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仕武所著的《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制度设计研究》围绕“学术本位”和“政治本位”探讨中国大学教师学术权力的制度设计与历史影响,选取典型特征的历史阶段加以研究,突出历史演变的脉络,借鉴知识社会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背景下大学教师学术权力的变迁根源与相关影响。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知识社会学理论
三、知识一权力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五、关于历史分段的说明
第二章 学术与政治的张力: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制度设计之基
引论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的张力
一、学术的内涵
二、政治的内涵
三、学术与政治的张力
第二节 大学教师的学术权利与学术权力
一、 权利与权力
二、学术权利与学术权力
三、学术权利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 “学术本位”及其制度设计
一、“学术本位”的内涵及其形成根源
二、“学术本位”的制度设计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政治本位”及其制度设计
一、“政治本位”的内涵及其形成根源
二、“政治本位”的制度设计及其历史影响
第五节 “居间徘徊”的制度设计与历史影响
第三章 专制统治与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匮乏:清朝末年
引论
第一节 臣民的权利设计与“政治本位”趋向
一、臣民的权利设计及其“政治本位”趋向
二、大学堂教习学术权利趋向“政治本位”的依据
第二节 大学堂教习学术权利趋向“政治本位”的根源与影响
一、大学堂教习学术权利“政治本位”趋向的根源
二、大学堂教习学术权利“政治本位”趋向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政治动荡与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扩张:19121924
引论
第一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扩张与“学术本位”趋向
一、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逐步扩展_
二、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制度设计趋向“学术本位”的依据
第二节 “学术本位”的根源与影响
一、大学教师学术权利趋向“学术本位”的根源”
二、“学术本位”趋向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政治让步与学术权利的守护: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引论
第一节 制度设计内外有别与权利态势“居间徘徊”
一、内外有别的学术权利设计
二、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居间徘徊”的依据
第二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居间徘徊”的根源与影响
一、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居间徘徊”的根源
二、大学教师学术权利“居间徘徊”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抗战救国与学术权利的收缩:延安时期
引论
第一节 服务抗战的赋权与“政治本位”趋向
一、为服务抗战而赋予学术权利
二、大学教师学术权利“政治本位”趋向的依据
第二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政治本位”趋向的根源与影响
一、“政治本位”趋向的根源
二、“政治本位”趋向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人民主权与学术反思:1949—1956
引论
第一节 人民主权与“政治本位”趋向
一、人民主权下的教师“思想洗澡”
二、“政治本位”趋向的依据
第二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政治本位”趋向的根源与影响
一、“政治本位”趋向的根源
二、“政治本位”趋向的影响
小结
第八章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演变于传统与现实之问
第一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深嵌于历史传统中
一、臣服思想阴霾未尽:清朝末年
二、中西合璧的民主思潮激荡:民国前期
三、民国前期理想的激励: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早年教育实践的启示:延安时期
五、中苏办学经验的移植: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二节 大学教师学术权利产生于鲜活的现实
一、专制规约学术:清朝末年
二、民主精神催生学术:民国前期
三、权力制衡促进学术: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四、抗战波及学术:延安时期
五、严峻形势冲击学术: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三节 “学术本位”与“政治本位”趋向的终结
一、大学教师学术权利两种本位的终结
二、理想模型的展望:“居间徘徊”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