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净耀法师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懂得受用佛法的佛弟子,是最幸福的,因为有佛菩萨的智慧语言作为圭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智慧,每一天都是塌实又美好的。本书《生活中的智慧》由台湾著名宗教人物净耀法师所写,收录了他的佛法散文。这些散文蕴涵了诸多生活智慧。

内容推荐

净耀法师自1982年披剃以来,以荷担如来家业为己任,因此将“不忍众生苦”的大慈悲心,分为两个方向:一者弘扬正法,续佛慧命,让众生得甘露法雨;二者积极做入世的关怀,从人间最黑暗地方“监狱”开始。

法师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源自于人心,因此倡导净化人心,于1990年在台湾地区成立了“财团法人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及“普贤护法会”,一方面协助做“毒品防治倡导”,另一方面也为行为偏差少年建立“安置机构”,积极兴建“普贤慈海家园”。

此外法师也关注社会大众,合乎现代人终生学习的观念,成立“小区大学”;再者,为纾解现代人心理层面的压力成立了“观音线协谈中心”;对弱势单亲家庭的关怀亦不遗余力,成立了“单亲家庭互助协会”。

法师践行“普贤行、地藏愿”的弘愿,建立了“净化公益志业网”。法师常说:“愿将佛法普照大地、滋润众生,让世间遍地开满菩提之花。只要有爱,这个担子并不重;只要有情,这条路并不远”。

本书《生活中的智慧》是净耀法师关于佛法的散文集。

《生活中的智慧》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修行愿心的重要

学佛要有正确的知见

真知灼见的智者

救人先救心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

困境可能是未来的助缘

弘法是出家人的责任

见解超前,超越时代

问心无愧,自能坦然面对

没有相应就没有是非

活在当下,创造当下存在的价值

考验的过程是成佛必经之路

直下承担发挥所学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信行人与法行人的差别

现在果过去因

学识不等于修行的程度

宗教的素质需靠大众一起提升

十四无记——形而上的玄妙思想

入空与法空

智慧是从缘起看世间现象

修行需有一份探索内在的勇气

处在生死,而不受生死烦恼所捆绑

修行是无声的身体力行

用行动实践慈悲

用心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以正确的观念帮助自己消灭妄想执著

佛教徒要宽阔自己的心胸

三宝导引着人生的方向

自古高僧大德淡泊名利受人景仰

谦下如沟可以蓄水

谦冲以自牧

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菩提愿,慈悲心,般若慧

以菩萨心境关怀一切有情

智慧如明镜,烦恼如尘土

用空的智慧化解烦恼

以清净心修菩萨行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人开的方便法门

卖贫穷

用布施累积福德资粮

托钵是为了成就众生种福田

真诚恭敬的布施心能生万德种

贫穷为何因

梦的探索(一)

人生有梦筑梦踏实

坚持信念,梦想终会成真

至人无梦,凡夫执著于梦境

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生死流转随业种

随时随刻精进修学

梦之探索(二)

经典的功德来自于解行并重

修持着重于心的专注

梦的四种状态

心愈沉静愈能洞察事理,如水之折射

南柯一梦总是关,确是梦幻泡影

勤修六波罗蜜解脱生死大梦

信愿行,修行的三资粮

跳脱情执无明烦恼

出离生死大梦

苦过方知水甜

无常是世间自然法则

从生老病死中体会人生的幸福

从佛海中撷取珍宝,生命无限美好

出生和死亡不是生命的两端

坚固道心就能生死自在

唯有佛法是我们生与死的依靠

放下万缘专心念佛

修行须以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

改变从自己做起

学佛人应身体力行于四无量心

建立往生时一心不乱的正确观念

病重之时保持正念分明

人生之最后我藉

舍诸欲望,明心见性

学佛的目的为转凡为圣

少欲知足快乐似神仙

贪欲引发众生烦恼障

佛教的人伦道德观

幸福就在转念间

生活的艺术

心灵的健康是幸福的根本

活着就拥有一切希望

有正确的思想才有宽广的智慧

诸行无常万法无我

生命有限希望无限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颠倒梦想一切唯心造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善用生命让它发光发热

闻思修,解行并重

因果业力无法挡

借刀杀人

佛度有缘人,应机教化

彻底忏悔超出三界

一切现象皆应从因果面思维

佛法要从闻思修中精进

清楚自己当下所为何事

试读章节

[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

有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争议点就是“一阐提有没有佛性”。当时新翻译的《泥洹经》里说“一阐提人无佛性”。在那个时代,佛教界一切都以印度传来的经说为依据,因此这句话当然被奉为圭臬。但是竺道生大师,从经义的理趣提出了“一阐提人皆得作佛”的论述。为什么?佛不是早已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既然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因妄想被烦恼所吞噬而不能得见,因此现世的烦恼因缘,不代表不能成佛。

道生大师这独到的论点,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反弹,所谓“人不被嫉妒是庸才”。道生大师的睿智、超越的见解,当时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自然会引起反弹,认为他的观念有问题。就像印顺大师对净土宗道理的阐述,也是引起了一些净土行者的批判,甚至收集那本《净土与禅》拿去烧毁。大师也提出他对密教的研究看法,其中讲到密教之兴和印度佛教的灭亡。他的文章出来之后,就有一些人攻击他、批评他。若是理性的讨论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若只知其一,而不就事论事,变成情绪性的批评,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印顺大师认为可以辩论的,他愿意辩论,若只是情绪上的批评他根本就不回应。印顺大师对佛学的研究同样也是超越了时人的理解,因此被以偏概全的人来批判,这个都是很正常的,我们也不要把它当回事。

《高僧传》中这样形容: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大本”是指《大涅槃经》,在那个时候《大涅槃经》还没有传到中国,道生大师他孤明先发,他的独到见解忤逆了大众,于是旧学(保守的观念)以为邪说,讥愤滋甚(大家讥笑他,对他很不和善),遂显于众,摈而遣之(大家认为他是邪知邪见,都不理他甚至要把他赶出佛门)。

道生大师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被当时的慧义、慧观法师直斥为离经叛道,擅改佛旨,但是道生大师毫不畏缩,站在大众中郑重地发出誓言:“假若我所说的话,违反了佛教的经义,我愿意现生受报,立刻染疫疠而死。如果我的见解和实相的义理不相违背,当我舍寿的时候将高踞狮子座上(讲座上)。但是形势逼人,虽然道生大师的见解超越群伦,终归还是被驱赶出僧团。

有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生大师会遭遇这种处置,其来有自。原来道生大师对于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法,总是得意忘言,直探心要,因而对于相关的戒律、仪轨并不认同它的一成不变。他不认同作横的移植,也就是直接毫无修改地完全移植进来,而是需要根据国情,所谓因时因地、因风俗民情去做适度的调整。以现今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做法。可是在当时西域名僧进驻的环境,这种观点显得惊世骇俗,违反圣教。

从一件不大不小的争论,便可看出道生大师的基本立场以及道念的坚固。当时祗洹寺的僧众,用餐时有的沿用印度风俗的踞坐,有的改用中国式的方坐,祗洹寺的施主范泰,热心护法,他认为踞坐跟方坐根本无关紧要,只是同个团体两种坐法,难免让人有不和的观感,便建议当时祗洹寺的慧义住持,一律统一为中国式。慧义住持是属于以印度规制为准的人,对于此类的意见当然就置之不理了。然而范泰这个护法不死心,一再跟他辩论,继而向满朝公卿呼援,最后干脆向宋文帝上表,希望文帝授意宰相出面来解决。其中有两位朝臣一位叫郑道子,另一位叫做司徒王弘,倾向同情范泰,郑道子甚至向住在祗洹寺的印度禅师“昙摩密多”质问,禅念化心而守迹不变,在理既末于用又粗。

这一句责备的话,一场争论就由此展开了,典型印度化的慧义住持,始终抱持着谨守经律,以信顺为本,主张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一切行事都应该以印度为本。范泰这个护法却认为,佛教若是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风俗,不然是要如何推展呢?两个人的这种坚持都是对的,都是发好心的。道生大师本人是赞同方坐,认为佛教的教义是不着相的,不居心的,是随顺的,这是法无定法,为了一个形式的问题,劳动皇帝和大臣实在太无意义了,足见道生大师不拘泥于印度的这种习俗。

另外,宋武帝在位第三年,曾大宴群僧,将住在京城的僧人全部邀请大排素筵。依照印度的规则,众僧都是过午不食,宋武帝的筵席虽然订在午前,却一延再延超过了时间,正当宋武帝和众僧要下著取食的时候,一位僧人高喊正午已过不能进餐。宋武帝听到之后赶紧放下筷子,左右大臣你看我,我看你,宋武帝的表情有一些尴尬,时而望着底下的群僧,时而抬头望望天上的太阳。那时候的气氛真是非常的死寂。道生大师觉得这种问题,实在是非常的无谓,道生大师抓住机会就发言了:“白日丽天,天言方中,何得非中?”道生大师很有智慧,天是圆的,过中午的问题应该是能解决,话讲完道生大师举筷端钵,大大方方地吃了起来。宋武帝看到这种情景哈哈大笑:“没错!没错!大家请用吧!”道生大师不拘形式,适时化解了僵局,却也跟保守派结下梁子。双方的矛盾最后在一阐提有无佛性的问题上爆发开来,他遭到了驱逐。 有时候看到这一类的情景让人觉得,修行人修到这样也很奇怪,但是也无法去要求,因为一种米养百样人,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根器,修行的程度也自是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真理总是会显发的。道生大师在被逐出后的第三年,北梁昙无谶三藏法师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传到中国来,经义中就清楚地写到“阐提之人皆有佛性”。这个时候,道生大师顿时就被推崇为当世的先知先觉。

P10-15

序言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抉择所串成的,而这些抉择总是无情地考验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通过试炼会雀跃万分;受到阻碍、困难又会忧虑沮丧。面对问题,是取,是舍?是放弃,是坚持?无不充满了挑战,更需要智慧与勇气的支撑。

我们经由父母来到世间,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有时是风雨,有时是阳光明媚。身边的人、事、物快速地流转着。人由于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充满了不安全与恐惧,也由于这种不确定感引发了贪欲,希望抓住某些东西属于自己、满足自己,但往往却迷失在欲望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地与痛苦、烦恼纠葛不清。

在人生每个片段的衔接中,成败与得失都不尽然能如预期,但是我们无法做一个旁观者,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只要怀着坦然面对的胸襟,用欣赏的角度看每一件事,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走近幸福,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那么要如何寻得这种坦然的自在呢?作为佛教信众唯有深入经藏,了解佛陀所说的“缘生缘灭”。有了缘起观,自然能洞悉世间一切的无常,无常是恒常不变的法则。但是无常并不可怕,因为正是无常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佛法是智慧的根源,讲究的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改变自己,降伏自己,而得到进步与成长。所谓“万法唯心造”。《华严经》觉林菩萨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无差别。”当能了然一切时,自有另一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清凉。

只要心中对佛法有正确的了解,自然就能祛除烦恼,产生法喜。法喜到底要如何来的呢?必须要听经闻法。譬如自己觉得对因果、因缘、信心、忏悔、惭愧、发愿、供养、回向、放下,这些人生的道理不懂,就要打开心门。人常常因为自我观念太强,而把心门关得紧紧的,封闭的结果痛苦的是自己。若把心打开让所有的念头自由进出,那么面对什么都不会有取舍的执著,如此就算心中有佛法了。

若是信仰了三宝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三宝导引着人生的方向。人若有方向、有目标,就不会生活在失望、惊吓中。相信了因果,就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有得意忘形的过失。相信了因缘,就不会把眼前的不顺、债务、压力等痛苦,当做是永恒的。人生在世,无论是飞黄腾达或劳碌奔波,终将化为黄土一坏,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红尘道场不仅是最好的修行的地方,更进一步说,一位懂得受用佛法的佛弟子,是最幸福的,因为有佛菩萨的智慧言语作为圭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智慧,每一天都是踏实又美好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4: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