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气,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作品收录为《岳武穆遗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诗词、散文慷慨激昂。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所作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文景主编的《岳飞》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岳飞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岳飞是南宋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少年时,喜爱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由于亲眼目睹北宋灭亡的惨痛经过,和中原沦陷区百姓的艰辛生活,萌生了抗击金军、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北宋末年,毅然参军,此后北抗金兵,南平叛乱,屡立奇功。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因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被迫退兵,后被诬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
《岳飞》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岳飞》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岳飞,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岳飞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当时女真崛起,眼见辽国有必亡之势,北宋就想乘机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朝廷派人渡海绕过辽国与金国订立“海上盟约”,要与金人夹击辽国。双方约定:长城以外辽的中京由金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宋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北宋,北宋则把在此之前每年送与辽国的岁币改送金国。
北宋的这种用意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自太祖以来世代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宋徽宗高估了国家的军事能力。要知道,宋朝的军队在中国古代是最软弱无能的,宣和四年(1122年)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点就完全体现了出来。辽军本来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可又毫不费力地把宋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而这一次的大败并没有让宋徽宗清醒,4个月后,辽国受到排挤的将领郭药师的倒戈引发了宋朝的第二次北伐。但是这一次,近20万宋军又是渗败而归。
由于这两次战争的惨败,河北地区局势紧张起来,所以真定府等处紧急招募士兵,以防辽军乘胜反攻,岳飞就是在此时加入“敢死队”,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真定宣抚使刘袷开始招募士兵,19岁的岳飞应征入伍,从最基层的战士做起。不久,岳飞就参加了一次剿匪的战斗,他主动向刘袷请战,愿领百余名精骑消灭这股劫掠乡里的土匪。获准后,他让一部分士卒扮成商人,到土匪的营寨附近去“经商”。匪徒正四处抓丁,扩充队伍,以应付官军的围剿,见了这帮精壮的“商人”,自然不会放过,便把他们一个个都抓了起来,强迫他们加入了土匪。
岳飞又命令一百多名官兵埋伏在山下险要处,自己则率领几十名骑兵到土匪营寨前叫骂挑战。土匪见岳飞人少,便打开山寨大门,一窝蜂地冲了出来,希望一举擒获岳飞。岳飞招架了几个回合,假装抵挡不住,唿哨一声,掉转马头就跑。土匪不知道岳飞的底细,拍马就追。到了山下伏击圈内,一声信号响过,埋伏在这里的兵将突然现身,将土匪团团包围,岳飞也返身杀回。经过一阵猛杀,岳飞所部打死土匪一大半,余下的土匪扔掉刀枪,跪在地上直喊饶命。潜入土匪营寨的官兵乘机四处纵火,捣烂了匪窝。匪首陶俊与贾进想骑马逃走,被兵丁用绊马索绊倒擒获。岳飞大获全胜,押着俘虏,载着战利品,凯旋而归。刘袷大喜,对岳飞的智勇大加赞赏。
后来,岳飞参加了宋金联合攻打幽州的战斗。那时,辽国在金国的不断打击下已奄奄一息,幽州守备空虚。宋军有十几万兵马,加上辽国常胜将军郭药师率涿、易二州八千兵马归降,在兵力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攻取幽州本是唾手可得的事。但北宋王朝长期压制军队所造成的积弊在这关键时刻暴露出来。将帅懦弱无能、缺少计谋,士卒军纪松懈、全无斗志,与辽军稍一接触,就溃不成军。郭药师向宋将刘延庆提议,应在辽国援军没有赶来前袭取幽州。畏敌如虎的刘延庆几经犹豫后,同意了这个计划。于是,郭药师率六千精兵乘夜渡过芦沟,向幽州发起猛攻。岳飞率领敢死队冲在最前面。城上守兵拼命往下放箭,投掷石块,岳飞等士卒则毫不畏惧,硬是靠云梯攀上城墙,将守兵杀死,打开城门,宋军攻占了幽州外城。但是,刘延庆却在远处观望,拒不按计划增派后续部队,致使辽国援军赶到,与城内守军夹击宋军入城部队,使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岳飞等少数官兵拼命杀开一条血路逃回。
金人通过这次战斗,看出宋军虚弱而不足为惧,于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灭辽之后,乘战胜之威,兵分两路,向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西路由兀术率领,自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进攻太原,但遭到太原军民的顽强抵抗,被牵制在那里不能南下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由斡离不率领,在宋降将郭药师向导的带领下,长驱南下,直扑北宋首都。北宋王朝君臣惊恐万分,根本不考虑如何迎敌,一心只想逃跑,甚至想迁都以避开金人的进攻。年底,金人逼近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竟吓得晕了过去,被大臣们用药灌醒。在性命与皇位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徽宗狠心舍弃后者,让手下拿来笔墨,颤抖地写下退位诏书,让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则带着一帮宠臣连夜逃往镇江避难去了。新即位的宋钦宗也几次想溜,均被坚决主张抗金的大臣李纲及汴京军民阻拦。
P17-25
岳飞是南宋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少年时,喜爱读《春秋左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由于亲眼目睹北宋灭亡的惨痛经过,和中原沦陷区百姓的艰辛生活,萌生了抗击金军、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北宋末年,毅然参军,此后北抗金兵,南平叛乱,屡立奇功。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因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被迫退兵,后被诬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与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
北宋末年,岳飞投军抗辽,任秉义郎(下级军官)。南宋王朝建立后,因上书高宗,反对南迁,被革职。不久,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随抗金名将宗泽守卫开封,任统制。宗泽死后,随杜充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金完颜宗弼(兀术)渡江南进,岳飞移军广德、宜兴,坚持抵抗。次年,韩世忠困金兵于黄天荡时,岳飞袭击金军获胜,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
1131年至1132年间,岳飞出兵剿灭李成、张用、曹成等“军贼游寇”,屯戍九江。绍兴四年(1134年),大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次年,随张浚镇压洞庭湖杨么起义。绍兴六年(1136年),奉命北伐,但因孤军深入,被迫后撤,后驻军鄂州(今湖北武汉),并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屡次建议大举北进。
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岳飞上表反对。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进兵河南。岳飞奉命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今河南漯河)大败金军。当时,两河义军纷起响应,但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他退兵。回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岳飞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告谋反,关进监狱。
绍兴十一年(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风波亭。孝宗时,对岳飞的冤案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格,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一支抗金劲旅,当时金军主帅兀术深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气,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作品收录为《岳武穆遗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诗词、散文慷慨激昂。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所作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