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探索奥妙对于人类而言,是最为美妙的事情。”数千年来,人类用智慧之砖敲开了一扇扇神秘之门,社会文明的进程也因而逐渐推进。昨日的谜题已陆续被破解,时代的发展又会留下新的谜题。这些谜题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至今,人们仍在为寻找这些谜题背后的答案探索不已……
李庆鑫编著的《探秘(世界未解之谜)》结合诸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生动剖析了种种现象产生的原理,揭示了谜题背后隐藏的真实与玄疑。因为还有许多疑问没有答案,因为还有许多谜底没有揭开,相信广大读者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会获得更广阔的认知空间与文化视野,也会萌发出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与渴望……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数百个世界未解之谜,分为宇宙、地球、动植物、恐龙、人体、军事、历史等七部分。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驳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满足其探奇心和求知欲。《探秘(世界未解之谜)》由李庆鑫编著。
恒星的结局会怎样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己发光的球状和类球状星体。我们所居住的太阳系就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核心所形成和运动的。太阳的形成时间和寿命当然大大超出了人类所能经历的范围,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也是有寿命的。像其他天体一样,恒星也会经历一个从幼年到壮年,最后步人老年的“生命过程”。只不过一颗恒星所经历的这一演变往往要经历上百亿年的时间。
科学家们发现,恒星只有经过了幼年才能成为一颗真正的星体,幼年的恒星并不稳定,它在收缩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当它的温度上升到1000万度以上时,恒星开始变得比较稳定,正式进入了成年的阶段。成年后的恒星在宇宙中显得十分耀眼,为其他星体的生存提供了环境和能量。然而,当恒星燃烧越来越强,温度越来越高时,就会慢慢转变成_颗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非常大,它往往是恒星自身体积膨胀前的上亿倍。而且由于红巨星是步人了晚年的恒星,所以它的温度没有原来时那样高,颜色也就变成了黯淡的红色。尽管如此,红巨星庞大的体积仍然使它成为宇宙中最为闪亮的星体。
红巨星的形成意味着这颗恒星进人了迟暮之年,它的中心部分多次收缩,不断向外抛射物质,剩下的物质决定了恒星的最终结局。如果恒星最后剩下的物质质量M<1.4M(o代表太阳质量),它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很大,每立方厘米可达几十公斤到几十吨。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测,成功地发现了一颗白矮星。它位于天狼星的轨道周围,是天狼星的一颗伴星。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基本认定白矮星就是已经“死去”的恒星。据估计,银河系内有50亿颗白矮星。白矮星的温度还会继续降低,光度也会越来越暗,最终变成了死寂一片的黑矮星,彻底宣告了自己在宇宙中使命的终结。
红巨星所剩质量在1.4~2M之间的恒星会变成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可达10亿吨。据科学家们的观测,目前已知的中子星达到500多颗。而质量大于2M的恒星则在能量耗尽后开始无限制地收缩。此时,无限收缩的引力越来越大,连光子都能被它吸进去而无法逃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黑洞。科学家们认为,这也就是最通常情况下黑洞得以产生的原因。
太阳至今仍处于“青壮年”期,仍属于生机勃勃的阶段,暂时不会发生“死亡”的悲剧。但是,作为关系到我们人类生存的能量之源,人类仍然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太阳的变化。
恒星的结局终向何方,至今人类也只是停留在假想阶段。这些理论的形成有赖于天文学家观测和对已知星体结构的分析,所以并不能够彻底解开这一重大的未解之谜。
世界大流感和宇宙的变化有关吗
地球上的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都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疾病的侵袭。其中,人类自身的抵抗力能够使一些疾病难以入侵,但更多的疾病会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除了每个人作为个体产生的疾病之外,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爆发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严重的后果不亚于地震和战争等天灾人祸,被人们恐惧地称为“黑色杀手”。
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西南部,一场“黑死病”肆虐着大地。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16世纪,欧洲人来到美洲,也将病毒带到了那里。当时的原住民由于不具备抵抗这些病毒的免疫力纷纷死亡,大约造成了400万到500万人的大规模死亡。这些早年间的突发性瘟疫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与战争和病毒的传播密不可分。然而,更为频繁爆发的是大型流行性感冒,仅20世纪就发生了7次全球性的大流感。1918年至1919年的1年间,全球范围的流感造成了2000多万人的死亡;1950年到1951年,更大规模的流感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陆普遍爆发,范围之广、死亡率之高皆超过了上一次。类似的情况在1957年再次出现,在短短8个月内就席卷全球。
如此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是怎样产生的呢?很多医学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然而,一些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则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测:大流感的爆发与来自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具有很大的关联。
据科学家们观测,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宇宙射线增强辐射最大有5次。分别为1942年2月28日、1942年3月7日、1944年7月25日、1949年11月19日和1956年2月23日。与之不谋而合的是,前三次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对应着发生在1943年和1947年的大流感;1949年11月宇宙射线强辐射对应着发生在1950年至195 1年的大流感;1956年的那次宇宙射线强辐射则对应着1957年的大流感。
这些时间上的相近仅仅是一种巧合?科学家们当然没有轻易否定。他们提出一些可供研究的假设,以便对这种天体和人类的“感应”进一步进行研究。中国的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射线突然增强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使太阳紫外线照射增强,对人体的生理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也给地球上的流感病毒提供了爆发的环境。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赞同。科学家们提出的其他假设,也都着眼于宇宙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和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推测这就是人类大型瘟疫蔓延的“罪魁祸首”。
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人类自身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些宇宙放射线发生增强变化前及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避免造成巨大的疾病蔓延,减少死亡。但是,宇宙放射线的强辐射是否是全球性大流感爆发的唯一和直接原因,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造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疾病蔓延的惨剧,还有待于人类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