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陪伴、帮助13-18岁青少年找回自己的心灵大作!
被台湾少年誉为“最想送给父母的一本书!”
成长中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专家、权威,企图要改变一个人的这个或那个,但有谁真正知道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呢?
这些年,卢苏伟老师的足迹踏遍了美国、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演讲已逾5000场,场场都令无数的妈妈们感动落泪。他的书和演讲,已经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家庭里孩子的命运!
《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这本书不是辅导实务的分享,而是一个辅导工作者,看见真实自己的心灵历程
“十一号谈话室”是这十几年岁月中,卢苏伟老师陪这些一度被媒体称为边缘少年、迷途青少年、叛逆的一代、新新人类、草莓族、非行少年、偏差、问题的孩子们,走了一段人生的地方。
经历了五、六千名个案,做了几万次的谈话,卢老师和一般人有绝对不同的认知:他们不仅不是坏孩子,更不是有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不过是不曾被真正了解及被爱的孩子而已。从“第十一号谈话室”里进出的孩子及父母,往往是到最后才知道引导他们坠入纷扰、痛苦深渊的,不是环境或命运,而是不曾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地狱,只有没有拉开窗帘的心灵,只要打开心窗,阳光自然占据我们的生命。
《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是一本讲“问题孩子”书,但作者不认为,他们是坏孩子,更不是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十一号谈话室:没有孩子该听话》讲了23个发生在十一号谈话室中的真实案例。读完这些故事,父母会发现:要孩子听话才是最大的错误。同时,也会发现,如何爱这些“问题孩子”,帮助他们重新走向优秀。
可不可以换个爸爸
“我可不可以换个爸爸?”进富有一天来报到时,我们谈到亲子间的互动关系,他突然问我这样的问题。
“进富,你觉得你爸爸是怎样的爸爸?”
他毫无犹豫地回答:“蛮横、霸道、固执,他说的才算,我们说的什么都不是,而且情绪变化无常,翻脸像翻书一样!”
我引导他能多谈一些他爸爸的事。他举例,家里不管谁在看电视,只要爸爸一回来,他就会拿起遥控器转到他要看的节目,只有等到他看到不想看时,他才会把遥控器交给我们。如果他回家时,心情不好,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是骂这个,就是骂那个,有时生起气来还会摔东西呢。不管跟爸爸讲什么事,十件有九件常被他嘲讽是笨蛋,动不动就要被责罚或挨打,要不就恐吓我们说,若再犯就要如何如何……
“你说的我们是指谁?”
“我,还有妈妈和弟弟啊!”
他表示妈妈说的话、答应的事,常被爸爸一口否决,还责骂妈妈不懂管教,爸妈常为了管教的事争吵,妈妈和他们都是输家。
“我们都不懂、都是笨蛋,只有爸爸才瞳、才聪明!”
进富情绪十分激动,眼眶里忍不住涌出了泪水。我可以想象和感受进富的感觉,我的爸爸及我自己都有类似的影子。我不禁想,一个爸爸为什么总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城堡里呢?事实上,我是当了爸爸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渐渐领悟到爸爸内在的孤寂和矛盾的。每一个爸爸都期待做孩子的大玩偶、做孩子的朋友、太太的知心人,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爸爸发现家里不再只有“他”的想法、“他”的情绪,那些不同于“他”的想法逐渐的增强,甚至超越了他的想法,这时的爸爸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保持沉默,做个无声的爸爸;另一种就是选择树立权威。在家庭中,爸爸可以是会议的主席,但却是最后做决定的人,如果妈妈也是强势的,家庭里就会像拔河般的常为争夺决定权而冲突,孩子常是被拉拢利用的棋子。
“父母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
我告诉进宫,他的爸爸不懂怎么才能成为孩子期待的爸爸,我也不懂!父母大部分都是在冲突、伤害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修正,尤其是爸爸,“他”是不被教导、不轻易求助的,他只能靠自省去发现自己的另一种选择,否则他会始终坚持己见,不惜一切地固执到底。
“原谅你的爸爸,他不是故意的,爸爸的所作所为,只不过让你见习如何做一个爸爸!”
“可是别人的爸爸都不是这样!”
我分析一个爸爸对待“家里的人”和“不是家里的人”,有着两极化的差异,往往一个爸爸爱侄子、外甥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羡慕,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似乎又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段距离。而爸爸常被情绪主导他的思考,孩子也常会出乎意料地被拒绝、指责而受伤,爸爸也常在过程中受伤!他既不能生气,又无法表达什么,于是他为保护自己的情绪,逃避这个家而去赌博或喝酒,或退缩到自己的洞穴里,把精神耗在工作、兴趣、嗜好上。我们期待爸爸的了解、认同及赏识,而我们却不曾真正了解,看似很近,其实很远的爸爸。
“他应该要知道反省、改进!怎么可以一只手指头都指别人,而从不检讨自己?”
要进富开始认识、了解、学习做一个爸爸的心路历程,在现阶段其实是不太容易的。我试着以最简单的方试来让进富了解,男孩的教育一向有别于女孩,男孩要先被认同、肯定,他放松了对他人的防卫,才会认同、肯定、赏识别人。一个爸爸可以先认同、肯定、赏识孩子,但若是孩子不知响应他的善意,或回馈等值的认同及赏识,他就会停止给予善意,而转为有攻击性的批评、指责、否定、惩罚、提醒。父子、夫妻间常恶性循环,将简单、容易的互动关系,掺入了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造成孩子对爸爸的刻板印象——顽固且难以沟通、情绪反复无常、伴君如伴虎。
孩子在小学之前,都会压抑自己,顺服于爸爸的权威,可是到了青春期,他就不再忍耐,而是反映他的想法及感受,这时做爸爸的便会手足无措地失去控制,因为他讲的话不再被重视、遵守!他自己是不会反省而自认错误的,因为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是听话顺从的,何以上了中学就开始不听话、叛逆了起来?所以,一定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必须要改变!
在孩子的立场,不被尊重且对他没有信心,自然会引起他的反抗,父母让他不舒服,他也就会做出让父母不舒服的事。让父母了解他的不舒服,希望父母能了解并反省、改善这种对待关系,如果父母仍执意如此,他就顶嘴、辩论,争不赢就摔门走人,深夜不归、外宿逃家、逃学、飚车、吸烟、喝酒、吸食迷幻药物……孩子的挫折、无奈及痛苦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他真的不舒服,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啊!老师,该怎么办?既不能换父母,而父母又不能改变,一切都无解啦!”
“我们改变不了父母的态度,我们可以转换我们的心情啊!”
孩子在家庭、学校都是被支配、照顾的弱势,无独立自主的能力,大部分的孩子选择压抑自己、自我调适来符合父母、老师、社会的期待,做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为别人的父母,自然就变成不懂反省、坚持己见、固执难沟通的父母,理由很简单,因为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应该是听话、懂事,别惹是生非,制造麻烦及困扰给他们。
P31-35
要孩子听话才是最大的错误
我在板桥地方法院担任少年调查官及少年保护官,“第十一号谈话室”是我平日在使用的谈话室。在这十几年的岁月中,我和这间谈话室陪这些被媒体称为边缘少年、迷途青少年、叛逆的一代、新新人类、草莓族、非行少年、偏差、问题的孩子们,走了人生的一段路。
经历了五、六千名个案,做了几万次的谈话,我和一般人有绝对不同的认知,他们不仅不是坏孩子,更不是有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不过是不曾被真正了解及被爱的孩子而已。
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都期待听话、乖巧、上进、认真、积极、负责的孩子,但我们甚少去认识、了解成长中的孩子,他到底需要什么?听话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未必是平和宁静的,他们的内在同样有着许多的对话、挣扎及压抑,然而由于成长中的经历,让听话的孩子丧失了表达自己真正想法及感受的勇气,也失去了自我肯定、勇于梦想、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久而久之,他们在人际互动中总是习惯性的隐藏自己、压抑自己、向外界妥协,却在内在里不断的制造了纷扰、自责,他们否定自己、不敢轻易的主动表露自己的需求及喜好,甚至永远躲着等待别人的发现及了解。
要孩子、学生听话只是满足了父母、老师的需求,但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更不是迎合老师需求的配角。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主演着自己的人生大戏,父母才是配角,老师不过是在每个人生命中串场、陪走一小段路的重要的他人!
“听话”的习惯让人忘了自己,变得只在乎别人的看法及想法,很少真正关心自己究竟要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
相对于乖孩子的定义,并不是鼓动叛逆或对抗,而是先学习照顾自己、爱护自己,因为一个人学会了真正爱护自己,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知道自己,却企图要影响别人、改造社会的人,他们创造了不安、纷乱和痛苦,但事实的真相却是,每个人都只是期待着爱与被爱而已,并非是要成为世界第一,要征服、要挑战一切!
这世界上没有敌人需要被对抗,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土地需要被解救,每一个人都只需要看见自己受“乖小孩”折磨、受苦的心,看见我们真正的期待及渴求,只是要一点点爱与被爱的经历而已!
在“第十一号谈话室”里进出的孩子及父母,往往是到最后才知道引导他们坠入纷扰、痛苦深渊的,不是环境或命运,而是不曾有人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没有地狱,只有没有拉开窗帘的心灵,只要打开心窗,阳光自然占据我们的生命,黑暗是不需要咒诅及驱赶的,当爱充满了心灵;暴力、野蛮、痛苦就不需要任何治疗而痊愈。我感恩这些和我共享生命片刻的孩子及父母,他们的经验让我有机会站在河岸,看见滚滚浊流、波涛汹涌的世界,要的只是一点光和爱而已,光让世界没有黑暗;爱让世界的暴力、战争、痛苦消弭。
在这二十几个个案中,我扮演的角色不是辅导者、协助者或拯救者,我没有能力辅导、协助或拯救任何人,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每天都让自己的心准备好,以平静愉悦的情绪等待个案或他们的父母出现,试着扮演一个聆听者的角色,静静的让个案内在的纷扰、冲突、痛苦流泄出来而已。我不懂什么是辅导,也不懂行为改变的技术,我只了解到一个人的不安与恐惧,造成这个人的粗暴,而他需要的不是改变、治疗,他没什么问题,只是他内在的“爱”被遮蔽了而已,让他经历爱,让爱在心灵流动,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专家、权威,企图要改变一个人的这个或那个,但有谁真正知道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带去哪里呢?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无知、企图教导孩子做个听话的孩子,我们岂不是蒙着眼睛,还要为别人带路吗?
如果父母能勇敢的向孩子坦承,我们不会当父母,也不知要带引孩子去哪里,父母会减轻内在的压力,轻松与孩子一起去发现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老师真诚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知识,而且也未必知道对或错,教育会为下一代孩子敞开知识的大门。
“事情没有对、错,只是想法不同。”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当我们认定自己是好的或对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楚的了解不同于这个好或对的任何一个人,也都是对的、好的,只是彼此想法、观点不同而已,所以,有什么理由期待孩子做一个认同、顺从我们价值观、想法的小孩呢?
假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每一个想法,都能得到尊重或认同,那么,在他长大之后,就不会事事都想用拳头、金钱或权位来得到别人的尊重及认同!这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明天孩子就用什么态度对待社会。这个世界是粗暴而缺乏质量的世界,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继续这样的粗暴、野蛮吗?如果是,人类的和平及希望在哪里呢?如果不是,那就从善待我们自己、爱护我们自己开始,我们能先做个倾听自己内在真正声音的人,我们就不会对孩子、另一半及社会,倒情绪的垃圾,因为唯有被善待、尊重、爱过的人,才会有颗善良的心。
要别人听话和乖是粗暴的!没有人需要委屈自己去配合别人,但因为有爱,我们却心甘情愿的做任何人、做任何的服务!爱才是真正的动能;权力、关系不是!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当我们心中有爱,世界就会有光,有光的地方,自然不会有黑暗!这本书不是辅导实务的分享,而是一个辅导工作者,看见真实自己的心灵历程,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即发现了这个秘密——“当你了解你自己,你就了解全世界,当你知道了自己,你就拥有所有的知识!”
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改变,我们需要深度的自我了解!我们也没有必要改变任何人,如果有机会,我们只能陪一些人,走人生的一段路,共有一份爱的存款而已!祝福你!因为有你的努力和用心,这个世界将会多一处有光的地方!为这个世界点盏灯吧!让爱流动!
感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