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则徐戍途风雪三千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世栋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则徐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曾评价他为民主革命的先驱。林则徐不仅在国内有极高的声誉,在海外也享有崇高威望。在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中,他为新疆民众做了许多善事,新疆昌吉市政协常委、原昌吉市民盟市委副主任、昌吉市文化局调研员冯世栋先生编写出版《林则徐戍途风雪三千里》,全书以壬寅日记为本,对沿途的风物、人文、地理环境等作了生动的描写,并融入了唐清遣客的许多诗词,丰富了林则徐戍途的文化历史积淀。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写林则徐的著作大都以研究性和史料性的学术著作为多,但对林则徐的“赎罪”生活没有专门的文章来介绍,《林则徐戍途风雪三千里》作者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角度展现了林则徐父子由星星峡进疆至伊犁的三千里行程。全书以壬寅日记为本,对沿途的风物、人文、地理环境等作了生动的描写,并融入了唐清遣客的许多诗词,丰富了林则徐戍途的文化历史积淀。同时,为增加可读性和对新疆的现代发展状况及变化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还精心收集了大量珍贵照片和各地现代的相关知识链接编入书中,以增加读者对历史和现代的观感意识,也增强了对林则徐的缅怀。

林则徐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曾评价他为民主革命的先驱。林则徐不仅在国内有极高的声誉,在海外也享有崇高威望。在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中,他为新疆民众做了许多善事,受到当地各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林则徐为官清廉,富有责任感,在虎门销烟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销过那么多大烟,而在林则徐之后,也没有谁一次性销毁这么多大烟。为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民族英雄,我们资助新疆昌吉市政协常委、原昌吉市民盟市委副主任、昌吉市文化局调研员冯世栋先生编写出版《林则徐戍途风雪三千里》,借以告慰林公的在天之灵。

目录

前言

引子

虎门销烟与英军交锋

通过战争动议

防守粤闽海岸

革职

关天培的殉国及琦善的获罪

逝世

史学界的历史评价

戍途风雪三千里

到西安

星星峡至木垒河

星星峡

小红柳园

沙泉

疙瘩井—苦水—红山墩

鸽子烟墩

滴水崖—长流水—四十里井—黄芦岗

哈密

二堡—沙泉

鸭子泉—七子泉—大墩—嘹墩

沟口—碗泉

一碗泉

芨芨槽—车毂泉—七个井子—天山峡谷

黑山子—白山子

布尔汁苏—壁口—色壁桥

大石头

戈壁头—乌兰乌苏

沙河—三个泉

木垒河至乌鲁木齐

木垒—怨泉—木垒河

东城口—奇台县城

奇台县

甘泉堡—古城

大泉—济木萨

双岔河—腰站子—三台

四十里井—滋泥泉

大泉—阜康

甘泉堡—古牧地

七道沟—红山咀

迪化满城

巩宁满城

乌鲁木齐至精河

地窝堡

昌吉

榆树塘—小芦草沟—榆树沟—呼图壁

呼图壁河—五工台—乱山子—图古里克军台

乐土驿—塔西河—鲍家店

绥来城

玛纳斯河

破城子—乌兰乌苏军台

五棵树—三道河—安齐海

四十里井—奎墩

河沿子—喀喇乌苏

甘河子—布尔噶齐

四棵树—墩木达—河沿子

固尔图—花树林—托多克—沙窝头

沙泉子—精河

精河至伊犁惠远

永济湖—托里

大河沿子—托霍木图军台

腰站—四台

松树头—二台

果子沟—头台—大芦草沟

芦草沟—地窝堡—绥定城

十五里铺—惠远

附录(一)伊犁惠远城的沧桑和变迁

老城的沧桑

新城的变迁

附录(二)清代绥定城概况

附录(三)林则徐《壬寅日记》中提及的道

光年间清设新疆官职简释

后记

试读章节

林则徐带着聪彝、拱枢两个儿子和随从、御夫,离开西安一路坎坷跋涉,风餐露宿,经兰州、过凉州、至肃州,出嘉峪关走了七十二天,于九月十八日(10月21日)到达新疆的门户星星峡。

星星峡是丝绸之路北道的要隘。而初冬的星星峡,天气阴冷,峡内乱石丛生、荒野遍布,唯见残岩一片,山道崎岖,层峦叠嶂,满目苍凉。

林公一行车到星星峡时,车把式告诉大家:“此路段盗贼很多,赶路人如车马少时,常会遭到盗贼的袭击和抢劫。”随从陈祥问:“那我们会不会遇到危险呢?”把式说:“不会,因为我们车马很多,又都带着钢叉棍棒,小股盗贼是不敢靠近我们的,但大家还是要各自警惕,车辆要跟紧,不要掉队,陆续跟上快快通过,以免遭盗贼突袭。”

峡内道边只见九户人家和两家小店,都为低矮简陋“干打雷”的土屋。车行至此,林公父子下车,进入小店,屋内光线顿时暗了下来,但见土墙上搭一块破板为货架,而墙上挂满绳索、夹板、马拥脖等车马用具。另出售一些粮油食盐等自产小件物品。林公等坐稳,店家送上茶水,经盘说闻悉此峡人家大都为历年陕甘一带逃荒之人,在此背井离乡,艰难度日。平时还给过往商贾路人看车喂马、铡草供水,用以为生。因星星峡为宿站,但无旅馆,林公等就借了小店隔邻的一间小屋,自行做饭。饭后见为时尚早,便四处走走看看。峡内有一间关圣庙,林公父子相随前去。进庙一观,不禁令林公父子倒抽一口冷气。此庙不如闽南小村之土地庙,就连堂堂关公也只有二尺多高,竟然灰头土脸,一身脏烂,已面目全非。而身旁既不见周仓,也未见大刀。关老爷竞孤身一人在这等荒凉之地,赤手空拳镇守边关。林公心想,但凡菩萨到了此地,也成了这般流放出塞戍边形象而一无所有了。林公不免唏嘘,向关公深深拱手作揖,感叹不已。

这一夜,林公和二个儿子盖着自带的皮袄,偎依倦宿马车上。耳中听着峡中鬼哭狼嚎似的风声,心中暗想着留在西安的亲人,林公父子思绪万千,辗侧难眠。此后林公在日记中对途经星星峡有文字描写:“此处山峡阴气萧森。闻峡之西原有魑魅迷人,自封关圣庙后,邪魔渐遁。所以过往旅客经此时都留下一些香火钱。又据闻曾有旅客捐两匹马给守庙者,其中一匹在附近各山道上自行觅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必自行返回庙中,此后就不知去向。另一匹则每日跑到村店,看到过往旅客喂马,就同去槽上觅食,饱后就自行离去。因为过往旅客都知道这件事,所以被传作为神马,在喂马时见到马来吃,反感欣喜,以为有神马来佑助,即可保一路平安矣!”

九月十九日(10月22日)星星峡一早即刮起了猛烈的西北风,只见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林公想起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日天气阴冷,尘土扑面,林公父子虽肚中饥饿,但不能做饭,只有啃干粮就凉水。两个儿子见御夫已套好车马,只得搀扶着父亲上车,迎着凛冽的寒风,在乱石满地、上下颠簸、崎岖不平、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奔波。顶风走了几十里后才出了峡口。过星星峡就算进入新疆境内了。

出了星星峡峡后,山路大都是下坡路,但仍是道路崎岖,乱石丛生,坎坷不平。车轮在砾石路上摇拽不止,轧轧作声。这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被折磨得全身酸痛,似散了骨架,自难以忍受。幸亏身边有两个知冷知热的儿子左右服侍,揉肩按背,甚觉安慰。林公想到如没有这两个儿子的一路照顾,自己将不知如何走完这条漫漫戍路。

林则徐面对如此凄凉寂寞的景色,不免触景生情,从戍途的艰难,岁月的困苦,联想到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险恶,列强的人侵和百姓的痛苦,而自己虽曾为朝延命官,而今谪戍西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触景生情,也就留下了“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的感慨之作。抒发了一个爱国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小红柳园

相关链接: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林公一行车马出了星星峡口,唯见天地突然开阔,但仍茫茫一色,四周亦然是一片寂寞荒凉的戈壁滩。艰行五十里后,到了一处叫小红柳园的地方(现红柳井),路边有孤零零的三家小店。走到这里风已停了,眼前变得明朗起来。但是目观四周却不见一棵红柳,林公一行在此停车做饭小憩。有当地人告诉林公,此地原来红柳很多,现在已都被砍伐当作柴薪用以取暖做饭了,近处难见红柳树了。林公不免感慨,摇头叹息:“西域本多戈壁沙漠,缺少草木,此处仅有的一片红柳也被砍伐殆尽,岂不让西域的土地更为荒凉了啊!”车马在此稍作休息后,两个儿子又扶父亲上车继续西行。P19-22

序言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中间就有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称:“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两万多箱,林则徐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因此他也就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成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八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二十多面仪仗执事牌,有“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将“林则徐纪念馆”列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这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取得了巨大胜利。1840年任两广总督时与英帝国主义又进行顽强斗争,但受投降派诬陷,被昏聩的道光皇帝革职。1840年10月3日,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发往伊犁效力赎罪”。1841年5月3日离开广州,6月10日到达浙江镇海,6月28日遣戍新疆伊犁。林则徐在戍边期间,不顾疾病,走遍南北疆,勘察土地,大力开垦,兴修水利,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1848年返回原驻地。1850年在去广西赴任的路上因病去世。

长期以来,写林则徐的著作大都以研究性和史料性的学术著作为多,但对林则徐的“赎罪”生活没有专门的文章来介绍,此书作者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角度展现了林则徐父子由星星峡进疆至伊犁的三千里行程。全书以壬寅日记为本,对沿途的风物、人文、地理环境等作了生动的描写,并融入了唐清遣客的许多诗词,丰富了林则徐戍途的文化历史积淀。同时,为增加可读性和对新疆的现代发展状况及变化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还精心收集了大量珍贵照片和各地现代的相关知识链接编入书中,以增加读者对历史和现代的观感意识,也增强了对林则徐的缅怀。

我们是福建省第四批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援疆人员,我们敬佩古代最后一位,也是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曾评价他为民主革命的先驱。林则徐不仅在国内有极高的声誉,在海外也享有崇高威望。在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中,他为新疆民众做了许多善事,受到当地各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林则徐为官清廉,富有责任感,在虎门销烟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销过那么多大烟,而在林则徐之后,也没有谁一次性销毁这么多大烟。至今,在乌鲁木齐的红山顶上仍树立着林则徐的雕像:美国最近还将东百老汇街改名为“林则徐街”,足见这位民族英雄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地位。为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民族英雄,我们资助新疆昌吉市政协常委、原昌吉市民盟市委副主任、昌吉市文化局调研员冯世栋先生编写出版《林则徐戍途风雪三千里》,借以告慰林公的在天之灵。也感谢冯世栋先生的辛勤笔耕。

福建省第四批援疆工作队

2010年11月29日

后记

笔者是林则徐的崇拜者。1955年怀着满腔热情在一个凛冽的冬天与友人同从浙江绍兴奔赴新疆参加边疆工作。当时西北还很落后,大漠无垠,茫茫戈壁、道路曲折、风雪满途,从兰州搭乘大卡车到乌鲁木齐,整整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达了这块神秘、辽阔而使我向往和激动的地方。

某次去西安开会,曾走过由木垒河翻越天山峡谷到哈密七角井的这条路。当年林则徐就是从这条路到乌鲁木齐的。在他诗中所写的:“积素迷天路迷漫,蹒跚败履独禁寒,埋余马耳尖仍在,洒到乌头白恐难。”就是过此路的感慨。笔者在步林公后尘过此路时已是116年之后,但仍然感受到了山峡的险峻和道路的坎坷,说得上景色依旧,而世事全非。

更为凑巧的是,在林公戍边120年后,笔者无独有偶也被“革职下放”,在不得使用和不准在城市落户的指令下,竟然带着一家老小,有缘在林则徐流放的伊犁惠远古城为生,长达17年之久。这期间曾与爱妻同在阿齐乌苏修过皇渠,巴依托海背过石头,塔尔奇山割过旱麦,林公足迹所到之处,也留下了我们这些后人的汗水和辛酸。

还为更巧的是,我的外孙女樊博于距林公进新疆时的【壬寅1842年9月18日(10月21日)】144年之后的丙寅1986年9月18日(10月21日)出生,这些都不得不说是机缘巧合和渊源呀!

笔者退休后探奇之心犹存,偕妻去过塔尔纳沁、伊拉里克、喀喇沙尔,这些林公历尽艰辛勘踏过的地方,如今已是庄稼遍地、牛羊成群、林木成荫、田塍弥望的景色。一种对林公的敬仰、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深地躬下身去,跪倒在那些黄色松散而神圣的土地上,捧起一把土来撒在我的身上,心中默想着:“林公啊,我来看你了——”我似乎在耳边听到了他沉重的步履和喘息的声音……

笔者为了在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诞辰年的时候,让读者对林则徐在170年前,由星星峡至伊犁惠远这近三千里艰苦历程的进一步了解,及对林公的高尚品格和人生道路多一些认识,就将笔者在这条路上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壬寅日记》作了描述和补释。但因笔者已年逾古稀、才疏学浅,只凭着对林公的深厚崇敬之情,写下了这篇不成文的拙作,以表对林公的怀念。谬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在此,为出版此书,福建省第四批援建队给予了资助,表示深深的敬意;对为本书提供珍贵照片的谭成军、颜井水、毛长水三位摄影家,表示由衷的感谢!对为此书编写过程中,引用过的大量基础材料和照片的作者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也对我的妻子刘晓红、儿女冯洁、冯波、冯汕不远千里为本书去各地拍摄照片和阿芳、樊博协助校对、打印及搜集资料、表示深深的感谢!以及对其他提供许多帮助而值得感谢的人,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为加强信息量和增进读者对新疆的认识,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公共信息,在此向作者表示敬意。

作者

于2011年春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