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以及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所塑造的高老头、葛朗台、高布赛克、拉斯蒂涅、吕西安、贝姨等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几乎成为文学史上不同类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样板形象,对以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景主编的《巴尔扎克》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巴尔扎克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799年出生于法国卢尔河畔图尔市的一个市民家庭。1813年中学毕业后,按父亲的意愿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是旁听了很多文学院的课程。曾在公证人事务所见习,毕业后,拒绝家人为他安排的公证人事务所职位,坚持走文学创作道路。早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829年完成历史小说《舒昂党人》后,创作转向现实主义题材。
《巴尔扎克》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巴尔扎克》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巴尔扎克,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巴尔扎克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巴尔扎克从巴黎的私立学校毕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索尔本学院法学系学习。在父亲眼中,当一名律师或公证人,实在是社会上求之不得的赚钱职业。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为了增强他的业务能力,老巴尔扎克把他送到律师事务所实习。
对于置身司法界,巴尔扎克一开始就很高兴,他最满意的是在新环境中能有机会深入了解民众的疾苦。这些悲剧故事发生在社会上层,或是平民阶层,甚至是最下层民众的身上。其中有刻骨仇恨、阴险争斗、强取豪夺,总之,什么样的鬼名堂都有。在这里,巴尔扎克不仅学到了诉讼程序的奥妙,更了解到特别是明白了命运中时而使人发笑、时而令人伤心的无奈。一捆捆的诉讼材料,在他眼中就是一部部小说,是一批批活生生的会呼吸、受磨难的怪诞众生。在这里,他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案件,透视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年纪轻轻的巴尔扎克看到了千奇百怪的巴黎社会,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病。
然而,当律师或公证人的前程并没有完全吸引巴尔扎克,他的兴趣和愿望仍然是从事文学创作。他之所以对翻阅卷宗如此专心致志,为的是能像读小说或哲学论文那样从中汲取营养,而那些不是文学的、不能引起思考的以及无助于获得名声的,他都认为是无谓的。
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他设法去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当时的大学,随着时局的动荡,不断发生学潮,进步思想与复辟势力针锋相对,这一切无不促使巴尔扎克深思。从此,这个血气方刚、思想激进的青年,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工作中,凭着对文学、哲学的浓厚兴趣,奔波于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
1819年,老巴尔扎克因为年迈不得不退休,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不得不紧缩开支。房租、雇佣与仆人的开支、交际费、伙食费实在太贵,他们全家不得不搬到别处去住。于是,他们搬到离巴黎20多千米的郊区,而巴尔扎克只身一人住进了莱迪盖尔街的一间小屋。
就在这一年,巴尔扎克在巴黎参观了一年一度的“艺术沙龙”,他被大厅里的一幅巨画感染了,这是法国著名画家戴奥多·籍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他被作品奇特的构图、强烈的色彩、感人的形象和激昂的情绪所感染,并深受启发。巴尔扎克心潮起伏,他在后来给妹妹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心中有这样的感觉,我有一个思想要发挥,我有一种体系要构建,我有一套新的学说要阐发!”这一年,巴尔扎克带着一番崭新的想法从法律系毕业,坚决拒绝了家人要他做律师的要求,全然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向全家宣布了自己要当作家的决定。
这个决定对父母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是对父母之命的公开反抗。长期以来,老巴尔扎克夫妇一直希望儿子能当律师,现在儿子拒绝献身于既可以提高名望又可以挣钱的职业,让他们失望透顶而又无可奈何。因为倔强而顽强的巴尔扎克像吃了秤砣一样铁了心,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从事文学创作。可是他在这方面有没有积累,是否真有天赋,实在是玄而又玄的事。
因为这个决定,全家人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父亲说:“如果你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不久就会倾家荡产。”母亲说:“如果将来不能称霸文坛,就会沦为可怜的乞丐,到时候没人救济你,可别指望家里养活你。”家人的话都没有动摇巴尔扎克的决心,他回答道:“你们放心,我会有所成就的,也许不久我会称霸法国文坛。”听到这话,他的父母都目瞪口呆。桀骜不驯的巴尔扎克终于使父母做出了让步,他们做了一个妥协性的决定:给他两年时间,如果写作成功,就让他继续下去,否则就老老实实回到律师事务所里去。
爱钱如命的母亲认为,巴尔扎克缺钱花,生活支撑不下去时就会回心转意,而这时老巴尔扎克手头拮据,不像以前那样富有了,于是他们给巴尔扎克的钱也仅仅够他勉强维持生计。
巴尔扎克仍然住在莱迪盖尔街一间简陋寒酸的阁楼上,这间仅可容身、冬寒夏热的破房子无异于低等囚室。而踌躇满志、义无反顾的巴尔扎克,在这里虽然只是粗茶淡饭,可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在这间被后人戏称为“储藏伟大人物的阔口瓶”的小屋里,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巴尔扎克在给妹妹洛尔的信中这样写道:“当今的世界上将会有四位伟人,第一个是拿破仑,第二个是居维叶,第三个是奥康瑙尔,第四个就是我。拿破仑与长枪大炮为伍,居维叶娶了整个地球,奥康瑙尔与他的人民融为一体,而我,要把整个社会装入我的头脑……”
妹妹看完他的信,大笑不已,她将信拿给父母看,并大声嚷嚷着:“看啊!看你们的儿子巴尔扎克多了不起啊!”父母看完信后简直哭笑不得。“这说的是什么话,发的是什么疯啊!一个是伟大的法国皇帝,一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一个是英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而他自己算个啥啊,有什么资格和人家相提并论,简直是信口开河!”妈妈气得大声嚷道。“是啊!奥诺雷这是怎么了,一个小孩子竟这么不着调,说这种没有边际的大话有什么用!”父亲也觉得巴尔扎克的牛皮吹得大了点儿。 要想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于是巴尔扎克从图书馆借来几十本书,放在床头反复研读。
1819年9月6日,他在给妹妹洛尔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终于决定以英国革命家克伦威尔为题目,整个近代史,只有他能向我提供最合适的材料。我已经深深融人其中,周围其他一切对我都没有意义。不过,我只能慢慢地思索,慢慢地安排,慢慢地啃,慢慢地踱步。”
为了能给父母一个满意的交代,巴尔扎克像疯了一样地写作,他经常三四天不离开自己的住处,没日没夜地伏在案头上耕耘。冬天一步步逼近,顶楼里没有炉火,四面透风,冷得像冰窖一样,巴尔扎克简直要冻僵了。他每天坐在桌前,两脚裹着父亲给的旧毛毯,用一件毛线背心护住胸部,用从妹妹那里要来的旧披肩裹在肩头,一刻不停地继续他的创作。“在艺术面前,吃苦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一个天才抵得上全世界的劳力。”当寒冷、饥饿袭击他的大脑时,他就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激励自己。
经过6个月的努力,悲剧《克伦威尔》终于完稿。巴尔扎克惴惴不安地带着这份成果返回家中,为的是对父母和亲朋好友有个交待,同时也可以接受他们的审查和鉴定。
为了审定巴尔扎克的成果,父母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家庭朗诵会,并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在“考官”们面前,巴尔扎克认真地朗诵他的作品,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局,他的神态也从羞怯到陶醉,再到战栗,直至平静。
而听众的反映如何呢?一开始,人们都屏息静气,侧耳倾听,后来气氛越来越沉闷,不少人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巴尔扎克滔滔不绝地念了4个小时后,克伦威尔死了,在场的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不用再忍受这乏味的诗句了。
巴尔扎克请众人发表评论,而那些睡意朦胧的人完全不知道这4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那些听完剧作的人也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这时,有个客人提议让安德烈先生做评判,他是法兰西文学史教授,他的话应该够权威。于是,母亲前去拜访他。安德烈先生热情接待了她,并答应好好儿阅读这个悲剧,尽快将评语寄到府上。
安德烈先生果然没有失信,很快把评语寄到巴尔扎克的母亲手中,评语上这样写道:
“我非常不愿意使令郎气馁,然而,我的意见却是,他能够比写作悲剧和喜剧更好一点地使用他的时间。如果他能赏光来看我一次,我将乐意向他解释。按我的意见,他从文学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因而不必选择文学作为职业。他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 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说巴尔扎克不是搞文学的料,不要再在文学上浪费时光、浪费生命,这无疑是给巴尔扎克判了死刑。
巴尔扎克并不气馁,他又重新回到巴黎的小阁楼上,因为离与父母定的期限还有一年多时间,他还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可是父母对巴尔扎克失望透了,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却干了一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事,这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于是,他们断绝了巴尔扎克的生活费用,要求他回到律师事务所去。巴尔扎克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了家里的要求,开始一边写书,一边为生计而奔波。
P20-30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799年出生于法国卢尔河畔图尔市的一个市民家庭。1813年中学毕业后,按父亲的意愿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而是旁听了很多文学院的课程。曾在公证人事务所见习,毕业后,拒绝家人为他安排的公证人事务所职位,坚持走文学创作道路。早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829年完成历史小说《舒昂党人》后,创作转向现实主义题材。
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由9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出场人物两千多人。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典型性格,广泛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人物体系看,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作品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金钱败坏人心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支配一切的规律和道德堕落的根源。《欧也妮·葛朗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幻灭》描写有才能的青年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毁灭。《贝姨》和《邦斯舅舅》通过两个穷亲戚的不同遭遇,反映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没落。《农民》则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为了土地所有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人间喜剧》原计划写137部,实际完成了90余部。即便如此,这已经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佳构巨制,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克也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对现实关系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他之前,法国小说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故事的格局,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力都有一定局限。巴尔扎克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几乎无限度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得以描绘。他借鉴其他文学题材的特点,把戏剧、史诗、绘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极大丰富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以及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所塑造的高老头、葛朗台、高布赛克、拉斯蒂涅、吕西安、贝姨等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几乎成为文学史上不同类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样板形象,对以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