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具有双重魅力。它是童话,充满幻想,十分迷人;它又传播科学,给人智慧,十分诱人。孩子们读了它,就如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说的那样:“会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一种力图窥探物质世界奥秘的意志;他会逐渐学会观察他周围的丰富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思索、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人。”
《克拉拉丛林探险》是《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丛书之一,收录了郑延慧的《在快活的小溪上》、《没有采到菌子的时候》、《弯着腰儿的小苹果树》、《可爱的三叶草》、《太阳公公》等科学童话经典作品。
我们将近百年来我国原创科学童话的精品力作选入《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这部丛书中,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入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克拉拉丛林探险》是《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丛书之一。
《克拉拉丛林探险》收录了郑延慧的《在快活的小溪上》、《没有采到菌子的时候》、《弯着腰儿的小苹果树》、《可爱的三叶草》、《太阳公公》等科学童话经典作品。
那是一条快活的小溪,一天到晚,叮叮当当唱着好听的歌。
他从山上流下来,高高兴兴,要奔到大海里去。
太阳每天都要到这里来,照得小溪像镜子一般闪亮。小溪的两岸,一簇一簇的小花,粉红的、淡紫的、金黄的,三三两两地站在绿油油的小野草中间,好像每天都在高高兴兴地准备着迎接谁。
绿荫蔽日的大树林子,就像一座座帐篷。
这里,是水鸟们的家园,是他们打猎的地方。
这天,轮着红顶子小仙鹤第一次值班。
清早,小溪上还蒙着一层薄雾,红顶子小仙鹤伸长了脖子,吹起了好听的喇叭,呼唤伙伴们都上溪里捉鱼去。
吹过喇叭,红顶子小仙鹤张开他那又白又大的翅膀,飞上高空盘旋,他想看看伙伴们都怎么逮鱼。
红顶子看见长脚鹭鸶慢吞吞地一步一步朝小溪走去,然后,缩起一只长脚站在水里,半闭着眼睛,就这么呆在那儿了。
“看样子,他好像还没有睡醒呢!”红顶子心里暗暗好笑,“这么一副懒样子,还能捉到鱼?”
突然,长脚鹭鸶好像被什么东西惊醒了,他飞快地低下头朝水里一啄——大长嘴就叼着一条小鱼上来了。
长脚鹭鸶逮着了鱼,仍旧不慌不忙。他左一摆弄,右一摆弄,斯斯文文才吃完这顿早点。
“别以为长脚鹭鸶懒洋洋的,他逮起鱼来真机灵。”红顶子小仙鹤自己对自己说,“有趣的是,长脚鹭鸶吃起东西来也这么不慌不忙的。”
红顶子在天空兜了一圈,忽然被一只非常漂亮的鸟儿吸引住了:他头上长着一撮蓬松的羽毛,好像戴着一顶美丽的花冠。不过这只鸟儿耷拉着脑袋,直盯着水面,一动也不动。
“这是谁呀?”红顶子一面仔细端详着,一面想着,“哦,是花冠子翠鸟,他倒起得早。可是瞧他这一身打扮,浑身上下,斑斑点点,花里胡哨的,头上还戴着那么漂亮的一顶冠子,这哪像下水逮鱼的样子呀!他一定不是捉鱼的。那他待在我们这儿干什么呢?”
只听得“嗖”的一声,打断了红顶子的心思,他低下头一看,啊呀!不能小看,原来那只花冠子翠鸟已经从水里钻了出来,嘴上衔着一条小鱼,朝溪边的一个小洞里飞去了。
“原来他也是捕鱼的。衣服穿得挺漂亮,倒也不怕下水。他干吗飞得那么快,自己不先把鱼吃掉呢?”小洞里,伸出了几张张得很大很大的小嘴,花冠子把小鱼喂给洞里的小翠鸟吃了。
“原来家里有小鸟等着吃食哩!”红顶子明白了。他心里开始有点喜欢这只花冠子了,“瞧他多有意思,穿得这么漂亮,可又住在不显眼的泥洞里……”
“劈啪,劈啪!”一阵扑打翅膀的声音引起了红顶子小仙鹤的注意:“这又是谁呀,吵得这么热闹?”
红顶子低下头一看,原来是大嘴巴鹈鹕。说来真滑稽,这是一个大个子,长着一张大得出奇的大嘴巴,嘴巴下面有一个大皮囊,张开来就像渔网一样。看样子他应该是一个捕鱼的能手了吧!可是,光看见他忙着扑打翅膀,却总也钻不到水里去,所以也总叼不到鱼儿。
红顶子忍不住盘旋得低了一点儿,朝着大嘴巴鹈鹕笑道:“大嘴巴,你的身体像个软木塞子似的,总也钻不到水里去,还不是白长了一张大嘴巴!”
大嘴巴有些难为情,连忙解释说:“可不,我的大嘴巴最好用来打捞浅水里的鱼,我要是能像黑葫芦鸬鹚一样会潜水,那就好啦!”
说着,大嘴巴朝前面一努嘴,那儿正有一只黑葫芦鸬鹚,一个猛子从这头扎进去,老半天才从另一头钻出来,接着又一个猛子从那儿扎了进去。钻来钻去,忙得挺欢。
红顶子对黑葫芦喊道:“喂,黑葫芦,你干得真漂亮,你真是潜水捕鱼的能手!”
谁知黑葫芦却回答说:“唉!红顶子,你不知道,我们。的胃口大,吃得多。从这里钻到那里,得钻多少次才能把喉咙里的皮囊装满呀?家里的孩子还在等着吃的。要是有个浅水洼子让我把鱼儿叼个够,那就省事多了。”
红顶子小仙鹤听了他们两个的话,不由得笑了起来说:“好呀!你们俩想得真不错。不会潜水的想要找个浅水洼子,会潜水的也想找个浅水洼子。可到哪儿去找这样现成的浅水洼子,还得要求里面住满了小鱼等你们去捉呢?”
大嘴巴和黑葫芦也都好笑起来,同声说道:“是这样嘛,这样的机会很难找哇!”
正说着,一群小鱼游过来了。
黑葫芦连忙钻到水里去追。
大嘴巴也不放过,仍旧拍打着翅膀去追捕鱼儿,“劈啪劈啪,劈啪劈啪!”打得溪水乱响乱溅。
小鱼给他们追得惊慌了,一个劲儿朝前游去。
瞧,这不是正巧嘛!潜水能手黑葫芦在水里追赶着,大嘴巴就在水面上拍打着,追呀赶呀,这群小鱼就被赶到溪边去了。
溪边的水儿很浅,大嘴巴鹈鹕张开他的嘴巴,把蹿到水面上的小鱼吞到大嘴巴里去。
黑葫芦也一条一条将吓得钻到水底的小鱼吞到喉咙里去。
一场围猎胜利地结束了。
大嘴巴游回去,张开他那张大嘴,让他的儿女从这里面叼鱼吃。一家子都吃饱了,就张开大嘴让太阳晒干这个大皮囊。
黑葫芦也回到自己的孩子身边,将藏在喉咙里的小鱼,一条一条地吐出来喂孩子们。
红顶子小仙鹤瞧了好半天,高兴地想道:
“啊!一个个都是捕鱼的能手,各有各的绝招!哎,我也该弄点儿东西吃吃了!”
他一个盘旋飞到溪边,落下来,昂着头,抬起大长脚怪神气地走到溪边,再伸长脖子朝四周望望。
啊!小溪仍旧唱得挺欢,仍旧像镜子一般闪亮。红顶子小仙鹤快活地用长嘴朝水里一啄:一条小鱼给他叼起来了!P1-4
我国的白话文自然科学知识童话(以下简称“科学童话”),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1期上,刊登了陈衡哲写的科学童话《小雨点》。这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白话文科学童话作品之一。
1936年至1937年,《中学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我国科学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士其写的《菌儿自传》。这是我国第一部中篇科学童话,也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
从1920年到1949年,我国从事科学童话创作的作家有陈衡哲、韩襄、贺宜、吕梦周、董纯才、高士其、郭以实、何公超、金近、施雁冰等。其中尤以董纯才创作的《凤蝶外传》和《狐狸夫妇历险记》最为著名,被人誉为中国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先后发出了“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科学童话创作犹如注射了兴奋剂,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座谈会、科普创作座谈会,更多的科学家和作家投身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从事科学童话写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发表科学童话的阵地遍地开花,中央及各省市的科技报刊纷纷刊登科学童话,《我们爱科学》、《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儿童时代》等杂志,还专门辟出专栏。更有影响的是,《人民日报》、《新观察》都开始注意和提倡科学童话创作,先后发表了老作家袁静等写的科学童话。
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作者的视野开阔了,跳出了从生物世界撷取题材的小圈子,开始注意到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电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基础科学和新科技知识方面的题材,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代科学童话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这些科学童话,不但传播了科学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也对广大读者进行了心灵美的教育。
科学童话具有双重魅力。它是童话,充满幻想,十分迷人;它又传播科学,给人智慧,十分诱人。孩子们读了它,就如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说的那样:“会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一种力图窥探物质世界奥秘的意志;他会逐渐学会观察他周围的丰富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思索、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人。”
我们将近百年来我国原创科学童话的精品力作选人这部丛书中,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入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祝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更加兴旺!
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高端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