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与壮大,清初帝王多通过皇女联姻的形式来实现家族的政治目的,是故清初格格们的婚姻彰显出强烈的政治色彩。最初是为了努尔哈赤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立足而结盟,而随着后金(清)势力的不断强大,皇女们所缔结的政治联姻变成了努尔哈赤或皇太极控制属部的标志,亦即是说清初格格为清王朝的兴盛立下了毋庸置疑的勋劳。因此,她们实在不应湮没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之中。那么,清入关前公主格格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翻阅王春艳所著的《清初格格》,你将了解到太祖朝时期和太宗朝时期的格格们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初格格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艳春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生存与壮大,清初帝王多通过皇女联姻的形式来实现家族的政治目的,是故清初格格们的婚姻彰显出强烈的政治色彩。最初是为了努尔哈赤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立足而结盟,而随着后金(清)势力的不断强大,皇女们所缔结的政治联姻变成了努尔哈赤或皇太极控制属部的标志,亦即是说清初格格为清王朝的兴盛立下了毋庸置疑的勋劳。因此,她们实在不应湮没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之中。那么,清入关前公主格格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翻阅王春艳所著的《清初格格》,你将了解到太祖朝时期和太宗朝时期的格格们的故事。 内容推荐 《清初格格》作者王春艳以“清初公主”为题,相继撰写的稿件在《时代商报》之《沈阳往事》栏目中连载发表。 清初格格的命运始终与清王朝的兴衰融为一体,她们身处一代王朝的崛起阶段,其时征伐四起,战乱频仍,父弑子,弟诛兄,反之亦然,史书《满洲实录》曾对此准确地概括为“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清初格格》讲带你走进她们的故事…… 目录 太祖朝格格 萧萧黄叶,西风独自凉 ——记清太祖胞妹沾河公主 一心报国,安于天命 ——记清太祖长女东果格格 鬓飞霜雪,东风暗换年华 ——记清太祖次女嫩哲格格 万端遗恨终无补,一掬芳容毋庸寻 ——记清太祖第三女哈达格格莽古济 一门三姝,惆怅难述(上) ——记清太祖第四女穆库什格格 一门三姝,惆怅难述(下) ——记清太祖第五女和第六女 物换星移催人老 ——记清太祖第七女和第八女 去留有意,吹尽狂沙始到金 ——记清太祖抚女巴约特格格 抚女担大任,孤蓬万里征 ——记清太祖抚女肫哲格格 太宗朝格格 早梅发高枝,一枝独秀 ——记清太宗长女敖汉公主 遥想当年事,香魂安息否 ——记清太宗次女马喀塔 姑侄为婚独蹉跎 ——记清太宗第三女端靖公主 芳辰合卺谁与似 ——记清太宗第四女雅图格格 去国怀乡,伊人在水一方 ——记清太宗第五女阿图格格 人生有离合,惜芳泪满衣 ——记清太宗第六女和第九女 忆往昔,红颜白发殊不同 ——记清太宗第七女淑哲公主和第八女永安公主 一身苦兮何足嗟,宫中更有同命人 ——记清太宗第十女、第十一女、第十二女和第十三女 莫问当年事,月寒日暖煎人寿 ——记清太宗第十四女建宁公主 关山望断,辛苦向天涯 ——记清太宗抚女和硕公主 绝世独立汉家女,诰封金花亦枉然 ——记清初汉族和硕格格孔四贞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附记清太宗之两位蒙古养女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萧萧黄叶,西风独自凉 ——记清太祖胞妹沾河公主 谁是清朝第一位公主?对于这个问题,想来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格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太祖还有一位命运多舛的胞妹,论资排辈,她才是清朝名副其实的第一位公主,史称沾河公主。天命八年(1623)九月十二日,伴随着飒飒秋风漫天黄叶萧萧落下的肃杀,一个噩耗传人了太祖的耳中——沾河公主病殁了。此时太祖已贵为坐拥辽沈大地,定都辽阳的天命汗,一是由于其年事已高,二是出于尊崇的需要,后金国早有规定,即太祖不出席丧葬仪式。但此时此刻却没有任何人能拦得住这位汗王,只见太祖老泪纵横,执意亲往祭奠,诸贝勒子侄恐太祖过悲而纷纷劝阻,太祖大哭,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同父同母所生的胞妹,你们不会忍心让我见她最后一面的愿望也落空吧!终于,太祖如愿以偿地来到沾河公主的灵前为其送行。丧礼上,太祖哀悼良久,直至当日申时亲送公主遗体到殡所停灵后,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汗宫。太祖为何如此伤感?兄妹情深之外有没有别的缘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位沾河公主的生平际遇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怙恃皆失。祸起萧墙 沾河公主亦写作瞻河公主,因为她的辈分较高,史书上又称其为沾河之姑。沾河公主是太祖的嫡亲胞妹,生年不详。其父塔克世与母亲喜塔喇氏一生共育有三子一女,即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和沾河公主。其中,沾河公主排行最小。史书称隆庆三年(1569)太祖11岁时丧母,而雅尔哈齐又生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所以沾河公主的出生年份应在1567—1569年之间,故其极有可能是在襁褓之中即失去了母爱。“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两三岁上没了娘……”这首凄婉的民歌,可说是沾河公主幼年生活的写照,父亲续娶的福晋是个刻薄的继母,待其兄妹十分寡恩。万历五年(1577),沾河公主亲眼看到当长兄努尔哈赤19岁娶嫂嫂佟佳氏分家另立门户时,主持家政的继母哈达纳喇氏给予大哥的家产十分微薄寒酸,年幼的她虽愤愤不平,却于事无补。更为不幸的是,万历十一年(1583)的二月,沾河公主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古勒寨战役中被明朝李成梁军误杀,沾河公主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爱新觉罗家族世世代代都效忠明朝,这实在是太冤枉了。还是大哥有血性,有办法,既然无法与明朝抗衡,那就让领着李成梁军队滥杀无辜的女真人尼堪外兰偿命。当努尔哈赤以父祖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征讨尼堪外兰时,倔强的沾河公主坚定地站在了大哥的一边。 转眼时间来到了夏五月。这一天,沾河公主特别高兴。自从大哥起兵以来,由于明朝支持尼堪外兰的缘故,同族的堂叔伯与堂兄弟们都怕惹祸上身而极力反对大哥与尼堪外兰作战,甚至立誓密谋暗杀大哥来免灾,使得大哥、大嫂和侄女、侄子们多次历险,这着实让沾河公主担心不已。现在好了,与尼堪外兰素不相睦之苏苏河部的4位酋长即撒尔湖城主纳米诺、嘉木湖寨主噶哈善哈思虎以及沾河寨主常书和杨书兄弟俩来与大哥结盟了,他们杀牛祭天,庄严盟誓,要结成骨肉手足一般的弟兄去征讨尼堪外兰,这怎能不让沾河公主喜出望外——为父祖报仇的日子终于不远了。但接下来发生的情形却不像沾河公主预想的那样,因为经过图伦城和甲版城之战,太祖发现撒尔湖城主纳米诺与尼堪外兰暗通款曲,两次报信使深陷重围的尼堪外兰得以逃脱。因此,足智多谋的太祖借攻打萨尔浒城之机,果断地诛除了纳米诺。危难见人心,太祖发现嘉木湖寨主噶哈善哈思虎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就以长兄的身份将胞妹沾河公主许配给了噶哈善哈思虎。同年八月,沾河公主出嫁了。对于兄长给自己选的丈夫,沾河公主并不陌生,这个姓伊尔根觉罗的小伙子忠厚老实,与大哥情同手足,信誓旦旦地要杀尼堪外兰替自己报仇,相处的时间虽短,却是心意相通,情意相投,所以沾河公主觉得老天终于眷顾自己了,幸福的生活正在向自己招手。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沉浸在新婚燕尔中的沾河公主怎么也想不到灾难又一次毫无征兆地降临了…… 万历十二年(1584)的正月里,努尔哈赤起兵征讨兆佳城,噶哈善哈思虎义无反顾地随军出征了。此战虽节外生枝地突遇大风雪,但还是顺利地克城而归。 P3-5 序言 格格,满语,译为“姐姐”或对女子的尊称。清朝太祖时期,国家草创,诸女均依满族习俗而称“格格”。到了太宗阶段,随着后妃典制的确立,皇女的身份亦随之而定,如中宫皇后所出者为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者及中宫所抚养的宗室之女均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是故,清初出现了“格格”与“公主”称谓并存的独特现象,如清太祖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作董鄂固伦公主,太祖第三女哈达格格莽古济又称作哈达公主等等。后,清朝皇帝之女称公主逐渐变为主流。 何为公主?《辞源》上说,公主,天子之女也。名称的由来缘于周天子嫁女,因周天子身份至尊不能亲自主婚,所以委派同姓诸侯主持,而周天子之下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自然是由“公”来主持,故谓之公主。但考查史事,时至汉代,帝王之女才专有公主的称谓,皇帝的姑母及姊妹则称长公主。唐朝时,又改称皇帝的姑母为大长公主。此后,历代相沿不辍。至于格格,则成为清代满洲皇族女儿的称号,即亲王以下诸女均封为格格。其等有五: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郡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即郡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称格格,即乡君。另外,清入关后,亲王之妾室也有称“格格”者。 清初格格们的公主封号多为后世册封或追封,身份地位虽有嫡庶之分,但由于典制并不完善,其等级差别还是非常悬殊的,甚而出现了有的公主仅获封乡君级别的现象,如努尔哈赤的第七女。到了太宗朝,得到册封的公主越来越多,但还是有皇女仅获封县君、乡君,如皇太极的第十女和第十二女。比照前文述及的典制规定,县君相当于固山贝子之女,乡君则又逊之——仅相当于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以致《清史稿》的编撰者们发出了此种现象为历朝历代所罕见的感叹。在中国古代,公主之婿称为驸马,清朝则称“额驸”,其品级一律视其所娶公主的等级而定,如固伦公主下嫁,其婿即为固伦额驸,品级与固山贝子相同;和硕公主下嫁,其婿则为和硕额驸,品级同镇国公,依次类推。 从现有史料看,清入关前的太祖、太宗两朝共有公主27位,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有胞妹1人,生女8人,抚女2人;清太宗皇太极则生女14人,抚女2人(其一为汉族公主孔四贞)。此外,皇太极另有蒙古养女2人,只是这两人实系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嫡亲女儿,故空有抚女之名,而无公主封号。上述公主格格,虽贵为金枝玉叶,但在清官修史书中却并无其生平纪传的片言只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在清正史中体现得尤甚,《清史稿》洋洋800万字以上,却仅有一“公主表”存世,其中公主无名者甚多,只代称之为太祖或太宗的第几女,惜墨如金可谓达到了极致。而事实上,清初格格的命运始终与清王朝的兴衰融为一体,她们身处一代王朝的崛起阶段,其时征伐四起,战乱频仍,父弑子,弟诛兄,反之亦然,史书《满洲实录》曾对此准确地概括为“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所以为了生存与壮大,其处于乱世之中的父兄多通过皇女联姻的形式来实现家族的政治目的,是故清初格格们的婚姻彰显出强烈的政治色彩。最初是为了努尔哈赤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立足而结盟,而随着后金(清)势力的不断强大,皇女们所缔结的政治联姻变成了努尔哈赤或皇太极控制属部的标志,亦即是说清初格格为清王朝的兴盛立下了毋庸置疑的勋劳。因此,她们实在不应湮没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之中。那么,清入关前公主格格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 后记 《清初格格》和《清初贝勒》两书能得以出版,首先要向辽宁民族出版社的吴昕阳女士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2010年2月至6月间,应《时代商报》张静编辑之邀,笔者以“清初公主”和“清初贝勒”为题,相继撰写了23余万字的稿件在《时代商报》之《沈阳往事》栏目中连载发表,而为我与《时代商报》牵线搭桥的就是昕阳女士。自早年因参与写作《盛京三陵》《清代后妃》而与昕阳女士相识以来,伊自始至终予我以亲切的鼓励与帮助,又岂是一个“谢”字了得! 对于《清初格格》和《清初贝勒》两书所涉及之清初历史人物,最根本的原则是不虚构叙事加以戏说。虽然书中并未附有脚注,但写作中曾细心引用来源可征之资料,并尽量使用引文的语句,有些表面上看来虽不明显易见,但资料来源均是清代档案、官修史籍和最新学术成果。而且本书与报刊连载的原文比较,是稍加改动过的,包括谬误更正及文笔润色等。因为连载之时,时间紧迫,仓促间贻误多多。身为史学工作者,衷心希望在普及清初人物相关史实的过程中,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直见其人,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人性的具体。历史作为往事已经无法复制,但历史的发展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在不同时代的演进中实有惊人的相似性。今人写史事,于今有何用?自然是能古为今用最佳。若有读者产生了“读史明智”的想法,将是意外之喜! 付梓之前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目录的构思上,刻意引用了诸多诗词歌赋,除了让所引用之诗句成为所写文稿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加重历史氛围的目的外,私下里是想以此来了却自己的夙愿。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过,书是作者的心事。我的心事就是以这种形式,来感恩父亲在孩提时代对自己的文学启蒙,来表达自己对学生时代授业恩师蒋葆琚女士之崇高敬意。让爱你的人、有恩于你的人,为你骄傲和自豪,无疑是人生乐事。我希望我办到了。 当然,限于能力与时限,写作中常生力有不逮之感——书到用时方恨少。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切盼读者方家鉴察郢正。 2012年3月15日于沈阳故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