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卢苏伟亲子教养畅销书系
分类
作者 卢苏伟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倾听、陪伴、帮助13-18岁青少年找回自己的心灵大作!

被台湾少年誉为“最想送给父母的一本书!”

成长中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专家、权威,企图要改变一个人的这个或那个,但有谁真正知道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呢?

这些年,卢苏伟老师的足迹踏遍了美国、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演讲已逾5000场,场场都令无数的妈妈们感动落泪。他的书和演讲,已经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家庭里孩子的命运!

《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这本书不是辅导实务的分享,而是一个辅导工作者,看见真实自己的心灵历程

内容推荐

“十一号谈话室”是这十几年岁月中,卢苏伟老师陪这些一度被媒体称为边缘少年、迷途青少年、叛逆的一代、新新人类、草莓族、非行少年、偏差、问题的孩子们,走了一段人生的地方。

经历了五、六千名个案,做了几万次的谈话,卢老师和一般人有绝对不同的认知:他们不仅不是坏孩子,更不是有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不过是不曾被真正了解及被爱的孩子而已。从“第十一号谈话室”里进出的孩子及父母,往往是到最后才知道引导他们坠入纷扰、痛苦深渊的,不是环境或命运,而是不曾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地狱,只有没有拉开窗帘的心灵,只要打开心窗,阳光自然占据我们的生命。

《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是一本讲“问题孩子”书,但作者不认为,他们是坏孩子,更不是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讲了23个发生在十一号谈话室中的真实案例。读完这些故事,父母会发现:要孩子听话才是最大的错误。同时,也会发现,如何爱这些“问题孩子”,帮助他们重新走向优秀。

目录

第一部分 你期待什么样的幸福?

 【卢老师谈心1】你期待什么样的幸福?

 别叫我第一名

 完美的小孩

 我不想再读书了

 可不可以换个爸爸

 妈妈的眼泪

 我宁可没有妈妈

 我想搬出去住

 做爸爸期待的小孩

 我没有爸爸

 孤子

 花了妆的脸

第二部分 没有爱,处处都是监狱

 【卢老师谈心 2】没有爱,处处都是监狱

 偷窥

 情锁玫瑰

 梦幻婚礼

 意外的访客

 小爸爸的遭遇

 情人看刀

 乌秋

 还我女儿身

第三部分 没有爱,就没有幸福

 【卢老师谈心3】没有爱,就没有幸福

 偷心的贼

 我要当老板

 小偷之子

 半夜的电话

 如果还有明天

 心牢

 仙人掌妈妈

 超级业务员

试读章节

可不可以换个爸爸

“我可不可以换个爸爸?”进富有一天来报到时,我们谈到亲子间的互动关系,他突然问我这样的问题。

“进富,你觉得你爸爸是怎样的爸爸?”

他毫无犹豫地回答:“蛮横、霸道、固执,他说的才算,我们说的什么都不是,而且情绪变化无常,翻脸像翻书一样!”

我引导他能多谈一些他爸爸的事。他举例,家里不管谁在看电视,只要爸爸一回来,他就会拿起遥控器转到他要看的节目,只有等到他看到不想看时,他才会把遥控器交给我们。如果他回家时,心情不好,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是骂这个,就是骂那个,有时生起气来还会摔东西呢。不管跟爸爸讲什么事,十件有九件常被他嘲讽是笨蛋,动不动就要被责罚或挨打,要不就恐吓我们说,若再犯就要如何如何……

“你说的我们是指谁?”

“我,还有妈妈和弟弟啊!”

他表示妈妈说的话、答应的事,常被爸爸一口否决,还责骂妈妈不懂管教,爸妈常为了管教的事争吵,妈妈和他们都是输家。

“我们都不懂、都是笨蛋,只有爸爸才瞳、才聪明!”

进富情绪十分激动,眼眶里忍不住涌出了泪水。我可以想象和感受进富的感觉,我的爸爸及我自己都有类似的影子。我不禁想,一个爸爸为什么总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城堡里呢?事实上,我是当了爸爸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渐渐领悟到爸爸内在的孤寂和矛盾的。每一个爸爸都期待做孩子的大玩偶、做孩子的朋友、太太的知心人,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爸爸发现家里不再只有“他”的想法、“他”的情绪,那些不同于“他”的想法逐渐的增强,甚至超越了他的想法,这时的爸爸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保持沉默,做个无声的爸爸;另一种就是选择树立权威。在家庭中,爸爸可以是会议的主席,但却是最后做决定的人,如果妈妈也是强势的,家庭里就会像拔河般的常为争夺决定权而冲突,孩子常是被拉拢利用的棋子。

“父母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

我告诉进宫,他的爸爸不懂怎么才能成为孩子期待的爸爸,我也不懂!父母大部分都是在冲突、伤害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尤其是爸爸,“他”是不被教导、不轻易求助的,他只能靠自省去发现自己的另一种选择,否则他会始终坚持己见,不惜一切地固执到底。

“原谅你的爸爸,他不是故意的,爸爸的所作所为,只不过让你见习如何做一个爸爸!”

“可是别人的爸爸都不是这样!”

我分析一个爸爸对待“家里的人”和“不是家里的人”,有着两极化的差异,往往一个爸爸爱侄子、外甥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羡慕,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似乎又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段距离。而爸爸常被情绪主导他的思考,孩子也常会出乎意料地被拒绝、指责而受伤,爸爸也常在过程中受伤!他既不能生气,又无法表达什么,于是他为保护自己的情绪,逃避这个家而去赌博或喝酒,或退缩到自己的洞穴里,把精神耗在工作、兴趣、嗜好上。我们期待爸爸的了解、认同及赏识,而我们却不曾真正了解,看似很近,其实很远的爸爸。

“他应该要知道反省、改进!怎么可以一只手指头都指别人,而从不检讨自己?”

要进富开始认识、了解、学习做一个爸爸的心路历程,在现阶段其实是不太容易的。我试着以最简单的方试来让进富了解,男孩的教育一向有别于女孩,男孩要先被认同、肯定,他放松了对他人的防卫,才会认同、肯定、赏识别人。一个爸爸可以先认同、肯定、赏识孩子,但若是孩子不知响应他的善意,或回馈等值的认同及赏识,他就会停止给予善意,而转为有攻击性的批评、指责、否定、惩罚、提醒。父子、夫妻间常恶性循环,将简单、容易的互动关系,掺入了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造成孩子对爸爸的刻板印象——顽固且难以沟通、情绪反复无常、伴君如伴虎。

孩子在小学之前,都会压抑自己,顺服于爸爸的权威,可是到了青春期,他就不再忍耐,而是反映他的想法及感受,这时做爸爸的便会手足无措地失去控制,因为他讲的话不再被重视、遵守!他自己是不会反省而自认错误的,因为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是听话顺从的,何以上了中学就开始不听话、叛逆了起来?所以,一定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必须要改变!

在孩子的立场,不被尊重且对他没有信心,自然会引起他的反抗,父母让他不舒服,他也就会做出让父母不舒服的事。让父母了解他的不舒服,希望父母能了解并反省、改善这种对待关系,如果父母仍执意如此,他就顶嘴、辩论,争不赢就摔门走人,深夜不归、外宿逃家、逃学、飚车、吸烟、喝酒、吸食迷幻药物……孩子的挫折、无奈及痛苦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他真的不舒服,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啊!老师,该怎么办?既不能换父母,而父母又不能改变,一切都无解啦!”

“我们改变不了父母的态度,我们可以转换我们的心情啊!”

孩子在家庭、学校都是被支配、照顾的弱势,无独立自主的能力,大部分的孩子选择压抑自己、自我调适来符合父母、老师、社会的期待,做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为别人的父母,自然就变成不懂反省、坚持己见、固执难沟通的父母,理由很简单,因为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应该是听话、懂事,别惹是生非,制造麻烦及困扰给他们。

P31-35

序言

要孩子听话才是最大的错误

我在板桥地方法院担任少年调查官及少年保护官,“第十一号谈话室”是我平日在使用的谈话室。在这十几年的岁月中,我和这间谈话室陪这些被媒体称为边缘少年、迷途青少年、叛逆的一代、新新人类、草莓族、非行少年、偏差、问题的孩子们,走了人生的一段路。

经历了五、六千名个案,做了几万次的谈话,我和一般人有绝对不同的认知,他们不仅不是坏孩子,更不是有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不过是不曾被真正了解及被爱的孩子而已。

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都期待听话、乖巧、上进、认真、积极、负责的孩子,但我们甚少去认识、了解成长中的孩子,他到底需要什么?听话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未必是平和宁静的,他们的内在同样有着许多的对话、挣扎及压抑,然而由于成长中的经历,让听话的孩子丧失了表达自己真正想法及感受的勇气,也失去了自我肯定、勇于梦想、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久而久之,他们在人际互动中总是习惯性的隐藏自己、压抑自己、向外界妥协,却在内在里不断的制造了纷扰、自责,他们否定自己、不敢轻易的主动表露自己的需求及喜好,甚至永远躲着等待别人的发现及了解。

要孩子、学生听话只是满足了父母、老师的需求,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更不是迎合老师需求的配角。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主演着自己的人生大戏,父母才是配角,老师不过是在每个人生命中串场、陪走一小段路的重要的他人!

“听话”的习惯让人忘了自己,变得只在乎别人的看法及想法,很少真正关心自己究竟要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

相对于乖孩子的定义,并不是鼓动叛逆或对抗,而是先学习照顾自己、爱护自己,因为一个人学会了真正爱护自己,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知道自己,却企图要影响别人、改造社会的人,他们创造了不安、纷乱和痛苦,但事实的真相却是,每个人都只是期待着爱与被爱而已,并非是要成为世界第一,要征服、要挑战一切!

这世界上没有敌人需要被对抗,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土地需要被解救,每一个人都只需要看见自己受“乖小孩”折磨、受苦的心,看见我们真正的期待及渴求,只是要一点点爱与被爱的经历而已!

在“第十一号谈话室”里进出的孩子及父母,往往是到最后才知道引导他们坠入纷扰、痛苦深渊的,不是环境或命运,而是不曾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地狱,只有没有拉开窗帘的心灵,只要打开心窗,阳光自然占据我们的生命,黑暗是不需要咒诅及驱赶的,当爱充满了心灵;暴力、野蛮、痛苦就不需要任何治疗而痊愈。我感恩这些和我共享生命片刻的孩子及父母,他们的经验让我有机会站在河岸,看见滚滚浊流、波涛汹涌的世界,要的只是一点光和爱而已,光让世界没有黑暗;爱让世界的暴力、战争、痛苦消弭。

在这二十几个个案中,我扮演的角色不是辅导者、协助者或拯救者,我没有能力辅导、协助或拯救任何人,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每天都让自己的心准备好,以平静愉悦的情绪等待个案或他们的父母出现,试着扮演一个聆听者的角色,静静的让个案内在的纷扰、冲突、痛苦流泄出来而已。我不懂什么是辅导,也不懂行为改变的技术,我只了解到一个人的不安与恐惧,造成这个人的粗暴,而他需要的不是改变、治疗,他没什么问题,只是他内在的“爱”被遮蔽了而已,让他经历爱,让爱在心灵流动,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专家、权威,企图要改变一个人的这个或那个,但有谁真正知道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呢?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无知、企图教导孩子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岂不是蒙着眼睛,还要为别人带路吗?

如果父母能勇敢的向孩子坦承,我们不会当父母,也不知要带引孩子去哪里,父母会减轻内在的压力,轻松与孩子一起去发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老师真诚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知识,而且也未必知道对或错,教育会为下一代孩子敞开知识的大门。

“事情没有对、错,只是想法不同。”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当我们认定自己是好的或对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了解不同于这个好或对的任何一个人,也都是对的、好的,只是彼此想法、观点不同而已,所以,有什么理由期待孩子做一个认同、顺从我们价值观、想法的小孩呢?

假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每一个想法,都能得到尊重或认同,那么,在他长大之后,就不会事事都想用拳头、金钱或权位来得到别人的尊重及认同!这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明天孩子就用什么态度对待社会。这个世界是粗暴而缺乏质量的世界,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继续这样的粗暴、野蛮吗?如果是,人类的和平及希望在哪里呢?如果不是,那就从善待我们自己、爱护我们自己开始,我们能先做个倾听自己内在真正声音的人,我们就不会对孩子、另一半及社会,倒情绪的垃圾,因为唯有被善待、尊重、爱过的人,才会有颗善良的心。

要别人听话和乖是粗暴的!没有人需要委屈自己去配合别人,但因为有爱,我们却心甘情愿的做任何人、做任何的服务!爱才是真正的动能;权力、关系不是!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当我们心中有爱,世界就会有光,有光的地方,自然不会有黑暗!这本书不是辅导实务的分享,而是一个辅导工作者,看见真实自己的心灵历程,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即发现了这个秘密——“当你了解你自己,你就了解全世界,当你知道了自己,你就拥有所有的知识!”

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改变,我们需要深度的自我了解!我们也没有必要改变任何人,如果有机会,我们只能陪一些人,走人生的一段路,共有一份爱的存款而已!祝福你!因为有你的努力和用心,这个世界将会多一处有光的地方!为这个世界点盏灯吧!让爱流动!

感恩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