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念曾文集+概念漫画)(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荣念曾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大陆首部作品,三十多年文字创作精髓、精彩对谈及名家创作通信结集+概念漫画“天天向上”新世代复刻再现。

梁文道、林奕华、刘小康专文推荐,与刘索拉、阿城、杨德昌、赖声川创作通信首度发表。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念曾文集+概念漫画)》是荣念曾在大陆首部作品集,包括剧场概念文字、与刘索拉、阿城、赖声川、杨德昌等人的创作通信、名家访谈及影响整整一代香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天天向上”形象和概念漫画,可谓是他本人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艺术评论文集。

内容推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念曾文集+概念漫画)》是荣念曾在大陆首部作品集,作为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被认为是“香港文化教父”的荣念曾三十多年来的重要文字创作全部收录于此书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念曾文集+概念漫画)》包括剧场概念文字、与刘索拉、阿城、赖声川、杨德昌等人的创作通信、名家访谈及影响整整一代香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天天向上”形象和概念漫画,可谓是他本人最重要也最特别的艺术评论文集。

目录

Part 1

好好学习

荣念曾文集

入戏

 开场白[《石头记》前前后后]

 舞台不是一种恩赐[《拾日谭》解构]

 床边故事[《拾日谭》创作意念及文字索引]

 近身之爱[《爱在瘟疫蔓延时》创作笔记]

 最后光景[《最后光景》导演笔记]

 藏不了谎言[《列女传洁本》的一些背景和装置]

 爱丽丝在劫难逃[《香港样板戏》导演手记]

 投石问茫茫[《海市蜃楼》导演笔记]

 一切从独立开始[在日本水户国际戏剧节上的札记]

 粗口成章[《香港二三事》创作笔记之一]

 三言[《香港二三事》创作笔记之二]

 恋人絮语[《审判卡夫卡之拍案惊奇》创作笔记之一]

 审判[《审判卡夫卡之拍案惊奇》创作笔记之二]

 寓言革命[《山海经》创作笔记]

 与阿城谈鬼[《录鬼簿》剧场注释]

 再造地狱[《录鬼簿》创作笔记]

 四字真言[《石头再现记》前记]

 向黑暗求索[《四大发明》里的二三事]

 这些和那些[《我爱宋词之好风如水》创作概念(随笔)五则]

 他在途中[《进念·二十面体 2002-2003年度报告》]

 镜子·剧场·本地新闻[《进念·二十面体 2003-2004年度报告》]

 这是一个女人的舞台[《进念·二十面体 2006-2007年度报告》]

 谈风说水

 有关《半生缘》

 处处都像舞台,处处都可以是舞台

推手

 还有很多事情要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荣念曾 X梁文道]

 剧场·文化·创意城市[荣念曾X赖声川]

 走访荣念曾的情感特区[荣念曾X蔡曼]

 弗洛伊德的中国梦[荣念曾X Joyce Siu]

 好坏并不重要[荣念曾 X 王卫国]

 在艺术与规矩之间[荣念曾 X 《南方周末》]

 我比较接近"现代"[荣念曾 X 《沟通》]

 悲观但不消极[荣念曾 X 《新民周刊》]

印象

 关于门的二三事

 关于荃湾二三事

 关于中小学二三事

 关于自杀二三事

 陈丹青印象

 王克平印象

 张宏图印象

 刘小康印象

人言

 《录鬼簿》:与刘索拉、阿城、张宏图的创作通信

 《李尔王》:与杨德昌、赖声川的创作通信

 给参加《百年孤寂》的成都小朋友的六封信

 给“进念青年”的信

 台湾不相信眼泪?[2006台新艺术奖决审后记]

 关于写作

Part 2

天天向上

荣念曾概念漫画

自序

 一 天天向上概念漫画

 二 天天的故事

 三 天天向上

漫画

 九格 寻找位置

 四格 格物致知

 三格 填充游戏

 单格 天天向上

旁白

 荣念曾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梁文道

 学习问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定位和视野/林奕华

 天天向上漫画前言后语/刘小康

自白

 上课时胡涂,开会时胡涂/荣念曾

试读章节

两个星期前在北京和当地及台湾戏剧界的朋友聊天,我曾经向大家诉苦,谈起舞台上发生的事好像再没有什么新意;近来,我反而觉得什么对谈会、研讨会、交流会议举行时里面的“表演成分”、“表演元素”十分有趣。

因此在今年,在一次国际文化认同研讨会上,我和进念的成员合作排了一出戏,这出戏的名字叫《极乐世界》。这出戏的舞台装置和设计,就像这样的研讨会一样,在讲坛,有桌子,有椅子,有屏幕,有录像,有麦克风。

这出戏上半场的演员由进念的成员担任,到了下半场,就由预先邀请的学者上台,坐在演员刚刚坐过的座位,用演员刚用过的麦克风,在演员的舞台上,讨论“表演艺术”的“认同问题”,这下半场的演出,其实一直有完没完的;有些学者在讨论中,顺着上半场戏的节奏、风格、方向去发展,有些学者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抽离地发表评论,有些学者直觉上不舒畅,可能认为被放上“神桌”,因此一言不发,一动不动。

但是很明显,由于台上的讲者/演员有双重身份,协助突破了很多“边缘”,协助推动了更多和更深人的对话和讨论,探讨的问题包括了艺术工作者和“观众”的认同问题、表演者的身份转移问题、沟通过程里面的演绎问题等一连串直接间接和表演艺术定义相关的讨论。这个讨论一直延续着;这出戏,也就成为一出没完的戏。

转移身份,突破边缘和跨越界别,大同小异地都在提供辩证的机会。通过辩证,我们有可能提升自觉,增强自己的敏锐度。同时,我也在通过“剧场”,了解任何桥梁都是双向性的,不只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性,还包括更重要的,参与剧场者(演员+观众)和剧场之间的双向性。每次的参与,让我们更深人认识剧场的本质,剧场的历史,剧场的力,剧场的方向。每一次的参与,都是我们和剧场之间的对话。

多年前,吸引我参与剧场最大的因素,是剧场里比起剧场外有更多的自由度,更多自由度启发我去发掘一些未知数,一些莫名的感觉,一些不清楚不稳定的想法。

很可惜,自由度越高越多元化,永远要交更多的学费。因为自由度高,商业化的,政治化的,宣传化的,教育化的,都各自施展运用这个“舞台”。但是,舞台仍是舞台,它还是有那股免疫能力,还是有那点滴空间,提醒我们它还可以是一个最诚实的地方,一个可以幻想但不谄媚于幻觉的地方。

我常常和进念的成员说,我们大概只有一个角色可以演,就是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或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剧场,认识自己多一些,认识剧场多一些,认识剧场以外的世界更多一些。

艺术是不能“作假”的。艺术领域里面,藏不了半点谎言。

我想,我该回到今晚的主题,就是放映并讨论我在1991年的作品:《列女传洁本》。我准备了一些《列女传洁本》的数据,给大家参考。

这里有一篇关于“戏子”的文章,《列女传沽本》的结构,一些文字记录,一段短故事的引子,和戏中唯一的一段“对白”。

由于《列女传洁本》的基本结构穿插一系列的幻灯片,为了观看方便起见,我同时放这些幻灯片,录像较长的地方,我会快速带过,整个戏大约一百分钟。

这次会议的名称似乎很注重“文字”部分的剧场。我在这里要向大家请罪,剧场当初吸引我的,并不是文字。虽然我对文字的意象和声音都非常感兴趣,但是文以载道的大前提恰恰是我最担当不起的事。我们的文字叙事体,太容易沦为教导性、宣言性、教育性、宣传性的工具,动不动都是大道理。

我觉得我处理文字有如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学生,我从学方块字开始,认识字与我的关系,然后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步一步,学学怎样用字做相互沟通的桥梁,但是还是学得不太好。

很多朋友都说进念尝试的是身体语言,不是文字语言。我这次找这件作品,或许潜意识想告诉大家,我也在战战兢兢地试着文字语言,虽然试得不太好,也算是一种实验,一种起步。

在《列女传洁本》里文字的应用,首先出现于幻灯片里,这些字是“阅读”的文字。

我借用了文学通用,书本常用的“前言”做开始,顺理成章利用书本结构里结束用的“后记”做结束。

同时,我也借用了电影院或剧场幻灯片常出现的文字。譬如“请勿吸烟”,“张先生,大门口有人有急事找你”之类,还有我们去台湾演出时印象奇深的“请大家击掌鼓励”,等等。当然还有“完”和“再见”等字眼。这些“应景”的字眼,通常警醒我对剧场的再度观察和认识。

另一种“应景”文字是传统文字剧本场景开始时的介绍,譬如地图,譬如时间,还有就是人物介绍,再介绍下去就是剧情概要,然后就是一段段的对白。

在这些文字的表达形式里,我又开始用“年份转移”、“辩证法”去探讨这些表达形式的本质和评论。这些通常都刺激我更多想法,启发我更多感觉。P21-25

书评(媒体评论)

荣念曾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启蒙了我辈许多文化人的思考方式。他的思考方式,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不断后退不断提问的反省。

——梁文道

荣念曾的魅力是永远叫人想去演绎他的言行。换句话说,有他就会有脑筋在转动。部分理由是他喜欢问问题,另外也是他很“暧昧”(一如他笔下的公仔)。

——林奕华

荣念曾一直是我很感激的朋友,他在我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帮过很多忙。

——杨德昌

荣念曾是我最老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小最坏的艺术家。他像个小孩子,童心特别重。他的模样就像他漫画里面的小人,永远在问各种各样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洪晃

这荣念曾甚是谦谦,骨子里却侠。

——阿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