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韵诗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庆玺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散文集。作者用朴实清新的笔触真切地描写了家乡的美好事物,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深情地表现了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回忆了几近消失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语言亲切感人,淳朴真挚。

本书不仅是一本回忆录,一部集粹集;还是一本教科书,因为它告诉了后来人“家乡曾有过的智慧和创造、美好和欢乐”;是一部历史书,因为它记录了以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旧有的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本书用朴实清新的笔触真切地描写了家乡的美好景物,回忆了几近消失的过去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如对过去在唐山南部一带所用的手工织布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从搓布结、纺线、浆线、绕线到穿杼、做纬线、上机织布的整个流程一线贯穿,让人一目了然织布的过程。回想起我在工作队时,房东大妈每天夜里织布,穿梭声不绝于耳,有时我开会回来已是夜半时分,大妈还在忙活。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我与大妈没有断了往来,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去看望大妈,她还给了我两个非常漂亮的褥膜和门帘。现在手工制品贵重了,那里也早已没有人织布了。看到此处,更让我忆起往目的岁月和过去的生活。再如书中所写的捕鱼的各种方法、儿时游戏的多种玩法也让我沉醉其中,这些没有一个不是我曾经干过和玩过的。看到此处,使我不禁有几分跃跃欲试之感。最有欣赏味道的是他对生活繁衍在唐海的各种鸟类的观感,写得情趣盎然,美不胜收。在这些篇章中,他将观鸟、赏景和品诗为一体,融照片、诗词和感受于一炉,让我们看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既看到了美景,欣赏到了好诗,也得到了知识,可谓寓教于乐,寓情千趣,愈加激发起我们对过去的怀恋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目录

作者自述

写在前面的话

上篇 乡土·乡风·乡俗

村名的由来

家乡的小河

垍疙瘩房

土炕

园子颂歌

瓜类蔬菜名称小考

坨地

“坞”的记忆

落潮湾传奇

草编

手工织布

土法榨油

扎箔捕鱼

网具捕鱼

淘鱼

儿时的游戏

特色美食

传统农具

牛车

油田即景

露天电影

听书看影

中篇 诗词名句与鸟

雎鸠

黄鹂

白鹭

天鹅

燕子

大雁

杜鹃

乌鸦

黄雀

鹤钨

喜鹊

伯劳

野鸭

戴胜

雉鸡

下篇 观鸟心得

最名实相符的鸟

最名不副实的鸟

最冤枉的鸟

最需要改变印象的鸟

最恩爱的夫妻鸟

最自作聪明的乌

最勇敢的鸟

最品行不端的鸟

最应该平反正名的鸟

最不可思议迁徙的鸟

观鸟启示录

周年小记

试读章节

土坑

土炕是北方农村人养精蓄锐的地方。家里再穷,哪怕房子破到不能遮风挡雨,衣服破得捉襟见肘,米缸里已无隔夜粮,但也要有一铺炕。因为无论大人孩子,无论高低贵贱,人的生存除了起码的吃喝拉撒以外,睡觉是少不了的,南方是床铺,而北方就是炕了。在地理学上,中国气候南北方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泛称为南方,以北就是北方了。一般情况下,冬天南方是没有取暖设施的。而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冰天雪地,必须要取暖。历史上,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取暖是没有现在的炉子、暖气等设施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炕烧热。其实秦岭、淮河是地理学上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但就睡觉用的是床还是炕来讲,南北方的分界线,比地理学上的气候分界线,要往北移很多,大体应以黄河为界。就我掌握的民俗知识来说,黄河以南睡觉是用床,黄河以北才是炕,不知道我这个印象对不对。其实,不管是床还是炕,人的一生,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不管处在什么生活状态下,富贵也好,贫穷也罢,每个人每天至少要有八个小时的时间是要用于睡眠的。

土炕是农村孩子的摇篮。就北方人说,从出生到能行走,每个农村孩子都是在炕上咕噜大的。我小时候炕上都有席子,是自家割来芦苇,选最好的部分,自编自用。再后来有了炕被或地板革等代替了炕席,柔软多了,也不用担心苇席会割破孩子的手了。孩童时的好多美好的记忆和快乐都与炕直接联系。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气候异常寒冷,再加上那时候不可能有秋衣秋裤这样的内衣护身防寒,生活又都是粗茶淡饭,能吃饱就不错了,更说不上什么营养了,热量不足,御寒的能力当然也就差很多。无论大人小孩上身一件棉袄,下身一件棉裤,应该就很不错了。而小孩子的棉衣一般至少得穿两年,所以衣服做得往往又肥又大,这样就给冷风侵入单薄的身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越发增添了严寒的力度。特别是下雪后,那时候雪下得很大,有时要没膝盖,那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打雪仗、堆雪人等,玩一会就会手脚冰凉,赶紧跑到屋子里,把冻得通红的小手和脚或插到炕上的被垛下面,或者放到坐在炕上做家务活的母亲的屁股下面,还没等全暖和下来,就又跑出去玩了。这一幕好像就在昨日,回忆起来倍感亲切。我想凡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都有这个经历。

土炕是农村男人休闲和议事的重要场所。中国社会,向来以农为本,男人是社会的主宰。中国农村最大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而立村,所以凡遇到大事,都有家族中有威望,或者辈分较高的人,来决定大政方针。特别是家族内的红白喜事,都要由族人讨论。按照习俗,这些大事,都是由男人们来商定的,女人顶多倒水、烧炕,或者旁听,一般是没有发言权的。能为这些大事一锤定音,是坐在最靠炕里边的那位老者,或者辈分最高的人。这时候的炕,俨然就是现在非常庄重的会场,而最中间的那个位子就相当于主席台了。土炕对男人们的另一功能,就是在农闲时节,那只能是冬天冰冻三尺、农活不能进行的时候,这也是忙碌一年的男人们短暂休整的时候,坐在炕上,享受暖融融的热炕取暖,探讨男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也是北方冬天的一大特色。

士炕是走出农村的游子们的身心慰藉。走出偏僻的农村,见更大世面,长更多见识,是长辈的殷殷期盼,也是年轻人不懈的追求。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参军远离家乡,既是全家人的荣幸,是本人的自豪,更是全村人关注的热点。在远离家乡的异地他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好友,回忆着曾经的高兴与快乐,对家乡的那份深情,是抹不去、忘不掉的。自己由于平时工作繁忙,难得有时间和父母同睡一铺炕,但从结婚那年起,每年春节放假了,一定要和年迈的父母,在同一铺炕上睡几个晚上。盖着母亲早已晾晒好的、老人家亲手做的棉被,闻着太阳晒出的那种香味,听着父亲的殷切叮嘱和母亲细细碎语,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份亲情永远不会忘怀。即便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春节必须陪老父亲住上几天,那样才觉得心里是充实的、踏实的。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之所以一夜走红,就在于他倒出了人们蕴藏在心底的那份真情。我想除了歌曲中的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外,有时间能陪父母一起住上几天,对父母更是一种慰藉。

土炕是乡邻们亲近的媒介。农村人喜欢串门,这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人形成鲜明的对照。村里的大事小情,邻里的远近亲疏都通过这种形式反映出来。主人对来串门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关系密切的程度。对来人一把拽到炕上,让到炕里,那一定关系很好。来的人就半个屁股坐在炕沿上,不是有过隔阂,就是关系一般。乡下人爱憎分明,不会装斯文的,这种不饰装扮的淳朴真情,是人生的最纯洁的感情。

土炕是乡下女人做针线的表演场。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社会分工,大多针线活是由女人完成的。古时候,大家闺秀学做针线活是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而且起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女红。在男耕女织时代,包括我们这里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不管大人小孩身上穿的、脚下踩的、头上戴的,都是由女人们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的。所以娶到家里的媳妇,针线活如何是能否过好日子的基础条件。一个村子里,谁家媳妇针线活好,那是被人称颂和夸奖的。而这些针线活都是女人们在炕上完成的。农村的妇女喜欢做针线活时在一起唠嗑,那正好展示每个人做女红的水平,这也是乡下人的一大特点。彼此没有保留,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技艺展示给别人的同时,也教会别人怎么把女红做得更好。

土炕是北方人疗养身体的温床。北方的冬天寒冷而干燥,农村人为生活所迫,难以有条件保护自己的身体,加之体力劳动强度很大,到了一定年纪,身体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伤病,尤其是老寒腿病,在我们这里最常见。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热炕则是缓解疼痛的一剂良药。就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条件也大为改观,谁腰疼了,腿疼了,肚子不舒服了,往热炕上一趴,不一会症状就减轻了,那效果,比医院的理疗床还神奇。谁家的孩子伤风感冒了,发烧了,老奶奶把孩子放进炕上的热被窝里,搂着睡上一觉,出一身大汗,病就好利索了,那效果不亚于服用了康泰克呢。

土炕是与北方农村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从母亲受孕到十月怀胎,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从健壮中年到老态龙钟,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一步,都没有离开这铺土炕。对北方农村人来讲,生老病死,在土炕上完成了生命的全过程,因此说这铺土炕连接着祖先与后代,联系着先民文化与当代文明,衔接着快乐与苦恼,见证着幸福和悲伤。

P31-35

序言

乡韵悠悠情意绵绵

杨立元

读着《乡韵诗情》,我仿佛在聆听着一首童年的歌谣,是那样的久远,又是那样的亲切;仿佛在翻看着一本小时候的画册,是那样的陈旧,又是那样的迷人;仿佛在品尝着一杯陈年老酒,是那样的醇厚,又是那样的令人陶醉。一种久违的情绪逐渐地弥散在心头,令我久久地回味和沉醉。

我与庆玺是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多年来感情甚笃,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由于我们喜爱文学的缘故,在上大学时共同组建了碣石文学社。在这个文学社中有内蒙古自治区委纪检书记张力、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由于我俩创作成绩更突出一点,被当地的文联作为培养对象重点扶持,参加他们的创作会议和给他们的刊物提供稿件。有一次,我俩的小说被同时收集在他们编辑的文学作品集中。毕业后,我留在高校教书,而庆玺回到家乡从事行政工作。他终日繁忙,为家乡的建设不遗余力,看来创作的那份念想只能搁置在一旁了,可没有想到的是他竟在工作之余写出了《乡韵诗情》。这虽不是什么长篇力作,可却表达了他“对家乡的那份挥之不去的幽幽深情”。

他在作品中所写的景物、用物等我都非常的熟悉,几乎都看过、用过。这是因为,我年长庆玺几岁,在农村生活的时间比他长。我的家乡丰南县(现已成为丰南区)与庆玺的家乡唐海县毗邻,被称为苇乡,环境相差无几。在1975年时,我曾在与唐海县(那时叫柏各庄农场)的曾家湾相连的丰南大佟庄的一个村庄里当工作队队长,那里的环境景致与唐海几乎完全一样。我曾在归唐海县所管辖的草泊里住过几个星期,也曾数次去过唐海。我对唐海的丰裕的生活、丰富的物产、丰美的景色十分的羡慕。那时我想,如果能够过上那里人们的日子,那该多好哇!

在这本书里,庆玺用朴实清新的笔触真切地描写了家乡的美好景物,回忆了几近消失的过去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如对过去在唐山南部一带所用的手工织布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从搓布结、纺线、浆线、绕线到穿杼、做纬线、上机织布的整个流程一线贯穿,让人一目了然织布的过程。回想起我在工作队时,房东大妈每天夜里织布,穿梭声不绝于耳,有时我开会回来已是夜半时分,大妈还在忙活。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我与大妈没有断了往来,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去看望大妈,她还给了我两个非常漂亮的褥膜和门帘。现在手工制品贵重了,那里也早已没有人织布了。看到此处,更让我忆起往目的岁月和过去的生活。再如书中所写的捕鱼的各种方法、儿时游戏的多种玩法也让我沉醉其中,这些没有一个不是我曾经干过和玩过的。看到此处,使我不禁有几分跃跃欲试之感。最有欣赏味道的是他对生活繁衍在唐海的各种鸟类的观感,写得情趣盎然,美不胜收。在这些篇章中,他将观鸟、赏景和品诗为一体,融照片、诗词和感受于一炉,让我们看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既看到了美景,欣赏到了好诗,也得到了知识,可谓寓教于乐,寓情千趣,愈加激发起我们对过去的怀恋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在这本书里,庆玺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深情地表现了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庆玺有很深的恋乡情结和家园意识。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充满感情,年龄愈大,这种感情愈深。”其实这种意识早已经渗透到他的骨髓和精神里,以及他的生活习惯中。我记得早在上学时他就爱吃大米而不爱吃面食,这是因为家乡盛产大米的缘故使他养成了这种习惯。在他的眼里,家乡的垍疙瘩房比高楼大厦美丽,家乡的土炕比席梦思床舒服,家乡的牛车比轿车受看,家乡的草编比洋货漂亮。多少年来他乡音不改,乡情未泯,乡风不变,迄今仍保持着家乡人的淳朴、勤勉、廉洁的品质,勤政为公、廉政为民,在家乡有很好的口碑,很好的人缘,这应该是他比给家乡写一本书更难得的一种精神。唯有这样人才能有这样的作品,可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和谐,才是这本书所体现的美学境界。

《乡韵诗情》不仅是一本回忆录,一部集粹集;还是一本教科书,因为它告诉了后来人“家乡曾有过的智慧和创造、美好和欢乐”;是一部历史书,因为它记录了以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旧有的风土人情,如今这些“大多已经消亡”,所以它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旧有东西的失去,此书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我们感谢庆玺写出了这样情、文、图并茂的一本好书,让我们留住记忆、留住传统、留住美好。

后记

周年小记

时光荏苒,转眼就是一年。从2007年5月21日拍摄到第一张鸟的照片(一只站在树枝上的夜鹭),到现在正好一周年了。共拍摄到各种鸟233种,欣喜之余,做一小结,权做是对这一年经历的梳理。想起来这一年,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飞跃。

形式上的第一个飞跃:是由观鸟进而拍摄鸟,由自己或几个人看,通过因特网,上传到“中国鸟类图库”、“江苏野鸟会”以及我们自己的网站“唐海湿地风情录”等网站上,供大家欣赏。

第二个飞跃是拍摄技术层面上的飞跃。由于我们几个人过去都没有接触过照相器材,甭说拍摄技巧,就是最基础的拍摄常识都一无所知。所以初期拍摄的照片现在我们自己打开看,都觉得汗颜。在内行人眼里会是一个什么评价,我们自然心知肚明了。所谓学习使人进步,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不断摸索,稍有长进。但拍摄技术真正有了质的提高,是得意于鸟友鲁泰的指点。从相机的使用到用光、对焦、曝光时间等,大有恍然大悟之感,以后拍摄出的照片,不断进步。可以不无骄傲地说,现在拍摄的每一张照片,清晰度自不待言,而且其用光、拍摄角度等,运用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了。

第三个飞跃是照片处理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要保证不失真,又要把一些诸如噪点清理掉,现在好多朋友已经到了运用自如的阶段。形式上的这三个阶段,说明很多问题,诸如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工夫不负有心人等,这都算是观鸟、拍鸟的心得了。

内容上的三个飞跃更值得总结。第一个飞跃我姑且叫它“消遣”,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消遣”一词一般用做贬义词,意为无聊之人打发无意义的时间,更甚者上升到消磨人生。我们初期无论是观鸟还是拍摄鸟,都有消遣之意,但实事求是地说绝非无聊。通过一种形式排解工作重压之郁闷、疏解繁忙公务之心累、享受生活之丰富多彩,每个人采取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目的都是同样的,只要不是低级趣味,不能说哪种消遣形式一定高尚、哪种就一定低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果千人一面,爱好相同,那这世界就太单色调、太枯燥无味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这世界才有了生气勃勃的景象。在我们几个人看来,业余时间,打麻将伤神、喝酒伤身、胡吹海聊又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到大自然中去,与空气为伴,以鸟儿为友,岂不乐哉?这就是我们几个志同道合朋友一起观鸟、拍摄鸟的初衷,这算是初级阶段。

由消遣而成为爱好应该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观鸟和拍摄鸟的过程中,对这些大自然中的精灵,由好奇而欣赏,由欣赏而钟情,由钟情而深入研究,已经不仅仅是闲暇时间的一种把玩,而是进入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此中甘甜恐怕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明白。

第三次飞跃,我想把它称做升华,甚至夸张点说,有一种心灵的洗礼和净化。随着对鸟观察、研究的深入,感悟到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有了鸟这种生灵,才使世界变得如此让人舒心,如此让人惬意。试想一下,如果没了鸟的呜叫声、没了那么多色彩艳丽的鸟的装点,那这个世界一定没有了色彩、没有了活力、更没有了生机。

梳理思绪,感慨良多,可喜可贺值得归纳,可圈可点也有很多。一是家乡之美自豪之情难以言表。以我县域面积区区724平方公里,一年内竟能拍摄到233种之多,手头资料有限,算是妄言吧,我想在这么狭窄的面积里能有如此众多的鸟,具备这种生境条件的地区,全世界也不一定有几个,我这里不是说鸟的数量,而是就鸟的种类而言。并且以我们现有的鸟类知识分析,应该还有很多种目前还没有拍摄到。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区域,鸟的种类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拍摄的数量。

二是把业余爱好真正升华成一种情趣。我们几个朋友均身肩重任,公务繁忙,经常笑谈工作强度之大可以概括为“5加2”、“白加黑”,意为每周五天工作曰外,两天的公休日也用于了工作之中,有时还要夜间加班加点,我们能用于拍摄的时间,用抓时间挤时间来形容绝对不为过。也就是把喝酒的时间,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拍摄上,乐此不疲,神清气爽,工作劲头也就更足。

三是宣传保护鸟类收获颇丰。解放初期,我们这里是一片盐碱荒滩,史书记载:“如场之涤,斥卤不毛”,人烟稀少。“一五”时期国家重点项目,1956年建立国营柏格庄农场,几代农垦人努力,建设成北方江南的鱼米之乡,生境之好俗有“棒打鸭雁瓢舀鱼”的说法,由于多,所以有打鸟、捡鸟蛋的习惯。而近些年来,一些食物饕餮者,以吃野味为享受,非法猎杀、食用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的饭店以吃野鸟为招牌菜。但在我们的大力倡导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爱鸟为荣、吃鸟为耻的良好风气,更有各级领导在不同场合宣传爱护鸟类的文明风尚,回想这些,喜不自禁,快哉,乐哉!

2008年7月20日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