唯独不见金枕。王妃相信了,叹息道:“我女儿死去已23年之久,还同世上之人交往,必定是灵魂被感动了。看来这人确实是我真正的女婿了。”于是封辛道度为驸马都尉,并赠金银车马,护送还乡。从此,人们把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以上四种说明驸马一词源自何处的故事,到底哪一个最接近史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个故事都与皇帝或是其女儿有关,这些足以说明驸马是从一个官职名称转化为人的代称的事实。
女婿又称为东床快婿的由来
古人对女婿的称谓较多,有的是根据家庭的地位来称谓,如上文中提到的帝王之家的称为“驸马”;有钱人家的就叫“金龟婿”;有的称为“姑爷”,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古人为什么用“东床”来称谓女婿,这一称谓又源自哪里呢?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据说“东床”的典故就源自他青年时的一段故事。
当时,东晋王朝的太尉郗鉴有个女儿,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颇有才气,被郗鉴视如掌上明珠,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女婿对郗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他知道当时的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而且个个都才貌俱佳,因此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王家欣然同意了。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想看看谁最优秀,就选择谁作为女婿。
再说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后,都希望这样的好事能够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因此都穿戴整齐出来相见。郗府管家逐个打量,感觉王府的青年相貌个个都很好,也都有才华,竟然一时难以决定。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正在用手指在肚皮上比画着什么。显然,这个年轻人对太尉觅婿一事并没有放在心里。
郗府管家回去后,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选婿,都争着表现自己,可是东床上有位公子却无动于衷,他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一听,大喜,说:“这就是我要选的佳婿啊!”于是下了聘礼,择为女婿,此人便是王羲之。
从此,东床坦腹或东床就成为了女婿的代名词,“东床快婿”一说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古代的寺并不是指庙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把“寺”和“庙”联系在一起,比如到某寺庙里去朝拜,到某寺庙去游览。然而,“寺”在古代并不是和“庙”联系在一起的。
古代“寺”是专指行政机构的。东汉的《说文解字》对寺字的解读已经十分明确——“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就是说,寺就是官府,是有法制的地方。 东汉时,佛教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匹驮着佛经的白马,这些僧侣来了后就由鸿胪寺负责接待。后来因为佛教迅速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朝廷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并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同时还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它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如:孔庙、山神庙、岳王庙、武侯庙、屈原庙、关帝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妈祖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屈原的叫“屈原寺”、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这就是因为其功能不一样,因此称谓也就不一样。
但在隋唐以后,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人们已习惯于把“寺”和“庙”联系在一起,因此,“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月老是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神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为专司人间婚姻之神。传说他袋中藏有赤绳,将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就会使他们结为夫妻。凡未婚男女可期得到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已婚男女瞻拜月老后,可期婚姻和美、白头偕老。
关于月老,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唐代读书人韦固,有一天晚上游到宋城,遇见一位银须飘拂的老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翻阅一册簿籍,身边的口袋里还装着很多红绳。韦固便上前问那是什么书,身边的红绳又有何用。老人说:“这书是《婚姻簿子》,翻到谁了,就从口袋里取出条红绳,对号入座,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
韦固听后很感兴趣,就问自己的姻缘。老人翻翻本子说:“你未来的妻子就是那个瞎眼的陈婆的女儿,她现在只有三岁,你得耐心地等。”
韦固听说自己将来的妻子现在才三岁,且是一个家贫的瞎眼妇人之女,很是生气,就让人去把那个小女孩给杀了。那人回来说:“只是刺中眉心,没有刺中要害,可能死不了。”
后来,韦固多次提亲,都没有成功。14年后,他当上了相州参军,当时的刺史很赏识他,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花烛之夜,韦固揭开盖头一看,姑娘不仅年轻,而且异常漂亮,但是眉心却有一道疤痕,一询问,是三岁时被人所刺。原来新娘正是瞎眼陈婆的女儿,刺史的侄女!韦固回想往事,知道自己还是没有逃过月老系下的红绳。
P12-16
生活中,很多人都接受过相当好的教育,从事着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但如果有人问他:“千金原本是指女孩吗”、“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三姑六婆是指自己的亲戚吗”、“满汉全席一共有多少道菜”、“天津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等等,他就不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了。因为这些问题在学校学习的教科书中不一定有,在工作后的专业知识中也不一定涉及。事实上,这些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是一些文化常识,在这些常识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动人的传说,阅读它、了解它不但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本书涉及面广,包含大量传统的文化常识,如历史名人常识、民俗节日常识、俗语典故常识、地域地名常识、传统饮食常识等,并对它们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每一条阐释都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力求给读者朋友带来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带来阅读的乐趣。
本书所选编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适用性,既可以作为知识储备的“宝库”,又可作为生活中休闲时的轻松阅读。在选编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尽量选用最科学的、最具真实性的史籍资料,但是,由于有些内容具有特定时期、特定作者的印记,所以,阅读本书时,读者朋友应抱着参考的态度。另外,本书在编写上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教,谢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有钟祥凤、王萍、黄恩丽、王凤鹃、郑陆胜、郑艳红、江乐兴、王小莲、石桂清、万党清。在此,对这些创编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感谢。
万小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