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颠倒岁月
分类
作者 徐小棣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小棣所著的《颠倒岁月》写着几十年前的场景,就能变回那个孩子那个少女,能把读者领到现场,指点我们看的,都是细节。作者成长在一个黑白颠倒的非常年代,她的生活路程、她的心路历程,都是一路惊险、跌跌撞撞走来。

内容推荐

徐小棣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好看。而在《颠倒岁月》中作者引人人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她注重的不仅是情节。也许只是天生敏感,似在无意间,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结果,她以独特的角度让人们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情、心理做了怎样的内在修改和扭曲。她随着自己的成长,记录了从儿童到青年,整整一代人被塑造的细致过程。这种教育留下的印记,有些是永恒的。时代塑造了几代非常的中国人。《颠倒岁月》的这个特点,使她的书有了记录民间历史之外的特别意义。

目录

序言

练笔

分币顶用的年代

范家胡同幼儿园

普晶的故事

北长街的尹奶奶

写给王秀华老师

拾来的纸片

坏人之死

西河沿儿

“文革”市井

八月往事

乱世

灰色身份的人

鸡毛信

受用一生的“父训”

我拔“钉子”的革命史

说大话的故事

北京的“六九届”

王丽滨

有谁还记得安建设

诙谐曲

在我们连队的斯琴高娃

异丙嗪

自由一日

笔杆子话当年

未曾销毁的日记

纪念我们自己

疑案

镜子

假领子

李学艳的标兵照

曹玉龙和刘德荣

地方官国危与小青年唯加

造假逸事

粉墨登场

红线记

二郎庙的碉堡

“政治犯”余心

太平花

我见到的画家徐唯辛

传奇公民YRY

乡下的大船哥哥

云叶嫂子的平常亨

大浴罩

卖番茄的小伙子

敖敦,你可听见我的声音?

后记

试读章节

练笔

小学时我不会写作文,愁眉苦脸写的东西分数总是很低。五年级时换了慈祥的关老师教作文,他看了我的作文,笑眯眯地说,“句子都通顺,语言没有问题。可是你的作文篇篇没有写具体事儿,这要写好就难了。从写事练笔试试吧。”这一点拨我竟然有点开窍儿,作文有得写了,渐渐言之有物有了模样。关老师评分严格,我的成绩在班里常常最好,但过不了四十分制的三十二分。他安慰我:“如果鲁迅的文章是满分,你这还低吗?”

有一次写《我的家庭》,我不愿如实写家里的“烽火连三月”,只好胡乱编造,写得一塌糊涂,分数擦边及格,按当时的要求还得改写,我哭了。关老师看见了,马上走过来:“这个题目对于你太难了,怪老师考虑不周到。这样吧,咱们不改了!”我们班一向作文成绩不好的将军之女姗姗写了篇《和毛主席一起看<东方红>》,一鸣惊人。我取作文本时关老师说:“姗姗那篇作文是素材取胜,普通素材写得好才更见功力。只要你肯练笔,写普通人平凡事一样能感人。”他确实非常喜欢我。

可是我写的《小事》伤了他的心。那是一九六六年五月,报纸上不断刊登批判《海瑞罢官》、《武训传》的文章。各种批判文章看得多了,我就也想找什么批判一下。当年北京游泳场馆少,游泳证十分紧张,关老师有十五张游泳证,他许诺在“六一”时奖励给学习努力、遵守纪律的同学。我就从树立正确学习目的写起,说用这么一个渺小的物质目标鼓励我们学习,小事里边有大事。像我这么写《小事》的不是我一个,大家不约而同地取材于校园生活,跟老师们找起碴儿来。作文发回来没有评分,只有三个字的评语“我看了”。儿童节果然就不再兑现游泳证的事。

“三家村”成员之一的子女在我们学校,与我同级的那个男孩和低他一级的妹妹写了与父亲划清界限的决心书,登在少先队的黑板报上。平易近人的老教导主任肖桂村忽然“畏罪自杀”,听说是“四清”查出了她的问题。山雨欲来风满楼,学校的气氛酝酿着动荡,关老师也一下子显出了苍老。果然,一九六六年六月七日那天学校大乱。

聂元梓在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太轰动了,小学生也想跟着学。六月七日,不知谁贴出了我们学校的第一张大字报,题目是《李××在宣扬什么》。李是音乐老师,喜欢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他弹钢琴。他弹些古典钢琴曲,像《少女的祈祷》、《天鹅》之类,常常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长吁短叹,摇头晃脑,我们就在下面弹出一个个纸团或粉笔头,你揪我的辫子我踩你的脚,写出佳作的姗姗还曾铆足了劲儿抡起跳绳跳过两个双摇跳。李老师只顾弹琴,一概不追究。我们学校狂妄不羁的同学不少,大家苛刻地要求教师的德才和能力,不满时就报以乱堂。第一张大字报也先命中了“软柿子”。

大字报虽然是小学生之作,却分量不轻。质问李老师为什么不弹慷慨激昂的革命曲调而非要弹温柔缠绵的曲子不可,指责他堂堂课只顾练琴从不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们读了大字报热血沸腾,课当即就上不下去了。操场上跑着的一群群同学,不是抱着红红绿绿的大字报纸,就是去找自己痛恨的老师。

我先去的是校长室。女校长平时很矜持,对学生不亲切,也不深入班级听课或参加活动,看见她时,她不是高高在上地坐在主席台上,就是穿着笔挺的职业装,陪着外宾或要人在楼道里缓缓行走。我赶到校长室时里边已经挤满了同学,前排的人在呼喊口号。喊了几个“打倒资产阶级当权派”、“砸烂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这样的口号就突然没词了。校长还是她平时的样子,服装笔挺讲究,表情严肃冷淡,从容地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前,心平气和地听着口号。她不紧不慢地吐烟雾,弹烟灰,居然会吸烟!那临危不惧的样子把我们镇住了,校长室里一时间鸦雀无声,往后退的人踩了我的脚,我赶紧转身跑了。P1-4

序言

徐小棣的书原本是写给自己的。写多了,她用白纸印出来,装订一下,加上湖蓝色封面,就是她的“书”,就像她的文字风格,语言朴实,云淡风清,一点虚的没有。我最初读的就是这么一本“书”。没想到的是,一打开,就合不上了,一路看到天黑掌灯、最后一页。好看!

小棣有灵气,写着几十年前的场景,就能变回那个孩子那个少女,能把读者领到现场,指点我们看的,都是细节。读她的故事我有点难为情,她写回忆对自己很较真儿。如果说她对人性的复杂深有剖析,那是起于事无巨细她总先拿自己开刀。读到这些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假如这事搁我身上,我会这么揪住自己吗?长大后的小棣写回忆,就是会揪住成长中的自己,大大小小事情,她都没有放过。万分犯难的是,倒霉的小棣成长在一个黑白颠倒的非常年代,她的生活路程、她的心路历程,都是一路惊险、跌跌撞撞走来。

生活原本就是复杂的。小棣的父亲英俊聪明,母亲美丽温柔,可以想见,年轻时代很容易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可是家庭背景和少年经历的截然不同、后来进入的工作领域的不同,加上修养性格的差异,小棣上着小学,家里就常常“烽火连三月”。最后父母离异,“文革”骤然开始,家庭变故和社会倒置几乎接连发生。小棣每分钟都生活在荒诞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她的父亲有“革命”资历,又在情报部门供职。随了父亲可以得到乱世最重要的安全,甚至能有一点神气,随了“出身不好”的母亲就是处境危险的黑崽子。她在难以抵挡的社会压力、难以拒斥的社会诱惑,以及对母亲的本能怜悯中被两相撕扯,最后,小棣还是留在母亲身边。小棣没有强调她的善良,而是强调在鼓励绝情、鼓励恶的颠倒岁月,一个小孩要保留那一点点天真善良是何等不易。孩子们经常会依照社会给出的指示,奉恶为善。她告诉大家,自己也未能幸免,她在社会对孩子的颠倒教育和鼓励下,也做过伤害自己父亲和恩师的事情。

小棣有着那个时代认为是“对立”的社会关系,这使她有了一些其他孩子难以同时具有的经历。她和母亲曾在“好人家”的四合院借居,见识过“旧社会”残留的上层文化人;风暴将临,她和母亲搬人大杂院,又体验了社会底层的百态人生。一九六六年的“红八月”里,她独自借居在仅有母女二人的亲戚家里,只离开一天,那位昨天还是活生生的母亲,就已经死在红卫兵的皮带棍棒下,被扔上卡车拉走,小棣带去的毛巾被,差点被红卫兵的封条封在屋里。她心里揣着可能招致大祸临头的母亲出身不好的秘密,万分小心地调整自己、应对世界,保护自己和母亲;同时又因为她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以及姐姐的关系,还可以近距离接触一群高干的孩子们,和她们玩在一起。她的四周旋转着截然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风格。最后,母亲很悬很险地生活下来,她有着红色光环的父亲反倒入狱,被自己人关了七年。她按照当时学校领导者的指示,去动员同学下乡、“拔钉子”,自己后来却在农场心灵孤寂的生活中,差点自杀身亡。生产建设兵团是小棣的另一半回忆,在那里,所谓的知青生活虽然变得相对简单,但是,它只不过是一种无尽头的劳役,这种生活扼杀了正常年轻人的全部色彩和希望。那时,任何可能的表达,都被纳入“文革”中连续上演十年的“假、大、空”语言框架,令人无处逃离。小棣让我们看到,这种文化扼杀的利刃直人每一片田野、每一个个人。难怪直至今日,几十年后的公众语言和风格,仍然难以彻底摆脱“文革”语言的长久腌制。不仅是虚假语言,最后为了逃离,知青们纷纷造假:假电报、假诊断书、假证件,这是当时公开的秘密,更有社会上越来越多在政治上醒悟的人,也必须以假话来保护自己。终于,出于种种原因,全民殊途同归,都生活在各种类型的谎言中,而且没有心理负担,只因在颠倒的岁月里,小民被逼上了绝路。

小棣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好看。而在小棣引人人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她注重的不仅是情节。也许只是天生敏感,似在无意间,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结果,她以独特的角度让人们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情、心理做了怎样的内在修改和扭曲。她随着自己的成长,记录了从儿童到青年,整整一代人被塑造的细致过程。这种教育留下的印记,有些是永恒的。时代塑造了几代非常的中国人。小棣故事的这个特点,使她的书有了记录民间历史之外的特别意义。也许大家不会想到,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它的种种独特表现、它的思路、它发生的事件、它上中下各层的反应,都离不开去了解和理解那一代人,他们是封闭环境中、封闭教育下、“文革”颠倒年代的产物。今天,他们是父亲、母亲和教师,他们还可能是为数不少的官员甚至高层官员,他们是今天整个中国的后中年和老年。他们对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塑造力。

后记

我生长在“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的时代,一九六六年十三岁时学校大乱,所受的教育在小学六年级终止,一九六九年去上山下乡,再也没有机会返回课堂完成学业,一九七七年底在那个时代的尾声中以“知青”身份办“病退”返回了北京。

那以后,我扎进辛苦而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到二00二年学会上网时,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天地里已是长辈年纪了。看着青年们在严肃话题上活跃精彩的交流,蓦然想到自己在同样年龄里正在做什么的问题,记忆被搅动,写起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来。写时没有想过出版,忆起一事,叙事一篇,积累几年后看起来有点像“自传”。但我本想写的绝对不是自传。将文章整理结集之际,我对那段岁月的印象逐渐趋向以“颠倒”二字概括:颠倒的观念、情感、行为充斥了我成长的岁月,然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一点个人记忆,远未使那段岁月穷形尽相。

我的叙事没有刻意虚构,但以近年来的认识和心境去还原几十年前的场景,想必难免存在重构和偏差,所以有的人物用了化名,希望大家宽容对待,不要对号入座。我的记忆如有“硬伤”,也恳请知情者提出补正。

我的文字带着受教育不足的印迹,这很是遗憾。

借着出版的机会,我向曾给予我的写作理解和支持的友人们深表感谢!我一一记得那些鼓励,深信是友情培育了我写的能力。

徐小棣

二0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

书评(媒体评论)

小棣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好看。而在小棣引人入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注重的不仅是情节,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结果,她以独特的角度让人们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情、心理做了怎样的内在修改和扭曲。随着自己的成长,她记录了从儿童到青年,整整一代人被塑造的细致过程。

——林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