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是一部钱锺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
陈滨峰的这本《悦读管锥编》是第一本全面解读钱锺书《管锥编》的系列文章,对晦涩深奥的《管锥编》进行了深刻而轻松的梳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悦读管锥编(管锥编里的世态人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滨峰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管锥编》是钱锺书先生生前的一部笔记体的巨著,是一部钱锺书先生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学术著作。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 陈滨峰的这本《悦读管锥编》是第一本全面解读钱锺书《管锥编》的系列文章,对晦涩深奥的《管锥编》进行了深刻而轻松的梳理。 内容推荐 文学是人学,一部《管锥编》虽是谈艺之录,无意中却成为一部人学巨著。 曾有友人说钱锺书不通人情世故,除了书本外不宜做其他工作。钱锺书并不承认,他认为自己最通晓人情和世故,说自己从书本中早已省识了人生和社会的形形色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年少轻狂时,对此语不屑一顾,满眼风花雪月,何尝在意什么人情世故。其实,不知人心,无与谈文心。且看《管锥编》直指心源。陈滨峰的这本《悦读管锥编》是第一本全面解读钱锺书《管锥编》的系列文章,对晦涩深奥的《管锥编》进行了深刻而轻松的梳理,《悦读管锥编》是一部阅读历史、了解文化源头的心得,以超越学者和前人的水准,写出当代的认识。 目录 世事洞明皆学问 绪论 做人?还是做仙? 神道人事皆势利 势利鬼神 司马迁的大困惑 李康说运命 人生与掷骰子 预望与欲望 “贪”是一个门 柳毅变脸 一饭之恩与一饭之仇 木瓜与琼琚 三对朋友的故事 目中无人 当官的不写诗 当官的还是忍不住要文名 劝皇上少读书 政治家兼诗人 最怕皇帝叫写诗 沈郎为何“腰瘦” 两个皇帝之比较 两个宰相之比较 颜真卿深谋远虑 牛皮是这样吹的 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 文坛上那些事儿 关于剽窃 老婆的话要听 见不得人的人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很危险 坐着的指挥站着和走的 人马关系 单位现象基本齐备 敌人的作用 太公差矣 神秘的微笑 哭的学问 那么多人笑着不说话! 项羽不爱提拔人 性格矛盾?双重标准? 嵇康的矛盾 穷人举止失措 牙齿、铡刀和剪刀 忠孝不可两全 情鼻 脱 征夫与守妇 你为什么不说话 一种怪异的男女不平等 说妒 动物的聪明是人逼出来的 人不厚道 说肉 既然这样,那我就吃了,啊 神圣的人体 世界上最坏的 世界上最险的 咬文嚼字 绪论 黑格尔瞧不起汉语 “反”是什么? 穿衣服与写文章 冤家作对 “吹嘘”里的学问 “甚”与猪八戒 论权 有脸没脸 自君之出矣 肉人 暧昧的状态、暧昧的语言 外交语言 此道术非彼道术 绪论 此道术非彼道术 虽然都是胡扯淡一样说话两样情 首鼠两端的典型教案 颠倒都有理 方士忽悠皇帝 人心险恶 孔明罗嗦 话多的是小人(物) 关于“多行不义必自毙” 话是不错,看谁说的 嘴巴是干什么用的? 口戕口 论喻 绪论 二柄与多边 老钱说象 法自然,怎么法 滑稽 机器人与“顺理成章” 忧愁的拟人化 破釜沉舟过河拆桥 让人恶心,故意的 “声香”的来历 雪花没品德 云如梦与梦如云 老态 从搔痒说起 “山痒”与“地痛” 痒 “不可同年而语” 刘安成仙留破绽 马瘦了,扫帚还好好的 老钱为大诗人看病 可怜的曹植可笑的上帝 《焦氏易林》,人事大全 简直说不出口的…… 源流 绪论 我想你正在想我 在水一方 登高望远“宋玉悲” 第一次伤春 伤春有理,悲秋呢? 最难消遣是黄昏 你听,那车的声音 穷说 发乱钗脱 中国最早的唐璜 半夜鸡叫 “坏鸡” “好狗” 且乐今日 好多计较与安排 变态的文人 “因鸟致辞”蔚为大国 捕风 二十五诗品 李斯开创一种格式 “各自”二字惊心 花样年华 杂篇 绪论 什么是和谐 政令不出中南海 一个秘密 诗书的作用与“文化交流” 学术与洪水猛兽 皇帝推动的“文风改革” 遭报应的文人 书色 焚书事业要商量 一切都分雄与雌 面试 “医运” 夫妻打架最早的描写 中国最早的休书 枯荣长老与阴阳脸 豪猪的苦恼 论人中 孙悟空有前科 赵高,天下第一忍者! 阿Q确实有传统 空间的相对论 时间的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 声与音 孔颖达片言占席地 美好得使人落泪 说钱 绪论 《管锥编》是一条河 老钱千了些什么 老钱并不要你受苦 《管锥编》就是讲故事 老钱是个好导游 《管锥编》是佛跳墙 有人说老钱没学问 老钱的耐心 老钱的无情 老钱为何用文言文 老钱透露自己的大秘密! 成双作对,所在皆是 这真是一部大书!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官的还是忍不住要文名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堪称千古励志名篇,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读,但此《书》还是有一个缺憾,让老钱读出来了,老钱颇为司马迁惋惜—— 司马迁为表心志,列举古来发愤著书之例:“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老钱说:“马迁连类俪事,遽以己匠心独运之一家言,比于吕假手集思之百衲本.此尤‘背违’之大者,亦不善自为地矣。……《法言》以不韦盗国,称为“穿窬之雄”,不韦买又盗著作名也。马迁援以张目,未之思也。”——老马呀,你比什么不好?怎么拿个吕不韦来和自己相提并论!吕不韦这人名声很差,是个大投机分子,生活作风也很混乱,这个“穿窬之雄”,不但盗国,也盗名,《吕氏春秋》虽然号称“一字千金”,但那是他雇佣的枪手们搞出来的,又不是他自己写的。老马您的《史记》才真是匠心独运之一家言,不论从人的品格,还是书的价值,吕不韦都不能与您相提并论!有欠考虑呀! 言归正传,纠正司马迁这个小瑕疵并不是老钱此节重点。 老钱将展示给我们看的是“贵人”们对“文名”的心态。 南朝梁元帝是个独眼龙,心理估计相当变态,把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个杀过去,极其残暴。他还有一件大罪过,在国都金陵城被西魏攻破之后,他亲自烧毁了珍藏的十四万卷书籍,是秦始皇焚书之后的又一浩劫。但这样一个人,却是真有文化的,史书记载他从小聪颖过人,好读书,善诗文,著述甚富,有二十种,四百多卷。这样的成就,放在今天,封他个“文坛泰斗”、“国学大师”谁敢说不?梁元帝因为自己确有文才,而又身居九五.就特别怕别人认为他只是依仗皇威,非是真才学。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上:“予之术业,岂宾客之能窥?斯盖以筵撞钟,以蠡测海也!余尝切齿淮南、不韦之书,谓为宾客所制;每至著述之间,不令宾客窥之也。” 梁元帝这段文字是为吕不韦、刘安打抱不平的,竟至于咬牙切齿!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刘安的《淮南子》一般都认为是宾客完成的,吕、刘贪他人之功为己有。 老钱说梁元帝“以己度他,谓富贵人亦能撰述,吕、刘非假手而横被诬妄”。 梁元帝显然不同意“诗穷而后工”的理论,他认为自己就是证明。在上一段文字里,他虽然没有提到别人怀疑他的事情,但从他的“切齿”中可以推断,他心里是有这个疙瘩的,而且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还采取了预防措施,就是写作的时候,绝对不能让宾客们在旁,一来,免得别人说他靠别人帮助,二来,免得被别人偷看了去。 清代学者洪吉亮也为吕、刘不平,他的《读史》诗谓:“著书空费万黄金,剽窃根源尚可寻;《吕览》、《淮南》尽如此,两家宾客太欺心!”这是说吕、刘白费了那么多钱,而宾客不过剽窃抄袭而已,直是骗子。过后还要跟主人抢产权,那就更不是人了。洪吉亮又说“足见宾客之不足恃,古今一辙。” 洪先生提出了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宾客得了钱,雇主得了名,两厢情愿,皆大欢喜。宾客就不该再夺产权,就像代孕妈妈一样,生下来就得走开,不再见面。而要拿钱,就得拿出好货色,用剽窃抄袭来糊弄怎么行呢?既是糊弄的,又要出名,那雇主不亏死了? 老钱认为,洪氏之言,当隐为毕沅而发。毕沅是清乾隆朝状元,从政之暇,著作等身。毕自己有才,也很爱才,有名的礼贤下士,门下也养了很多才子。估计也有些宾客不太厚道,所以毕沅才有此一说。 枪手这个职业古已有之,今天更多了,代写论文的广告网络上多的是。花钱买文章这是一种类型,还有的,像导师在研究生的论文上署名,或领导用部下的论文评职称,还是经常闹出丑闻来。当然,学生或部下这样做虽多数未必甘心,但或也有所交换,比如清康熙朝“光芒万丈”的大学者徐乾学,就主动把自己的著作让权臣明珠的儿子去署名,这是巴结,也是一种贿赂。 毕沅提到的“职业道德”算个题外话。 地位既高,又技痒难忍,便要避嫌疑,先把话说在前头。唐德宗就是这样的—— 《邺侯家传》记唐德宗欲与李泌合注《论语》,谓泌云:“向前帝王好用臣下著述为御制,朕意不如此。……今欲同商量撰述,朕义长则注称‘御制’,卿义长则称‘臣制”’: 唐德宗与臣下商量,合作写一本书,但各自的贡献各自标明。同时他也无意中泄露了一个“国家机密”——很多皇帝事实上是剽窃者!清乾隆皇帝写诗四万多首,不少也是臣下捉刀。据说当时的大诗人沈德潜就是其中之一,但他退休后虚荣心狂胀,把不住自己嘴巴,去向人说皇帝那些东西其实是他写的。皇帝还能饶了他?结果自然大祸上门了。 事前早做预防,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否则生出事来,很难分辨。 老钱从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读到这么一件事: 宋真宗一夜召见杨亿,出文稿数箧示之云:“卿识朕书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亿惶恐,知必为人所谮。 杨亿是宋代有名的诗人之一,他半夜被皇帝召去谈话,谈的竟是这样的话,可以想象他被吓得不轻。皇帝干嘛单独跟他说这事?莫非有人跟皇帝说,是他杨亿在背后诽谤皇帝偷别人文章?要命啊! 老钱说:梁元切齿,唐宗明心,宋真示迹,有以也夫!梁元帝自负“术业”超伦,正如《隋书·五行志》上记“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日:‘……设令朕与士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夫贵人“言金”,贱士“文粪”,王充之所深慨,况益以天子之尊而稍有“才学”、“术业”乎?——皇帝干什么不行!一句顶一万句!都像隋炀帝那样自信,天下领导们也不必在意嫌疑了。 一个人对自己水平的评价总是随着地位的提升而提升,能当领导,似乎就没有什么不懂的,没有什么不能指导的,当到了皇帝,自然样样都天下第一了。不过,领导们的这种心态是很危险的,荀子就担心领导太高明。 《荀子·尧问》记“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有忧色”。魏武侯喜欢手下都不如自己,这是武大郎开店,店员都要比自己矮,这样事业怎么会进步呢?楚庄王的头脑就清醒得多,宜乎楚能称霸。 老钱说:“窃谓以群臣莫逮为己忧,群臣尚且莫或敢逮,何况喜而骄乎!”毕竟领导的面子还是要照顾的,对头脑清醒、胸襟开阔的领导,部下尚且不一定就敢于自我表现,在“喜而骄”的领导面前,部下更只好把尾巴夹紧了!“鲍照为文‘多鄙言累句’,王僧虔‘常用拙笔书’,即“群臣莫逮”之例矣。”鲍照大文豪,王僧虔大书法家,他们都要故意在挟贵好胜的皇帝面前表现得无能。 领导有才,很好,领导有才,也不一定好,太有才会累着自己的。领导有时感叹自己很累,因为手下都不行,只好他事必躬亲,虽然他叫累其实是在自矜。但是部下们在对这样的领导必恭必敬时,也会有各种相应的办法来对付,起码可以消极应付,“你英明,都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当然,潜台词是“反正功劳都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P40-42 序言 编辑王婷婷(下称王):《悦读(管锥编)》,这个书名的字面涵义是什么? 作者陈滨峰(下称陈):《管锥编》名气太大了,但景仰的人多,有勇气读进去的少,普遍认为读《管锥编》是件难事、苦事。我认为钱锺书写《管锥编》肯定不是想为难读者的,只要掌握了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愉快地阅读,可以读出愉悦来,所以用“悦读”二字。 王:在我读书期间,大家都会谈起《管锥编》,有不少同学买来一部放在书架上。不过,说实话,据我所知,真正通读的人好象没有。有一部分同学,拿来翻翻,就放回去了。 一位老师讲笑话,说一些学者,从《管锥编》里扒一些东西出来,加点材料,深加工一下,就是一篇论文,甚至一部专著。 似乎某位知名教授曾经不无自豪地说:“在中国,能够真正读懂《管锥编》的人,不到四个人。其他人都是冒充能读懂的。”……有些人,确实以能读《管锥编》而自矜,甚或有意无意地强化《管锥编》难读的印象,树立学术高墙,把《管锥编》当成自己的私家花园,在里面当权威。 陈:在高抬《管锥编》的同时,也存在一种贬低《管锥编》的倾向,现在有些“新锐”学人,放言《管锥编》一无长处,说什么“把《管锥编》翻译成白话文,你看它还剩下多少学问?”,有的说,钱锺书不过是在掉书袋,《管锥编》充其量是一堆资料,现在用“谷歌”就可以写出无数的《管锥编》云云。 王:那么,对于你呢?你是怎么看《管锥编》的? 陈:《管锥编》是钱锺书研读《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种古籍时,所作的札记和随笔的总汇。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钱锺书对这十部作品的专门研究,他只是在读的时候,将感兴趣的东西拎出来,围绕这个东西,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它的前生今世,既让我们看到它的“中国特色”,也让我们看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管锥编》是一个国学宝藏,只要你读进去,你会确信这个结论。《管锥编》绝非资料的堆砌,资料摆在那里,你懂得什么资料可以并在一起吗?把材料并在一起,你就一定能够从中发现或创造出什么吗?渊博,是《管锥编》之肉体;通透,是《管锥编》之灵魂。 但这样一个宝藏,却还不能被广泛欣赏,更不用说运用了,这是很可惜的。 王:《管锥编》公认难读,难在哪里?你提出“悦读”的理由是什么? 陈:首先是语言障碍,《管锥编》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就的,这并非钱锺书有意卖弄,因为非文言不能表现古典中文之美;二是钱锺书确实有意借文言做某种掩护,这在本书中会谈到。《管锥编》中还有大量的外文,这更令多数读者望而怯步了。《管锥编》难读的另一个原因与其札记体例有关。由于是笔记,钱锺书往往直切主题,他自己知道某段引文妙处何在,而我们却不知由来,于是难以理解,更别论会意与共鸣了。这有点像大人说事,彼此会心,兴高采烈,好奇的小孩在一边旁听,不知头尾,心痒难止,他想知道大人乐什么,就必须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前面是怎么样的?所以,欣赏《管锥编》除了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也还需要相当的阅读准备。 阅读《管锥编》就是让钱锺书带领我们进行一次美妙的文化之旅,比方说,钱锺书是一位极好的导游,在一个景点,他会告诉你,这条路是从哪里来的,再往哪里去;他会告诉你,从这个角度看是什么,换个角度看又是什么。在这个文化的国度里徜徉,你会有移步换景、应接不暇之感,但钱锺书自有条理,不会让你迷路,而且在“山重水复”之际,必有“柳暗花明”之乐。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最后将发现,无论多么繁复的东西,本质上都有相通之处。 《管锥编》其实在讲故事,讲学问的故事,以及与学问有关的人的故事。钱锺书一边讲故事,一边加以评论,这些评论就是钱锺书独到的见解。读《管锥编》的乐趣还在于,《围城》里的“钱氏幽默”在《管锥编》里无处不在,而你也将在阅读《管锥编》的同时,领悟到“钱氏幽默”的奥妙——揭示比喻之道正是《管锥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王:你读《管锥编》,是否经历一个从“苦读”到“悦读”的过程? 陈:确实如此。20年前就买了《管锥编》,看了几页,如入迷宫,茫然不知所在,就放下了。后来因为职业特点,经常夜班,睡眠不好,入睡前就看《管锥编》,半懂不懂的书最好催眠的,集中精神,似乎能读懂一点,一放松,就又茫茫然,催眠的效果很好。日积月累,竟读出些味道来了,渐至于读到会心处,通宵达旦,不能释卷。 王:既然如此,每一位《管锥编》的读者也还是必须先苦一番? 陈:那也未必。我想读过《悦读(管锥编)》之后,再读《管锥编》就比较容易了,也很快会从《管锥编》中读出无穷乐趣。 王:《悦读(管锥编)》如何做到这一点? 陈:当我从《管锥编》读出乐趣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把我的阅读体验与人分享,这就是本书的由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1、《管锥编》是可以从随便任何一页读进去的,不必像读一般的学术著作一样需要正襟危坐,从头到尾地啃,读《悦读(管锥编)》也一样。 2、完全可以放松心态,不妨把读《管锥编》当成一个消遣,有得即喜,一知半解也可。 3、文言文是个障碍,而钱锺书是坚决反对把《管锥编》翻译成白话文的, 《悦读(管锥编)》把我从《管锥编》里面尝到的滋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转达)给读者,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再去读《管锥编》,可以产生一种对照:哦,原来是这样的。 4、《管锥编》里大量的引文在一般读者看来无头无尾,我做了一些解释性的工作,读者就知其所以然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管锥编》导读或助读的作用。 王:“悦读”这个概念是不错,起码让人减少了对《管锥编》的畏惧感。但是,对那些稍微了解点《管锥编》的人来说,他们想获得的,可能不仅仅是“悦”读而已吧。 陈:我自己定位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管锥编》研究专著,我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心思让自己也“学术”起来。我期待的读者是那些久仰钱锺书,然而对《管锥编》望而怯步的爱好者。我想达到的目的是大家读了本书,能带着轻松的心态去读《管锥编》,进而从《管锥编》读出乐趣来。 这本书原来起名《看钱说话》,有三个含义,一是看钱锺书在《管锥编》里说了些什么话,二是看钱锺书是怎样讲话的,三是看着《管锥编》说些自己的话。 “悦”,只是一个途径。读过本书后,就容易读《管锥编》;读《管锥编》读出悦了,也不是最终目的,最好,按《管锥编》的指引,再进而读古人典籍,由此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宝库。我想这才是《管锥编》的最终价值。 《悦读(管锥编)》是读完可以扔掉的书,成语说“过河拆桥”、“登岸舍筏”,本书就是这个桥、筏,如果它能够把读者引入《管锥编》,就算完成任务了。 王:假如需要你用最简短的词语概括你对《管锥编》的理解…… 陈:就四个字:物理人情!《管锥编》是一部谈艺之录,而钱锺书谈艺,最讲究的就是逻辑,《管锥编》里充满了钱锺书的赞叹,也充满了批驳,这些赞叹与批驳,都基于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复合逻辑。我们姑且把文艺的逻辑称为“文理”,则这个“文理”又决定于“物之理”与“人之情”。 王:你觉得自己的理解是否已经穷尽了《管锥编》? 陈:不敢。不能。钱锺书自谦《管锥编》管天锥地,其实堪称经天纬地。这是一部大书,一百个人读《管锥编》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收获,面对《管锥编》,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各取所需。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管锥编》的理解仍然粗浅,不少地方甚至可能曲解、误解,但这也是读《管锥编》的乐趣之一,叫“得杜撰受用”。 王:那么,让我们把家里书架上尘封已久的《管锥编》拿下来,跟《悦读(管锥编)》一起打开吧。 后记 写《悦读(管锥编)》的念头想法源自2005年4月的一个不眠之夜。- 一转眼5年多过去了。 而读《管锥编》有20个年头了。 时间是平滑地流过的,写作却充满了坎坷。时而激情满怀,时而垂头丧气;有一日千言的流畅,也有经月缩手的滞涩。 读《管锥编》是愉悦的,但要将这种愉悦表达出来实在是件苦事。钱锺书先生学究天人,写作妙语连珠,《悦读(管锥编)》想要传达《管锥编》的妙处岂为易事?写作过程中,常为三个字所苦:一是“信”字,唯恐曲解、误解;二是“达”字,唯恐辞不达义;三是“雅”字,但求通顺,文辞优美、语言风格云云,讲究不得了。 数度中断写作,毕竟不甘,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底了。 写完最后一篇,想起来的是老师。 想起20多年前厦门大学中文系我的老师俞兆平说过:“我们系的郑朝宗教授是研究钱锺书的专家,他带着一批研究生专门研究《管锥编》。”四年里,未有缘份见郑教授,那时,也根本没有接触《管锥编》的想法,岂料若干年后会钻进《管锥编》?莫非,读《管锥编》就是当年一句话埋下的种子? 想起选修系里林兴宅老师的西方现代文论课,下课,我们走出教室好远,偶然回头,林老师还站在门VI的台阶上目送着我们,眼里都是慈爱的光; 想起在王玫老师的陋室里听她赏析古典文学,海上雨来连绵,檐声滴答,不觉夜阑; 想起云霄一中江茂才老师的高中语文课,他朗诵古文名篇时抑扬顿挫的声调、摇头晃脑的神态,他的粉笔板书成了很多同学的“字体”; 想起云霄一中林加欣老师,每次在我的作文本上用粗粗的红笔画上一串串的圈圈: 想起小学老师王妙珠,每次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讲解; 敬爱的老师们,请允许我把《悦读(管锥编)》作为我的一份作业交给你们吧。 尽管粗陋,但我内心把她视为一种传承。 同时,我的心里也对钱锺书先生充满了景仰,《管锥编》就是对东西方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但愿我们能够把她一直传承下去。 最后,一并致谢《福州日报》廖达三先生、作家出版社编辑王婷婷女士,本书能够完成,也是他们不断砥砺与鞭策的结果。 2010年10月30日于榕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