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一部续写大清王朝两百余年历史的断代史力作。台湾2010年度最有价值通俗历史读物。
当年明月好友邓荣栋接力《明朝那些事儿》带您挑灯看清朝。
他,排行老三,却阴差阳错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年仅十六岁就除灭了权臣鳌拜;他,意气风发,当机立断,力主撤藩,八年战争,走向胜利的,最终是年纪轻轻的他;他,行事果敢,任命降将,令施琅劈波斩浪,收复了台湾;他,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打响清朝历史上对外反抗侵略的第一枪;他,善于权谋,对官员的驾驭游刃有余,看他怎样运用手腕,稳固纷繁的政局时局。
这就是康熙,一个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中华民族最后一点辉煌的人。
康熙皇帝玄烨,清朝历史上第二位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他拉开了康干盛世的序幕。
鳌拜是怎样被灭的?他是功臣,还是罪人?他是权臣,还是叛臣?吴三桂是怎样走向末日的,撤藩主张,是英明的决策,还是错误的举动?施琅作为一个降将,康熙为何放心让他统御军队,收复台湾,施琅的出山,背后到底隐藏着那些政治集团的博弈,是谁帮了他。
雅克萨对俄之战,清朝胜利了,然而这个胜利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索额图与明珠,唱响了康熙王朝的对台戏,看他们复杂的人生历程,精彩的政治对决,高超的政治手腕。
到底什么是康干盛世?本书作者邓荣栋继续以通俗而幽默的笔调,为你解开康熙王朝的众多历史谜团,以及那些精彩的人生博弈过程,为您轻轻地打开了康干盛世的第一扇门。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第一章 童年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这一年,大清国的皇帝顺治福临,还在为母亲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满,还在为对南明的作战不利而烦心。他正值英年,还在打算着自己的将来,怎样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
这一年,英军与荷兰的第一次战争已经结束,不久后,英国就会取得整个海上的霸权;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兰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后就会知道,在遥远的东方将有一位伟大的君王。
这一年,俄国处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将出生,他会建立与我们的主人翁一样的霸业;这一年,日本还处于军阀统治时期;这一年,美国还未诞生。
而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改变,就在故宫中的一个角落。
三月十八日早上十时,故宫内,春风熙和,阳光明媚。
景仁宫里划过婴儿的一声啼哭。但是沉寂在刀光剑影中的大清国,此时还不可能去理会。
这个婴儿的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得不帅。若干年后,他患了一次天花,在脸上留下了不少麻点。尽管如此,只要见过他的人,却都能感觉到他的威严,不容侵犯。
这个孩子后来成功了。所以,我所传述了无数次的事情就要上演,比如天生神鸟,降而生商之类,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庄妃为证:孩子他妈在怀孕的时候,衣裾若有龙绕。
孩子他爹福临,大清国的皇帝,尽管此时他才16岁,但是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老大妞妞,老二福全,今天生的这个,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太忙,以至于忘记了给孩子取汉名。
孩子他妈佟佳氏,福临的妃子,她是领侍卫大臣佟国维的女儿,隶属汉军八旗,地地道道的汉人,尽管今天她生孩子,按照规矩,她的父母亲人,是不能陪伴在她身边的。
所以,景仁宫内,孩子他妈周围,只有宫女、太监,还有太医,冷冷清清。
当然这孩子还有个奶奶,当时为皇太后,俗称庄妃,若干年,等她死的时候,这个孩子会给她加上一个谥号,为孝庄。庄妃正跟儿子闹意见,因为她给儿子找的媳妇,儿子不满。
妈妈看着刚出生的孩子,露出一丝微笑,但是不久,她发现,孩子的出生是她的苦。
按照清朝廷的规矩,妃子们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能喂养。
所以,佟佳氏仅仅看了孩子一眼,太监们就要把孩子抱走,放到宫外的富贵之家去教养。这孩子被放在了今福佑寺处的一个殷实之家教养,他由两个妈妈带着,清朝人俗称嬷嬷。
骨肉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尽管嬷嬷们对他还不错,管吃管喝,悉心照顾,但是,毕竟没有骨肉亲情,鸟兽尚且有情,而况于人者乎?母子连心,这个什么也替换不了。
所有的爱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飘逝,唯有母爱在宇宙中天长地久。
60年之后,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了50个孩子的父亲,他还在不停地感叹:父母之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60年来抱歉之处!
康熙的两个嬷嬷。一个是瓜尔佳氏,满族人;一个是孙氏,汉族人。孙氏的丈夫是曹玺,曹玺的儿子是曹寅,据专家考证,曹寅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伟大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瓜尔佳氏与孙氏,没有什么文化。说她们没有什么文化,这绝不是我没事儿找抽瞎掰,曹家虽然是诗礼之家,但是,曹家的女眷并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贾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孩子跟着嬷嬷们玩儿,与孙氏的儿子曹寅成为了朋友。后来曹寅陪伴着这个孩子读书,成了这个孩子的伴读。这孩子与曹寅的关系一直不错,曹家靠此而发迹。
孩子们玩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书上也没有写。
其实,就我看,这孩子在宫外的岁月里,是很调皮的。斗鸡,跳皮筋,甚至打群架的勾当他有没有做过?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抽烟,后来他才戒掉。
这孩子小时候读什么书?不知道,很有可能,就只是听听故事,看看连环画。
孩子他爹福临,小时候教育被耽误了,直到继位,有报道称,识文断字都还有些困难。至于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只是听听太监讲讲前明的历史掌故,跟着苏麻喇姑学学蒙古字。
苏麻喇姑,蒙古人,庄妃的陪嫁姑娘,按辈分称,她应该是这孩子的奶奶辈。
有电视剧指出,苏麻喇姑跟这孩子有些暧昧关系,这孩子追求苏麻喇姑,没有追求到,苏麻喇姑最后遁入空门。我只能说,别人电视剧前面写了: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苏麻喇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苏麻喇姑却很有艺术天分,清朝的官服,以至于后来的旗袍,都为这位女士所设计,就此我希望诸位能够记住她,记住她在历史上曾经留下的足迹。
这孩子没有读什么书,但是悟性很高。
有一天,孩子他爹接孩子回家玩,同时被接回家的,还有这孩子他哥福全,还有这孩子的弟弟常宁。福全年纪不大,常宁还很小,以至于仅能舔舔手指,不能说话。
孩子他爹福临,给几个孩子出了个智力题,问他们将来都想干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小学老师就经常会问,我就被问过。
P1-3
非常幸运,得见邓荣栋的《挑灯看清朝》第一部,我等着这本书,足足一年。
邓荣栋与我是老朋友了,从他的第一本书开始,我便一直关注。邓荣栋虽然行文诙谐,然做事严谨,加上自幼接受国学训练,对中国文化多有体悟,故而,我对他期望很大。
我读过他的前两本书,虽然写得不错,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说的不足,是邓荣栋很因循,两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邓荣栋难道真的“江郎才尽”?
但这本书出来,让我改变了想法。
去年春天,邓荣栋跟我说,要写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写清史,而且要传播中国文化;不但要严谨,而且要好读。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清史浩繁,而中国文化更加繁杂。要讲清史,又要讲中国文化,还要写得好看,堪比小说,怎么可能?
一年来,邓荣栋沉寂了,没有与我联系,他好像从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
突然有一天,邓荣栋送给了我《挑灯看清朝》第一部顺治卷。我释然了,这本书难道真的出自于这位只有22岁的年轻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然而,细细一想,我也不感到诧异。
我知道,邓荣栋自幼对国学就很有兴趣,父亲引导他背诵国学经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诵《四书》,特别是对于《周易》全篇经传,他竟能熟练背诵,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对于中国文化,说他很是了解,应该不为过。
除了中国文化,邓荣栋对清史也情有独钟。《清史稿》、《清实录》是邓荣栋常翻阅的书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邓荣栋竟然也读得饶有兴味,我很佩服,读这些正统史书的同时,邓荣栋也时常阅读清朝笔记小说。
尽管如此,邓荣栋仍在书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一卷。
当然,有了知识的储备,还要有艺术的情怀,邓荣栋毕竟不是写的学术著作。让我欣慰的是,这本书非常好读,《挑灯看清朝》我是几个小时内就读完的作品,因为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一读便停不下来。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只能这样来评价邓荣栋的这本书:
邓荣栋要借这本书传达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贵无邪的品德,是仁者爱人的达观,是逍遥遨游的修养。此书是一个学者对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个作者对人情冷暖的哀悯。
邓荣栋借顺治当皇帝,表达了人性的贪婪与邪恶,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无欲则刚”;借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壮举与马士英的懦弱,表达了大丈夫的高贵与卑贱小人的无耻;借多尔衮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格评价的复杂性,史笔如铁,难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样客观公正,不偏不斜?借小南明王朝的灭亡,传达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会更苦。
最让我感动的,是邓荣栋借董鄂妃的遭遇与顺治出家,传达佛教文化的必要。邓荣栋时常对我说:人到伤心方为佛。邓荣栋在写这部分的时候,恰好承受失恋的打击,我当时真担心他挺不过来。所以,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解读顺治与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
邓荣栋描绘了佛家的解脱之道,这便是邓荣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最终从情感的阴影中走出来了。邓荣栋是一个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欢弹奏琵琶,吹奏笛箫,烹饪水平也很不错,所以,在整部书中,邓荣栋的思想始终是坚强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强。我最钦佩的,其实不是邓荣栋的学识与文章,而是邓荣栋的为人,交往一年有余,邓荣栋上进心强,礼貌周全,老实诚恳,极尽孝道,善于言谈,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个老师,我教过很多孩子,邓荣栋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我时常在想,是不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传统文化缔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挑灯看清朝》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文化寓于历史故事中,让人能够活学活用,得到启发。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建议众多家长,请把这本书作为教育孩子国学的不错选择。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是邓荣栋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是值得我认真阅读,并且收藏的一本书;也是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值得一读的书。
是为序!
纪连海
2009年10月5日于北京
我只能这样来评价邓荣栋的这本书:
邓荣栋要借这本书传达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贵无邪的品德,是仁者爱人的达观,是逍遥遨游的修养。此书是一个学者对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个作者对人情冷暖的哀悯。
——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
拜读了,文采飞扬,很有厚重感,是大才子,了不起。自愧不如。
——百家讲坛主讲人:喻大华
与邓荣栋相识时间虽不长,但与他私交甚好。
邓荣栋国学功底深厚,且才华横溢,喜欢与他交谈。这本书很好看,把清史与国学知识相结合,让我这个在国学之外徘徊许久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
——中央电视台《影视同期声》栏目责任编辑:马海燕
邓荣栋是我朋友,他的这本书,我能先睹为快,非常荣幸。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好读,像读小说一样。然而,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普通小说,更是一本通俗的国学著作,其中内容写得十分严谨,是每一个像我这样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通读国学典籍的人,应该首先选择的国学教科书。
——中央电视台导演:胡浩波
初看到这个题目时,觉得荣栋很聪明,挑灯写史,既无须如青天白日里一般昂扬庄泰,也无须如暗夜偷窥一般捉痒磨琢。灯下说事,懒散些、自由些,尽都可以,意蕴完全不同。
读下来发现,荣栋说的史,很有些禅意在里面。于是,史事的本身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家事,天下事,那么,天下事也不过就是家事吧。掩卷时不免感喟,宁愿去相信顺治出家的传言好了。
——知名国学歌手:风中采莲
余光中叹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见,文人虽弱,文化精神却强大,强大到能够洞穿几千年历史。邓荣栋却反其意而行之,他是沿着历史回溯,想一一理清我们民族精神的来时之路。邓荣栋不过才二十啷当岁的一个清秀青年,他志向的远大和所具备的功力令我惊叹,谁说80后人中无才俊?邓荣栋现在是,我相信将来更是!
——《长江文艺》下半月执行主编:洪琼
近期清史书籍多如过江之卿,但《挑灯看清朝》是目前我所见很好的一本,我买下了它的繁体版权,立即形成了台湾书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希望作者能尽快把它写完,很多读者等着看。
——台湾大地出版社社长 吴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