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蒙古留给后人的荣耀是武力征服,那么宋朝留下的则是文明征服。宋朝的文明,其发展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其忠臣良将不得不以热血和生命演绎了一曲又一曲的时代悲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一起走进这个特定的时期,领略阿赵匡胤、范仲淹、英宗皇后、欧阳修、包拯等历史英雄的别样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宋兴衰(最新双色畅销版)/图说二十五史风云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坚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说蒙古留给后人的荣耀是武力征服,那么宋朝留下的则是文明征服。宋朝的文明,其发展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其忠臣良将不得不以热血和生命演绎了一曲又一曲的时代悲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一起走进这个特定的时期,领略阿赵匡胤、范仲淹、英宗皇后、欧阳修、包拯等历史英雄的别样风采。 内容推荐 两宋是指北宋与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天下无敌的蒙古帝在灭宋过程中足足耗费了五十年的时间,他们集大半个世界的力量大举进攻世界上最文明、最繁荣的国家——宋朝。宋朝是士大夫气节最盛的时代,当真是“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目录 王图霸业篇 赵匡胤 黄袍加身登帝位 乱世英雄,驰骋沙场 陈桥兵变,中央集权 兵锋所指,南北遂统 赵匡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培植势力,得继大统 结束割据,败于伐辽 重视文治,确保皇位 宋徽宗 享尽荣华,受尽凌辱 只知淫乐,满朝奸佞 轻启战端,引火烧身 生不如死,晚景凄凉 赵构 苟且偷生偏安一隅 阴差阳错,侥幸登基 只知逃避,不知抗敌 陷害忠良,甘当儿皇 将帅风云篇 杨业 威震辽国的杨无敌 骁勇善战,战无不胜 雁门大捷,威名远扬 拒绝劝降,以身殉职 范仲淹 令后人高山仰止,景影行止 犯颜直谏,屡遭贬谪 威震西陲,西夏议和 忧国忧民,庆历新政 狄青 终其一生奋勇杀敌 守卫西疆,勇猛善战 南定蛮乱,将士同心 身居显位,忠君爱国 宗泽 临死不忘收复河山 政绩斐然,名播朝廷 勇赴国难,率兵勤王 保卫开封,招纳忠勇 李纲 一代抗金救国名相 挺身而出,誓保京师 忠心耿耿,不计得失 力主抗金,几度沉浮 岳飞 用兵如神的抗金英雄 身先士卒,精忠报国 收复失地,战无不胜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忠君爱国,几度罢官 散财募兵,无力回天 忠贞不渝,宁死不屈 政坛纵横篇 赵普 历两朝恩宠不衰 刀笔小吏,策划兵变 谋略高参,长治久安 政坛不倒,智胜一筹 寇准 刚正不阿的宋代明相 揭发权臣,大快人心 澶州城下,促驾亲征 是非漩涡,难以自拔 包拯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赡养双亲,四十出仕 高官显位,两袖清风 体恤百姓,忠言上谏 王安石 争论不休的变法宰相 推行新法,百废待兴 创作严谨,佳句迭出 独挑大梁,众谤集身 蔡京 搜刮民脂民膏的祸国奸相 宦海沉浮,逢迎有术 祸国殃民,极尽能事 四度任相,享尽富贵 童贯 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 日益骄恣,目中无人 征平方腊,血流成河 引火烧身,金国南下 秦桧 千夫所指的奸相 奸臣当道,卖国求荣 陷害忠良,加官晋爵 充当国贼,万世唾骂 贾似道 把南宋拖向了灭亡 谎报战功,误国误民 独揽朝政,天怨人怒 听天由命,身不由己 巾帼传奇篇 英宗皇后 女中尧舜错在因循守旧 扼杀新法,引起党争 严守规矩,从不逾制 贪恋权力,临终不放 李师师 京城名妓迷倒徽宗皇帝 才艺无双,贵客临门 郎情妾意,千古风流 金兵南侵,流落民间 李清照 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 吟诗填词,出手不凡 夫妻恩爱,感情笃厚 晚景凄凉,孤苦无依 名流风采篇 欧阳修 宋代文坛领袖 荻沙学书,一夜千里 呼吁改革,遭贬出京 六一居士,诗文革新 司马光 史学巨擘修撰《资洽通鉴》 为官正直,主张仁政 旧党领袖,编撰巨著 走马上任,尽废新法 苏轼 才华横溢的宋代大文豪 直言进谏,屡遭贬谪 豪放一派,大放光彩 流放之苦,豁达坦荡 陆游 一生爱国的大诗人 生于忧患,弃笔从戎 陆游别娶,唐琬再嫁 临终示儿,老泪纵横 辛弃疾 写尽天下赋.杀尽天下贼 虎胆英雄,震惊天下 上疏抗金,报国无门 词中之龙,壮志难酬 朱熹 诲人不倦的理学大师 凌云壮志,后生可畏 浙东赈灾,体恤民情 兴办书院,传播理学 试读章节 乱世英雄,驰骋沙场 赵匡胤(927年—76年)的父亲姓赵,名弘殷,河北涿县人士。赵匡胤出生时,赵弘殷在后唐禁军中担任指挥使。 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十几年里,朝代三次更替,天子换了五位,但赵弘殷的官职原封未动。这期间,赵家添了两男两女,生活水平急转直下。 19岁那一年,赵匡胤与贺家小姐结婚成家。乱世之象,必生不甘之心,也必有不甘之人。21岁那年,赵匡胤告别父母、妻子浪迹天涯,他决心跨上一匹战马,建功立业。 离家后,赵匡胤过着流浪的生活,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到达过陕西、甘肃、湖北。他先是去投奔父亲以前的战友,遭到不少人的白眼和冷遇,根本没人肯认他。人情薄似纸,世态多炎凉。渴饮山泉,困卧树下,真是说不尽的辛酸。 当时,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后汉王朝。后汉王朝有个著名人物叫郭威,留守邺都,以宰相兼节度河北诸州一切军政事务 由于功高震主,郭威引起了汉隐帝的猜忌。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正巧赶上郭威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有着一身武艺的赵匡胤顺利地成为郭威麾下的一名士兵。这一年,赵匡胤23岁。 10月,汉隐帝下诏杀郭威,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妻小全部杀死。郭威被迫起兵造反,公元951年,郭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王朝。 赵匡胤作为士兵,在征战中立下许多战功,被提拔为东西班行首,做了禁军的一名小军官。两年后,郭威又提拔赵匡胤为滑州副指挥使。 郭威称帝后,封养子柴荣为太子,兼任开封府尹。柴荣对赵匡胤抱有好感,要求周太祖把赵匡胤调到自己手下。于是,27岁的赵匡胤升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的心腹。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二月,坐了三年皇帝宝座的郭威突然身患重病弃世,把治国的重担交给柴荣。954年元旦,34岁的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即位,即周世宗。赵匡胤被调到禁军任职,成为皇帝近卫军中级军官,与父亲赵弘殷平起平坐了。 954年2月,北汉刘崇出兵4万,联同辽国,对后周发动进攻。周世宗率禁军亲征,两军在高平遭遇。后周阵线被冲垮,情形危急。赵匡胤大声疾呼:“君危臣死,臣愿拼死效忠!” 赵匡胤一马当先,直冲敌阵,后面两名禁军骑兵也都奋不顾身,拼死力战。北汉先锋将张元徽被周军乱刀砍死,北汉军士气大落,全军溃散。辽军望而生畏,引兵撤退。 高平之战,关系到后周生死存亡,对于提高周世宗的威望至关重要。赵匡胤表现突出,得到周世宗的赏识。 周世宗破格提拔他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经过高平之战,周世宗痛感必须对禁军进行整顿,严明军纪。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赵匡胤。 在赵匡胤的主持下,禁军的战斗力提高了很多。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借机提拔了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以便控制整个禁军。同时,他与军队的其他将领来往密切,与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这为他日后称帝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周世宗有着强烈的开拓意识和改革精神,959年,周世宗派兵攻打后蜀。因后蜀军的顽强抵抗,加上地形复杂,战事拖了很久,变成了消耗战。此时,朝中群臣纷纷主张收兵回朝。周世宗不甘心撤回,特命赵匡胤去前线视察。 赵匡胤建议周世宗调整兵力部署,重新组织对后蜀的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举占领后蜀四个州的大片领土。 周世宗收服后蜀,安定了西南边境后,没有乘胜进入巴蜀,而是决定先取南唐。 显德二年十二月,周军在寿州城下击败南唐军。寿州城位于淮河岸边,关系到南唐的生死存亡。经过几次大战,周军已对寿州城形成包围之势,南唐则从北面和西面形成对周军的反包围。加上南唐名将刘仁瞻固守寿州城,一时间战局陷入胶着状态。 第二年1月26日,柴荣命派赵匡胤出战。赵匡胤派100多名骑兵进攻唐军兵营,再佯装怯战而逃跑,在涡口设下伏兵。唐军上当后,进入伏击圈。唐军大败,兵马都监何锡被斩,损失战船50多艘。涡口一役,撕开了唐军的包围圈。 周世宗又把消灭东面滁州守敌的任务交给赵匡胤。驻守在滁州西南清流关的十万唐军由皇甫晖、姚凤统领,以天险为防线。赵匡胤不敢强攻,苦心筹划智取之计。附近有位教书先生,姓赵名普,多智善谋。赵匡胤前去求教,赵普欣喜异常。赵普献出一条妙计:清流山后面有条密路,‘崎岖难行,可以出奇兵破敌。敌军败后必然逃入滁州,再趁涧水大涨,顺水而下,切断敌军后路,就能大获全胜。赵匡胤依计而行,结果,唐军大败。 滁州大捷解除了唐军对周军的威胁,切断了南唐都城金陵与寿州的联系,使寿州变成了孤城。 从956到958年,周世宗连续对南唐发动了三次战争,逼南唐把江北15州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升任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史。 赵匡胤上表推荐赵普为节度推官,协助自己处理政务。赵普从此成为赵匡胤的主要谋士,为赵匡胤献计定策。P4-6 序言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一词最早仅用“史”字代表。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字相似,指的是事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指“史”为记事者,即“史官”,由此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换言之,即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有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之句。这里的“历”指经历、历法,即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历”与“史”连用,相当于在事件当中加入了时间的概念。这样一来,“历史”一词就具有了今天的含义。 在中国,公认的“正史”是二十四史,但二十四史只写到了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更愿意将《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或者将二者都列入正史,则为二十六史。《二十五史风云人物》采用的是将《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的说法。 二十五史是我国历代官修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下止清朝宣统四年(公元1912年),用本纪、列传等统一体裁进行编写。二十五史中,除第一部《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二十五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包括: 《史记》(汉·司马迁)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晋书》(唐·房玄龄等)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陈书》(唐·姚思廉) 《北齐书》(唐·李百药) 《隋书》(唐·魏征等) 《北史》(唐·李延寿)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辽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清史稿》(近代·赵尔巽等) 《汉书》(汉·班固) 《三国志》(晋·陈寿) 《宋书》(南朝梁·沈约) 《梁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宋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本指二十四史,引申开来就是可信的历史, 《二十五史风云人物》正是“可信的历史”的“身体力行”者。它不带主观色彩,只是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客观地评价历史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十五史风云人物》共分八册: 1.大国诸侯——国人智慧在先秦已达巅峰 2.汉室江山——孕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王朝 3.三分归晋——群英荟萃下的名士风流 4.大唐传奇——举世无双的划时代帝国 5.两宋兴衰——忠臣良将舍生忘死保江山 6.铁骑突进——天下无敌的中国游牧骑兵 7.朱家天下——唯明朝人最具血性与气节 8.满清王朝——八旗子弟铁与血的挽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