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清晰的工作思路
世道是公平的,有失败者,就有成功者。我整天裁人,混迹于形形色色的职场,也常暗自观察,什么样的人是老板舍不得裁掉的职场赢家。香港花旗银行的副总耿涛曾给我一个很诗意的答案,他说,职场男女做到优秀的份上,大多得具备两点:第一,当机立断;第二,周到细致。这两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脑子够清楚,工作有思路。
我观察过,凡是把活干漂亮的人,不一定很累,脑子清楚了,做事自然有效率,就会不那么累心耗时。所以,一定要想明白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思路多起来,如何靠近重点,如何抓住关键。这些代表着你的职业成熟度,远比热情周到、善于聊天更为重要。
为了让员工有好的工作思路,成熟的大公司都会有一套针对初入职场的人进行的导入培训,比如贝恩中国的入职培训、技能和商业素养培训,惠普的“走在前面”的培训,摩根充满人情味的阶梯式培训,微软把新人转化为微软职业人的一个月封闭培训,等等。在所有的导入训练中,都有同一个重要的环节—培养设计工作思路的习惯。
这意味着,在优秀的企业上班,本能地适应工作会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只有学会设计工作思路,主动去适应工作,把握工作重点和关键,并寻找其中的窍门,才是职业成熟度高的表现。尤其在金融领域,对理性和逻辑性要求很高,如果思路不清晰,那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如果你新入职一家公司,但以前没有设计工作思路的习惯,也没机会受到有效的培训,该怎么办呢?
第一,从同事身上寻找工作思路。拿出在大学记笔记的功底,去观察和记录同事是怎么做事的,概括出“一、二、三”来。把现成的成熟思路记录在案,然后不断熟悉这些内容,遇到自己工作打不开思路时,就拿出这个本子找思路、找经验。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的职场功力将会大增。
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大学里很会记笔记的学生成了员工后,很容易就把这个本事给丢了。于是我们就看到,很多本来优秀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数年后,不但真正的职业素质没提升多少,反而职业老油条的气息重了很多。
第二,建立账本型工作日志,把自己的事情分门别类排列清楚。大公司里的职场强人,强就强在脑子里有本账:公司当年的工作重心、领导安排的事情、纳入考核体系的工作、阶段的工作重点,等等,有的人甚至把这些排好优先级别的工作内容贴在自己工位的正上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宏观上有本账了,具体到每一天,就便于把每天的工作计划按小时排好,督促自己高效完成工作。
风投达人徐新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银行工作仅一年,就因工作业绩优秀,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三八红旗手”之一。入职时间短,成绩出得快,根本原因固然是徐新能力出众,而另一重要原因是她的工作日志做得太好了,以至于其日志在银行系统内被选为新人培训教材。各层级领导即便没见过她本人,也读过她堪称经典的工作日志,这种广泛的认同感最终落实为选票。
徐新的工作日志出众,在于其不单纯是一份详尽的总结或规划,而是包含了梦想和冷静积极态度的自省。徐新的日志在记录过去发生事件的同时,会如实写下自己的情绪;在规划未来行动时,会思考工作模式的效率。通过她的日志,你可以看到对于未来的详尽规划如何有效地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事模式,落实到位的日志如何提高了一个人的执行力,以及一个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智商和情商是怎样不断提高的。
多年以后,很多当初的同事、领导对徐新的成功仍丝毫不觉意外。一个能用工作日志提升人生境界的人,是会用不断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P3-5
不要迷信成功学,要多看别人的失败经历。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等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别人惨败的经验,看得一身冷汗,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阿里巴巴 马云
本书讲透了做事情要看的两个方面:第一,做对的事情;第二,怎么把事情做对。
——步步高 段永平
读一本好书要学到什么?学习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谦虚品质,学习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顽强精神,学习猪八戒倒打一耙的工作方法,学习猪八戒造就里外不是人的诚实态度,学习猪八戒背媳妇的工作激情,还要学习猪鼻孔插葱装象的雄心。
——太平洋建设 严介和
看懂别人的失败,找到自己的职场个性。
——黑石集团 杨沛奇
我的裁员公司就像棺材铺,就盼着经济瘟疫,公司长蛆,等到裁员的风潮一起,我们的生意就好起来了。
我们的工作其实简单,就是和被裁人员面谈,解释、安抚、讨价还价,或是扯着嗓子对骂,力求把公司提供的辞退方案落实到位,让被裁的人不起诉,不秋后算账。
美国有部电影《在云端》,讲的是一个美国裁员公司的业务代表成天飞来飞去裁员的故事。美国没有城管文化熏陶,裁员公司的活也干得文明,基本都能客客气气地解决问题,脾气最爆的被裁者顶多也就说两句粗口、一脚把椅子踹翻。因此,这片子只能算部文艺片,像一碟子腌白菜,不论是用筷子夹,还是手抓着吃,都品不出点荤腥味来。
这电影本该在中国拍的,我们的裁员故事饱蘸着五千年整人史的磅礴气韵,不乏狗咬狗般的精彩案例,随便回忆一下,都能泛出臭豆腐般的余味。
拨开回忆中的纷繁狗毛,我发现经我手裁的人中,什么阶层的兄弟都有,上至CEO下到流水线工人,可见人生何处不低谷,就算穿着铁鞋,也有被水浸透的时候。
有的高层被裁,是遇到了没法避开的事,比如公司重组或者被收购了,领导岗位自然要”节能减排”;有的高层被裁,是自己作的,平日里虽然坐了把金交椅,为人做事的境界却是尿腌的,做了不少招人恨的事,遇到坎的时候,周围亮出来的都是针;还有的高层被裁,是因为工资太高了,上头找不到降薪的理由,干脆把你裁了,反正省下的就是赚的。
学术点讲,越高层的职场人,社会整体需求量越小,工作更换频繁程度也越低,这类似于奢侈品的售卖周转率要比日用品周转率低得多。因此人在高处混,最个白抽梯子,领导失业了,再去人才市场找饭碗,拿简历挡脸的心都有。再者,由奢入俭难,以前挣得多,生活水准自然高,要猛一下降下去,落魄感当然很强烈。
对于高层职场人而言,在自己顺的时候,尽量不要飘在高处,要学会贴地飞行,多看看方向,多铺铺后路。不要让马屁把金饭碗熏掉色了,也不要玩政治玩上瘾了,要警惕经济走向和公司动态,听到股票价格走低或者公司被收购的风声,要琢磨自己分公司或部门脱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要长期和猎头或任何有可能招纳你的人及公司保持关系,好在危难时刻急度陈仓。很多时候,裁员的油锅不是一下子烧热的,瞄到柴火抱来了,你就要做好换个地方找饭碗的准备。
从我的裁员实践来看,最难裁的是工人兄弟。从地域特点来看,东北工人往往是一开始闹得很凶,唾沫星子带着杀气,我们的领带总是被揉得像鼻炎患者的手帕。其实,一出场就亮刀子,不好,最狠的招先使出来,后手接不上啊。对付生猛的东北工人兄弟,我们的策略是表面装孙子,暗地里收买挑头闹腾的工人代表,大大地给好处,给好出路,让他们从起义领袖的角色转化为余则成般的阴狠内线,从而杀敌于无形。看不见的后门是最实在的门,看不见的战线是最管用的战线,这是来自东北裁员现场的火线感受。
相比之下,看似文弱的上海工人反而是最难裁的。他们表现得极有组织性,集体去主管单位谈判时,带多少干粮都是定好的,队形也分外整齐。领头谈判的大哥也很有派,条分缕析地和我们抠掐细节,谈判谈到下午5点准时结束——他们要回家给老婆做饭去。
我裁过数量最多的职场阶层,是北、上、广的铜领和白领。在裁员过程中的感悟与心得会在后面一一讲述,这里要发表的感慨只有两个字:不易。
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乃至于90年代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被家长捧着长大的,却迎来了一个冷漠、艰巨、缺少机会的年代,高房价、亚健康、经济危机,让很多人满身都是创可贴,却等不来一个悠长假期。
我想说的是,既然从泔水里提炼出的地沟油照样能炒出一盘好菜,我们也要勇于从艰难中实现超越。没有人喜欢被裁,但我们要把裁员当成一面镜子,用过往的失败照亮前行的道路。记住,进棺材不可卟白,它只是投胎到好人家的必备过程。
回忆起裁员战事,难称心潮澎湃,就像一个有良知的医生站在手术台上,不应该有庖丁解牛般的快感。经历了别人无数的失败与苦痛,自然积淀出不少职场的感悟,希望拿出来与大家共享,算是做点售后服务吧。
刘劲飞所著的《人人都爱升职器(一切为了30岁以后的脱胎换骨)》内容简介:命运是后娘,疼我们的时候少,整我们的时候多。
《人人都爱升职器(一切为了30岁以后的脱胎换骨)》作者刘劲飞是“阅人无数”的裁员专家,每天要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后娘放逐的苦孩子。他就像一个老中医一般,看多了别人的苦水和泪水,自然能总结出些许治病救人的道理和智慧,也更加看得清楚为什么走运的人总是走运,倒霉的人总是倒霉。
咱看这书的目的,就是读懂职场道道儿,多些见识,长些眼色,学些软技术,会些硬手段,不让后娘生气,让自己畅快地野蛮生长。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在一个讲究拼爹的时代,两手空空的我们要靠什么才能拼出未来?靠智商,凭长相,爱加班,肯拼命?作者刘劲飞是被裁员行誉为“金剪刀”级的裁员专家,他在见证了无数职场精英们的血泪沉浮之后告诉你,这一切都不过是浮云而已,那些职场头牌,无它,就是脑子够清楚,眼力劲儿够足,他们丫如此靠谱儿。刘劲飞所著的《人人都爱升职器(一切为了30岁以后的脱胎换骨)》里没有人尽皆知的道理口号,更没有矫揉造作的花拳绣腿,不摆谱,不装蒜,有的都是无数次手起裁刀落之后,反思总结出来的血淋淋的经验教训,处处都是可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