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偏好介绍
偏好是你以一定方式存在、行动或思考的先天倾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会成长并发生变化,但最基本的人格类型始终保持稳定。例如,理性者决不会变成感性者,但他们可以开发感性,并更加频繁地运用感性。
当你看到后面的量表时,你可能会觉得每一组偏好中的两端都符合你的情况,但实际上只有一端最适合你,令你感到最舒服、最自然。你的偏好就是那个来得最自然、最容易的一端,与此相对的另一端是你所不熟悉的、最想远离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以你惯用的那只手持笔写下你的名字,然后再换另一只手写,体验一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用常用的那只手写字时,毫不费力,你甚至不用仔细思考,闭着眼睛都能做到。当你用另一只手时,写字这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笨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简单地说,让你做事最舒服、最有效率的是那只你偏好的手,即你使用最自然、最顺心的那只手。
不是说一对偏好中的一端就肯定比另一端更好或更坏,正如同我们不能说,哪一个类型的人格是最聪明、最有道德的,或者哪个类型的人格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丈夫、妻子、孩子、员工或朋友。各组偏好的不同方面仅仅表现不同,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潜在的缺点。
每天在参与许多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甚至经常使用一组偏好的两端。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不可能处理好事情。但是,我们使用它们的频率、自如程度或成功率并不相同。尽管都会使用,但一次只使用一端。如果一对偏好的其中一端使用在即,这对偏好的另外一端就会后撤。比如,如果我们参加某项活动,要用到逻辑、客观、理性作决断,那么我们就不怎么在意自己主观、个人、感性的一面。在不同的场合使用适宜的偏好是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自然而务实的方式。
不同的偏好有不同的使用程度。在一个偏好组合中,我们可能对其中一端有强烈的倾向,但在另一对偏好中,我们也许对二者都能灵活应用。对偏好的一端有强烈的倾向,并不意味着我们更有竞争力。偏好并不等同于能力。事实上,我们也需要练习使用自己偏好的对立面,因为当我们自然或有意识地经常使用它时,那么在需要这个偏好的时候就更加应用自如。
人们通常会发现,在生活中一些时刻,一组偏好中某个偏好的倾向会更强或更弱。当人们日渐成熟,他们对于非偏好一端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尽管如此,非偏好的一端也无法取代人们最喜欢的那个偏好。四组偏好
人格有四个基本维度,每个维度要处理生活中的重要一面。这也是人格类型对人的分析比较准确的原因。这四个维度也就是四对偏好,它们分别是:
动力偏好:外向(E)与内向(I)
·外向的人获得动力的来源是外界的人、事、物。
·内向的人获得动力的来源是内心的观点、观感和想法。
信息整合偏好:理智(s)与直觉(N)
·理智的人重视直接来源于五官的信息,关注“是什么”。
·直觉的人重视第六感、预感和洞察力,关注“可能是什么”。
决定偏好:理性(T)与感性(F)
·理性的人以一种客观逻辑的方式做决定。
·感性的人以一种个人价值观取向的方式做决定。
生活方式取向:决断(J)与感知(P)
·决断的人倾向于以一种有计划、有条理的方式生活。
·感知的人倾向于以一种自发随性的方式生活。
找到你的偏好
每组偏好都对应一个量表,该量表由十个陈述句构成。请仔细阅读每个句子,然后使用以下数字作答。
0——完全不符合
1——比较符合
2——非常符合
为了得到一个关于你真实偏好的反映,写下你的第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你想拥有的特征实际上是你并未拥有的特征。回答的时候尽量依据你在家的状态,而非工作的状态,因为工作的时候,你不得不用到你本身不喜欢的偏好。每组偏好在列表中得分最高的一端基本上就是属于你的偏好。
在量表之后,有一系列成对词语。仔细阅读,看哪一列描述最符合你的情况。对比你的量表得分,看二者是否匹配。然后继续阅读之后的内容。每章的末尾可以填写你对自己偏好的评估。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