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余江月桂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江月桂传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余江月桂传》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余江月桂传》讲述的是一位华裔妇女从贫民窟走向州务卿宝座的动人故事。由于她的祖先来自中国,所以全世界的华人都觉得她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本书将会成为美籍华裔奋斗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它涵盖了过去四十到五十年间整个的美国侨界。

内容推荐

《余江月桂传》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余江月桂传》参考很多文献资料,并从口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表现了一位传奇女性——美国前加州州务卿、前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香港“余仁生”家族继承人余经侃之妻余江月桂跌宕起伏的一生。她出身贫寒,却志存高远,曾荣获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牙医界、教育界和政界都有极大成就。

《余江月桂传》太好看,你会走进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会从她的不平凡经历中得到一种精神力量,会对这个世界充满自信,因为任何奇迹都能被创造出来!

目录

序言 怒砸马桶——一举成名的政治行为艺术

第一部分 早期岁月

 第一章 与命运抗争的小女子

 第二章 华人女性的光芒

 第三章 教育改变环境

 第四章 家庭生活

第二部分 奋斗不息

 第一章 在牙医助理协会的艰难经历

 第二章 与政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三章 踏上从政之路

 第四章 打了个漂亮仗

第三部分 女州务卿

 第一章 特立独行的女议员

 第二章 走向政治舞台

 第三章 雄心勃勃——在第一个州务卿任期中

 第四章 大刀阔斧——在第二个州务卿任期中

 第五章 气冲霄汉——在第三个州务卿任期中

 第六章 再见,加州政坛

第四部分 女外交官

 第一章 屈居密克罗尼西亚

 第二章 不留情面的政治

 第三章 才艺高超的艺术家

 第四章 倦鸟归巢

附录

 余江月桂传略丁曙

 亚裔女性参政先驱——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评余江月桂丁曙

 春雨滋润常青树——余江月桂与中华传统文化丁曙

 顾衍时眼中的余江月桂丁曙

 亚裔女性永远的典范——张曼君谈余江月桂丁曙

 听新闻说故事政坛风云事事关心——余江月桂的退休生活丁曙

编后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与命运抗争的小女子

老生常谈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多少包含一些真实的元素。常见的华人洗衣店的形象来自20世纪初那些有政治偏见的电影和通俗小说。这样的洗衣房遍布湾区,那里有成千上万的华人随着淘金热和其后纵贯大陆的东西铁路建设潮定居在此。洗衣店的兴起,与这些新移民不谙英文有关:这种生意不需要阅读英文,在高技术的洗衣机诞生前又是日常所需,所需的技巧又是经营者们在中国农村从小学会的。但洗衣生意耗时且收人微薄。

1922年3月29日,江月桂,后来的余江月桂,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是江家四个孩子中的老幺。她的出生证上把她登记为男孩,很多年后她才发现并纠正了这个错误。

如果可能的话,余江月桂大概还会把她的生日也改掉。她对年龄一直都非常敏感,就如1973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作口述历史时,她告诉访谈者:“等到我退出政坛时,我会很乐意把我的出生日期告诉你。”2002年加州初选结束了她的政治生涯,她才对真实年龄直言不讳,而在此之前,她的年龄极少曝光。在此书研究准备阶段,我的访谈对象中还有人问我:“余江月桂到底几岁了?”

对年龄的隐瞒发生在余江月桂身上,不免有点好笑,因为比起绝大多数退休年纪的妇女,她显得年轻有活力,时尚而迷人。1993年她随同一个国际经济发展和规划专家团访问莫斯科。在关于这次行程的纪录片中,有一个关于余江月桂的镜头:在一个模拟婚礼的游览活动中,时年71岁的余江月桂和前苏联某中亚共和国的财务部长扮演订婚新人。当时在场的余江月桂30多年的老朋友,建筑师张爱礼(Alie Chang)回忆说,那位部长被余江月桂迷住了,部分原因就是她显得年轻漂亮——他认为她只有35岁左右。余江月桂显然对他的恭维和殷勤开心不已,当某日本主要银行的副总裁在旁背诵婚约誓词时,余江月桂笑得像一个女学生。

出身贫寒

在余江月桂出生的1922年,没有人能想到她今后会周旋于冠盖之间。她的出生地不是国际知名的旧金山,也不是里士满或者奥克兰这类具有城市影响力的地方。她的第一个家在加州奥克代尔(Oakdale)的一个叫合利的小洗衣店后面,奥克代尔是一个农耕小镇,被称作“杏仁之城”,位于炎热的圣华尔金河谷(San Joaqtlin Valley)中的120号州高速公路旁。这是一个典型的加州中部谷地的农业城镇,居民们以随节气种植的农作、畜牧和其他小镇生意为生。余江月桂的父亲江远和母亲秀西在那里靠洗衣店生意,辛勤抚养着四个孩子——长女鲁比(现仍然在伯克利做药剂师)、长子罗伯特、次子亨利,还有老幺余江月桂。他们_家就住在洗衣店后面拥挤的斗室内。

手工洗衣店的生意除了勉强维持温饱外难及其他,因为缺钱,余江月桂的衣服都是她父亲做的。余江月桂自称为假小子,所以并不在乎穿这些实用多于美观的衣服。在搬到奥克代尔之前,她父母在中部谷地的城镇默赛德和维萨利亚经营相似的小洗衣店,他们的头三个孩子都出生在那里。余江月桂的母亲说:“我们除了买些尚不充裕的生活必需品,别无他物,除非能从其他渠道赚点外快。”物质的匮乏逼迫你物尽其用。“早在废物回收成为政治正确的行为之前,我已经是个物质回收利用者了”,余江月桂说,“我坚持着正反两面使用纸张,洗完东西的水用来灌溉树木,装杂货的袋子也从来不扔掉——我总是能把这些袋子派上其他用场,甚至只是用来做手工。早期的不得而为之后来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她的哥哥姐姐都说英语,所以很快英语也成为余江月桂的第一语言,她从父母那里只学到了不多的中文。江家在这个小镇里没有亲戚,她的家庭以及店外经过的人就成了余江月桂早年的整个世界。

追求卓越

贫寒的童年更容易造就高成就者,大概是因为简朴、劳作和谦卑的经历更能让一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对于余江月桂也是如此。在1982年的一次受访中,她说:“我小时候看到父母手工为人洗衣,体会到他们是如何辛苦地挣扎以养活全家。在这受穷的过程中,我父母教育我们要一直记得顽强奋斗,我们必须朝很高的目标奋斗才能取得进步。”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我碰到过几个人,他们很惊讶像余江月桂这样好学博学,渴望接受良好教育者,怎么会出自贫寒的家庭。一个贫困的文盲家庭是怎么给她动力,使她在教育的各阶段都出类拔萃,取得了硕士学位,又拿到了教育学博士的?余江月桂早年怀有坚定不移的决心:藐视俗见,一定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并摆脱贫困。余江月桂将她对严格良好教育的追求归功于她的自觉意识。她在2004年写道:“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成功者被归功于父母的鼓励,或者是获益于良好的教育机会。我们不断地听到那些家长如何逼迫孩子刻苦学习,把良好的学习成绩当作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但是,我的情况有点与众不同,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是靠自己悟到了这一点:教育才是我摆脱贫困环境,走向未来的关键。”

但她刻苦工作的毅力显然也来自她的父母,他们把自己刻苦工作的价值观灌输给了所有子女。他们的子女各有所成,除了余江月桂,长女鲁比成为药剂师,长子亨利做了商人,次子罗伯特取得了化学学位。在1982年的一次受访时,余江月桂说:“在家时,父母总是教育我们不能忘本,但是我们也必须学习一切我们所能学到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功,才能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要取得成功,唯一的路就是确保自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P3-5

序言

怒砸马桶——一举成名的政治行为艺术

余江月桂得以一举成名的事件发生时,我才四岁,因而对此毫无印象,但此事至今余波未平。那是在1969年4月10日,萨克拉门托州议会大厦的台阶上,一位苗条优雅的亚裔女性,举起沉重的铁锤,奋力砸向一只抽水马桶,陶瓷碎片如炸开的榴弹进射四周,使现场的观众和新闻记者十分震惊。此种“烈举”与一向举止端庄、情绪镇定的议员称号很难联系起来,正因如此,民众从此记住了她的名字——余江月桂,来自第15选区的加州众议员。

余江月桂当时致力于反对收费公厕,视其为对女性的歧视和一种令人不齿的生财伎俩。这次事件是她的私人公关顾问凯斯·伯奈特出的点子,她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使得反收费公厕运动广为人知。虽然连她的部属也大多无法接受这种“异端”行为,但这场台阶上的“破坏秀”确实相当成功,成就了她漫长的政坛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刻。

余江月桂本人却对以“反收费公厕女性”闻名“耿耿于怀”——这会把她歪曲成一个举止轻佻的形象。如果你了解她来之不易的杰出成就,对此忧虑便不难理解。余江月桂毕业于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取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五届加州州务卿和美国驻外大使,也是享有盛名的画家。她更是全美亚裔女性中赢得州级议席的第一人,是近一个世纪最受尊敬的加州政治家之一。如此出色的女性被封予和“公厕”相连的名号,自然有失文雅。

但某种意义上说,政治也是一种说服的艺术,为此需要充满智慧而且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1969年的加州,最受关注的事莫过于女性要求和男性一样自由地进出厕所。有关反收费公厕的这一幕之所以值得着墨,不仅因为它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事件,更体现出余江月桂成为强势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公务员所具备的品质和因素:敏锐的政治直觉,对私人顾问的信任,不吝自嘲的幽默,坚守选民公共利益和需求至上的原则。

当时很多私人和公共建筑都在坐厕门上安装了投币门锁,使用一次付10美分。多数时候男性只是使用不需付费的便池(之所以免费,应该是由于技术上无法锁住便池),但是女性却必须使用坐厕,她们要解决内急要么憋着去找另外不付费的厕所,要么想法子弄开门锁。这自然引起全州的女性谴责,认为坐厕收费是最露骨的性别歧视,被强烈要求全部撤除。1966年萨克拉门托的州议员沃特·鲍威尔对此提交了议案,当时州议会讨论了这个议题,但是在萨克拉门托机场官员的压力下,否决了这项提案。

余江月桂非常清楚收费坐厕隐含的性别不平等。多年以后,在发表于亚洲周刊的文章中,她提及此事时说,当时只要她的养子马修(马修后来曾任加州财务长)在,她就让他从门下爬进去,然后从里面开门。在1967年进入州议会后,余江月桂作为一个新科议员,并未十分关注此事,至此她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了,她开始集中精力于收费坐厕的议题上,并提出了一个议案,禁止在公款建造的建筑里安装收费坐厕。

余江月桂的提案以一票之差被号称“立法坟墓”的政府组织委员会否决了,但也激起了公众的抵触情绪。一个命名为“结束美国收费坐厕”的委员会成立了,开始在许多州广泛游说,呼吁取消收费坐厕。这种努力在加州遭到了有关厂商的反对,因为对于制造收费坐厕门锁的最大厂商来说,那是笔四千万美金的大生意。另外,州立法机构对反收费坐厕的努力和广大女性的要求并不重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议会,有关两性平等的议题通常都被扔到一边,此事也不例外。

怒砸马桶意在吸引媒体对此议题的注意从而迫使立法机构解决问题,其效果之好出乎意料。相关的报道和照片传遍了美国甚至世界。一个娇小优雅的亚裔女议员竟举着重锤砸碎便具,这个创意让人欣赏不已。“我在议会大厦台阶上举起铁锤时,显然已经成为决定性的时刻,”余江月桂说,“我发起废除收费坐厕的提案,动机来自一封选民来信。在我选区的奥克兰海军医院,有一位海军官员写信来说,他从越南战场回到旧金山机场时,因为进不了收。费坐厕,弄脏了制服。我对此非常难过。”“我总是有一种感觉,一定会有某个天才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并使我一举成名”,她接着说,“我们和这个来自马里纳·德尔雷伊的乖张的家伙见了面。他的工作就是设法帮助我提升公众能见度,他提出了砸马桶的主意。我的幕僚长麦克认为这主意糟糕透了,但我认为很棒,结果证明那家伙和我的判断是对的,它立刻就打响了我的知名度,一个默默无闻的女议员一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马上被约翰尼·卡尔森的‘今夜秀’提及,这让我很兴奋。”

虽然事件的轰动效应让余江月桂迅速成为明星,但无助于通过废除收费坐厕立法的最终目标。在1973年11月29日《俄勒冈人报》的一篇报道中,余江月桂说:“从那次事件后,数以千计的妇女来信讲述了她们在公厕中的不幸遭遇,但她的男同事们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不愿认真对待。也许哪天通过一个法案,给便池也像坐厕那样加上收费装置,男人们才会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不管怎样,我们每次用厕都要付钱,他们只是一半时间才付费。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事情的一个缩影。”

但接下去的一个议会会期中,余江月桂毫不气馁地再欢提交了议案,在支持团体和女性们多年压力下,收费坐厕终于开始消失了。1973年芝加哥市在全美第一个通过了禁止法令,俄亥俄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也很快跟进,加州的禁令也终于在1975年生效。但正是余江月桂六年前举锤的激情将此议题植入了公众意识。

为何将笔墨专注于如此琐碎的一幕?正因为它是“琐事”——至少比起那些让立法者棘手的复杂难题,比如税收、保护消费者等不计其数的议题,它是那么渺小,但余江月桂却郑重其事,只因为它对她的选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这也是她在漫长职业生涯一以贯之的模式:执著于切实改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派特·赛博兰尼斯在米尔斯学院(余江月桂,取得硕士学位的学校)的期刊——《米尔斯季刊》上写道:“有些事情今天看来是理所应当有法可依的,但在当初却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为此我们要感谢的就是余江月桂女士,比如在自来水中加入防蛀牙的氟化物、罐装和瓶装饮料加回收费、选民通讯登记、用付费电话拨打给话务工作人员时免费、签订合同后的三天反悔期、专职主妇分享信用分、安全杀虫剂法、选举手册上的选举人宣言以及学校的学习辅助等等。”而余江月桂的回答是:“我只是从与民众的接触或是从报章的报道中,关注民众之所忧,尽力尽职地找出解决之道而已。”

这种情怀就是余江月桂故事的核心,也是本书的主线。纵观其职业生涯,余江月桂仿佛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她并不在乎政治,却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并不标榜自己为女权的捍卫者或是亚裔的代表人物,但她却是杰出亚裔女性的典范。她自始至终是这样一个公仆:善于倾听、博纳众言而果断决策,力抗高压而秉行正道。在三十年的竞选中,她一如既往保持着廉正。相比当下社会充满的政治攻击、“抓包”新闻和泛滥的“爆料”博客,余江月桂的竞选行为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她的洁身自好也终得善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人,我在青少年时代就时时听闻余江月桂的名字,但比起政治,青春期的我更关心大学、音乐和四处玩乐。我真正注意到余江月桂是在1986年,那是我大学的最后一年,余江月桂正在竞选她的第四个州务卿任期。此前两年,里根在复选中击败蒙代尔赢得了总统选举,这场竞选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政治产生了一些兴趣。我在1986年投票时,回想起余江月桂曾经担任过十二年的州务卿,这在充满斗争的政治界似乎是超常的任期了,于是我在选票上圈了她的名字,因为我认为她一定胜任其职。

从此我一直在远处关注着她的政途,就像一个股民关注着他所持股票的那个公司的进展。我注意到她担任了驻外大使,而出使的国家甚至大多数美国人都不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她又在2002年,以令人惊讶的高龄出马竞选她的老职务——加州州务卿。我对这位女性的印象是:能力出众,没有争议,始终如一……直到某一天,我坐在我居住地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里写我的另一本书,我的电子邮箱里来了她的邮件。她说她正在物色一位撰稿人完成她的传记,这本传记已经谋划了好几年,也经历了数次不成功的尝试。她希望在她86岁时能够完成它,她希望写出她的故事,留给后人。

我收到邮件时有点惶恐,但更多的是兴奋。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她一直是我心中的典范——一位学者、教育家、出色的政治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典雅聪慧的女性,无论是绘画还是高尔夫运动,只要她有兴趣投入,总是能有所成就,对于她的邀请我当然欣然接受。后来与余江月桂谈论此书时,她显示的优秀品格令人心仪。比如,她担心如果这本书以自传形式写的话,便会从她自己的视角出发夸大其个人成就,她问我:“这会不会成了自我标榜?”其实在加州过去50年的政治人物中,没有谁比她更有资本炫耀个人成就,但是她仍然深以为戒。因此,这本书就在她的合作和帮助下,以我的视角书写,成为一本授权的传记。

我后来才知道,这本书的最终面世,顾衍时先生的催促与推动起了关键的作用。顾博士是著名的会计师,也是余江月桂女士的多年故交和余江月桂基金的托管人。“大概十二年前,我们开始劝说她把一切记录下来。”顾先生介绍说,“在美国的亚裔社区,情况总会有所不同。她从政那时,很少亚裔妇女参政。但到今时今日,光是华裔圈子里,我们就有了一位女性联邦众议员和一位男性联邦众议员;在奥巴马总统的内阁里,我们还有两位内阁成员。这一切改变的发生,可以说都源自余江月桂这位华裔乃至亚裔参政的先行者。因此,这本书的重要性,是反映了亚裔如何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政治之中。”

“但问题是余江月桂本身并不情愿完成她的个人传记,她不希望被认为在自弹自唱,自吹自擂。”顾先生继续介绍说,“因此,我们建议由第三者代笔,以客观的笔调来完成她的传记。由于她的祖先来自中国,所以全世界的华人都觉得她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本书将会成为美籍华裔奋斗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而最终,我们并不仅仅是为她而写作,而是涵盖了过去40到50年间整个的美国侨界,我们述说的是一位华裔妇女从贫民窟走向州务卿的动人故事。”

认识短短一两个月,余江月桂就将她封箱之书的写作重任交给了我,原因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词:信任。这也契合了她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核心理念:从私人接触和阅读中发现民之所忧,然后举贤授能,用人不疑。组成她议会和州务卿团队核心的幕僚们,麦克·盖根、凯伦·丹尼斯一米德、托尼·米勒、杰尼丝·朗莫不因这一理念而工作在她周围。读者也将在本书中见到他们,听到他们的故事。

“不惧权威的女性”,我坚信这个词组完美地概括了余江月桂的政坛生涯,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早期阶段。她如一只牛虻,一个真相揭示者,以初生牛犊之姿震动了白种男性控制的政坛。在35年的公共服务生涯中,她始终是一个勇于打破现状、为普通民众代言的人。她在工作中并不只是扮演一个消极的亚裔女性异议者,并不只是扮演一个说说套话的角色。她不惧与商家和特殊利益团体为敌,以至于这些人盼望着她离开政坛,不要再回来找他们的麻烦。当2002年余江月桂在民主党加州州务卿初选中败给凯文·谢里时,他们终于可以弹冠相庆。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低落屈服。余江月桂女士是一个天才,是从政者的榜样:诚实,高效,奉献。我们希望政治人物都能如此,但现实中少之又少。

适受托写作她的生活经历以奉献读者,我以此为莫大荣幸。

《余江月桂传》编辑委员会

后记

初次认识余江月桂女士,是在她竞选加州众议员的时候,转瞬之间已经有30多年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余女士待人谦和、平易、诚恳,学识渊博且从政经验丰富,特别是她的亚裔背景与对华人政治理想的认同,促使了我对她竞选活动的支持。我曾经与她的两个孩子素英及马修在美国竞选战场上并肩作战,同心协力支持余江月桂并赢得了辉煌成果。最终在各方支持之下,余江月桂不孚众望成功当选加州州务卿,当时是华裔在美国政坛的最高任职。余江月桂出生于美国,但对于一位亚裔女性而言,在当时能广泛赢得选民的信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执政期间的显著政绩,在后续几次的连任竞选中也都能以高票当选,之后更获任为美国驻外大使。虽然曾经是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但她并没有一般政客的骄傲虚伪,我曾数次随她赴国内外访问,她的爽直、节俭、谦恭以及对晚辈的关切和提携,都十分令人佩服和尊敬。

她从美国驻外大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并开始半公职半退休的生活之后,我曾数次建议她整理回忆录,而她总会由于各种事务而无法动笔。直到近年她的视力开始退化,无法长时间作画和读书,她才重新表示有意整理个人档案,捐给斯坦福母校,同时也议起了传记之事。在几位昔日秘书断断续续地协助她完成了自传的最初篇章以后,她的体力已经不再允许她仔细翻阅整理文件了,于是基金会请了几位朋友继续整理并撰写后面章节,直至2010年完稿。

2010年,基金会请杨颀、孔祥兆等朋友开始了中文翻译的工作,并搜集整理她昔日照片,美国洛杉矶著名记者丁曙先生也提供了近20年的专访报道文章,选用了几篇具有代表性而在英文原稿中并未提及的往事,一并经由出版社编选合辑,最后汇集成此中文版本。徐杜经梅等几位好友,包括我个人捐款若干,欲于2012年3月余江月桂女士90岁华诞之际,以中英文版本的同时问世作为余女士寿喜之礼,敬祝她生日快乐,高寿康健,继续为促进中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友好奉献余热。

余温堪继热,

江海汇流星。

月日同辉映,

桂树自长青。

顾衍时敬署

编辑委员会主席

2011年9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03:04