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反映的是人类的良心!
读者手里的《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正如作者康振贤所言,是纪念贵州抗日英雄的“一个纸上的纪念塔”。在这个民族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都只是残缺不全地保留在一些书本之中的今天,我们能否期盼一个不只是“纸上的”纪念塔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国民革命军虎贲独立师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康振贤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反映的是人类的良心! 读者手里的《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正如作者康振贤所言,是纪念贵州抗日英雄的“一个纸上的纪念塔”。在这个民族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都只是残缺不全地保留在一些书本之中的今天,我们能否期盼一个不只是“纸上的”纪念塔呢? 内容推荐 康振贤著《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一书,记述了由原黔军柏辉章师改编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02师参与抗日战争多次战役的战斗历程。作者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大量抗日战争史著述,采访了原第102师的老兵,在对中国抗日战争宏观背景的叙述过程中,凸显第102师英勇艰苦作战的史迹,表彰该师官兵的战绩,赞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追念他们的贡献,缅怀他们的牺牲。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一书,在宏观上几乎对八年抗战作了勾勒,在微观上则对第102师的战程战绩作了描绘。宏观与微观之结合铺排匀当,评论之恰如其分,均非易事。看得出,此书作者花了很大工夫,在写作上作了不少尝试和探索。此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参考了许多资料,力求真实;此书亦非纯粹纪实文学,但尽量形象生动,力求活泼。感谢作者为抗日战争史宝库提供了一粒发光的小珠。 目录 第一章 促进统一,出黔抗日 忍辱负重,抗战大计 国不统一,何以保家 经略西南,整编第25军 统一西南,第102师的建立 峨眉山受训,强化国家概念 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整军修武,积极备战 第二章 抗战军兴,出师淞沪 卢沟烽烟,全面抗战 转换战场,拉开淞沪会战 奉调江阴,守备江防 一寸山河一寸血 奔赴沙场,势若虎贲 支援友军,忍受分割 顾全大局,不辱使命 分头驰援,接受考验 舍生忘死,达成任务 陈伟光大战蕴藻浜 战绩说话,改变观感 大战落幕,仓促撤退 抗日救亡,纵遇悬崖不勒马 淞沪撤退,险象环生 敢将头颅献河山 第三章 拱卫南京,掩护撤退 进攻南京,日本举棋不定 南京战守,政略考量 保卫无锡,艰难苦战 转换阵地,劳师往返 南京陷落,大军突围 拱卫南京,任务完成 第四章 宝鸡整训,黄河布防 战功显赫,归建第八军 厉兵秣马,准备再战 调防黄河,对峙风陵渡 妇女战地服务团 送返眷属,尽除后顾之忧 第五章 徐州解围,砀山鏖战 徐州会战,第102师奉调参战 遭遇强敌,柏辉章果断出击 初战告捷,鬼子疯狂报复 苇楼激战,陈蕴瑜壮烈殉国 二战韩道口,热血洒疆场 砀山不必守,砀山不可失 浴火血拼,砀山突围 告别第八军 收容残部,开赴漯河 呈送战报,追抚烈士 第六章 浴血万家岭,功成乌石门 未雨绸缪,保卫大武汉 驻防武汉,厉兵秣马 临战找“婆婆” 冈村未攻武汉,先谋南昌 两将比胆,战场谁得先机 绝地冲锋,艰难苦战 力排众议,将重点指向乌石门 有死无生,艰难苦战 空中增援,冈村成了我后勤部长 万家岭大捷,鼓舞全国士气 有功无赏,真正尴尬的独立师 长期抗战,两党共识 知己知彼,检讨得失 第七章 东乡整训,再添士气 阅兵授奖,鼓励士气 整兵训练,提高素质 灭寇焰,玉树林一怒打敌机 第八章 南昌解围,功亏一篑 踌躇不前,错失战机 处心积虑,冈村攻南昌 大战生米街 大战王老虎山 巾帼未必不英雄 顾维汉抬棺上阵 反攻南昌,功败垂成 第九章 湖南整训,驻防新墙河 衡阳整训 追穷寇,三军奋勇 守新墙河,归建第四军 桑梓征兵,补充前线 激励士气,悼念袍泽 贵阳纪念塔,黔军抗战的丰碑 第十章 敌后游击,大显身手 以攻代守,变被动为主动 侦察敌情,悬赏师长 奇袭麻布大山 张克俭借猪杀鬼子 李若骏巧布猪笼阵 杨炯笑谈渴饮倭寇血 第十一章 长沙会战,独挡大门 烟俊六新官上任三把火 兵行诡道,阿南声东击西 大敌当前,从容部署 以一当十,独当一面 沉着应战,临危不惧 以胆搏胆,柏辉章亲上前线 痛失袍泽,激励三军 痛追穷寇,再守新墙河 第十二章 驰援香港。回援长沙 千里驰援,半途而废 兵临城下,以逸待劳 回援长沙,英勇奋战 争夺张公桥 第102师三守新墙河 捐资办学,心系桑梓 第十三章 匆忙参战,宜黄突围 轰炸东京,日军报复 调兵遣将,对决浙赣 战宜黄,三军奋战 作战失败,黯然回师 欧震提任,柏辉章去职 第十四章 四战长沙,代人受过 “一号作战”,曰军厉兵秣马 中美摩擦,内外交困 河南会战,国军一溃千里 判断失误,薛岳固执己见 守备长沙,张德能祸福相倚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长沙陷落,追究责任 抗战胜利,完成使命 附一:陈团长蕴瑜砀山壮烈殉国的事迹 附二:晋少将陈团长蕴瑜墓志铭 附三: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名单 附四:祭抗日英烈文 祭抗战陆军第102师师长柏辉章将军 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 后记 参考资料及书目 试读章节 舍生忘死,达成任务 1937年11月5日晨,苏州河上空,敌人升起了三个侦察气球,指挥其空军与炮兵向我607团阵地狂轰滥炸,约两小时,敌汽艇数十艘,又在飞机配合下,向我方阵地发起猛攻。陈蕴瑜指挥官兵沉着应战,坚守抵抗,在敌空军和炮兵轰炸时,除留少数监视兵外,一律避人掩体,待敌艇冲至我射程内时,守兵再进入战壕,以轻重火器、手榴弹等武器,一齐向敌纵横扫射,猛打猛轰,击沉敌艇1艘,毙敌50余人,其余敌艇见势不妙,掉头北逃,与我隔河对战,终日不息。 翌日晨,第3营营长杨国舟接到陈蕴瑜的命令,有一股日军正向我方进发,有进占我阵地侧后加油库的企图,必须予以阻击,炸毁油库以免资敌。杨国舟接令后,即前往阵地视察,他发现加油库左侧百余公尺处有一混凝土建筑,楼顶刚好可以全部俯瞰我阵地,若被敌人发现这一制高点,派兵占领加强火力,我营官兵有被全部消灭的危险,必须尽快派人把这座建筑即时毁掉。 命令落到了5连连长顾维汉身上,他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 第102师5连连长顾维汉为了全营守军官兵的安全,顾维汉不敢丝毫怠慢,只有组织敢死队去完成任务,谁能完成任务回来后是士兵的升为排长,为了激励士气,顾维汉不但把奖励有言在先,还把当前危险向大家说明,他话音刚落,就有二十多人从队伍中站出来,愿意去完成任务。 此时的第5连,经过一月来的拼杀,已大多折损,说是一个连,人数不足两排人。人员选定后,顾维汉亲率敢死队弟兄向目标挺进。 日军也似乎看出了我敢死队的意图,于是组织拦截,迂回包抄。顾维汉自知兵单力薄不可能死打硬拼,于是把人员分成3个小组,按阻击、掩护、爆破进行明确分工。 在敌尚未形成包围时,顾维汉亲冒弹雨,在淤泥中匍匐着一步步接近目标油库。我敢死队人少,弹药有限,硬拼必徒增伤亡,大家竟突然形成了神奇般的默契,距离不够不打,瞄不准不打,敌人逼近时才掷手榴弹一阵狂炸。就在这时,敌军两辆坦克横冲直撞而来,空气骤然紧张,我官兵立刻散开,前后向敌战车攻击,但好几次皆未得逞,因我官兵仅有步兵武器,没有平射炮和山野炮,无法击毁其战车。就在这时,上等兵胡玉清突然怀抱集束手榴弹迅速滚人敌人的坦克车下,顿时一声巨响,烟尘四起,空气瞬间凝固了,胡玉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让耀武扬威的敌坦克瞬间成了一堆废铁。 胡玉清,贵州铜仁人,原为第102师607团9连战士。因战场上伤亡不断增多,部队随时重新编组,胡玉清调至了第5连。 顾维汉此时正匍匐行进到了油库正面的开阔地边沿,借此烟尘掩护,他迅速跃起,如脱兔般冲到油库近旁,一枚手榴弹扔出,把油库炸得地动山摇,火光冲天,强大的气浪把顾维汉凌空抛到了几十米外,摔落在长满芦苇的河滩上。 第二天早晨,一阵寒风吹过,顾维汉在浑身酸楚疼痛中渐渐醒来,他发现自己正躺在一片冰冷彻骨的污泥之中。掐了掐自己脸上的皮肉发觉还痛,再看看不远处还在冒烟的油库废墟,以及它周边倒塌的建筑,不禁大声喊道:“老子还活着,油库炸了,真他妈过瘾,过瘾!” 他起身举目四望,到处火光闪烁,青烟缭绕,死尸枕藉,再加凄厉的鸦声,把偌大的河滩衬托得更显凄凉恐怖。歇息片刻后,顾维汉强忍着饥寒疼痛,挣扎起来开始清理战场。在掩埋阵亡的战友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人还一息尚存,经过简单的搓揉包扎,两人相继苏醒了。于是,3个满身血污更浑身是胆的汉子,相互搀扶,踏着朝阳一瘸一拐地归队。陈伟光大战蕴藻浜 第102师的参战,已是淞沪会战的守势期(第二阶段),当时中央作战军负责南自上海北站沿淞沪铁路,北至吴淞口一线的防守。右翼是著名 序言 序 言(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民族解放战争,无数的血性男儿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告别家乡,投入保家卫国的惨烈战争之中。 柏辉章将军的102师就是这样一支中国军队、威武之师。 他们本来是一群贵州山里人:是纯朴的农夫,是勤劳的工人,是风华正茂的学生,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但是当强盗闯入了东北、平津、上海时,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亲人、孩子、父母,他们奔赴淞沪,开始了八年抗战的征程。上海的“八一三”淞沪会战由最初的小规模战事开始,发展为百万人大战,宝山、罗店、大场,可以说血流成河,日本军人自己称是“血肉磨坊”,双方军人伤亡超过20万人。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要借此机会向102师的抗日将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如今尽管战争早已远去,我们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不应该忘却这杀人的战争,不应该忘记那犯下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慰安妇”等战争罪行的侵略者,更不能遗忘像柏辉章将军那样的抗日功臣们。 说到我们今日如何纪念抗日战争,我还有三点感言和建议,在此重申。 首先,我国应建立国家级抗日战争纪念仪式。 时至今日,许多西方人还只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七三一细菌部队、“慰安妇”制度、三光政策等知之甚少。 在战败国的日本,从1963年开始,每年的8月15日战败日(日本称终战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仪式,以示纪念。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式”。追悼式通常在东京武道馆举行,由天皇和首相、众参两院的议员、内阁成员及死亡者家属出席,会场上气氛“庄严肃穆”,参加者依次向“英灵”献花。而每年一次的广岛、长崎的“和平祭典”无核大会,更是规模盛大,还要通过决议什么的。日本在原爆纪念方面花了非常大的心血和投入,包括不断统计死亡受害人数、邀请各国政要出席纪念仪式、以各种文字宣传。这些不能不说日本政府是深谋远虑的,日本社会是积极参与的。 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一种神圣的、固定的仪式,来追悼千万的死难者,来缅怀难以统计的抗日志士,来追忆14年抗日艰难而卓绝的斗争历程。早在1951年,中央政府就确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要求全国人民每年举行纪念。1995年9月3日,中央政府在北京举行纪念大会,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讲话。2005年的纪念活动更为空前,更为盛大。我国应该尽快建立每年一次的、由中央政府主持的抗日战争纪念仪式。 其次,要抢救性保护抗战遗址。 同样,纪念馆、博物馆、资料馆等设施,不仅具有纪念展览、教育后人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具有收集保存资料和文物、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功能,从来都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托和阵地,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馆、博物馆的数量屈指可数,资料馆更是空白。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纪念馆、博物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尔滨平房)等,都是近年来相继建立的。由于起步较晚,资料收集和文物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更多的是承担了开放展览的社会功能。这些纪念馆、博物馆不仅建立时间较短,且规模大都有限,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就明确指出,作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14年抗战的标志性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规模还不如仅_仅进行了65天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以上海的淞沪抗战纪念馆为例,展览场地过小,展览内容陈旧,与全面反映抗战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为了让人类反省战争、谴责罪恶,联合国专门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设立了“警示性文化遗产”这一门类。如今,奥斯维辛集中营早已是警示性文化遗产了,珍珠港美国遭袭的伤心地是文化遗产了,连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地也是文化遗产了。作为东方最大受害国的中国,作为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三光政策、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毒气战、化学战、强制劳工等暴行最深的国家,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令人非常担忧的是,如果战争遗址都消失了,明天,我们拿什么去记忆战争? 卢沟桥、长城、延安宝塔、四行仓库、平型关、台儿庄……它们承载着我们抗战的记忆,不屈的抗争,民族的光荣,是永远不应该损毁的。同样,南京大屠杀遗址、平房七三一部队驻地等,刻印着日军的暴行,同胞受难的痕迹,也需要保留,以警示人们。 最后,要抚恤硕果仅存的抗日老战士们。 抗战老战士是国家的功臣、民族的瑰宝,国家理应给予他们崇高的礼遇和优厚的生活保障。最近读到全国政协常委、也是我的朋友——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建议,深得我心,特将他的建议抄录在后: 第一,在全国普遍调查登记抗日老战士名录,记录他们的事迹,载入地方志、地方史或供军史、国史采纳。征集他们保存的有价值的文献或物品,由相应的机构妥善收藏或展示,以作纪念。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颁发国家荣誉勋章。第二,对健在的抗日老战士发给优厚的生活费,并提供相应的医疗、保健、护理等保障。第三,在他们出席的各级各类仪式、典礼、纪念活动中,应列于首位,在党政军领导之前。第四,在他们去世时,举办隆重的丧仪。其仪式应专门制定。第五,对流落境外又希望返回祖国的老战士,应隆重欢迎,帮助他们在故乡或他们选择的地方定居。第六,对国内已故老战士的坟墓妥善保护,树碑标志。对分散的遗骸遗骨应集中于烈士陵园或合适的地点,建为“抗日战争无名战士之墓”。均应定期祭扫,以慰忠魂。对境外的已故老战士坟墓和散处的遗骸遗骨,同样应派员或委托当地人员妥善保护,定期祭扫。或将遗骸遗骨迎回国内重新安葬。 写于201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80周年之际 (苏智良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后 记 (一) 在贵州说起抗战,大家马上会想起“二·四”轰炸,会想起“黔南事变”,似乎抗战八年,贵州能挨上边的就这两件事!所以,写作一本有关贵州抗战的书一直是我的心愿。 其实,在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我还是做得较早,以前和老兵交往时,就已记录下与他们的谈话,并颇有心计地收集了不少文史资料和老兵的手稿。但是,时移世易,迟迟未能动笔。 前年,军史学家张庆冬写了本《抗日铁军——国民革命军第74军抗战纪实》,约我代为作序。交稿后,张先生说,贵州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你们贵州人自己写的抗战书!我说,未必吧!齐赤军、梁茂林就写有《贵州草鞋兵》。他说,齐赤军是山东人,梁茂林是山西人,他们虽在贵阳工作,严格意义还不是你们贵州人自己写的抗战书。 有了巨大的鞭策,我只能先放下其他写作计划,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方面来。 可能是天遂人愿,正在我着手整理资料的时候,原第102师师长柏辉章的嫡孙女柏梅在网上读到了我的文章,并和我取得了联系。她听说我的想法,马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从家里为我找来了很多有用的资料。随后又接触了不少原第102师军官的遗属,通过采访,既获得了许多珍闻,还从他们手上得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手稿资料,这为丰富本书内容增色不少。 在采访过程中,我经历了各种感人场面,在贵州湄潭,我采访第102师烈士柏宪章的女儿柏义方和女婿何其荣时,两位老人已90高龄,听说我的来意,老夫妻竟双双对着我深深地行了三鞠躬,至此,我竟一时语塞,泪水差点溢出,老人此举概涵了多大的期望啊! 在平坝,柏辉章将军的嫡孙女柏梅、杜肇华将军的外孙女罗勤与梁茂林老师和我一起,去祭奠了陈蕴瑜将军,两人抱头大哭,他们哭陈蕴瑜将军为国宣劳,捐躯沙场;也哭自己的祖辈为抗战而出生入死,可是他们没死于外敌,却死于自己的同胞,给人以撕心裂肺的震撼。 在采访第102师老兵葛世才时,柏梅见其贫困潦倒生活无助,竟一时哽咽无语,当场就拿出了1000元钱;在采访第102师老兵苏仕忠时,见老人贫困交加,蜗居危房,罗勤情不自禁下跪抱住老人失声痛哭,自责来晚了对不起与外祖父一起出生入死的袍泽,志愿者们马上将捐的2000元慰问金送给老人,且准备形成长效机制援助。 因为有了第一手资料,写作起来自然驾轻就熟,也因为素材本身很感人,才使我非常投入去写作,用心、用情去写,以致自己也常泪流满面。昔日这些军人奋战沙场,何曾有过个人的私利,他们舍生忘死不就是为了这个国家民族。当写到在战场上举行婚礼的陈伟光将军夫妇,由于战事不断,他们未能度一天蜜月,夫妻相邀,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抗日,待把倭寇消灭后,再过幸福甜蜜的日子……但想起他们后来的遭遇,竟也不由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写到这里内心却难以抑制…… (二) 写纪实作品的确很难,因为要有广泛的资料支持,不然会失之于张冠李戴的胡编乱造。在我阅读很多当事者的遗稿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由于写作者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以致时间、地点、部队番号错位,人物有时也张冠李戴。如:中国台湾出版的一本《八年抗战之经过》,作者为何应钦,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叙述中,将关麟征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身份,写成第37军军长(见该书209页)。除此而外,书中错误之处实在太多,如淞沪战役无张发奎之名;武汉长江南岸作战,仅用一两百个字叙述,只说我军截击等语。又如:第102师的亲历者刘铁轮,把武汉会战的南浔之战和南昌会战混为一谈,把第29军军长陈安宝提前一年牺牲,等等。 (二)由于写作者身处特殊年代,无法正确表达,很多《回忆录》形同交代材料,描写模糊、避重就轻,没有主题。 (三)由于写作者因职别不同,虽亲身经历,但却对战场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 (四)档案资料虽出自权威也未必可靠,如:在众多档案里,柏辉章的介绍错漏百出,柏辉章出生于1897年(庚子九月初五),1917年就读于贵州讲武学校,但诸多档案资料均说成1901年生,贵州讲武堂毕业,贵州讲武堂创办于1912年,而贵州讲武学校创办于1916年。由此可见引用资料要慎之又慎,不然难免以讹传讹。所以,我对所谓资料,原则上采取只参考不轻易引用的态度。 (五)第102师的番号,在众多的史料中有不同说法,刘铁轮的叙述中提到虢镇整编团级单位变更番号,原607、609、612团,变更为304、305、306团,生前与刘老有过交往的杨炯、曹文奎叙述与其一致,但与刘铁轮素无交往的当事人余维华、戴碧玲在其回忆中与刘铁轮的叙述有着不同的讲法。由于相互对立,笔者在查阅国军序列档案(不完整)时,发现304、305、306团在万家岭战役番号与第74军雷同,故暂取余维华之说,容有更多资料时再详加考证。 阅读和甄别材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从各种信息中梳理出故事来,还要排比出顺序,这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我知道要写好第102师,原有的知识已不够用,因而要阅读很多的相关书籍,以充实自身的修养,这样一来占用了很多时间,以致常常熬更守夜。 有了新的知识补充,对原有的写作框架就有了新的审视,有时有的章节就不得不反复修改,以致前后花了不少时间。等到书稿完成,交与朋友审读又收到了不少意见,对于大多数有益的意见已作采纳,部分意见也已和朋友作了些有益探讨,最终决定了取舍。 第102师是抗战中的一支劲旅,他们冲锋打头阵,撤退打后卫,为抗战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不断从属,在战场临时找“婆婆”,以致有过无功,为人作嫁衣,很多大型书籍鲜有记录。所以写作本书,除了依赖于有限的资料,还要作大量的采访,以弥补资料的不足。 在采访中,由于许多老兵家属内心尚存顾忌,所以常三缄其口不愿提及;有的虽态度热情,但由于长辈过去常受冲击,许多故事已随老人而去,就连照片也没留下一张!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采访中总会遇到一些有心人,他们热情执著,不仅倾其所有把知道的情况口述或书面提供给我,还对其他知情者牵线搭桥,使我感动不已! 特别要提及的是罗勤女士,她在百忙之中,代我出入图书馆、档案馆收集资料;代我到边远地区采访知情人,并以最快速度电传给我,虽然我们各居一省,但沟通之及时,体现了“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的便捷和友情。 去年11月上旬接到遵义文史专家苏涟的来电,说找到了第102师老兵葛世才,我兴奋之余即电告柏梅说葛世才找到了,柏梅听后竟一时无语凝噎,最后只说了句话, “小康,我们抓紧!”我当然明白这“抓紧”的意义,二话没说,我们当即安排了各自的日程。11日晚,我们先后由广州飞抵贵阳,12日早赶到遵义。 葛老已86岁高龄,1924年生于贵州遵义,16岁从军入柏辉章102师,到了湘北新墙河前线,柏辉章怜惜其年龄太小,把他留在师部作勤务兵。所以我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特地安排了3天时间早晚采访。 葛老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对过往之事还能记忆犹新,但他却极少谈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小兵,没有多少成绩可言,但由于曾效力师部多年,他对老长官的事迹却能如数家珍,所以我一说起柏辉章,老人马上兴奋起来,左一个大英雄、右一个大英雄的称赞。葛老可能是第102师最后的老兵,也可能是该师的最后见证人。 老人对柏辉章的称赞不是泛泛而谈的口水话,话匣一开竟还是有理有据,他说出的事例还多有事实佐证。他讲到柏辉章是怎样亲自带着一支小队伍,到麻布大山前沿侦查遇险;说到柏辉章在童溪街遭遇强敌,又是怎样处变不惊;还说到第102师援港,刚到韶关又回援长沙,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抗战结束后,柏辉章喜其机警把他留在身边,以后成了柏家专司买菜的管家,因而葛老的回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次采访对充实本书内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遵义回来,采访手稿尚未整理完成,又接到贵阳顾老师的电话,他说在仁怀芝麻镇又寻访到第102师老兵舒仕忠舒老现已94岁高龄,淞沪会战时为特务连战士,后因负伤离开第102师转入121师继续参加抗战。听到此消息,我是恨不得又马上飞回贵州,但贵州冻雨交通中断,心中纠结难以名状,我明白我此时在跟时间赛跑,能从老人口中哪怕能了解一点当时的战场情况,对本书的充实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于是,新年过完立即再飞贵州,在遵义志愿者何飞的帮助下,顺利拜望了舒老。话匣一开,舒老就说我们是打鬼子的嘛,他用手比八字说:我参加八年抗战,却受九年管制。舒老的话语让人不胜唏嘘,老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国内大多数国军老兵的真实写照。 舒老在第102师时间足有3年,但随师抗战就只有淞沪会战,后来因部队打散加入了同属贵州部队的第121师,负伤出院后再入远征军,一路走完了抗战八年。老人还记得当年的长官是柏辉章、杜肇华,还记得当年出征时所唱的军歌,还记得江阴、虹桥、苏州河、跑马场,还记得一些战斗细节,遗憾时间久远记忆模糊,再加上老人身体欠佳,故时序有些颠倒,老人叙述时有些激动,回忆让他仿佛回到当年,他用沧桑的嗓子给我们唱着一首首军歌……说道惨烈的战斗场面时,老人难过得几乎听不清他的话语。但有事实,有佐证,梳理起来并不困难。 既然,本书立足于纪实,当然就不可能去想象发挥,资料不仅要求要言而有据,还须有大量的事实佐证,所以进图书馆、档案馆就成了常有之事,这样一来基础工作做的较多,反而写作时就轻松不少。 毕竟,写作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需要强有力的知识后盾,我也常感才疏学浅,力有不逮,故而常生退意,但既已开头就应善始善终,看到贵州那些援助老兵志愿者,他们不图名利,用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寻找、发现并资助老兵,出钱又出力,其精神令人感佩!个个高效而诚恳的在做工作,令我受到莫大鞭策。想想那些曾经浴血沙场的将士,为了保卫国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就花上一点时间去记录他们的历史功勋,实在也是天经地义的义务。如果我们天天高唱《国歌》,而不知道是谁在为我们筑起血肉长城,那才真是历史的悲哀了! (三)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书总算脱稿,在出版前又怕错漏百出而以讹传讹,于是打出小样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在得到充分肯定后,才敢交给出版机构审定。 完成初稿,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因为在此之前看过何教授一篇《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的文章,何教授以大历史、大视野、大境界写出了贵州人久抑的心声,也给国人以震撼的反思。 何教授为贵州人,1949年以后,家就住在贵阳“纪念塔”附近。虽然后来这里有名无塔,但“纪念塔”三字的地名和公交车站名已深深印入他的脑海中,只是缘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不可究源罢了!当他真正得悉此塔是纪念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的纪念塔时,他被抗日英雄的英勇悲壮深深感动和震撼!这也就有了他2010年10月发表的《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之文。2011年上半年,何教授又看到了笔者发过去的《虎贲独立师——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的主要章节,欣然应邀作序。那段时间他工作很忙,出国讲学,带博士生论文答辩等,他怕因此耽误出书,于是荐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雷颐教授代作序,雷教授也欣然应允,但是雷教授觉得他的老师曾景忠教授是专门研究抗战史的一流专家更适合作序,故再荐曾景忠教授。 曾景忠教授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从事国军抗战研究的专家。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要求“言必有据、论有所出”,所以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稿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并帮助联系中国台湾政治大学洪秀菊教授,请其协助查找有关第102师的史料,洪教授欣然隔海相助。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与欧雅君小姐从(台)国防部参谋本部史政局复印了《柏辉章简历》、《第八军军史》等弥足珍贵的史料(“国防部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欧雅君提供),使本书得以纠讹补漏增色不少。 在此之前,我也曾致电邮(台)国家图书馆:“恳请协查国军第一百零二师(师长柏辉章、陈伟光)抗战期间的一些史料和图片,以利《第一百零二师抗战史》的写作。”不久即收到方美芬小姐的回邮,得到了详细的答复:“关于国军第102师师长柏辉章与陈伟光的资料,中国台湾方面并没有人特别研究,目前只在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的《抗日战史》南昌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中零星记录当时的作战情形。由于该套丛书是史料性质,并没有图片,只有战事图,因此无法提供进一步的讯息,该套丛书约101册,不知您就近的图书馆是否有收藏?无法提供您详细的资料,敬请见谅!”虽然(台)国家图书馆最终没有提供到实质性的资料,但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办事作风令人感佩!也算是对我一个最大的心理支持。 书稿经过自查自纠,反复调整,总算完成。在准备交出版社付梓出版时,又得到朋友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写来书序;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前《凤凰周刊》主编、远征军抗战研究史专家邓康延,《长沙会战》编委梁小进,深圳作协副主席陈秉安,搜狐高级编辑陈军吉写来推荐语。所以本书的完成,实是大家共同帮助的结果,在此要特别感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一部史诗,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卫国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是350万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结果。缅怀先烈,铭记功勋,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职责。 我与各位教授,以及各地的专家,本来素不相识,但抗战历史让我们走在了一起。抗战期间,国军官兵奋勇作战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客观地评价国军的抗战功绩,不仅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也将为后世子孙团结奋斗提供更好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治史者,要有一颗“爱之不溢其美,憎之不增其恶”的平常心,这样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去再现一部公正的历史。然而,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的把握可能功力不够,因而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1 2011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 定稿于中山 书评(媒体评论) “虎贲”这两个汉字,冲天·啸,大地斑斓。而后人的满腔景仰,万千痛爱,尽在一卷。一○二师番号上附着上万阵亡黔军将士的英灵,他们长久飘零在古国的 天空。于今可以在这些字纸里栖息,并被我们永久的祭奠。 前《凤凰周刊》主编 远征军抗战研究史专家邓康延 越众影视董事长 这是一支百万雄师,是一直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十次巨大会战,痛歼日寇,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本书全景式地、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一卓绝的历程。 《长沙会战》编委梁小进 揭开蒙在历史面上的布幔,把真实的历史告之世人,这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而非常敬佩本书作者。 深圳作协副主席陈秉安 历史终有云开雾散的一天,以往被屏蔽的真相将浮现,而英雄将归来。 搜狐高级编辑陈军吉 那些为民族奋勇而战的壮士总会被历史想起——本书,使“第一○二师抗日阵亡纪念塔”重新矗立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颐 一○二师,铁血抗战,淞沪挥戈,苏州河上功赫赫。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