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由文景主编,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他宠辱不惊的人格也受到后人的尊敬,其作品更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
《苏轼》由文景主编,本套丛书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每位名人的精彩一生,每个人物的传记都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主人公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每册名人传记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苏轼》中出现的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也是本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过蜿蜒曲折的三峡,便进入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再沿江上行,就是乐山。乐山以北大约60千米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城以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由。苏氏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席位,世称“三苏”。
眉山东北是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川西平原。眉山之西,有巍巍峨嵋,是历来的题咏胜地。浩浩荡荡的岷江水,由北至南,穿过州境,在宜宾汇入滚滚长江。眉山并不大,但街道整洁,尤其每年五六月间,荷花盛开,香气袭人。城西南有一座中等规模的住宅,自大门进入,迎面是一个漆有绿油的影壁,之后是一栋带庭院的房子。在房子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梨树,一个池塘,一片菜畦。
宋仁宗景祜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在这栋房子里,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哭声。那年,苏洵27岁,几年前他的妻子已经生了个女孩儿,他一直盼望生个儿子,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四川特别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中地区,自汉代以来就是文学隆盛、人才辈出的地方,前有司马相如,后有王褒。汉代学校里诵读诗书的声音,可以和文教兴盛的古邹国、鲁国相比。唐代诗人陈子昂也是四川人。五代时,蜀地曾成为词人会聚之所,在词学上颇有影响的花间词派,大多是西蜀作家。
苏洵自幼聪明过人,但在27岁以前,他却终日游荡,无所事事。他的父亲苏序对他听之任之,从来不管不问,乡人亲族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有人问苏序:“苏老先生,你家孩子怎么不爱读书呀?”苏序只是捻着胡子,笑而不答。又有人问苏序:“苏老先生,你家明允20多岁了,怎么还是成天游荡,不学诗书呀?”苏序很平静地回答说:“这个我从不发愁。”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家在眉山一带也是名门望族。就在苏洵考中进士的那一年,程家的一个儿子也中了同科进士。程氏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丈夫游手好闲,她一直耿耿于怀,唯恐他就这样长此不去,终生无所建树。
苏洵喜得贵子不久,自己的兄弟和两个姐夫先后考取功名,行将为官做吏。苏洵愈发感到脸上无光,这才翻然醒悟,从此痛改前非,发愤读书。苏轼8岁到10岁之间,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并不顺利,他不太好意思回家,索性就此滞留在外,到江淮一带游历。等他后来回到家,苏轼已经12岁,苏辙也10岁了。 P1-5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生性放达,一生仕途十分坎坷,屡遭贬谪。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到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颍州等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惠州、儋州。回到北方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所到之处,为官清正,注意了解民情,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受到民众的拥戴和热爱。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南宋时被追谥为“文忠公”。
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极高,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留存至今的约有4000余篇。
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南宋的陆游并称“苏陆”。现存诗歌约2700多首,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其词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很有影响。现存词340多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词集有《东坡乐府》,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在书法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颜真卿等,并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礴,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后世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在绘画方面,苏轼能画竹,喜作枯木怪石,兼擅人物花鸟,尤其善于画佛,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总之,苏轼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他宠辱不惊的人格也受到后人的尊敬,其作品更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