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食生鱼、衣鱼皮、穿地为穴而居、树葬、使用木器、乘桦皮船、坐狗橇等生活习俗,并延续下来,为赫哲族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文化、名人和自治状况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是走近赫哲族和了解他们多彩生活的窗口,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各民族兄弟姐妹、民族工作者和党政干部的民族知识宣传普及读物。本书由黄任远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赫哲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黄任远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食生鱼、衣鱼皮、穿地为穴而居、树葬、使用木器、乘桦皮船、坐狗橇等生活习俗,并延续下来,为赫哲族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文化、名人和自治状况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是走近赫哲族和了解他们多彩生活的窗口,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各民族兄弟姐妹、民族工作者和党政干部的民族知识宣传普及读物。本书由黄任远著。 内容推荐 赫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食生鱼、衣鱼皮、穿地为穴而居、树葬、使用木器、乘桦皮船、坐狗橇等生活习俗,并延续下来,为赫哲族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文化、名人和自治状况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是走近赫哲族和了解他们多彩生活的窗口,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各民族兄弟姐妹、民族工作者和党政干部的民族知识宣传普及读物。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能为广大读者认识赫哲族、了解赫哲族带来一些方便和益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赫哲族历史 神话中的族源 传说中的迁徙 史书中的历史 生活申的变迁 第二章 赫哲族风俗 服饰 饮食 居住 交通 婚嫁 丧葬 礼仪 节庆 禁忌 第三章 赫哲族萨满 萨满 跳神治病 祭神仪式 占卜 第四章 赫哲族文化 赫哲语 民间文学 创作文学 民间艺术 第五章 赫哲族名人 著名作家乌·白辛 民族作家孙玉民 医学专家毕天民 著名医生赵汝昌 科技专家毕大川 书法名家赵隽明 抗日英雄董贵福 抗日老兵傅文祥 爱国人士董金宝 民族干部傅景贤 民族干部尤根深 民族干部舒景祥 民族干部葛忠兴 民族干部吴慧 优秀校长尤玉镯 民俗画家尤永贵 民间艺人尤连仲 民间艺人傅占祥 著名歌手葛德胜 民间歌手吴连贵 民间歌手尤树林 民间歌手尤金良 萨满歌手吴进才 伊玛堪翻译家尤志贤 伊玛堪翻译傅万金 第六章 赫哲族乡 街津口赫哲族乡 八岔赫哲族乡 四排赫哲族乡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塌古通,鱼楼子, 挂满鱼干和兽肉。 以前,鱼兽肉一直是赫哲人日常的主食。他们除了吃新鲜的以外,还把鱼兽肉加工成鱼干、鱼毛、肉干、肉条等,留做平时食用。 鱼兽肉加工的几种主要做法是: 晒鱼干,赫哲语叫“熬尔克奇”。主要在风多凉爽、气候干燥的春、秋两季进行,同时要避免苍蝇叮咬,以防肉干变质。赫哲人晒鱼干一般都立晾鱼干的木架,晒的鱼挑的都是肉比较瘦。春天晒的鱼一般多是狗鱼、鲤鱼、鲫鱼、鳊花鱼、怀头鱼的脊部,秋天晒的鱼多为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晒鱼干,如今都是用盐腌了以后晒干,俗称“大马哈鱼披子”。昕赫哲老人讲,过去晒鱼干不用盐腌,是剖了鱼拿去内脏后直接晒的。大马哈鱼按各部位切成鱼条晒,每个部位有不同名称。脊干,赫哲语称“给林”或“古龙”;偏脊皮里肉干,称“西须莫”或“乌日克色”;贴骨肉干,称“西格得力”或“西格特恩得”;肚囊干,称“乌日克色”或“江克”;骨头子称“刻奇雅得塔”。吃时,可以随意选择肥的或瘦的,十分方便。 一般鱼类,马是不吃的,可大马哈鱼,马十分喜欢吃。我问这是为什么?赫哲老人吴连贵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那是中秋的季节,唐皇领兵征东来到乌苏里江,被敌军围困住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人马饥饿难忍。有人给唐皇出了个主意,让他向东海龙王借鱼充饥。唐皇写了封信投进江里,江里的虾兵蟹将将信送到龙王那里。龙王派兵赶了一大群大马哈鱼来。唐皇的人马吃饱了,击败敌军,转危为安,胜利返朝。打那以后,每到八月中秋,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就特别多,马也愿意吃大马哈鱼了。 晒鱼子,主要是大马哈鱼子,赫哲语叫“查发”。这些黄豆粒大红通通的大马哈鱼子晒干后储藏起来。平时放在粥里煮着吃,别有风味,也可以和鱼毛放在一起吃。 炒鱼毛,赫哲语叫“他斯恨”。平时赫哲人吃饭,每餐都离不开它。鱼毛主要是用鲤鱼、草根、怀头、白鱼、鲢鱼、鲟鱼、鳇鱼、干条、哲罗等大鱼制作,鱼越肥越好。炒鱼毛前,把鱼剖腹,取出内脏洗净,切成大块放锅里煮熟,挑出鱼骨、鱼刺,把肉捣碎,等凉后再炒。炒时火候要适当,炒到颜色焦黄不粘锅、酥脆而喷香时取出,即成鱼毛。炒好的鱼毛必须放在坛子或桦树皮箱子里,用炼好的鱼油浸泡,封好口,放在阴凉处或埋在地下储藏起来,以备长时间食用,不会变质。有些赫哲妇女,还把野果稠李子做成稠李饼,上面刻有花纹和花朵图案,放进装鱼毛的坛里,等过节来客时吃。也有的把山丁子晒干放人装鱼毛的坛里,吃时味道鲜美,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烤鱼干,赫哲语叫“稍鲁”。其做法是搭个架子,把鱼条、鱼肉块、鱼披子放在架上,架火熏烤,等烤熟后将其储藏起来。吃时,可以用水泡着吃,也可以切成块放到鱼毛中拌着吃。烤鱼干主要在夏天进行,因为那时天气炎热,苍蝇多,不适宜晒鱼干,所以只能采用火烤烟熏的方法,赶走苍蝇,防肉变质。加工时,烤的鱼必须用脂肪少的瘦鱼。 炸鱼块,一般是把鳇鱼肉肥的部分切成约一寸的小方块,用鱼油炸酥,赫哲人称为“依斯额母斯额”。炸好后,放人箱里,用鱼油浸泡,储存起来,全年均可食用。吃时可掺些鱼毛。除了鳇鱼外,其他一些肉比较肥的鱼也可炸鱼块。 晒兽肉干,赫哲语称“胡烈克特”。做法是将鹿、狍子、野猪、熊等野兽剥去皮,将四肢和脊肉片下来切成小块,用木棍串上烤熟,然后切成小块,晒干后储藏起来。吃时可用开水泡,用锅蒸着吃。 晒肉条子,赫哲语称“乌切克特”,是将野兽的脊肉和四肢肉切成条子肉,不煮不烤,生着晒干,吃时加盐烧熟,香味扑鼻,十分适口。P50-52 序言 三江沃野,赫哲渔乡,这里是一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乌苏里船歌》的故乡。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在这里握手言欢,骁勇的赫哲人在这里划着小船用渔叉叉鱼,穿着踏雪板用扎枪狩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生活至今。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640余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赫哲族乡、街津口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抚远县抓吉村。因其居住地区不同,又有“那贝”、“那尼卧”、“那奈”等不同的自称。现在,在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还居住着一万多赫哲人,称之“那乃”或“那敖”人。 赫哲人世代久居的三江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这里盛产千斤大鳇鱼、大马哈鱼(鲑鱼)、“三花五罗”(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同罗、胡罗)等;栖息的珍禽异兽有丹顶鹤、天鹅、飞龙、东北虎、水獭、黑熊、梅花鹿、紫貂、银狐、狍子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赫哲人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名扬海内外的鱼皮、鱼骨、桦树皮工艺品,精巧玲珑,堪称“三绝”;英雄叙事诗《伊玛堪》与《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齐名;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至今还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赫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他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食生鱼、衣鱼皮、穿地为穴而居、树葬、使用木器、乘桦皮船、坐狗橇等生活习俗,并延续下来,为赫哲族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赫哲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文化、名人和自治状况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是走近赫哲族和了解他们多彩生活的窗口,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各民族兄弟姐妹、民族工作者和党政干部的民族知识宣传普及读物。 综观赫哲族历史与文化,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赫哲族是跨境民族,因为历史的原因,大部分赫哲人(现称那乃人)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那乃自治区,还有一些原先生活在库页岛的那乃人,和阿伊努人通婚,有一部分迁徙到了日本北海道。 二是他们从事原始渔猎生产年代久远,世代相传的鱼皮艺术、鱼骨艺术和桦树皮艺术,成了这个民族的艺术三绝。 三是在这个民族中,原始宗教萨满教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当时每个赫哲人居住的村屯都有萨满,为全村的入主持祭祀仪式、跳神治病、乞求渔猎丰收。 四是古老的民族风俗保存较好,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他们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是在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民间英雄叙事诗伊玛堪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如果我们这本书能为广大读者认识赫哲族、了解赫哲族带来一些方便和益处,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