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我说--与南怀瑾商榷/董子竹谈心学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董子竹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原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且听董子竹的高见。贾平凹隆重推荐!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

  贾平凹的挚友董子竹先生,出家六年,一朝归来,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董子竹认为:近千年以来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老子我说——与南怀瑾商榷》驳斥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谬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

内容推荐

《老子我说——与南怀瑾商榷》是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董子竹先生对《老子》的重新解读与阐释。《老子我说——与南怀瑾商榷》围绕近千年来学者尤其是南怀瑾在对《老子》的讲析中所出现的漏洞与谬误,提出自己独有的观点与理论。中国文化原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且听董子竹的高见。

目录

人的困境与新世纪的新生命观——再论迎接人类第二坎文艺复兴的到来/1

我是孽障凡夫:关于《《老子》我说》/27

 老子的孙子好可怜/27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经”/31

第一章/1

 道,鲜活的生命之源/1

 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名”/7

 哪“两者”同/16

第二章/24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24

第三章/33

 正是那个“美之为美,斯恶已”在作怪/33

 圣人治,无治无不治/38

第四章/43

 象帝是谁/43

第五章/47

 何为“守中”/47

第六章/55

 此心谁在“磨”/55

第七章/60

 百姓与圣人/60

第八章/65

 上善是谁/65

第九章/68

 谁功成谁身退/68

第十章/72

 从业力身到愿力身的转化/72

第十一章/81

 “业力身”与“愿力身”的互用/81

第十二章/83

 心中两个“我”/83

第十三章/89

 什么是真正的“无身”/89

第十四章/92

 愿力即神龙/92

第十五章/99

 愿与“神龙”共一体/99

第十六章/102

 老君的愿,老子的心/102

第十七章/109

 太上皆在百姓心/109

第十八章/118

 仁义礼智人人本具/118

第十九章/125

第二十章/125

 人类文化的大困境/125

第二十一章/131

 靠生命本身的力量救世治国/131

第二十二章/138

 这不是世间的权术/138

第二十三章/143

第二十四章/143

 恒顺,恒顺,还是恒顺/143

第二十五章/146

 谁道法自然/146

第二十六章/156

 本来重,何故轻/156

第二十七章/158

 因果互相酬是生命的本质/158

第二十八章/164

 运动中的整体,整体中的运动/164

第二十九章/167

 武力与战争是可笑的游戏/167

第三十章/169

第三十一章/169

 武力是不可能取天下的/169

第三十二章/172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世武器/172

第三十三章/175

 关键在“不失其所”/175

第三十四章/178

 道可合不可学/178

第三十五章/180

第三十六章/180

第三十七章/180

 鱼不脱于渊/180

第三十八章/184

 踏踏实实悟“本来”/184

第三十九章/189

 齐物之心是“悟”的入手处/189

第四十章/192

 此与辩证法无关/192

第四十一章/194

 修道者的歌/194

第四十二章/196

 本来就是“和”/196

第四十三章/199

 愿力身就是这样存在的/199

第四十四章/201

 本来不死/201

第四十五章/203

 你繁闹,我清净,正合适/203

第四十六章/205

 愿天下永远和平进步/205

第四十七章/207

 知“本”者知天下/207

第四十八章/211

 老子的世界就是要“为学”/211

第四十九章/214

 天下乐,老子乐/214

第五十"章/216

 无有非灾非难将成为事实/216

第五十一章/218

 救你,但更要你明理/218

第五十二章/219

 一切是为了复其“明”/219

第五十三章/221

 莫被“利”蒙了“明”/221

第五十四章/222

 谨守“母”德/222

第五十五章/224

 “含德”是“知常日明”的基础/224

第五十六章/227

 无分别的正是母亲/227

第五十七章/229

 不是不要国家富强/229

第五十八章/231

 闷非闷,察非察/231

第五十九章/233

 婆心只愿母子早相会/233

第六十章/235

 本无鬼神/235

第六十一章/236

 “谦”是人“道”之要道/236

第六十二章/238

 谦,就是平等心/238

第六十三章/240

 求道不可好高骛远/240

第六十四章/242

 求道贵在锲而不舍/242

第六十五章/244

 见“道”的范例/244

第六十六章/248

 “愿力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248

第六十七章/251

 “三宝”——救世之宝/251

第六十八章/254

第六十九章/254

第七十章/254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254

第七十一章/259

 “知”,东方文化的逻辑起点/259

第七十二章/261

 有知无见为真知/261

第七十三章/263

第七十四章/263

第七十五章/263

 中国“民本主义”的来源/263

第七十六章/267

第七十七章/267

第七十八章/267

 处处提示促人识“道”/267

第七十九章/271

第八十章/271

第八十一章/271

 不要太相信世间智慧/271

暂时的结语/274

跋/283

附录/285

试读章节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两种截然不同的治世武器

第三十章、三十一章讲了用有为的武器——兵革是不能治世的。这一章则讲了另外一种治世的武器:无为之法。

从表面上看,这一单元老子并没有如前面单元一样,详细阐述无为救度的内容,但事实上是更深入一步了。这个单元,借评论武力治世的不良方法,实质上讲的是人类应该如何随顺救度的问题。这一章看来并没有讲愿力身的救度,而是讲“道”的作用。在《道德经》中,除第一章以外,其他所有的章节里,“道”、“圣人”、“上善”、“太上”,都是指的一回事。所谓“圣人”——“愿力身”,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存在,但也可以说是“道”本身。本章的最后一句“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与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豁”、“为天下谷”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章是指“道”说的,而第二十八章则是指“圣人”说的。可见“圣人”与“道”是无区别的。

这一章第一句断句是个大问题。一般断句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准确的断句应是:

“道,常,无名,朴,虽小”。如果不这样断句,“常”就变成了副词,去修饰“无名”二字了。这一修饰是极不合理的。若说是“常无名”,就意味着某些时候还可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这是绝对不可以的。“道”永远只可描绘,绝不可定义。所以,“常”字必须断开。

“道”是生命未显其力量之时的提法。“常”则是“道”开始显示自己的生命活力的过程。虽然在现实中无法分别,但在说理上应有所区分。一旦进人“常”的过程,便是“天地万物”与“有无欲之心”(即“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欲无欲之心”可知“天地万物”之名,但无法知道它们的“道”的名称,因为自己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出地球。要求知了生“生”的“那个”,是一个两难悖论,不可用语言文字表达,所以是“无名”。

“朴、”是对“道”的代称。“朴”的文字解是木之未制成器之“材”。也就是说“朴”是指隐藏在“万物”与“知”之后的“那个”,未显为“万物”与“知”的“那个”。“朴”是“道”的一个勉强的借喻。

“虽小”,这一说法极重要。学者们虽知“虽小”是指“道”而言,却不知老子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小”字,而不像前文用“大”来形容“道”。第三十四章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为小。”

 本章又说:“虽小,天下莫能臣……”

 范应元说:“道常无名,因不可以大、小言之。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故强为之名曰‘大’,复以其细无不人,故曰‘小’也。”这话虽然也是学者说的,但其中消息则大可玩味,尤其是和下文“侯王若能守之”相衔接,其含义便深了。

“侯王”守什么?“守”的正是这“小”。

不知何为愿力身救度者,不知愿力身无处不在地在进行着因果互相酬的救度工作,对此没有切身体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知老子此处用一“小”字的深意的。

每当人们想做一件事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客观运动又是另一回事。此事可以做成或做不成,事先皆会有蛛丝马迹显示。你对这些蛛丝马迹,能不能发现其重要性?发现了,能不用主观愿望、主观臆断去压制它,是更重要的。古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正确地讲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完全不是宋儒对“天理”、“人欲”的那种人为界定。此时能不以‘私欲’即私人偏见为重,“万物将自宾”。在这里,天理、人欲皆无客观的永恒成见标准。主观私欲中的“譬”未必是对,客观迹象显示的“恶”,也未必是错。“天理”在世间生活中常被压抑的主要原因,大半在于它初显细小迹象之时,很可能是“假丑恶”,而不是“真善美”。被世间习俗的文化观念束缚死了的人,很可能“弃恶从善”,那恰是“灭天理,纵人欲”了。其实你“纵人欲”也无用,具体事物还是要依“道法自然”发展,剩下的只能给你自己徒增苦恼。

如果不被世间习俗化了的文化观念所束缚,一心“道法自然”,一任“道法自然”,你就会因“小”而见“道”,从而会完满无缺地把该干的事干好,根本不用你多用心。多用心反而阻隔。这便是王阳明说的“勿忘勿助”,也就是俗话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件事成功的本身也并不是“道”,而仍是“道”的显化。但此时,你在冥冥中已与“道”合了。这样,“道”对你来说,就不是虚无缥缈的了。通过该件事的成功,你可悟到“道”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大量解《道德经》的人,多半没有这样的心理体验,总在名相上下功夫,最后便使《道德经》成了一本哲学书了。

为了说明“道法自然”的法则,老子又举例说明,天地之气相合,凭此就降下了甘露。人们完全不用靠自己的主观愿望,天地就把甘露均匀地普降人间了。这便是指出主观妄想的无用。不管什么人,哪怕你是拥有百万雄兵的君王,你也不能用你的意志来代替“道”的意志。

一切都是“道”在证“道”。天下万物各自作为纷纷,各有各天定的“名”,这个“名”相便限制了它的作用。这样,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但终是构成一局五彩缤纷的棋局,不会有什么危险了。

“道”存在于天下万类万物的运动之中,有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因此,是“道”在主宰世界,而不是某个人的私欲在主宰世界。

这就是东方文化。它不仅要救度一切众生,而且,其实已经救度完了一切众生。但是,救度众生脱离苦海,使人类社会日益进步,并没有完全达到东方文化的目的,最终是希望众生“知常日明”。那么,人类在世间的成功,是否就可以肯定使一切人类都“知常日明”呢?这不是十分肯定的事。这便有了佛家救度与道家救度的区别。佛家“极乐世界”的建立,怕正是基于这种思考。

“知常日明”便是了知生命的本来面目。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步便是要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追踪“道”——生命自身运动的轨迹。这是做人的需要,也是治国救民的需要。对我们这个现实的人类社会来讲,在我们人类的存在方式之内,舍此再无二法。从这里一步步前进,自然会一天天达到“知常日明”的。这便是道家的理想境界。在这里道家就靠近了儒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想。但也是在这里,佛、道两家分道扬镳了。

P172-174

后记

从开笔写这第三本与南怀瑾商榷的书——《<老子>我说》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北国又是飞雪满天了。我虽躲在北海,为这本小书作最后的订正工作,但也尝到了这天公的冷峻与寒彻。

至现在为止,我重解儒、道、释三家原典著作的心愿,总算告了一个段落。如果因缘还允许,令我完成对《佛说无量寿经》的阐解,那我就可以说真的是完成了对整个东方文化的全部重解了。我相信自己会有这个因缘的。

2001年的夏天,我几乎没有信心再写现在这本《<老子>我说》了,因为我自己的基本生活无着,连每月二百五十元的房租也成了问题。年纪也一天天大了起来,想去找个打工的活干干,也没有人要了,但一家人要吃饭、穿衣,哪还有心思再去写书?就是在此时,我的一个普通的读者周逢君女士一下子就给了我一万元,其他的人如庞能良、陆晓君、陈向群、罗远洪、孙风人、刘洁、廖桂富、张彩云、潘能美、徐书泳、聂赣如……数不清的读者,这个三百,那个五百,终于使我少了生活困顿之苦,终于过完了这一年母鸡啄米似的日子,也完成了这本《<老子>我说》。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到画家李寿昆先生。在我给他谈到《<老子>我说》的写作提纲之时,他立即给我介绍了一位道人:重庆缙云山绍龙观的李一道长。这位太乙道的嫡系传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本门派对《道德经》的观点告诉了我。本书中对《道德经》的一些关键性句读、一些关键章节的解释,都是吸取了李一道长的意见的。在这里再一次向李寿昆、李一二位表示深切的感谢。本书写作的三个月中,我的生活基本是由缙云山绍龙观负担的。

寿昆并不以给我介绍了道教中人为满足,他极力劝我,不能停留在东方文化自己的圈子里解经认道,必须打开眼界,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在本书的草稿写成后,由寿昆一人出资,专门让我到德国、荷兰去游学一次。在德国期间,薛小丹君又为我介绍了精通基督神学的迈依尔、黑格尔先生。这两位德国人不厌其烦地为我详细介绍了基督教神学的许多基本观点。与此同时我又拜会了杜伊斯堡与道斯尔托夫两所大学的哲学教授。这些交往,大大打开了我的眼界。现在我虽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看待东方文化了,但其中的启示与受益是不可言说的。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世界突然一下子大乱起来,除了中国人,世界各地无不为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目瞪口呆。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人类对于利益的直接争夺的政治斗争已经相对减弱了。科技的进步,也使得这种斗争不再具有过去那种生死攸关的性质。今天人类的冲突则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从眼前看来,其危害性决不亚于当年各国各民族对利益的争夺。人类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滤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及因此而产生的话语表达系统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今天几乎是针锋相对的文化冲突,同时也给现今的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与恐怖。如果人类不局限于话语系统的争论,而是都能透过自己民族的、地域的、宗教的话语系统,再深一步探寻一下生命的实际运动状况,恐怕很多矛盾、斗争、冲突都是可以消融的。如果大家再进一层共同探索到人的生命的本来面目,人类对于世界末日、核灾难、生化武器灾难、克隆人的灾难等等的担心,也会化归乌有的。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文化派别,单独可以完成的,但是我希望我的书在这一点上,可以给人类社会一点点启示。

人类,致力于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的探寻吧!不要再固执于自己的地域的、民族的、宗教的乃至国家的话语系统上的偏见了。一旦你认清了生命的本来面目,再返回头看一下自己目前所执著的所谓的关于“正义”、“真理”、“正道”之类的偏颇见解该是多么可笑,多么幼稚。

根据我个人的浅见,不管是现代科学的,还是西方宗教的,还是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只要人们不拘于自己一时一地一族一教的成见,在“生命观”这个层次上,以至在生命本来面目这个层次上,大家都是相通的。眼前的争论、矛盾、冲突其实都是虚妄不实的梦呓斗争。

我祈望,我祈祷,人类早一点体认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有这么一天,人类社会一定会是整体进入极乐世界的。

书评(媒体评论)

大文读了数遍,算基本读懂了,先前也有一篇博文讲过老子的第一章,当时看了就很激动,这一篇写得更详细,对我来说堪称难得之美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经典之门。

——网友 baoguihua

所谓人生的存在不是拿来让你拥有的。只是让你欣赏或感受的。这是我看董老的文章一年后最大的感悟。

——网友 钱德洪

每次看董老的文章,都能解我心中的一个疑惑。我也非常赞同董老最后的结论。至少在我目前的了解,许多国家的科学研究者都读老子,也有类似道本管理的主张。大家都在关注“道”,我对我们的国学很有信心!

——网友 kiki在世界

我是两年前看过《<老子>我说》,到现在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次看完后,有种心胸开阔、像居身于山谷之中的感觉。

——网友 天乐

拜读大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董老的阐述很有见地,对中国革命及历次运动见解独到。据此。并预见中华民族遥远的未来,颇受鼓舞。欣赏了。

——网友 一见江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