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了》讲述了:从武昌举义到清帝逊位主流历史忽略、遮蔽、摒弃的各种细节 精彩文字曾连载于《南都周刊》无数涓流汇成了奔腾的大河,尽管期间的许多溪流并不见得期待最后的洪潮,但一旦列车进入快轨,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则不免“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 杨早民国成立之前的吴宓、沈从文、周恩来、叶圣陶都在做什么?为何“宣统两年半”的歌谣被传唱?是故意为之还是民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早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了》讲述了:从武昌举义到清帝逊位主流历史忽略、遮蔽、摒弃的各种细节 精彩文字曾连载于《南都周刊》无数涓流汇成了奔腾的大河,尽管期间的许多溪流并不见得期待最后的洪潮,但一旦列车进入快轨,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则不免“抽心一烂,土崩瓦解。” —— 杨早民国成立之前的吴宓、沈从文、周恩来、叶圣陶都在做什么?为何“宣统两年半”的歌谣被传唱?是故意为之还是民意? 内容推荐 《民国了》从武昌举义写到民国成立。历史学者杨早角度新颖,仿佛回到当时历史之现场,发来富有画面感的“采访报道”;深入各省革命之细节,描写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历史,提醒读者不只是从宏观角度去观望,更要学会从历史支流中凝视。 《民国了》由新星出版社发行。 目录 引言: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 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 让子弹飞 天下未乱蜀先乱 袍哥革命 断了皇帝的后路 绅士与会党 湖南的人头 娘子关 汪兆铭与袁世凯 “完成革命” 一锅夹生饭 要共和,不要革命 苏北杀人事件 为秋瑾报仇 休言女子非英物 陈胜变了荆轲 外来的和尚 列强围观下的战争 大清了,民国了 试读章节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晚,两江总督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之间,有一场著名的对话。曾文正公像个时评节目主持人似的,在阐述了“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祷”的景象后,问赵:“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 赵烈文的应答非常直接:“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历史回顾总是“倒放电影”,赵烈文的预言在今日看来,准确无比。但若站在辛亥那年的夏末或秋初,你去问任何一位朝野之士,怕是无人相信,二百余年的大清基业,会在一百二十日内,土崩瓦解。大家总觉得这个政权岌岌可危,不假,但宣统三年也似乎并不比宣统二年异样,何以就会如露如电,转瞬即空? 赵烈文在讨论清朝统治问题时,曾指出“国朝有天下太巧”。异族入主中原,一直是满清统治合法性的敏感点,不管雍正声嘶力竭地印行《大义觉迷录》也好,康乾盛世中连绵不断的文字狱也罢,江宁苏杭织造的间谍手段,旗兵分驻各省会的制度,都挡不住这个问题的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太平天国打的也是这面旗号,被曾国藩用“文化”这件法宝敌住了。然而平定洪杨之乱,只是利用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失德乖张,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满汉之间的种族异见。尤其同治之后,许多“祖制”被打破,汉人秉政之势越来越强,曾、左、李、张纵无异志,朝廷却不能不防微杜渐。 从大环境来说,清末种族主义的提出、排满主张的兴起,绝非清初“反清复明”的翻版,二百年了,当初的杀戮已成传说,反不如“长毛之乱”的血腥记忆来得分明。革命党人重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为了激励民心,然而那只是一种投射,一丝共鸣,真实的冲击还是来自当下的危机,是孙中山强调的“外邦逼之”与“异种残之”并置的残酷现实,正如共进会在武昌新军中散发的传单所说: “如今朝政紊乱,奉承洋人,经常割地赔款,老百姓跟洋人闹起事来,不但不给百姓讲一句公道话,倒替洋人杀老百姓出气。满人只顾请洋人保他做皇帝,不管汉人的死活。中国本来不是满人的,他拿去送给洋人也好留条生路。所以我们革命,一来要替祖宗报仇,二来要早点准备,把全国的会党合起来。” “替祖宗报仇”云云,不过是引子,关键是“中国本来不是满人的”,既然满族对中国的统治没有合法性,那么朝廷对中国利权的出让便不仅仅是“失道,’的问题,而变成了满族伙同洋人来掠夺汉族的生命财产。通过这种叙事的转换,反抗满族政权从“内争”变成了“攘外”,而在民族国家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反侵略”具有天然的合法性,革命的正当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不过,即使在革命党人中,反对排满的也不乏其人,如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这位在东京留学时与满人军事精英良弼结为好友的同盟会员,虽然一心革命,却强烈反对排满,他认为满族腐化已久,不足为虑,但满蒙素为盟友,如果联手与汉族相抗,汉族必败,更给外人以可乘之机。吴禄贞认为革命之敌,不在清廷而在袁世凯,革命党将与袁世凯有“十年战争”——这也是一条比较准确的预言。 辛亥革命中,较为文明的省份,安民告示中无不强调“满汉一视同仁”,就连鼓吹排满最力的章太炎,也赞成寓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此亦可见排满之说,实为排外之借口,中国社会在无力与西方开战的情形下,借内部民族纷争来谋求突围,也是一条捷径。只是民国政府也未见得比清廷做得更好,此是后话。而满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是清末民族战争的最明显效应,甚至满人中的佼佼者,如老舍、罗常培,长久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身份,按赵烈文的说法,也是满清二百年统治的果报。 “排满”虽然是策略,但也有不少人中了毒,读辛亥史料,每每有人说“他也是汉人,自然赞成光复”或某某表白道“我也是汉人,当然不反对革命”,忍不住叹一声“幼稚”或“奸诈”。 近年大家都认识到,辛亥之成,革命党不过是火药的引信,真正炸断二百年龙脉的TNT,是代表绅商阶层的立宪派。立宪派与中央政府及其派出官员分享着地方的统治资源,某些绅权极重的省份如四川、湖南,官员意志若无绅商的支持,政令根本无法通行。宣统二年(1910)的长沙抢米风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长沙米荒直至群众失控,事件背后是绅商联手洋商,大量囤积、盗运米粮。而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索的各省保路运动,其首要矛盾便是政府利益与绅商集团的利益冲突,至于哪方更代表一般民众的利益,还真难说清楚,因为朝廷若想施惠民众,不可能越过绅商阶层实施;而绅商集团仗以与政府抗衡的,正是所谓“民意”——这种民意可能有操弄的成分,但毕竟是近代最具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天子牧民”的旧观念是无法与之颉颃的。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