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全新典藏本)》由徐贵祥所著,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战争与政治,权力与人性,呼唤男人的责任与荣誉,张扬男人的尊严与血性。
两位军人的精神高地争夺战,没有了战场,没有了敌人,和平年代我们如何做军人?
他们有幸经历战争,却不幸失去战场;他们有幸成为战术专家,却不幸很快失去战争。
朝鲜战场上一次高地争夺战,长达四十余年的恩怨纠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地(全新典藏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贵祥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地(全新典藏本)》由徐贵祥所著,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战争与政治,权力与人性,呼唤男人的责任与荣誉,张扬男人的尊严与血性。 两位军人的精神高地争夺战,没有了战场,没有了敌人,和平年代我们如何做军人? 他们有幸经历战争,却不幸失去战场;他们有幸成为战术专家,却不幸很快失去战争。 朝鲜战场上一次高地争夺战,长达四十余年的恩怨纠葛…… 内容推荐 《高地(全新典藏本)》由徐贵祥所著,青年学生兰泽光和王铁山因爱慕女兵杨桃参加解放军,杨桃却因残菲偷袭而失踪。对杨桃的怀念使二人成为患难之交,战斗情谊与日俱增。可朝鲜战场上的双榆树高地争夺战,使二人再次产生矛盾,由“爱情争夺战”升级为“军人荣誉和尊严的战”,一辈子争论不休。直到兰泽光死后给老对手留下一份扑朔迷离的遗嘱,才揭示出这几十年为捍卫荣誉、争夺精神高地的争斗,其实别有用心…… 《高地(全新典藏本)》以双榆树战斗为经线,巧妙地结构了两个军人、两家军人、两代军人四十余年情感与命运的纠葛,通过争夺荣誉、争夺战功、争夺爱情、争夺女儿、争夺指挥权等外在行为,展示军人丰富而深层的内心,同时也揭示了军人在荣誉与作为、责任与利益、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等诸多矛盾中,面临新的挑战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 试读章节 那年那月那夜,那个少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独自走上街后的山坡,去看那一片混沌的世界。他看的那个地方叫天空。不知道那天空有多高,不知道那天空有多黑,不知道那黑黑的天空有多少颗星星。 除了星星,天上似乎什么都没有。 少年兰泽光在看那片星星的时候,似乎在冥冥之中等待着什么,等待着一场前所未见的电闪雷鸣,等待着一个惊世骇俗的天塌地陷。但是他什么也没有等到。 那年那月那日,南溪埠像是一锅被煮沸了的开水,各种传言热气腾腾地向空中弥漫。那是春天,离夏天已经不远了,少年兰泽光的身上穿着春天的学生装,心里揣着夏天的燥热。 都说要变天了,都说解放军要攻打六安州了,都说老百姓的日子要天翻地覆了。兰泽光不懂得日子,但是兰泽光渴望换一个日子。兰泽光看惯了农舍和炊烟,看惯了环绕南溪埠的史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滚动的浪花。 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另一种活法。 镇上的人都在忙碌着,烧饼铺上传出浓郁的烤面的香味,卤鹅店里传来嘎嘎的叫喊声。镇东头的坝子上灯火通明,那是王篾匠带领着一群壮汉在捆扎门板,说是要为解放军抬伤员。 街后的笋岗上挤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靠在小树上睡着了。这些人都是来看解放军攻打六安州的。 笋岗上人多了,兰泽光就回家了。他爹兰二先生和他娘都在笋岗上看稀奇,看着看着不见了儿子。爹说,回吧,明个还要起早进货呢。娘说,那就回吧,明个就知道天是啥样了。 那个夜晚,少年兰泽光上半夜没睡着,下半夜还是没有睡着。不是他不想睡,而是没法睡。上半夜没睡着是因为等待,下半夜没睡着还是因为等待。 当隆隆的沉闷的雷声从东边传来之后,南溪埠的男女老少至少有一半的人回到了笋岗,他们看见了,东边的天幕下面有很大的一片真的变了,像冬天的火塘,红得鲜艳,亮得透明。少年兰泽光恰好在这个时候睡着了,睡得很踏实,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以至于他的父亲站在他的床前皱起了眉头说,这孩子不是扛枪吃粮的料,这么响的炮声,他竟然能够睡着。他的娘则完全持相反的看法,他的娘说,这孩子恐怕还真是当兵吃粮的料,这叫处乱不惊。 爹爹惊讶地问,难道你想让他去当兵吃粮? 娘惊讶地反问,咱为什么要让他去当兵吃粮? 爹是读书人,也是个小本生意人。娘是小本生意的婆娘,也是读书人的婆娘。爹粗通文墨,娘文墨粗通。 少年兰泽光一觉睡到天亮,爹爹已经出门了,娘也把茶叶店的门板卸了下来。 那日之前,少年兰泽光正在六安州读书,国立初级中学一年级。那日之后,解放军打来了,六安州兵荒马乱,国军狼奔豕突,国立初中也关了门,兰泽光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的兰泽光无所事事,那天早起喝了一碗稀饭,到外面看看变了的天。 天还是那样的天,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太阳有些晃眼,照在脊梁上痒痒的。地却不是原来的地了。青石板街面的两边房檐下,像面条一样卷曲着一排排穿着黄衣裳的军人。 军人们显然太累了,以至于卖水的吴二推着独轮小车从青石板上走过,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军人们都充耳不闻。少年兰泽光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他从一双又一双脚板前面走过,一直走到镇东头的坝子边缘。镇东头的坝子上有个戏台,只要世道变了样子,那里就有好戏唱。 那天少年兰泽光没有看见好戏。坝子上挂满了白里透红的宽宽的布条,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像是从染缸里刚刚捞出的绸缎,在春天的太阳下面轻轻飘扬。那情景把少年兰泽光的眼睛灼痛了,那是他第一次看见那么多血染的布条。 但是,很快就有另外一个景色把少年兰泽光的眼睛灼得更痛了。他看见从坝子下面的小河旁走过来一个人,穿着黄色的军服,腰肢细细的,走近了才发现那是个女的,个头儿不高不低,眸子黑亮黑亮的,军帽下面的两条辫子乌黑发光。兰泽光看得呆了,他从来没有想到女人还会这么好看,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这么好看的女人。 女兵端着盆子走到戏台北边,那里已经像丝瓜架子一样搭上了很多竹竿。女兵从盆子里抖擞开白里透红的布条,往远处一甩,眼看一端离地不远了,再往近处倏然一收,她的那双手巧得就像在房前穿梭的燕子。 兰泽光看得发呆,狠狠地看,贪婪地看,有失风度地看,不成体统地看,就连她手掌上的那块枣红色的胎记,他都看清楚了,以至于另一个女兵从他身边走过的时候他都没有反应。 从他身边走过的女兵说,喂,学生娃,看什么呢,想嫁给当兵的还是想娶当兵的? 兰泽光吓了一跳,一张白脸咔嚓一声红遍了。兰泽光支支吾吾地说,我是来看解放军的。 从他身边走过的女兵对着那个正在晾晒绷带的女兵说,杨桃,有个熟人来看你。 那个正在晾晒绷带的女兵侧过脸来,喜眉笑眼地说,不会吧红叶,你又捉弄人。 名叫红叶的女兵说,你过来看看嘛,一个学生娃。 兰泽光窘迫得恨不得把脚下的石板踩个窟窿钻下去,正要转身逃走,却被名叫红叶的女兵伸手一把抓住了。红叶说,学生娃别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 说话间那个名叫杨桃的女兵已经放下手中的绷带走了过来,看见兰泽光,黑亮的眼睛扑闪了一下,惊喜道,还真是个学生娃,你莫不是想参军吧? 兰泽光像是被当场抓住的小偷,红头紫脸地说,我,我是来看解放军的。 红叶说,好看吗?要是想看,穿上军装自己看自己,天天看。 杨桃说,看见戏台没有,那里正在报名呢。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解放军。 红叶说,你是中学生吧,中学生参加解放军,穿上军装就是排级干部。看看,杨桃就是。 兰泽光被夹在两个女兵之间,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兰泽光红着脸说,我就是来看看解放军,没有说要当解放军。再说,我说了也不算,我总得回家问问爹娘吧。 P3-5 序言 屈指算来,自从1991年徐贵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我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至今已经超过20年。20年来,军旅文学风云际会,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其中徐贵祥频频亮相,多有精彩表演。我亦始终是这一幕幕大剧的忠实观众,并且不断地为其击掌喝彩,也留下了不少叫好声或嘘声。今天借给《徐贵祥军事精品系列》作序的机会,我来作一个回望与勾连,把徐贵祥纳入“朱氏语境”中,就算“老话新说徐贵祥”吧。 何谓“孤岛”?我说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整体态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即“孤岛现象”。这也是它区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的一大特点。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80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90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商业语境强化和政治语境淡化”的双重夹击,军旅文学也急遽边缘化。当年人多势众动辄群体作战的军旅作家队伍也作鸟兽散,或人员流散,或斗志涣散,只有少数执著的坚忍者在“商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遂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岛”一样,岿然屹立蔚成大家气象。比如以长篇小说崛起的徐贵祥,比如以非虚构文学坐大的王树增,还比如朱秀海、柳建伟等等。 何谓“坦克”?这是套用十几年前我评价柳建伟的一个比喻:突出重围的文学推土机——如果把中短篇小说家比喻成中巴、轿车的话,那么,长篇小说作家则更像推土机,它不以灵活、精美讨巧,而是靠力量、气势取胜。准此,徐贵祥则是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重型坦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徐贵祥连续推出了《仰角》、《明天战争》、《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特务连》、《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8部长篇小说。除前两部外,基本上都是直面战争的重磅之作。时间上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塑造了一大批敌、我、友军从基层官兵到中高级指挥官以及战术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种兵、医务人员等各色人等,特别是《历史的天空》中个性强悍奇谲的草莽英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开》中高蹈空灵而又深藏内敛的沈轩辕,再到《马上天下》中深谋远虑执著追求“不战而胜”之战争至境的战术专家陈秋石等人物造像,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当代战争文学人物长廊,显示了作家在21世纪战争文学探索的进程,文学视野不断拓展,战争理解趋向深入,写作技巧渐入佳境。 《历史的天空》与柳建伟的《英雄时代》(非军旅题材)联袂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令人振奋的同时亦令人感慨。徐、柳二位和获得这一奖项的老一辈军旅作家魏巍、刘白羽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40年的“断裂”!徐、柳的获奖或从一侧面表明,部队的中年作家已趋成熟,特别是徐贵祥,已成了战争文学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主要标志性人物。这辆正面强攻的重型坦克已然占领了战争文学的“高地”。 由于茅奖和电视的双翼,《历史的天空》几近家喻户晓,成为徐贵祥的标志性作品,这里就多说几句。作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我曾受评委会委托,为《历史的天空》写下如下评语:‘《历史的天空》在种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通过个体生命对历史的重新言说,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从而以鲜活强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和当代战争文学的人物画廊。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 20年来,我可以说是一步步看着徐贵祥如何蜕变和涅槃的。当然,全面分析,评价他的创作并非这篇短序的任务。我在此倒是想起了26年前提出的“寻找合点”的命题,今天面对徐贵祥的战争文学成就,我想借用这个命题但突破其界定,仅以《历史的天空》为例,来说明徐贵祥是如何“寻找”到成功的“合点”的。 首先是个人特质、秉性、经验、阅历与创作题材的合点。徐贵祥是个真正从兵堆里滚出来的军人,从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一路走来,拾级而上,又两次进入南疆战场,经历了战火的淬炼(这一下就和大批战后去采访的作家划清了界限。后在出版社参与编辑撰写《百战将星》丛书时,又接触过大量梁必达式的原型人物的原生态资料。仅此,徐贵祥就足以成为《历史的天空》的最佳人选。然而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徐贵祥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经历,甚至他一贯良好的“自我感觉”,风趣幽默、大大咧咧而又粗中有细的个性,都跟梁必达有契合之处。我大胆作个判断,梁必达这个人物,一半取于原型,一半则来自徐贵祥自己或者对自己的想象。此外,徐贵祥对军事的热爱,对战略战术战法的钻研,对单兵动作和班、排、连战术的谙熟,以及刻骨铭心的兵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等等,都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作者的性格就是作品的风格,这句话用在徐贵祥和《历史的天空》上,严丝合缝。 其次是思想与体验的合点。小说没有思想不行,杰出的作品更不能没有思想,任何杰作都一定是在哲学层面有作家的独到思考。但问题是为表达思想而表达思想,让思想罩住人物,让人物成为思想的奴隶,则小说难免会因为过于图解化而成为败笔。其实主题先行未必就不能出好作品,关键看你的主题是不是从生命体验中来,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又以生命体验为基础。《历史的天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写活了梁必达这个人物,而这部小说显然是灌注了作家一种独到的新英雄观或新历史观。徐贵祥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没有或者说无力控制梁必达这个人物,这个人物自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已经逸出了作家的设计与掌控。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是作者跟着人物走,而非牵着人物走。能达到这种境界,作者一定是有着充分的体验沉淀,以此为前提,任人物如何“冲撞”,也不会脱离在体验基础上生发的主题,而只会使主题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此外,《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沈轩辕,《马上天下》中的陈秋石等,均可作如是观。 再次是作品的艺术性与可读性的合点。尽管好读的不一定是优秀的,但不好读肯定不是作品的优点。何况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不具备相当的可读性,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其受众恐怕就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了。徐贵祥的长处正是编故事,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人物在战争与政治的多重纠葛和激烈碰撞中的复杂境遇和传奇经历,人物性格既有发展,又有恒定的基本元素贯穿始终。命运起伏跌宕,故事大开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却又总在情理之中。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草蛇灰线,引人入胜。再加上语言的粗犷劲道,酣畅淋漓,势如破竹,也加强了阅读的快感,一旦开卷便欲罢不能,非一气呵成而后快。显然,我们从中看出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对徐贵祥的深深浸淫,使这种一度被视为传统、保守的叙事形式越来越显示出了历史积淀的巨大穿透力和生命力。 最后,如果要对徐贵祥战争文学创作提出建议的话,我还是那句老话:写得再慢一点。15年来,徐贵祥保持了平均两年一部长篇的写作速度,就质量和速度的综合指数而言,他无疑是当下军旅作家中的冠军。他自己曾经在一个对话中有所辩白:难道十年写一部就一准能写好吗?潜台词似乎就是:我一年一部又快又好怎么啦?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创作能量颇为自得。其实,是否写得快就一定写不好,或者说写得慢就一定写得好,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一般来说,容易“萝卜快了不洗泥”。至少对徐贵祥来说,多看多思少写,慢一点再慢一点,就有可能挣脱已然明显的轻车熟路的既定故事结构模式和人物关系模式;就有可能使小说语言更精细、丰盈、饱满和空灵一点。如此等等。今天,多一部少一部对徐贵祥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他应该有一种自我要求,一种对当下军旅文学的引领或楷模的担当精神。总之,希望徐贵祥放慢速度,提高难度,降低产量,提高质量。不仅要立马可取地打造出谋生的柴刀斧头,更要千锤百炼锻造出传之后世的干将莫邪。 是为序。 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 壬辰春月于京西黑白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