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铃木大拙禅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日)铃木大拙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为海南出版社“铃木大拙禅学经典作品”系列第一辑首本著作,同时也是大众了解禅学的最基础的入门书。阅读《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仿佛打开了铃木大拙禅学世界的一扇门,也为人的精神提升开启了一扇窗。

铃木大拙以其对东西方哲学的修养为背景,将禅学融合于西方哲学领域。此书从禅的内部来解说禅,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学观点对禅进行臆测,但又超越了旧禅师所运用的打破语言概念的个体直觉方式,吸收了现代的思想方法,使禅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得到交流。

内容推荐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集中在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也是铃木大拙研究最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深入浅出的笔触下,让其成为禅学入门最经典的著作。

《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三大特色:

1.反映铃木大拙禅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大体面貌,可作为铃木大拙其他著作的“索引”。

2.内容的阐述具有普及性,兼顾禅学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篇幅适中,深入浅出。

3.集中于禅宗思想意义的阐发,避免了通常所见的历史材料的冗长叙述和学术性考证。

目录

作者自序 禅学的入门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禅是什么

第三章 禅是虚无主义吗

第四章 不合逻辑的禅

第五章 禅是更高的肯定

第六章 平凡的禅

第七章 开悟或得到新的观点

第八章 公案

第九章 禅堂和僧侣的生活

后记 开启西方心灵的禅学

附录一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年表

附录二 铃木大拙主要著作一览表

试读章节

突破“是”与“非”的对立,才能体会真正自由的生命

用读者比较习惯的抽象方式来说,其理念是要得到更高的肯定,而不是肯定和否定的逻辑对立命题。一般来说,正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无法超越对立,所以始终不敢去逾越它。逻辑一直在恐吓我们,一提到它的名字,我们就觳觫不安。自从知性觉醒以来,心智就一直被规定在逻辑二元论的严格训练下运作,而拒绝抖落它想象中的枷锁。我们从未想到可以摆脱这个自己设定的知性限制。的确,除非我们突破“是”与“非”的对立,否则就不可能去体会真正自由的生命。而灵魂一直在哭喊着它,却忘记了要达到更高的肯定形式,而没有否定与肯定的矛盾分别,其实没有那么困难。而由于禅,我们终于经由禅师手里的竹篦达到这个更高的肯定。

不消说,禅师所举的竹篦,也可以是这个森罗万象的殊相世界里的任何一种东西。在这竹篦里,我们看到了所有可能的存在,也看到了我们所有可能的经验。我认识到它,这不起眼的竹篦,也就认识了三干大干世界。我握在手里,也就握住整个宇宙。当我谈论它时,也是在谈论宇宙万物。得一隅即得一切。诚如华严哲学所说的:一摄一切,一切摄于一;_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于一。一一微尘亦复如是。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什么泛神论,也没有什么同一性理论。因为当竹篦被举到你面前时,它就只是竹篦;竹篦里不曾吸纳宇宙,没有一切,没有一;才要举似“我见到竹篦”或“它是竹篦”就已经乖离。禅已经鸟飞无迹,更不用说什么华严哲学了。

我在前面几章的某处谈到禅的不合逻辑,现在读者可以明白为什么禅反对逻辑,无论是形式逻辑或非形式逻辑。禅自己也不想不合逻辑,它只是想让人们明白,逻辑的一致性并非究竟,而单纯的知见是无法得到某些超越性的语句的。当一切都上轨道时,“是”与“非”的知性窠臼还蛮管用的。但是一旦临到终极的生命问题,知性就捉襟见肘了。当我们说“是”时,我们是在肯定,并因而限制了自己;当我们说“不是”时,’我们是在否定,而否定是一种排斥。排斥和限制,它们毕竟是同一回事,都是在戕害灵魂。灵魂的生命不是应该完全自由且和谐的吗?在排斥或限制里,是不会有自由或和谐的。禅很明白这点。因此,基于我们内在生命的需求,禅带领我们到一个没有任何对立的绝对领域。

生命要拥有自由,就必须是一种绝对的肯定

然而我们要记得,我们是活在肯定里,而不是在否定里,因为生命本身是肯定的,而这个肯定不能有否定的伴随或制约;因为那样的肯定就是相对的,一点也不绝对。有了那样的肯定,生命会失去其创造性的泉源,变成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的机械运转。如果生命要拥有自由,就必须是一种绝对的肯定。它必须超越一切会阻碍自由行动的可能的制约、限制和对立。首山对弟子举竹篦,无非是要他们明白这种绝对肯定的形式。任何从一个人的内在存在流出的答案都可以,因为那总会是绝对的肯定。因此,禅不仅是意味着挣脱知性的桎梏,那有时候会流于放荡不羁。禅既可以让我们抛去缠缚,也能够让我们立定脚跟,但那不是相对意义下的立足点。禅师努力要夺走弟子们生来即有的立足点,然后给他们一个其实不算是立足点的东西。如果用竹篦还不得要领,任何称手的东西都可以派上用场。虚无主义不是禅,因为这只竹篦或其他东西不能像言语或逻辑那样被打发掉。我们在禅的研究里不可忽略这点。

我举若干例子说明一下。德山宣鉴禅师上堂前举拄杖示众说:“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他对弟子们总是这么说。没有长篇大论的宗教或道德谈话;也没有抽象的论述,没有吹毛求疵的形而上学;相反,我们看到粗鲁的举动。对于那些认为宗教总是懦弱和假神圣的人而言,禅师们应该都是一些大老粗吧。但是直接开显出来的事实,一般来说也是很狂暴的东西。我们必须光明正大地面对它们,因为再怎么眨眼逃避都没有用。打了一顿三十棒以后,内在的眼睛就打开了。从生命灼热的火山口就会进出一个绝对的肯定。

五祖法演禅师曾说:“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他的用意即是要人明白我所说的绝对的肯定。不只是要跳脱“是”与“非”的对立,而是要找一个积极的方法,让对立可以完全和谐,法演的问题就是这个目的。一位禅师指着生炭对弟子说:“老僧唤作火,汝唤作什么?”也是如此。禅师希望弟子们的心能摆脱逻辑的束缚,那一直是人性的致命伤。

禅不是用来迷惑你的谜语。这其中无任何戏论,如果你无法回答,便要面对一切结果。你要永远受缚于你的思考法则,还是要在无始无终的生命肯定里拥有完全的自由?你不能犹豫。抓住诸法实相或是让它溜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禅修法门一般会把人丢到一个两难里头,让人设法走出来,当然不是以逻辑,而是以更高层次的心灵。药山惟俨禅师初次谒见石头希迁禅师便问:

“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处去。”师禀命恭礼马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P64-68

序言

禅学的入门书

本书收录的论文原是为《新东方》杂志写的,那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发行的刊物,由罗伯逊·史考特先生(Robertson Scott)主编。编辑曾建议集结成书,但当时我无此想法。其后,它们则成为《铃木大拙禅论集》(Zen Essays,1922)第一辑的材料,自然在内容上有所重叠。

但是最近我又想到把旧稿整理成书。理由是我的《禅论集》对于禅的入门者而言太过沉重。对于我的外国朋友来说,入门作品或许更受欢迎吧!于是,我把手稿全部整理一遍,订正若干用语和出处。尽管还有几个地方似乎可以修润一下,但是我没有更动,因为那势必要全部改写。只要它们不会引起误解,我也就保留原貌了。

如果说,本书是一部禅学的入门书,而且可以作为研究我其他著作的初阶作品,那么它算是成功的。本书并不想从学术角度去探讨任何主题。此外,本书的姊妹作《禅佛教手册》(Manual of Zen Buddhism,1935),我推荐读者和《铃木大拙禅学入门》一起阅读。

铃木大拙

1934年8月于镰仓

后记

铃木大拙的禅学论述堪列过去几十年来关于当代佛教的杰作,而禅学本身则是以巴利文经典结集为根底的大树最重要的果实。我们要对作者表示感激,首先是因为他让禅学更贴近西方世界的思考,其次是因为他实现这个课题的取径。东方世界的宗教概念经常和西方世界大异其趣,即使是语词的翻译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概念的意义了,在某些情况还不如不要翻译。我以“道”这个中文字为例就够了,欧洲至今还找不到一个译名。原始佛教典籍里有许多观点和理念是一般西方人的认知所无法领略的。例如说,我不知道有什么灵性的(或者也许是气候的)前提或准备,才能够完整且清晰地想象或思考原始佛教“业”的概念。即便我们掌握了禅学的本质,仍然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核心观点。这个观点叫做“悟”,我们译为“Erleuchtung”(启蒙、领悟、光照)。铃木大拙说:“悟是禅存在的理由,没有它,禅就不成其为禅。”无论是神秘主义者所谓的“领悟”,或是一般宗教语言所谓的“光照”,西方人应该都不难理解。然而,“悟”是描绘一种欧洲人几乎无法领略的启蒙方式和道路。百丈怀海(724~814)的开悟,以及铃木大拙在书中提到的儒家诗人和政治家黄山谷的传说,即为例证。

我再举一例:有一僧问玄沙师备禅师说:“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人路。”师曰:“还闻偃溪水声么?”曰:“闻。”师曰:“从这里入。”

有了这几个例子,应该可以突显开悟经验的无法捉摸了。即使我们举再多的例子,还是搞不清楚开悟是怎么回事以及悟到了什么,换言之,我们仍然不明白他们开悟的方法以及内容。忽滑谷快天是东京曹洞宗大学的教授,他在谈到开悟时曾说:

我们在去除我执以后,就可以唤醒内在、纯净而神圣的智慧,禅师们唤它作“如来”、“菩提”或“般若”。那是神圣的光、内心的天国、一切良知宝藏的钥匙、一切威德自在的源泉,也是慈悲、正义、同情、无私的爱、人性和怜悯的所在地。当这个内在智慧完全觉醒了,我们就会明白,无论在灵性、本质或本性上,我们和世界众生或佛都是一体的,每个人本来即是佛,涵泳在圣者无尽的慈悲里,圣者生起慈悲心,弘法利生,于是生命不再是生老病死的大海,也不再是充满苦难的人生,而是庄严清净的佛刹和净土,众生于此可以得到涅槃妙乐。

于是我们的心完全转化。我们不再为嗔恨所苦,也不再被嫉妒和贪欲困扰,不再有悔恨的刺痛,再也不会被忧郁和绝望给打倒。

这就是一个东方人、一个习禅者所描绘的开悟的本质。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段落只要稍加修改,看起来就很像是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灵修作品。但是以完备的决疑论去描绘的开悟经验,对于我们的理解其实没有什么帮助。忽滑谷快天应该是要讲给西方理性主义者听的,而他也找到了很好的药方,所以才会听起来这么平易近人。禅宗故事的讳莫如深总比底下这句话好多了:“依照德尔芬的习惯”,它似乎蕴义很深,却什么也没说。  ……

禅学透显了“成为整体”对于东方人的意义有多么重要。探究禅学谜语或许可以为怯懦的欧洲人壮胆,或者为他们的近视配一副眼镜,好让他们至少能够“管窥”至今仍然笼罩在雾里的心灵经验的世界。而结果也不会太差,因为借着“自我暗示”,那些惊弓之鸟可以免于继续堕落或类似的重大事件。然而我要提醒专心且有同感的读者,不要低估东方人的心灵深度,或者以为禅学是很容易的事。西方人热衷于字面意义的态度,对于东方的思想宝藏并没有什么妨碍,因为在禅学里幸好不像在印度宗教里那样,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语词。禅学也没有像哈达瑜伽那样复杂的技巧,那些技巧反而会让以生理学思考为取向的欧洲人误以为可以经由静坐和调息获致精神的成就。相反,习禅需要的是知性和意志力,正如成就许多伟大事业一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